抗擊疫情·基層故事|探訪海南離“病毒”最近的人:3小時完成核酸檢測 在危險邊緣堅守尋真相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海口2月11日消息(記者 鍾圓圓)如果說負壓隔離病房是抗“疫”一線,那麼檢驗科就是病房背後的戰場,海南的“檢驗尖兵”天天和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的標本打交道,在顯微鏡下,在實驗室裡,他們尋找患者確診的依據,尋找病毒背後的真相。

1月17日,一組不同以往的實驗在海南省人民醫院感染科的負壓病房內展開,這是檢驗科人員從未接觸過的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檢測,但他們漸漸發現,這些檢測遠遠無法滿足臨床醫生的需要。為了防止醫護人員的交叉感染,海南省人民醫院決定將檢驗科80多名醫護人員“化整為二”,在龍華院區和秀英院區設立兩個單獨的隔離實驗室。大年初一,第一批檢驗人員進入實驗室內,他們必須待上14天。

3小時完成核酸檢測 在危險的邊緣探索檢驗流程

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是病例確診最關鍵的一環。大年三十,海南省人民醫院檢驗科中心實驗室副主任、黨支部書記陳鑫蘋無心關心年夜飯,和同事連夜把生化安全櫃等設備搬進了負壓隔離病房,提前測試機器,準備投入戰鬥。

大年初一,陳鑫蘋和同事張繼業、賴燕燕開始檢測標本,實驗室檢出的檢測結果與省疾控中心的疾控檢測結果一致,這大大縮短了新冠肺炎病例的確診時間。“第一批進去的人要建立規範化的操作流程,讓後面的醫護人員可以更加快速地投入到工作中。”已經在檢驗崗位工作了26年的陳鑫蘋明白,他們不僅要高效地完成檢測任務,還要迅速建立起標準化、簡單化的病毒核酸檢測流程,讓接班的同事能夠快速上崗。

第一次接觸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他們摸著石頭過河,走了不少彎路。起初,陳鑫蘋和同事身穿厚重防護服工作,行動不便,檢測難度明顯增加。糞便、血液、咽拭子等檢測標本被送到實驗室後,檢驗人員需要在實驗室待上4個小時才能獲取結果,其間,他們要在生物安全櫃內雙手懸空操作數小時,長期全神貫注做實驗,他們感到明顯的生理不適。和標本接觸的時間越長,被感染的風險越大,陳鑫蘋等人決定探索一套“3小時檢驗流程”。

標本接收、核酸提取、加樣、擴增是核酸檢測最重要的四個步驟,從哪裡提高效率?陳鑫蘋找來了信息科的技術人員,將實驗儀器聯網,順利的話,檢驗人員只需在實驗室裡待上不到兩個小時,就能在隔離病房的辦公區域利用計算機控制儀器,獲取最終的檢測結果,整個檢測流程只需約3個小時。這樣不僅提高了效率,還節省了防護用品。陳鑫蘋趕緊寫出電子版操作流程,分享給檢驗科的所有人。

第二批進入隔離病房的檢驗人員得以提前接受培訓,2月3日,他們正式接班上崗,雖然樣本從最初的10餘個增加到現在的20餘個,但檢測效率越來越高。

一天處理近200個標本 檢測達上千項次

龍華院區則是騰出了一個專門的空間作為隔離實驗室,只留下兩名醫護人員專門處理確診患者標本。每天的標本量約有200個,而檢測可能達上千項次。

“標本量不算大,但是操作難度大大增加,我們每天需要配合臨床醫生的時間,及時為他們提供報告。”龍華院區的檢驗科醫生從大年初二開始隔離檢測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標本,1月31日,海南省人民醫院醫生在會診時提出,危重症患者需要檢測G實驗和GM實驗,海南省人民醫院檢驗科黨支部書記吳華在微生物實驗方面頗有經驗,臨危受命,她提前一週進入隔離實驗室。

吳華告訴南海網記者,為了節省防護用品,他們要在實驗室裡待上6至7個小時,標本量雖然不大,但他們所做的檢測涵蓋了重症患者所需要的微生物、血液、生化等方面的所有檢查項目,在平時,這些項目均是分開進行,這一次,進入實驗室的檢驗人員必須掌握所有相關檢測,第一時間為一線醫生決定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我們下一批醫生今天也在接受培訓,下週上崗。”海南省人民醫院檢驗科副主任劉夢瓊告訴南海網記者,龍華院區的隔離實驗室每一輪派駐兩名檢驗人員,由於實驗室只能通過電話和視頻與外界交流,外界無法提供更多的幫助,接班的檢驗人員要接受為期兩週的培訓,學習使用新儀器和掌握檢測項目的操作流程。

2月11日,南海網記者走進海南省人民醫院龍華院區時,只能通過視頻採訪隔離實驗室內的醫生。實驗室是特殊的疫情防控戰場,檢測結果關乎疫情監測和防控的大局,正是這群離病毒最近的一群人日日“與毒共舞”,正逐漸揭開新冠肺炎的神秘面紗。

以上內容由南海網原創生產,未經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對上述內容的任何部分進行使用、複製、修改、抄錄、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如需轉載,請與南海網聯繫授權,凡侵犯本公司版權等知識產權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