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協調資源分配,挖掘市場潛力,攜手共克時艱

本報記者 李海楠

2019年底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剛剛迎來2020庚子鼠年的中國大地正在經歷一場舉國上下應對疫情防治的“戰役”。然而,伴隨春節法定假期的一再延後,終於,2月9日以後,全國各地還是陸續全面迎來複產復工。對於各行各業而言,隱藏於假期之中的企業經營潛在風險勢必集中爆發,特別是對於中小企業而言,特殊市場環境下一系列諸如工人返工不及時、因市場需求不足導致資金鍊斷裂與償還貸款壓力的困難加大、生產與防控重任同時在肩等問題正引來各方的共同關注。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在全面防治疫情的背景下,企業復產復工的確需要經受各方面壓力。為緩解來自於財政稅費方面的壓力,從國家到地方給予了及時的政策支持。而面對市場自身的變化,則需要企業主動求變,正所謂“變則通”,主動協調資源分配,對接市場變化,攜手共克時艱。

錢與人員調配是當務之急

“我的企業現在全面停擺,近一個月以來,我就在思考怎樣盤活企業現有資產並確保人員能夠留下,正如那句老話,困難背後是機遇。”趙一寧(化名),北京人,在北京市經營著一家旅行社,業務涉及國內外旅遊,公司擁有各類業務人員近百人。2月6日,正在為準備復工而忙碌的她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介紹了受疫情衝擊之下的企業謀生經驗。用她的話說,“這次疫情暴發以來,旅遊業和餐飲業等線下消費行業一樣,都是首批受到衝擊的企業,現在沒人外出,旅遊業可以說全面停擺。”

當被問及哪些問題最為棘手,趙一寧的回答是:錢和人員調配。“實際上,早在年前就出現了很多因為擔心疫情而退單的情況,我們響應國家號召不收取任何費用地全部完成了退款,但前期包括與航空公司、落地酒店方面的協調產生的費用也只能旅行社自行承擔。”趙一寧說到這略顯擔憂,“關鍵是沒有新的業務意味著公司賬上不會有進項,近百名員工的工資和社保支付以及辦公場所營運和租金都是問題。”

好在,對於首先受到衝擊的旅遊業而言,疫情背景之下國家和地方支持政策猶如及時雨。文化旅遊部2月6日發佈通知,決定向旅行社暫退部分旅遊服務質量保證金,暫退標準為現有繳納數額的80%。北京市也出臺了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16條”措施,其中提出要按照有關規定對經營規範、信譽良好的旅行社,全額退還質量保證金,待疫情結束後再適時重新繳納。

在趙一寧看來,國家的政策帶來的幫助顯而易見,但在疫情防控的當前形勢下,還難以見到緩解的跡象,找到應對之策對於企業決策者而言顯得尤為重要。“我正在和一些平時有業務往來的上下游企業溝通,將公司現有一些文案、財會人員相互借調,薪水照付,特別是對於一些尚未返京的公司而言急需這方面人力。”趙一寧的想法或許是很多企業自尋生路的真實寫照,“均衡各方可用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是留住人才的必然舉措。”她還提到,應對疫情,他們還在線上利用以往的銷售資源和一些線上平臺,推出了提前超低折扣預付一些夏季熱門旅遊線路的產品系列,一方面是吸引客流,另一方面也是積累一部分資金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

財政支持緩解中小企業燃眉之急

在眾多困難之下,錢的問題自然是困擾全部企業的燃眉之急。財政部2月1日發佈《關於支持金融強化服務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圍繞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貸款給予財政貼息支持、加大對受疫情影響個人和企業的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支持力度、優化對受疫情影響企業的融資擔保服務等展開部署。

“相關政策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企業負擔,幫助企業儘快恢復生產。”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貼息貸款的支持首先能有效地幫助企業減輕財務負擔,促進企業輕裝上陣;其次,用於疫情防控相關生產活動涉及方面眾多,能夠有效確保在疫情持續期間,市場保障能力不斷地提高,保障經濟秩序井然有序;再次,針對弱勢群體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支持,則有利於中小企業在疫情之後儘快恢復生產,從而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趙萍認為,加大對受疫情影響個人和企業的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支持力度,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個人和小微企業,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有關方面在其申請創業擔保貸款時優先給予支持,切實中肯解決中小企業一直存在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同時這也會提升中小企業抗風險的能力。”趙萍表示。

當然,如果想要中小企業擁有長期應對類似疫情帶來衝擊這樣的突發應變能力,比起臨時性的舉措更為重要。趙萍建議,其一,要大力推進中小企業所處的供應鏈納入中小企業徵信,如果中小企業與信用級別比較高的大企業之間存在供應鏈,就允許中小企業利用供應鏈融資、利用自己的訂單獲得貸款;其二,加強行業培訓、職業培訓,填補中小企業人才缺口,促進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發展能力。

順時而動挖掘市場潛力是關鍵

如果說集各方之力幫助企業共渡難關是應對疫情衝擊的應急之舉,那麼,針對市場需求變化主動求變,則是企業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需要潛心經營和重新挖掘的長期手段。“這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尤為重要,畢竟,任何市場變化都可能帶來市場的重新洗牌,而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就是要確保防止出現大規模的企業倒閉和失業問題可能帶來的對經濟社會的衝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晉斌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不可否認的是,即便是此次疫情衝擊帶來的市場需求改變在傳統經濟學範疇內也被視為市場自身受到不可逆轉因素出現的自我調節。這就需要針對市場變化主動求變。在王晉斌看來,由於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分佈在服務業,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尤其是在供給側改革上,中小企業能否在高品質服務供給能力上取得突破,提供符合社會需求的個性化、高品質服務,是提高中小企業競爭力的關鍵。這一點,在當前疫情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

值得注意的積極現象是,在疫情之下,互聯網企業表現出了明顯優於傳統企業的順勢而為的主動性,比如積極聯繫線下傳統企業打造推出“共享員工”模式。從“互聯網+”方面著手實現服務模式和品質的轉型升級正成為積極呼籲的內容之一。

王晉斌認為,對於製造型中小企業來說,抓住互聯網和智能製造的時代趨勢,也可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企業+小微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來著手提升市場響應能力、籌資能力、研發能力等,從而實現中小製造企業的轉型升級。“比如現在炙手可熱的移動辦公平臺與線上辦公平臺的研發應用就是此輪市場變化下的一大亮點。”

此外,在疫情背景下,以往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傳統的要素資源如融資、用工、土地、技術等制約問題自然會進一步放大,拖欠貸款等問題也會愈發突出。這些問題都是依靠單個市場主體難以解決的,需要通過政府部門的“放管服”改革來推進解決。

王晉斌認為,我國企業構成是以中小微企業為主體的金字塔結構,而銀行等金融機構則是以大型銀行為主體的倒金字塔結構,企業需求與銀行服務重疊部分是非對稱的,既存在大型金融機構之間的過度競爭,也存在中小型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的服務不足。因此,對於企業而言,去槓桿將是長期要面臨的問題。“去槓桿在當前和未來幾年都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王晉斌認為,應該依靠資本市場平臺,承載、完成更多東西,以尋求經濟增長動力,比如,積極促進中小企業上市,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同時通過資本市場去槓桿,“實際上,通過資本市場去槓桿也是在全世界普遍利用且證明比較有效的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