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继位合情合理吗?

青山一叙


雍正继位是不是合情合理,看看雍正亲自编写的《大义觉迷录》就知道了,雍正为自己“谋父逼母”辩护,至少证明在雍正统治时期,雍正继位就有谋杀父亲康熙逼死母亲篡位的说法而众说纷纭满城风雨,雍正写《大义觉迷录》明显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以至于后来乾隆把《大义觉迷录》列为禁书而销毁。

“而逆贼忽加朕以谋父之名,此朕梦寐中不意有人诬谤及此者也。又如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大义觉迷录》二、朕到底是不是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好谀、奸佞的皇帝?

由此可见,雍正继位至少在雍正时期就是非常有争议的事情,如果雍正是合情合理继位,何来“谋父逼母”的说法。

康熙晚年变得越来越昏庸多疑,对皇太子胤礽等人疑神疑鬼,正是因为康熙两次废掉皇太子胤礽才引起九子夺嫡的悲剧,最终康熙也不明不白地死于九子夺嫡,据说是被雍正与其亲信隆科多毒死。

如果康熙不疑神疑鬼打压并废掉皇太子胤礽,哪里来的九子夺嫡?

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的唯一活着的嫡子,两岁就被康熙立为皇太子,胤礽文武全才,聪明好学,几次监国表现出色,在臣民中威望很高,胤礽做了三十多年皇太子,地位非常稳固,可以说是康熙合格的接班人。

康熙的其他儿子都是庶子,根本不敢觊觎天之骄子胤礽的皇太子宝座,按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皇太子胤礽继承皇位是众望所归名正言顺,哪里来的九子夺嫡?

但问题出在康熙做皇帝时间太长,皇太子胤礽几次监国代理皇帝处理政务在朝廷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即太子党,让康熙感受到自己的最高权力受到了太子党的威胁。

康熙害怕太子党抢班夺权,于是对皇太子胤礽吹毛求疵,千方百计打压,其他皇子看到皇太子胤礽失宠,看到了取而代之的机会,于是引起了九子夺嫡,可见康熙是导致九子夺嫡的罪魁祸首。

所谓九子夺嫡其实是不准确的,九子主要是指大阿哥、二阿哥即皇太子胤礽、三阿哥、四阿哥即雍正、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九个皇子。

其中皇太子胤礽本来就是“嫡”,是康熙唯一的嫡子与储君,他根本用不着“夺嫡”,如果不是康熙年老昏庸,根本不会发生“夺嫡”的悲剧。

与两岁就被康熙立为皇太子的胤礽相比,其他皇子与皇太子地位相差悬殊,根本不可能觊觎胤礽的储君地位。

在胤礽被立为皇太子25年以后的康熙三十七年即公元1698年,康熙才封大阿哥、三阿哥为郡王,封四阿哥、八阿哥等为贝勒,正是康熙提高这几个皇子地位的举动,使这四个皇子成为威胁皇太子胤礽地位的主要对手。

而九子夺嫡的另外几个皇子,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都是八爷党,十三阿哥是四爷党,他们其实没有觊觎皇太子宝座的野心,只是分别为八阿哥与四阿哥摇旗呐喊两肋插刀。另外十六阿哥与十七阿哥也属于四爷党,却没有被列入九子夺嫡。

康熙为了打压太子党,在康熙四十二年即公元1703年把太子党的重要人物索额图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下狱并活活饿死。要知道索额图是为康熙消灭鳌拜吴三桂及与沙俄谈判等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功臣,可见康熙打压太子党的手段是多么心狠手辣 。

康熙四十七年即公元1708年,康熙与皇太子胤礽的矛盾激化,康熙对近二十年前自己生病时皇太子胤礽没有表现出特别忧伤的表情耿耿于怀,康熙还疑神疑鬼,他发现皇太子胤礽夜晚靠近康熙的帐篷向里面探视,被多疑昏庸的康熙认为皇太子胤礽图谋不轨甚至企图弑父,可见康熙已经昏庸至极,于是康熙下决心废掉了皇太子胤礽。

正是康熙废掉皇太子胤礽的重大失误,才打开了九子夺嫡的魔盒,一发不可收拾,众多皇子身不由己地加入九子夺嫡的权力斗争的漩涡。

其实真正明目张胆要夺嫡的只有大阿哥,大阿哥看到二阿哥被康熙废掉皇太子地位,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他甚至自告奋勇要为康熙杀死废太子,康熙勃然大怒,最终把大阿哥囚禁,大爷党宣告夺嫡失败。

三阿哥虽然参与夺嫡,但三爷党的实力最弱。因此夺嫡主要在四爷党与八爷党之间展开。

八阿哥胤禩其实非常无辜,他德才兼备而且人缘最好,在大臣与皇子中威望最高,康熙也曾经非常喜欢他,任命八阿哥为内务府总管。

可惜大阿哥在失宠后嫁祸于八阿哥,他看到自己没有希望夺嫡以后于是向康熙恶意推荐八阿哥,康熙误以为大阿哥与八阿哥勾结在一起陷害废太子,可怜的八阿哥遭遇无妄之灾,与大阿哥一起被康熙逮捕下狱。

义薄云天的十四阿哥看到八阿哥被康熙冤枉,他挺身而出为八阿哥辩护,结果狠毒的康熙居然要拔刀杀害自己平时疼爱的十四阿哥,幸亏五阿哥死死保住康熙的大腿求情,十四阿哥才死里逃生。

