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王朝的腐朽角度,分析鉅鹿之戰中章邯為何坐視王離軍的覆滅

前言

中國歷史常有一場戰役的勝敗決定著千百萬人的命運的案例,周滅商的牧野之戰,起義軍滅秦的鉅鹿之戰,楚漢爭霸的垓下之戰,前秦東晉的淝水之戰,等等。這些戰略決戰往往影響著王朝之間的新舊交替,無論是誰勝誰敗,都已成歷史定局,由後人講述評判。不過已成定局的歷史,往往有著小細節值得我們去推敲了解,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利弊,後人可以從中獲取一些別樣的辨證智慧。古人一定是蠢的嗎?這個問題相信許多人都思考過,筆者少年時期常常覺得一些歷史人物愚不可及,可有些歷史人物的聰明機智讓現代人都捉摸不透。

從秦王朝的腐朽角度,分析鉅鹿之戰中章邯為何坐視王離軍的覆滅


存著兩種自相矛盾的現象,年復一年的思考,長大後深入瞭解歷史,從細微處推斷歷史事實,逐漸發現一些古人看似“愚不可及”的舉動作為,實則蘊含著深意。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鉅鹿之戰中的“歷史疑案”,鉅鹿一戰是秦與諸侯的生死決戰,秦朝不是國祚延續,就是成為歷史塵埃。

鉅鹿之戰大致概況

鉅鹿之戰,義軍一方主要參戰的是:項羽軍和鉅鹿城中守軍(龜縮城中不敢外出);秦軍一方是圍城的王離部和一旁幫忙運糧、圍點打援的章邯部。鉅鹿城中的守軍忽略不計,被圍城那麼久,未取得實際勝利前是不可能出城的;項羽軍最多五萬,武器裝備稱不好,諸侯聯軍雖說有數十萬,但止步不前、靜觀其變。王離部有十餘萬長城守衛軍,章邯部有二十餘萬連戰連勝的刑徒軍,糧食保障、武器裝備和軍事訓練等均遠超過起義軍。

從秦王朝的腐朽角度,分析鉅鹿之戰中章邯為何坐視王離軍的覆滅


鉅鹿之戰,五萬武器良莠不齊、唯有死戰的楚軍勝四十萬武器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秦軍。不管放在哪個時代、哪個地方都屬於人間奇蹟和軍事神話。秦軍素來有虎狼之名,戰國時期條件優渥的六國士卒都敵不過,現如今被昔日六國國君看到都會說是“烏合之眾”的義軍以少勝多,差不多是楚軍一位士卒敵秦軍八位士卒,還勝利了。這仗怎麼看怎麼奇怪,雖說人定勝天,可全班倒一的人突然考到全班第一,不說是抄的,有其他隱情是絕對的;好比一個一貧如洗的人一年之內變得大富大貴,這已不是簡單的努力能實現的了。

所以,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鉅鹿之戰內有乾坤

避戰退卻的章邯

下面我們從正史《史記》的原文看,章邯是不是避戰退卻、將穩操勝券的勝利拱手相讓。《項羽本紀》:“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

從秦王朝的腐朽角度,分析鉅鹿之戰中章邯為何坐視王離軍的覆滅


概括而言:首先,項羽遣先鋒軍順利渡河,章邯軍未有半路擊之;其次,項羽全軍渡河,九戰王離軍,勝,數十萬諸侯聯軍沒有參與;最後,章邯與項羽兩軍對壘,沒真正打幾場,秦軍數次主動避戰退卻。

再看《張耳陳餘列傳》:

“當是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未敢擊秦。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間自殺。卒存鉅鹿者,楚力也。於是趙王歇、張耳乃得出鉅鹿,謝諸侯。”

概括而言:首先,諸侯聯軍屯兵在鉅鹿附近,意欲救援,但不敢進攻秦軍;其次,章邯二十餘萬大軍沒守好給王離部的輸送糧食的甬道,致使數日王離軍無軍糧食用;再其次,章邯軍的一部被項羽輕而易舉的擊潰,楚軍才敢攻圍鉅鹿的王離部;最後,鉅鹿城內的趙卒沒有出城幫助楚軍攻秦,大局已定才出鉅鹿城答謝。

從秦王朝的腐朽角度,分析鉅鹿之戰中章邯為何坐視王離軍的覆滅


據上文兩段史實可總結出:鉅鹿之戰中章邯在放水,暗地裡給予項羽楚軍“幫助”,坐視王離部的覆滅!

