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小不會說話,只能用哭表達情緒,家長不可不理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新手媽媽除了體會到初為人母的喜悅,隨之而來的育兒課程也不容忽視。不僅要了解正確餵養孩子的方式方法,如定時定量地喂寶寶、幫助寶寶洗澡換尿布等;還要學會傾聽寶寶的話語,理解寶寶咿咿呀呀甚至哭鬧背後的需求。

孩子無預警的哭鬧常常讓媽媽們十分無助,同時,不同的媽媽們對待孩子的哭鬧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的媽媽一聽到寶寶的哭鬧就趕緊把他捧在懷裡,有些媽媽能機智地化解寶寶的哭鬧,還有些媽媽擔心把孩子寵壞,對孩子的哭鬧採取置之不理的冷處理。


孩子太小不會說話,只能用哭表達情緒,家長不可不理


孩子哭得厲害,寶媽該哄嗎?

經常有些寶媽心中疑問,孩子哭鬧的時候是否應該及時給予安慰?

麗麗媽一直以來認同“鷹式”教育,認為孩子應該從小培養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因而對孩子的教育也十分嚴厲。麗麗兩歲的時候對媽媽十分依賴,媽媽走到哪兒,麗麗就跟到哪兒,睡覺也要媽媽陪著一起。

麗麗媽為了讓孩子克服這種習慣,總是刻意和麗麗保持距離,晚上麗麗睡覺的時候也趁麗麗睡著之後就離開。麗麗晚上醒來看見媽媽不在身邊,哭得滿臉通紅。麗麗媽雖然心中不忍,但是一想起國外哭聲免疫法的勸告,想到書上說孩子哭了絕對不能抱,慢慢地孩子就能養成獨立的好習慣了,於是橫下心讓麗麗一個人在房間哭到再次睡著。

孩子太小不會說話,只能用哭表達情緒,家長不可不理


原本麗麗媽對自己的育兒理念深信不疑,但是隨著麗麗逐漸長大,麗麗媽發現了不對勁。麗麗不但性格內向,不敢主動和周圍的小夥伴一起玩耍,和媽媽的關係也特別差,不肯和媽媽表現出親密,平時也很少和媽媽說話,寧願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裡。

孩子太小不會說話,只能用哭表達情緒,家長不可不理


3歲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

其實孩子哭鬧應不應該哄,主要取決於孩子的年齡。

3歲之前的孩子是情感發育最為敏感的階段,出於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他們會向媽媽索取關注和溫暖。但由於語言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孩子只能通過哭聲來表達自己的不舒服或者不安全感,這其實是寶寶對媽媽信任的表現。

孩子太小不會說話,只能用哭表達情緒,家長不可不理


有時候寶寶無理由的哭鬧,也是在試探父母對自己的愛與關注。如果父母回應了自己,寶寶心中就會逐漸建立安全感。反之,如果父母長期對寶寶的哭鬧不予理會,寶寶的試探得不到回應,就會逐漸形成自閉、多疑的性格,對今後的成長極為不利。

由此可以看出,在寶寶3歲之前,如果家長對孩子的哭鬧不加理睬,不僅不能培養出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恰恰相反,可能對孩子性格的塑造造成難以彌補的消極影響。因而,這個階段的父母應該對孩子的哭鬧給予積極正面的回應,讓寶寶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在內心逐漸建立起安全感。

孩子太小不會說話,只能用哭表達情緒,家長不可不理


3歲後立規矩更為重要

隨著孩子的安全感逐漸建立,生理機能逐漸成熟,3歲以後孩子的心理特徵開始呈現出青少年心理的特點,此時也是性格養成的關鍵的時期,家長要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加以引導。

一些孩子比較調皮,認為自己的需求都應該被滿足,如果得不到就會通過哭鬧、打滾等極端方式逼迫父母就範。這一階段父母應該重點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可以適當不理睬。


孩子太小不會說話,只能用哭表達情緒,家長不可不理


但是不讓孩子過度依賴自己也並非讓孩子完全獨立。畢竟孩子的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對家長的依賴是天性。所以家長在訓誡孩子之後,也應該適時陪伴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要知道,如果一味壓制孩子情感的表達,實際上是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的無形傷害,也是將孩子推離自己的表現。

都說父愛如山,是堅實的肩膀;母愛似水,是溫柔的港灣。孩子與父母情感的建立來自於親子之間日常的互動與交流。

孩子太小不會說話,只能用哭表達情緒,家長不可不理


在孩子年幼時,父母就是他們最大的力量來源,孩子也從父母那裡獲得源源不斷的關心與愛護。在被噩夢驚醒的夜晚,睜開眼看見媽媽就在自己身邊,彷彿什麼危險恐懼都不需要擔心,媽媽就是這個世界的超人。而如果此時自己的放聲大哭都喚不來媽媽,孩子對家長的期待就會一次次地落空,安全感更是無從說起

因此,在孩子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回應,既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為引導孩子逐漸走向獨立。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無論前方有多少未知,父母永遠會陪伴在自己身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