后来真相大白,康熙虽然发现八阿哥是冤枉的,是大阿哥搞的鬼,但康熙从此以后对八阿哥有了很深的成见。

后来康熙假惺惺地让大臣推荐储君人选,说尊重大家推荐的人选,结果大臣们一致推荐德才兼备的八阿哥,康熙却翻脸不认账,对推荐八阿哥的大臣大肆打击,八阿哥又一次无辜躺枪,彻底失去成为储君的可能。八爷党转而支持十四阿哥夺嫡。

而导致这一切的幕后黑手就是那位不显山不露水的四阿哥雍正,陷害皇太子胤礽与八阿哥胤禩的背后都有阴险狡猾的四阿哥的影子。

在陷害皇太子胤礽的斗争中,四阿哥雍正一度也露出了狐狸尾巴,但他的死党十三阿哥牺牲自己争夺储君的希望出来为了四阿哥背锅,使四阿哥逢凶化吉,这也是四阿哥雍正继位以后,对十三阿哥另眼相看极端信任的原因。

康熙晚年最宠爱的其实是差一点被他杀害的十四阿哥。十四阿哥为八阿哥仗义执言奋不顾身也让康熙发现其人品出众。于是康熙封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以天子的规格统帅大军出征,因此朝野都认为十四阿哥是康熙的接班人。

但康熙犯了与秦始皇晚年一样的错误,即没有明确立皇太子,康熙在选择四阿哥与十四阿哥谁做自己的接班人有些犹豫不决,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传说康熙死前身边只有四阿哥雍正与其亲信隆科多两个人,雍正与隆科多毒死康熙并篡改遗诏。

公元1722年12月,68岁的一代雄主康熙突然去世,从此一直有雍正谋杀父亲康熙篡位的说法:“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胤禵天下,雍正将十字改为于字”。康熙病中“降旨召胤禵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胤禵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

曾静对此说得更为明确,“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如何,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也就是说,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

清史专家孟森通过文献的辨析,他认为康熙死于雍正的阴谋,这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内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尧。”所造成的。

王仲翰在《清世宗夺嫡考实》一文以意大利人马国贤身临其境目击其事的记载断言:“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清史杂考》)

许曾重指出:康熙去世和雍正嗣位“是一场以武力为后盾,精心策划,巧妙安排的宫廷政变”,是“隆科多在药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药”害死了康熙。

甚至朝鲜李氏王朝祝贺雍正的专使回国后都指出:“雍正继位,云出于矫诏”。

雍正夺取皇帝之位后,他就对朝廷进行了多次的血腥大清洗,不但将八弟九弟十弟等所谓的八爷党——以廉亲王为首的政治集团一举铲除,后来还将帮助自己夺取皇位的两位亲信功臣隆科多和年羹尧也予以诛灭。

甚至,雍正还将自己的生母也活活逼死。雍正既然能谋害父亲康熙篡位,逼死偏爱十四弟的亲生母亲也在情理之中。

《清史》记载,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皇太后病重,雍正帝亲至永和宫,昼夜侍奉汤药。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丑刻皇太后崩,终年64岁。按照《清史》的记载,乌雅氏是因病去世的。但是,乌雅氏真的是因病去世的吗?其实,按道理这个可能性是不大的。乌雅氏很大程度上都不会是因病去世,而是另有原因。

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由于其生母乌雅氏的出身不好,自从她生了雍正以后,雍正其实就根本没有由她亲手抚养过一天,而一直都是由当时的大清贵妃佟佳氏在抚养,所以,正所谓“生的不亲养的亲”。

雍正和他亲生母亲的关系一直也不亲密。反之,他对皇后佟佳氏这个养母倒是充满了依恋。比如在雍正登基之后,依然曾经在谕旨当中极力颂扬佟桂氏皇后,并授予佟桂氏的弟弟隆科多以高官厚禄。

对于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而言,一方面,由于雍正自小都不在她的身边,所以,她对这个大儿子也是打心眼里也亲不起来。另一方面,就在她生了雍正之后,她又先后生了二子三女,这样的话,她就更加无暇、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再去关照雍正了。

尤其到了后来,当雍正和她的另外一个儿子——康熙的第十四子胤禵,最后演变成为了政治敌人之后,乌雅氏的内心深处当然是更加希望她的另外一个儿子——第十四子胤禵最终能够成为皇帝。

所以,乌雅氏对雍正从内心里又产生了抵触情绪。所以,当她的爱子胤禵在这场皇位争夺战当中,成为了雍正的手下败将,并且又在被雍正削掉了兵权撤销一切职务之后,囚禁到了河北遵化去看守康熙陵寝之时,她的情绪更是一落万丈,郁郁而终,也有她被儿子雍正逼迫自杀的说法。

据说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乌雅氏做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雍正尊她为仁寿皇太后,拒绝!雍正请其居住到宁寿宫,拒绝!雍正求其主持登基庆典,拒绝!处处跟雍正作对,让雍正极为难堪.......