那麼章邯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我們都知道,每個人做每件事都有他的目的和意義,章邯也不例外;他既不蠢貨,也不是不懂軍事,做這樣的事自然是有目的。筆者總結認為,章邯這樣做絕大部分是因為秦王朝的內部腐朽,分析起來有三方面的原因。

秦廷中樞的殘酷傾軋

秦二世三年,項羽“將楚卒往救鉅鹿”時,秦廷中樞發生劇變,“冬,趙高為丞相,竟案李斯殺之。”章邯破邯鄲時,就是趙高殺李斯時。李斯是什麼人,秦始皇的心腹,幫助秦國統一天下的重要人物,功業滔天,縱橫官場數十載,百官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這樣一個人物,即使有錯也是勞苦功高,就這麼被趙高一個宦官給殺了,章邯能不慌張嗎?此後章邯再未主動出擊農民起義軍,章邯與李斯的關係無法考證,但李斯被殺、趙高任丞相,對章邯的負面影響是非常的大。趙高任丞相後,對章邯也是有著重重猜疑。除左丞相李斯外,右丞相的馮去疾和將軍馮劫也因趙高自殺。

從秦王朝的腐朽角度,分析鉅鹿之戰中章邯為何坐視王離軍的覆滅


《秦始皇本紀》記載:章邯等戰數卻,二世使人讓邯。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趙高弗見,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欣見邯曰: ‘趙高用事於中,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前線戰事緊張,大軍統帥章邯派心腹部將司馬欣前往咸陽溝通,結果帶回來的信息是:

趙高當家,無論勝敗,章邯必死。說實話這挺搞笑的,人們都說卸磨殺驢,趙高卻是東西都還沒磨完,就把拉磨的驢卸下來殺掉。這一消息傳回來,章邯內心是有多惶恐?

朝廷中樞的殘酷傾軋,李斯、馮去疾、馮劫等人身死,趙高有意殺章邯,手握重兵的前線主帥章邯哪有心思和動力去剿滅反秦叛軍。必死之局還打什麼仗?不如一不做二不休,讓義軍推翻秦王朝!

部下的攛掇勸降

這部下主要指司馬欣和董翳,也就是後來受封關中之地的塞王、翟王。《史記·項羽本紀》詳細記載有兩人的作為。驚疑不定的章邯駐軍棘原與漳南的項羽軍僵持住,未戰數卻。秦二世十分不爽,派遣使者“讓章邯”,怎麼個讓法就不得而知了,總之胡亥才疏學淺、張狂殘暴,肯定讓的章邯很驚怒。章邯因此迅速派司馬欣前往咸陽請事,也就是向秦二世說明情況,可司馬欣連秦二世和趙高的面都沒見到,中途回來的路上還被趙高追殺。司馬欣向章邯說明咸陽的中央形勢:“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願將軍孰計之。”

從秦王朝的腐朽角度,分析鉅鹿之戰中章邯為何坐視王離軍的覆滅


當然,從陳餘給章邯的勸降書信,可以大致推斷出司馬欣很可能暗中投靠項羽,但秦二世和趙高對待章邯的態度卻是真的惡劣,章邯心理有數。這個消息傳回,讓章邯軍士氣大減,章邯參戰的積極性被嚴重挫傷。打贏打輸都會被趙高謀害,不如選擇靜觀其變,避戰自保看情況。司馬欣和董翳攛掇章邯降項羽是有史實證明的:

“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所以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司馬欣則是“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為塞王”。項羽分封諸侯有考慮功勞和平衡,足以見得項羽心中司馬欣和董翳的勸降之功有多大。

而且在章邯與項羽約盟後,項羽派司馬欣率領章邯軍,兩人關係實在匪淺。可以說,項羽敢“貿然”發動鉅鹿之戰,司馬欣和董翳勸說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從秦王朝的腐朽角度,分析鉅鹿之戰中章邯為何坐視王離軍的覆滅


章邯個人的趨利避害

從軍事方面來說,章邯毫無疑問是秦朝末年一位極度突出的優秀將領,秦亡之危局是他一步步破解的,反秦義軍是他一手壓下去的。可在政治上面,章邯過於稚嫩、不夠成熟,不知道在面對兇殘的趙高和昏庸的秦二世怎麼辦。這兩位完全不按套路和規矩出牌,隨心所欲,致使章邯不知道如何火中取栗、在秦朝和反秦義軍的夾縫中獲得最大利益。再反而言之,章邯除軍事方面以外的勇氣和智謀不足,手握天下最強大的軍隊,卻畏畏縮縮,最後要求竟然只是保命,而不是割據一方、或是逐鹿天下。

陳餘信中的白起、蒙恬等前車之鑑,司馬欣等人的耳邊風,咸陽城內的秦二世和趙高的暴虐,這一些種種疊加起來,讓章邯繼續效力秦王朝的信心動搖,也讓章邯慌了神。

從秦王朝的腐朽角度,分析鉅鹿之戰中章邯為何坐視王離軍的覆滅


這三方面的因素,直接導致章邯選擇在鉅鹿之戰中置王離軍於不顧的避戰自保。之後攻滅王離部中項羽軍的勇猛無敵讓章邯瞭解到這支軍隊的強大,因而徹底下定投機反秦義軍的決心。

結語

前文所述,並非說鉅鹿之戰中項羽獲勝是巧合,項羽不厲害,楚軍不勇猛,章邯避戰也是項羽的運氣(運氣是實力的一部分);而是述說章邯的避戰害秦不是其他原因,就是秦王朝內部的腐朽,就是秦朝統治者自己導致的,無人願意再為秦朝賣命。腐朽的秦王朝徹底失去了人心,談何坐擁天下?王朝的毀滅,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軍備鬆弛,武功不夠”的一方面原因,而是很多方面疊加在一起形成腐朽,最終走向滅亡。章邯不救王離是情理之中,也是大勢使然。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