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全民熱議“私域流量”,我研究了多家公司後才知道怎麼落地……


全民熱議“私域流量”,我研究了多家公司後才知道怎麼落地……


1

過去10年,宏觀經濟大變革


講私域流量之前,我先講下宏觀經濟的變化以及未來的大趨勢,過去10年確實發生了大的變化。

第一塊是全球巨頭的發展,到2019年基本上進來的企業,要不就是被賣掉,要不就被退出,比如像零售行業:歐尚先是賣給了大潤發,後來大潤發自己業績也不樂觀,又賣給了阿里。

第二塊是大品牌企業的發展。過去幾年最有代表性的要屬娃哈哈,2013年的營收規模達到歷史最高峰783億,那時,宗慶後號稱在三五年之內做到兩三千億的規模,但後來一直沒有達成,直到去年市場份額還在進一步下滑。

這背後很重要的一個力量,除了央行發行很多鈔票後,還有外資力量的助推。資本的進入,讓很多新興企業有了瘋狂補貼,這種形式徹底將整個零售行業的效率模式打翻,小的企業基本玩不起來,這種現狀下,零售行業就很慘。

第三塊是互聯網公司的變化:2010年以前,百度大概是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2014年市值達到850億美元,然而,當前市值僅有410億美元,是騰訊、阿里的十分之一。


其次是飛信,2010年底飛信活躍用戶1.83億,排在QQ之後位居第二,但到現在調整為面向企業市場。包括人人網、噹噹網、慧聰網,這些企業也經歷了同樣的變化。可以看出,每次互聯網技術或模式的變革一定會顛覆一批頭部企業,從巔峰到衰敗只需3-5年時間。

十年以來,隨著經濟支柱產業的下滑,企業營銷預算不斷收縮,主要線上媒體的增速大幅放緩;品牌廣告投放愈加碎片化,而且留存難,轉化差;企業各項流量成本上漲,運營指標下滑。

未來,品牌營銷、用戶增長變得越來越難。


全民熱議“私域流量”,我研究了多家公司後才知道怎麼落地……


2

私域流量2.0紅利來臨


今天在任何一個賽道,如做遊戲、內容、金融、教育,消費電商等,不管是垂類還是綜合類,想要再打造出一個巨頭品牌,非常難了,因為任何一個賽道都有一個牛逼的企業,不管在用戶運營還是產品鏈路、變現模式上都很牛,行業進入門檻高,幾乎沒有太大的機會。

但可以看到一個機會,移動互聯網正在從1.0向2.0的迭代,移動互聯網1.0時代,企業享受了人口紅利、技術紅利、地推紅利。2.0時代的紅利趨勢,開始向圈層化能力、裂變分析能力、用戶留存能力的紅利轉變。

未來,企業基本的獲客邏輯是:在存量市場拼的是差異化,增量市場拼的是誰先找到低成本的觸達用戶的方式,成本越低越好。

拼多多為什麼能夠跑起來?微信在2015-2018年期間,還有很大一部分用戶還不會使用信用卡等購物,這批用戶恰恰就是那些小鎮的大爺大嬸,年紀稍微大一點的,他們不會玩淘寶,因為淘寶玩法太複雜。所以,拼多多很簡單的是省錢,瞬間洗刷了這批人群。

3

ALL in 巨頭,與超級生態共成長


私域流量這兩年很多人在提,大家很感興趣。

什麼是私域流量?


私域流量就是品牌或個人自主擁有的、可以自由控制、免費的、多次利用的流量,比如個人微信號、微信群、小程序或自主APP等,具有可連接、可識別、可觸達、可運營才是真正的私域。


如果沒有數字化、沒有被鏈接,沒法進行有溫度的運營不能定義為私域。


私域流量的價值遠不止於更低成本,而是實現自由、實時控制以及反覆觸達的效果。

從微信來看,微信私域工具的觸達率至少能達到80%,是微信公眾號的15-30倍,且可實現高效互動。品牌商家建立一個安全、高效、低成本的用戶池,是先決條件;其中,運營工具、內容、整套人肉運營方案是成功的關鍵。

目前,幫助商家部署私域流量也是微信官方的重大戰略計劃。當微信私域群越來越大時,它需要建立一個聚合站,這也是騰訊未來要構建的商戶服務和toB服務的基礎。


比如其正在推的企業微信、釘釘等私域工具,今年,微信正在強力扶持生態下的電商、toB服務和內容平臺。與微盟聯合啟動“騰盟計劃”;與有贊推出“烽火2.0計劃”等。


微信正在為品牌提供一系列的私域流量工具和第三方服務,但最終依賴商家的運營能力。我認為未來微信或實現一個“超級APP”,這個APP將是一個融合社交、資訊、網購、娛樂、o2o、金融、企業服務的超級生態。


全民熱議“私域流量”,我研究了多家公司後才知道怎麼落地……


4

品牌私域部署:快速迭代,自成體系

未來,每個品牌的私域部署都是一個定製化的用戶產品,只能靠快速迭代,自成體系。


首先,品牌團隊所有人需具備用戶運營的閉環思維,即從拉新/裂變、到促活/留存、最後變現的能力。


先要想好怎麼把用戶拉進來,拉進來後如何讓他在私域池內天天玩、天天看,比如拼多多的“天天果園”、支付寶的“螞蟻種樹”等,然後引導購買變現。

其次,建立自己的一個用戶價值評估體系,讓用戶標籤產生價值,而非低價值流量。


簡單講,你手上有100萬用戶,能不能用10個、20個標籤給用戶分層。衡量APP用戶價值的指標,日活、月活這些只是表面的東西,還要衡量其停留時長,是否能夠長期留存下來;主動可觸達程度,是否比較容易觸達?是否可以添加標籤?是否能在場景化中有應用價值等。

這也是我們公司最近兩年不斷思考的問題,銷售那麼多智能硬件,有的大件有的小件,有些帶屏不帶屏,如何真正的形成流量入口?其次,如何通過硬件直接與用戶產生交互。


我們內部推的概念叫做“自組網”的方式,客戶買的任何一個產品,到家後自動找尋網絡並連接,只要輸入密碼即可,非常簡單。在IOT場景下,我認為未來的IOT家庭場景交互應該是一個互通感知的網狀結構,每一個智能設備都可以控制其他所有設備,不同設備之間是互相感知的形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