后来,在乌雅氏再次要求将胤禵召回来的时候,雍正拒绝了。为此,她一头撞向了柱子,自杀身亡了。

雍正继位以后,继续囚禁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废太子胤礽在雍正二年不明不白死去。雍正对自己最大的对手八阿哥欲擒故纵,然后罗织罪名把八阿哥与九阿哥在狱中杀害。

不仅如此,雍正对与八阿哥关系不错的亲生儿子弘时也痛下杀手,把弘时过继给八阿哥然后杀害。

综上所述,如果雍正继位是合情合理,雍正就不会此地无银三百两编写《大义觉迷录》为自己继位辩护,不然清朝其他皇帝继位为什么没有争议为什么没有闹得满城风雨还要亲自为自己辩护,所谓越描越黑,说的就是雍正。


厚德载物49847


满族从努尔哈赤开始并没有皇帝提前指定接班人的制度,更没有立嫡立长的汉族王朝的宗法制度!康熙死的时候下诏传位四皇子胤禛,康熙当时是至高无上的帝王,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他的话一言九鼎,他的话就是法!所以,雍正继位是合法的!

为什么现在人们还质疑雍正继位是否合情合理呢?因为,康熙儿子众多,有二立二废第二子胤礽为太子、引发了“九子夺嫡”的事实,雍正上位前已树立了政敌;所以,后来就有了雍正篡改遗诏、他的皇位得之不正说法!因而还有人认为他的上位不合情理!



1.雍正篡改遗诏的说法经不起推敲。

康熙圣旨有两份,有一份会被存档备份,对于涉及接班人的遗诏,康熙会倍加重视,是不会让人有机可乘的!况且,他的圣旨是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如某些影视剧所说的:把“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根本是不可能的!再傻,雍正也不会有此滑天下之大稽的举措!关键是,满文怎么改!

2.从雍正的执政能力和政绩来看,他的继位是合情合理的!

雍正上位后,励精图治:他敢为人先整饬吏治,大刀阔斧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领域进行改革,由于施政措施得当,解决了康熙晚年吏治腐败、国库空虚的问题,为康雍乾盛世奠下了坚实的基础!

3.正史上并没有雍正继位不合情理之说。

雍正继位的不合法性的说法主要来源于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始作俑者保不定是九子夺嫡的失败者们———他们是雍正的兄弟!又雍正在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和火耗归公时,损害了土豪劣绅和官僚集团及读书人的利益!

在当时,社会舆论力量主要就掌握在这些人手里的!他们黑了雍正一把!

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这是清政府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取消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制度(丁税),雍正时期正式开始实行;从而减少了官府巧立名目、任意加税的可能。

火耗归公就是耗羡归公,以前,地方官征收钱税时称为火耗,地方官员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而雍正于雍正二年开始推广火耗归公,他敢为人先,将明朝以来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有了界限与标准!用意在打击州县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

所以,推丁入亩和火耗归公从根本上触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雍正的改革也损害了读书人的利益;在清朝前期,凡读书人经考试中了举人后国家就为其免税了,这让很多土豪劣绅有孔子可钻,他们将自己的大片土地寄挂在这些中举后的读书人的名下,导致国家亏空,而土豪劣绅与举人们则双赢获利!

所以,雍正皇帝的声誉遭到诋毁!



雍正是政治家,作为承康启乾的皇帝,历史已肯定了他的作为与功绩!他是康熙最合适的接班人,因而,站在历史的高度,我认为雍正继位是合法合情合理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老百姓不知道历史真相!难以考证!

只说:有了雍正王朝才有的乾隆盛世!这是百姓知道的,也是真正的历史。

合情合理?清理之中!

第一:传大不传小

第二:传武不传文

老四和十四,当然传哥哥老四了。

至于,十四也带兵打仗,没有老四霸气、强硬、狠辣、果断。【君王不是家长!慈多败家】

至于,传说:十四改成于四!也只是传说!十和于可以做文章,四和四怎么说???巧合!

诏书怎么写?什么规格?历史学家该有说法。

传位四阿哥、传位于四阿哥、传位十四阿哥

传位于十四阿哥

这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

文人墨客多故事!


简单养生


自从雍正王朝播出之后,雍正帝的形象逐渐高大,朝乾夕惕、一心为民,哪里还象个专制帝王,分明是个人民公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加上雍正奏折的内容,又觉得雍正很接地气,为人坦率诚垦,又获一众粉丝。

雍正在政治上当然是个比较成功的帝王,但不意味着他是一个仁君是一个好人,就他继位之谜而言,就现存资料来看,多半是非正常继位。粉丝也没必要把他塑造成个高大全,毕竟皇帝还是看本职工作干得如何,个人道德放在其次。

清朝虽然秘密立储,但储君人选大都能猜个十之八九,很简单,用排除法,康熙成年皇子十几个,排除综合素质不高的、获罪的、形象不佳的,还能剩几个人,再结合皇帝不经意流露出的倾向性态度,我认为真正的储君当时也许就是个公开秘密。

康熙当时快七十岁了,包括自己以及王公大臣、后宫对随时驾崩恐怕都有充分的心理预期。如果合法继位,丧事必定是在一片祥和和秩序井然中进行,皇太极五十来岁猝死也没见气氛有多紧张。康熙死了竟然把允礼吓到路上狂奔的程度,可见当时气氛的诡异。

除了允祥,几乎没有人支持雍正继位,包括雍正亲妈,你说岂不是咄咄怪事。那怕是抢的皇位,亲妈也是受益人。抛开皇子不说,康熙血缘最近的宗室就是他的侄子,按说侄子应该中立,谁继位和他们关系都不大,可是康熙亲侄裕亲王保泰、贝勒满都护都不支持雍正,离奇的是雍正把保泰亲王撸了,提升保泰的侄子广宁为亲王,广宁还是宁愿被撸也不配合。大概满人当时还有坚持初心的信念,未被见风使躲、趋炎附势这些劣习完全浸透。

