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少俨:"鱼“传统文化中,沟通天地间消息的信使

连接上文

三、悠游自由生活的具象

(一)“鱼”对自由向往的满足

赵少俨:

赵少俨《富贵有余图》

尽管鱼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腹中之食,难逃被烹杀的命运。但是相对于鱼类的现实命运来说,温饱问题基本无忧的文人阶层显然对于鱼的外在状貌更感兴趣。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入世、建功立业是绝大多数文人们所渴望的,然而入朝为官的代价却往往是他们就此失去言语与行动的自由,无法恣情挥洒自己的学识才华,甚至可能失掉性命。对于这一点,文人们一直以 来 都 有 着 清 楚 的 认识。

因而,他们一边热衷于朝廷政治,一边担心官场倾轧,总是心存惶恐。在文人们的眼里,鱼是逍遥自在的。它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往来于江湖,不受任何羁绊。因而,文人们对于鱼总是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艳羡。

赵少俨:

赵少俨《富贵有余图》局部

(二)“鱼”作为悠游生活的具象

正是由于鱼满足了文人们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因而也就成为了文人心目中悠游生活的一种具象。历代的文人们总是不断地通过描绘鱼的外在美态来展现他们对这种与自身命运极其相似的生物的欣赏和艳羡,抒 发 其内 心 对 于 自由、安逸生活的渴望。

四、哲学思辨的媒介与对象

赵少俨:

赵少俨《富贵有余图》局部

(一)“鱼”是阐发哲理的依凭

由鱼而引发的思辨,最著名的莫过于“子非鱼之辩”了。《庄子·秋水》中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二)“鱼”是自我反思的媒介

文人们不仅以鱼来阐发哲学思想,还经常通过鱼来进行 自 我 反 省。文人们会把人与鱼并列起来进行观照,对人生的追求及其价值进行思索。不但普通的文人们经常通过赏鱼来进行思辨,就连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也不忘以鱼来观察社会、体验人生。清代最具文人气质的乾隆皇帝就曾经以鱼为题材作杂诗一首来反思自己的用人之道 “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无鱼非水德,无徒势云孤。”

赵少俨:

赵少俨《富贵有余图》局部

五、具有神异力量的生物

(一)辟邪的护神与善化的灵物

由于鱼是先民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带给人以生存的希望。因此,鱼被古人奉为辟邪消灾的护神。

赵少俨:

赵少俨《富贵有余图》局部

(二)大地的载体与沟通的信使

古代的文人们一直相信,天河与地川是相连的。因此,作为水中之物的鱼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大地的 载体 和沟通 天地 间 消息的 信使。

作者:赵少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荣宝斋画院中国画创作研究室主任。师从霍春阳先生,中国当代花鸟画代表画家

想了解更多赵少俨相关资讯,赵少俨书画鉴赏收藏,请后台私信以及留下联系方式,我们将有专业人员与您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