正因为支持者太少,所以雍正才对允祥感激涕零,支持皇帝不是天经地义吗,不支持才奇怪,又是肉麻的吹捧,又是加世袭罔替,还赐了个宁郡王爵位。可见雍正在近亲宗室中有多孤立。

综合种种异常,雍正很可能是非法继位,但不意味他弑了其父,康煕有可能是很正常死亡,也有可能受刺激导致加快死亡。真正的储君我猜可能是老十四,也许康熙告诉过德妃吧,所以德妃才对雍正是那种态度。而且十四年龄刚刚好,三十五岁左右,雍正年龄也偏大些。而且大将军王这个称号这么暧昧,又在西北立功,如果储君是他人的话,这不是给新君制造麻烦吗。

以上,纯属瞎猜,如有雷同,必定巧合



SVIP至尊版


康熙晚年,众阿哥之间掀起了一场血腥的储位争夺战。在这场兄弟相残的“夺位战”中,一向被看好的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却无缘皇位,而一向不被看好的四阿哥胤禛竟荣登大宝,着实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因此,自打雍正即位以来,有关雍正得位不正的传言便从未中断。为证明自己得位正当,雍正还写下了《大义觉迷录》一书,对自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十项罪状进行辩解,但不曾想却弄巧成拙,让人们更加怀疑其继位的合法性。

那么,雍正到底是合法继位,还是篡位呢?

太子党、八阿哥党和四阿哥党三大集团的斗争,康熙一生有35个儿子,除去早逝的11个,还剩下24个,其中参与夺位的主要有9个,而最有潜力的则可分为三个集团:太子党、八阿哥党和四阿哥党。

太子党以太子胤礽为首,主要成员有议政大臣索额图等。

八阿哥党以八阿哥胤禩为首,主要成员有大阿哥胤禔、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和十四阿哥胤禵。

四阿哥党以四阿哥胤禛为首,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顾命大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

康熙早年最为中意的储君莫过于太子胤礽。胤礽是嫡长子,也是仁孝皇后所生,仁孝皇后生胤礽时因难产而死。康熙与仁孝皇后感情甚笃,仁孝皇后去世两年后,康熙一改大清皇位继承的“推举制”,实行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封胤礽为太子。胤礽身为储君,迟早要继承皇位,于是很多趋炎附势的大臣便聚集在胤礽身边并逐渐形成太子党。

在太子党中,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那就是索额图。索额图是辅佐康熙的四位辅政大臣之首索尼的儿子,也是仁孝皇后的亲叔父、太子的叔姥爷。

尽管太子集荣宠于一身,又有强大的太子党作后盾,但并非没有人敢挑战他的权威,而这个人就是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曾因辅佐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而备受宠信。据清代史料笔记《永宪录》记载,纳兰明珠是大阿哥胤禔生母惠妃的哥哥。

但经后人考证,惠妃的父亲为郎中索尔和,而明珠的父亲为尼雅哈,两人并非兄妹关系。

不论纳兰明珠与惠妃关系如何,可以肯定的是,纳兰明珠属于大阿哥党。他结交大臣,对抗太子党,企图让胤禔取代胤礽的储君之位。

正当太子党与大阿哥党斗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不想却被康熙察觉。康熙为维护太子的地位,毫不留情地罢黜了纳兰明珠。

康熙在维护胤礽的时候却没有想到,胤礽的势力逐渐发展到足以危及他皇位的地步。康熙甚至认为胤礽与索额图勾结在一起,企图发动政变,让胤礽提前继位。

康熙心中不安,决定在胤礽逼宫之前肖弱胤礽的势力,而首当其冲的就是索额图。康熙将索额图圈禁在宗人府,然后活活将其饿死。至于索额图的党羽,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

康熙诛杀索额图,原本是想警告胤礽,让他夹着尾巴做人。但胤礽不但不知收敛,反而还“欲为索额图报仇”,致使康熙“戒慎不宁”。

有一次,十二阿哥病重,康熙忧心忡忡,但胤礽却不把它当回事,康熙认为胤礽作为兄长,“绝无友爱之意”。康熙因此责骂他几句,他却愤然发怒,并在康熙出巡塞外时,每晚都围在康熙的帐篷外窥探康熙的一举一动。胤礽这种反常的行为更加加重了康熙的疑心,同时也坚定了康熙废黜他的决心。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7年),康熙召集大臣,声泪俱下地说:“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僇辱廷臣,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随后,康熙废掉了胤礽,并将其圈禁起来,还命大阿哥胤禔严加看守。胤禔身为大阿哥,一直对皇位抱有幻想,康熙对他还颇为器重。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任命胤禔为副将军,追随抚远大将军福全征讨噶尔丹。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征噶尔丹,胤禔奉命追随。康熙三十九年,康熙巡视永定河河堤,胤禔被任命为总管。

可以说,胤禔的聪明才干一点都不输于太子胤礽。胤禔认为,只要将胤礽拉下水,太子之位非他莫属。

当康熙察觉出胤禔有觊觎皇位的想法时,就对外界宣称:“朕从来没有想要立胤禔为皇太子的意思。胤禔秉性急躁、顽固,又怎么能做太子呢?”这对胤禔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既然自己没有当太子的命,索性便转而支持八阿哥胤禩。胤禔之所以会选择支持胤禩,一方面是因为胤禩是由其生母抚养长大,另一方面是因为胤禩在王公大臣中的呼声最高。

胤禩,康熙的第八个儿子。支持他的人认为他待人宽厚仁慈,但讨厌他的人认为他阴险狡诈,工于心计。在众多兄弟之中,与其关系最为要好的当数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以及十四阿哥胤祯。

胤礽被废不久,康熙想复立胤礽为太子,胤禩于是召集文武百官,命他们从众位阿哥中选择一位册封为太子。但出乎康熙意料的是,群臣并没有人有想要复立胤礽的意思,而是极力推荐胤禩为太子,就连大阿哥也极力推荐胤禩为太子。康熙认为八阿哥有结党之嫌,于是将八阿哥拘禁。不久之后,康熙不顾群臣的反对将胤礽复立为太子。

胤礽被复立为太子后,仍无悔改之心,仍然我行我素。康熙忍无可忍,再次废掉了胤礽并将其圈禁在咸安宫。胤礽从此与皇位失之交臂。

胤礽再度被废后,康熙从此不再提及立储之事。尽管大臣们屡屡劝谏立八阿哥胤禩为太子,但均被康熙驳回。

康熙虽然没说立胤禩为太子,但也没说不立胤禩为太子,真正让胤禩彻底无缘太子之位的是发生在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的“毙鹰事件”。

当时,康熙正在热河巡视,恰逢胤禩母亲三周年祭日,由于无法亲自给康熙请安,胤禩于是派太监给康熙进献一只苍鹰。然而,当康熙打开笼子时,却发现是一只奄奄一息的苍鹰。康熙认为这是胤禩有意在诅咒自己早死。随后,他招来胤禩,当着众皇子的面将胤禩斥责一番,还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正当太子党与八阿哥党斗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四阿哥胤禛却脱颖而出。他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一面与太子交好,还一面与八阿哥保持良好关系。此外,他在康熙想要复立胤礽为太子期间,表现出支持康熙。在对康熙的态度上,表现得非常诚恳、孝顺,深得康熙的器重。

就在胤禛受到器重的同时,其同胞弟弟十四阿哥胤禵也同样受到了器重。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7年)春,康熙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并封大将军王,西征准噶尔。胤禵逐渐成为文武百官心目中继承皇位的合适人选。此外,无缘皇位的八阿哥胤禩也开始转而支持胤禵。

此时,只有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最具有潜力成为皇位的继承者。

然而,康熙驾崩后,胤禛却继承了皇位,并改年号为雍正。所谓“雍正”,就是指“雍亲王得位之正”。

关于雍正继位主要有三种说法:改诏篡位说、遗诏继位说和无诏夺位说。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才是真相呢?

一.改诏篡位说:

所谓篡位,就是指从皇位继承者的手中夺取皇位。综观所有史料,均未看到有关康熙传位与其他皇子的记载,因此,说雍正篡位并不正确。

有人认为,雍正篡取了十四皇子的皇位,将康熙遗诏中“传位十四子”中的“十”字改成了“于”字,就变成了“传位于四子”。

事实上,古人一直使用的是繁体字,想要将繁体字的“十(拾)”改成繁体字的“于(於)”绝非易事。再加上,清朝人行文时,习惯将“十四皇子”写成“皇十四子”,将“四皇子”写成“皇四子”。即便雍正有本事将“十”字改成“于”字,那么遗诏上的“传位于皇十四子”就会被改成“传位于皇于四子”,语句就会变得不通顺。

此外,清朝的传位诏书上使用的是满汉两种文体,即便汉文的“十”字被改成“于”字,那么满文也是无法轻易修改的。所以说,雍正改诏篡取十四皇子的皇位一说并不成立。

二.遗诏继位说

一些学者之所以支持“遗诏继位说”,理由有四:

1、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1年)十一月十三日,也就是康熙去世的当天,康熙曾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和隆科多八人进宫,并向他们宣示口谕说:“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2、康熙临死前曾留下一份遗诏。遗诏前面大部分内容与康熙五十四年颁布的谕旨相同,只是在结尾处添加了由雍正继承皇位的关键性语言。针对谕旨一事,康熙曾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

3、康熙去世前三天,命雍正到天坛代为祭天。代天子祭天意义非凡,学者们认为,这足以证明康熙有意传位于雍正。

4、《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说:“皇四子胤禛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进见问安。”意思是说,康熙去世当天,曾三次召见雍正,这也足以看出康熙有意传位于雍正。

三.无诏夺位说

一部分学者认为,《康熙遗诏》是雍正伪造的,雍正在康熙前几年颁布的谕旨的基础上,伪造并添加了让自己继位的一段话。

所以,雍正才会在康熙去世三天后对外公布《康熙遗诏》,而非在当天立即公布。

由于康熙临终前没有留下遗诏选定继承人,所以雍正是在没有诏书的情况下夺取皇位的。雍正继位到底合法吗?想要知道雍正继位是否合法,还要回答八个疑问:

其一,康熙临终前是否曾向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宣布口谕让雍正继位呢?

康熙宣布传位口谕时,雍正并不在场。雍正也亲口承认自己得知父皇传位于他的口谕是从隆科多那里听到的。

所以,有人就认为,康熙理应当着继承人的面宣布口谕,但康熙并没有这样做,所以他向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宣布口谕一事纯属雍正继位后编造的。

事实上,康熙宣布口谕时,雍正正在天坛祭天。再从是由隆科多向他传达口谕一事来看,雍正并不知道康熙何时去世,所以没有赶回畅春园恭听圣谕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他事先得知康熙病危,无论是觊觎皇位,还是念及父子之情,他又岂会不回去见康熙最后一面呢。

康熙去世当天曾三次召见雍正,他把传位之事告诉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却唯独向皇位继承人雍正保密,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这不符合常理,所以他们认为“口谕”一事纯属编造。

其实,康熙在召见雍正期间曾对雍正说“病势日臻”,就是说康熙认为自己病情有所好转,恐怕当时连他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在众皇子为储位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康熙不到最后一刻不宣布继承人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康熙在自己病重时,接连召见雍正,还让他代为祭天,反倒证明康熙看好雍正。

为何仅有隆科多向雍正传达口谕呢?

当时一起恭听口谕的有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和隆科多,其中只有皇十三子和隆科多属于四阿哥党,再加上隆科多是顾命大臣,又是雍正的舅舅,还有比隆科多向雍正传达口谕更合适的人选吗?

除了皇十三子之外,与雍正斗争多年的其他皇子恐怕没有人愿意将这个消息告诉雍正吧?

其二,雍正会毒杀康熙吗?

康熙驾崩后,民间就开始流传起雍正用人参汤毒杀康熙一事。但雍正会这么做或者有机会这么做吗?众所周知,康熙一生博学并且精通医理。他曾对外明确表示过,人参不适合北方人食用,所以一生很少吃人参。如果雍正知道康熙不喜欢吃人参,断然不会做人参汤给康熙。即便雍正不知道康熙不喜欢吃人参,康熙断然也不会在病重期间食用他认为不适合北方人食用的人参汤。

退一万步说,即便康熙食用了雍正送来的人参汤,也不会发生被毒杀的事情,因为皇帝饮食用药都有人提前试吃,雍正根本就没有机会毒杀康熙。所以说,康熙应当是正常病逝的。

其三,《康熙遗诏》是真是假?

目前,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遗诏是真的,但也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证明遗诏是假的,而它却真真实实地存在于世,并且直至今日还被完好地保存在档案馆中。

至于雍正为什么要在康熙驾崩三天后才公布遗诏,这个其实也很容易解释。

如果康熙临终前有传位口谕,雍正原本是不必再颁布遗诏的,但关于他得位不正的负面消息大肆流传时,他一定会拿出遗诏,以正视听。

其四,康熙驾崩,雍正为何会关闭京城九门?

康熙驾崩后,雍正立刻命人关闭京城九门,戒严长达6天,没有谕旨,王公大臣都不得擅自出入皇宫,就连皇子进宫吊唁都不被允许。

有人认为,雍正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得位不正,心里有鬼。

雍正做出这样的行为其实并不难理解,他不过是为了避免与自己争斗多年的兄弟们发动政变而做出的一系列的预防措施而已。

其五,雍正杀兄屠弟是因为得位不正吗?

自古以来,皇家无亲情。无论得位正与不正,历朝历代为巩固皇位而杀兄屠弟的皇帝可谓是数不胜数。

雍正与众兄弟争斗多年,之所以杀兄屠弟,一方面是出于争夺储君的私仇,另一方面是出于对皇位的巩固。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让其他皇子继承皇位,恐怕雍正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所以说,这与得位不正毫无关系。

其六,隆科多、年羹尧之死有杀人灭口之嫌?

雍正能够顺利继位在内得力于隆科多,在外得力于年羹尧。但雍正继位后却杀掉了自己的两大功臣,这是不是杀人灭口呢?

雍正刚继位时,隆科多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承袭一等公爵位。不久,又与年羹尧一起被加封为太保。两人仕途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

然而,后来年羹尧自恃有拥立之功,变得骄纵跋扈,并且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更加忌讳的是,他在觐见雍正时却“御前箕坐,无人臣礼”,这才让雍正动了杀机。可以说,年羹尧被杀纯属咎由自取。

年羹尧被杀不久,又查出隆科多收受年羹尧等人的贿赂,并且结党营私,私藏皇家族谱,因此,才被雍正幽禁于畅春园。8个月后,死于禁所。

由此可见,隆科多与年羹尧的死都是行为不端所导致的,与雍正杀人灭口毫无关系。

其七,雍正为何将自己埋葬在西陵而非东陵?

顺治与康熙去世后被都被埋葬在东陵,按照“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丧葬制度来看,雍正理应被安葬在东陵,但雍正却一改祖辈的丧葬制度,在九凤朝阳山另建西陵。所以有些学者就认为,这是因为雍正得位不正,无颜在地下面见康熙。

对于为什么不在东陵建造陵寝,雍正的解释是:“(东陵)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所以,他命人选择“万年吉地”。

西陵“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并且“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所以雍正决定在西陵建造陵寝。

雍正之所以不在东陵建造陵寝而选择西陵,或许是因为死后无颜面见康熙,但这并不能确定就是因为得位不正,还有可能是因为他“杀兄屠弟”。

其八,雍正是不是康熙最中意的继承人?

康熙一生最中意的继承人是太子胤礽,但胤礽两度被废后,康熙对他彻底失去了信心。而大臣最中意的是八阿哥胤禩,但康熙一生从未想过要传位与胤禩。康熙晚年最中意的皇子当属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也就是康熙登基六十周年大庆,胤禛代父到盛京祭祖。同年冬,又代父到天坛祭天。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再次代父到天坛祭天。康熙去世当天,曾三次召见雍正。这些足以看出康熙非常器重雍正。至于胤禛,只是让他掌管军权,征讨外敌而已。

康熙如此做法,不过是让众皇子各尽其才,并没有像当初培养太子胤礽一样让他监国培养他的治国能力。培养储君与掌握军权有本质的区别,所以不能断定康熙就想让胤禵继承皇位。

退一万步说,雍正代父祭天这种大事如果不能确定康熙想让雍正继承皇位,又怎么能仅仅凭借胤禵被封大将军王而断定康熙让胤禵继承皇位呢?

综合以上所述,“改诏篡位说”并不成立。

如果“遗诏继位说”成立,那么雍正继位完全合法;如果“无诏夺位说”成立,雍正不过是在众多夺位的兄弟之中胜出了而已,也同样合法。

因此,我们可以说,雍正继位完全合法。其实,与“遗照继位说”和“无诏夺位说”相比,雍正还有一种继位方式,也是最有可能的继位方式,那就是“口谕继位”,从康熙对雍正的器重中也足以看出。










雷克萨斯小老头


一直有阴谋论。

雍正继位是康熙英明选择的结果。康熙一直在储君问题上大费脑筋,废了立立了废,这是事实,是阴谋论者无法回避的事实。在这一事实下,看出康熙帝是不在乎嫡长子继位的规矩的。因此康熙帝立谁都是他选择的结果。

阴谋论是不成立的。康熙至死都控制着政权。

阴谋论是同情皇十四子的结果,这纯粹属于政敌的编造,欺骗那些没有政治经验的吃瓜群众的泪水,给雍正泼脏水。政治斗争是很残酷的,很血腥的,很下流的,很无耻的,很需要灵活脑瓜的,很需要明白吃饺子可以让他人多吃点的道理的。康熙临死前一直很清醒,他比谁都明白政治斗争的暴力对国家造成的危害,他决不允许因为储君问题危及清王朝的稳定,这是康熙的伟大英明之处。

象许多伟大的帝王一样,康熙不但指定了第一代接班人,还指定了第二代接班人即乾隆,为大清王朝连续一百年的稳定提供了组织保证。

对于靠劳动为生的草民而言,一百多年的和平稳定,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宁做太平狗,不作乱世人,对于老百姓而言,只要能给他们稳定的生活,他们还操心谁去当皇帝,谁给老百姓稳定的生活,他们就拥护谁。雍正给了老百姓在清朝历史最幸福的一段时光,所以民间称雍正为雍正爷。因此老百姓不会去造雍正的谣,阴谋论是雍正的政敌泼的脏水。

实际上,在皇十四子接受军权的那一刻,就证明了他根本不具有伟大政治家的头脑。如果皇十四子具有历史知识,他就应当明白,让他带军出征标志着被彻底排除出政治权力的核心,他在储君问题上已失去了资格。历史事实证明,皇太子是不被允许脱离皇帝的身边的,皇帝宁可自己出征让太子监国都不会让太子掌握军权的,这既是对太子的爱护也是防止太子作乱。如秦朝的扶苏,当扶苏带兵驻边的时候,扶苏在秦始皇的心中就不再是第一继承人了。对于康熙而言,当皇十四子美滋滋的带兵出征的时候,康熙就暗自叹了口气,知道自己对皇十四子的判断没错误,知道这瓜娃子不是当皇帝的料,知道这瓜娃子也就只配耍耍大刀了。


精彩网评


康熙遗照中的一段: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康熙遗诏》虽然并非康熙的真迹,但也不能因此而推断雍正皇帝是篡位的。因为在康熙去世前,雍正已基本掌控了清朝的核心权利,远在西北打仗的十四阿哥手中的军队,其后勤的保障也完全受制于雍正。因此,从政权平稳过渡的角度来看,让皇四子胤禛即位登基,似乎是康熙皇帝在临终前能做出的唯一选择了。

大部分的史学家判断,康熙的遗诏有满文、汉文、蒙古文几种语言。按照民间所说其修改了汉文,但是蒙文、满文是不能修改的。而且民间传说为传位十四皇子,被隆科多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但按照清朝官方文件书写规则,并无四皇子十四皇子之称,而是皇四子和皇十四子。迄今故宫所藏约一千万份清朝文件中,并无例外。于字在古代只做人名,传位于应该是传位“於”,从书写习惯和内容上分析,民间传说基本可以肯定为谣传。

因此雍正的皇位名正言顺,绝无篡位之嫌。


翁佳娜助理


关于雍正继位是否合理的这个问题,历史也没有个准话。一个说是康熙皇帝喜欢雍正的儿子弘历,想让弘历当皇帝,然而自己的儿子还都活的好好,断不能直接立弘历做皇帝,所以康熙就先立了弘历的父亲做皇帝,然后在把皇位传给弘历。

还有的说康熙本来是想立十四阿哥当皇帝,诏书都写好了,这个时候四阿哥就串通自己的舅舅隆科多改了遗诏,原本诏书写的诗“传位十四阿哥”被改成了“传位于四阿哥”。

看过《步步惊心》的人都知道。四阿哥和十四阿哥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只是做母亲的偏爱十四阿哥。都是亲兄弟,两个人都是隆科多的亲侄儿,皇上传位给哪个对于隆科多都没有损失。

他有必要冒险吗?

《雍正王朝》、《步步惊心》等等一些电视剧里都演的诗雍正改了遗诏才做了皇上。这也让我们很多人都相信雍正的皇位来的充满了阴谋。

我认为他的皇位得来还算合情合理,没有那么多的阴谋论。做了皇帝的雍正勤政爱民,爱戴百姓人民安居乐业有什么不好非要污蔑他。


努力的就是最好的


据《朝鲜李朝实录》,康熙最钟爱的是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朝鲜使臣汇报说:“皇长孙颇贤,难于废立也。”又说:“或云太子之子甚贤,故不忍立他子而尚尔贬处云矣。”除此之外,据故宫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康熙朝满文奏折朱批全译》,胤禵西征之后,康熙帝不仅赏赐给他10万两银子,还将他的几个儿子时常带在身边,并多加赏赐,胤禵虽然爵位只是贝子,但他几个儿子结婚和几个亲王哥哥长子一个规格。这份宠爱之情远较弘历为甚,但知者聊聊,原因可想而知:换了谁是乾隆,恐怕也不会让别人抢了自己风头;更何况乾隆本人也面临着向家族和社会证明其继位光明磊落的麻烦。

可以这样说,能够证明雍正合法继位的只有那份康熙遗诏,而攥着这份诏书的雍正,此刻已是手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君王,即使真有人怀疑真伪,又有几个人敢说出来?说出来的人又有几个能活下来呢?

从逻辑上讲,只要有一个疑点,就完全可以断言雍正并非合法继位,何况雍正继位前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疑点。尽管从现有史料中我们难以确定雍正是如何上位的,但把所有的疑点串联起来,我们庶几可以看到雍正都做了什么;而与此相关的是,当我们把不同的历史学家们搜集到的碎片串联一起的时候,会发现雍正之死的秘密也透露了出来。


学史泛舟


关于雍正继位的合法性,百年来争论不休,什么改诏说、无诏夺位说,众说纷纭,但是几乎所有的史学家都忘了一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甚至本人就是儒学大家的康熙皇帝除了安新觉罗胤稹,并不会选择其他人继位,抛开个人能力出色不说,单单从胤禛是实际上的嫡长子,就让康熙帝只能选择他继承大统。

有人说:不对呀,胤禛不是乌雅氏生的吗?怎么会成了嫡长子了呢?听小编一一道来。

康熙帝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儒家思想关于继承人的规定,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铁律:立子以嫡以长。也就是说,选择接班人,只能从正妻(在皇帝这里就是皇后)的儿子中选择,如果正妻没有儿子,可以从侧室(妾,在皇帝这里就是皇贵妃、贵妃、妃嫔)的儿子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儿子亲自抚养,这个孩子就算嫡子了。如果正妻自信自己还能生育,以至于没有来得及收养儿子就死掉了,那么就没有嫡子了,继承人就只能从庶子(妾、妃嫔生的儿子)中,选年纪最大的那个做继承人。

因为秉承中国传统礼仪甚至誓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的理念,所以他就成了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生前立太子的皇帝,而这正是按照儒家正统思想行事。虽然胤禔是老大,比老二胤礽大两岁,但是因为不是皇后而是惠妃那拉氏生的,所以不能成为太子。而胤礽虽然是老二,但却是赫舍里皇后生的,所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弄得胤禔想起将来要给弟弟叩头称臣就闹心,搞出了个魇镇事件,把自己也搞成了“永远圈禁”,等于被判了无期徒刑。 后来胤礽出事,两次被废,第二次干脆也被判了无期徒刑。

这时候康熙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嫡长子了。下面就有故事了,这个故事要从康熙的几位皇后说起。康熙先后(当然是先后,哪个朝代也不会同时出现两个皇后)有四个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雍正封的)。赫舍里氏生了俩儿子,就活了个胤礽,钮祜禄氏还没来得及生,她妹妹生了老十胤䄉(礻我,这个字打不出来),而且奇怪的是钮祜禄氏居然没有没有收养为自己的儿子,弄得老十只好给老八做跟班。第三个皇后佟佳氏就比较聪明,早早地收养了乌雅氏生出来的胤禛。

这就说到正题了,胤礽出事之后,胤禛就成了唯一的嫡子。也就成了非常注重出身的康熙大帝的唯一选择。这一点从康熙晚年让胤禛主持祭祀,而让胤禛的亲弟弟胤禵带兵出征可以看出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皇帝守家供奉祖宗,亲信带兵出征,这是康熙对身后事的美好愿望,也是历代皇朝一贯的做法,没想到这同父同母的兄弟居然闹了个不欢而散,直到雍正的儿子乾隆继位,已经成了“十四皇叔”的胤禵才出来做事,估计这时候也想通了——皇位本来就不是我的。

至于老八胤禩,根本就没当继承人的份儿,康熙帝的理由很简单:春秋之义,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大宝岂人可妄行窥伺者耶?胤禩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胤禩素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恶,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选的继承人,母亲必须身份尊贵,别人没份儿,想也别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