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當出門成為一種“奢侈”的時候,你會如何安排自己的居家時光,讓自己和家人擁有高質量的“宅生活”?

我的選擇是欣賞電影,在影像構築成的豐富多彩、五光十色的世界中暫時忘卻憂愁、減少焦慮,讓自己的心靈變得平和、安定,同時也能夠具備深入思考問題的心境。

《82年生的金智英》就是一部讓我感觸頗深的電影。這部韓國女性電影不但引發了觀影熱潮,成為了韓國電影票房冠軍,還引爆了網絡,激發了一輪又一輪的熱議。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女性觀眾對它讚賞有加,認為它從看似尋常的細節著眼,卻揭露了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性別歧視問題;男性觀眾卻給它打出了大量“差評”,認為這是一部對男性充滿偏見的電影,片中主角金智英和所有對這部電影瘋狂著迷的女性都是“被害妄想症”。

在觀影之前,各種極端化的評價看過不少,也讓我對這部電影產生了些許好奇。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82年生的金智英》:角色的固化與自我的迷失

看過全片之後,我倒覺得上述兩類評價都有些過激。作為一個普通男性觀影者,我眼中的《82年的金智英》並沒有特別明顯的衝擊力。

主創對於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在處理力度上其實是比較溫和的,有些地方几乎是點到即止。

再加上智英的家人實在是太過優秀:能夠理解和體諒妻子處境的丈夫、真心憐憫和疼愛女兒的母親、相親相愛的姐姐和弟弟……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這樣的設計也沖淡了大量陰霾,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女性的境遇可能遠比影片中描述得更加讓人心疼:

她們承受著社會的固有偏見,默默為家庭付出所有,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夢想、自由和快樂,卻還覺得這就是“好妻子”、“好媽媽”、“好女兒”該做的事情。

<strong>在你我他的身邊,從來都少不了這樣的“角色固化”現象:

  • 在一個家庭中,“做飯洗碗買菜打掃”天生就應當是女人的事情,男人做同樣的事情就是“窩囊沒出息”
  • 有孩子後,養育、照顧孩子理所當然是媽媽的責任,爸爸要做的是賺錢養家,而不是“兒女情長”
  • 父母年紀大了,貼身照料、就醫陪床都是女兒的任務,兒子安心幹事業就好,只要“出人頭地”就是最大的孝順
    ……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strong>當全社會甚至你的家人都在用固有的角色限制你、束縛你的時候,你要做的不是任由他人給自己貼上標籤,也不應該給自己戴上各種“人格面具”,而是要找回自己的“真自我”,否則難免會像金智英一樣陷入“角色迷失”而難以自拔。

這也是整部影片中最讓人心酸的情節設計:

智英為了生育問題不得不放棄自己喜愛的工作,迴歸家庭,成為了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婦。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她每天忙忙碌碌地照顧孩子、料理家務,幾乎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也找不到生活的樂趣。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不知不覺中,曾經活潑鮮潤的她日漸憔悴,她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可在面對關愛自己的丈夫和親人時,她卻無法啟齒表達自己的痛苦。

<strong>她像戴著一層“面具”,不知痛癢地生活著,日復一日地熬著日子。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直到有一天陪著孩子玩耍的時候,她突然用自己母親的口吻說起了話……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從那以後,每當心中抑鬱難紓的時候,她都會用母親的口吻表達著內心的委屈和悲哀,她的樣子嚇壞了丈夫,他甚至開始在網絡上查詢“鬼上身到底是怎麼回事?”

看到這裡,我忍不住嘆息連連。

可憐的智英,她在自我角色與社會角色、家庭角色發生衝突的時候,選擇了隱藏和犧牲“自我”。

<strong>她為自己戴上了“好媽媽”“好妻子”“好媽媽”的“人格面具”,但卻無法欺騙自己的心靈。

她的“真自我”在“人格面具”下苦苦掙扎,希望能夠獲得解脫,但每一次努力,最終的結果都是失敗……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認識“人格面具”,發現你所扮演的角色

在這裡,我們提到了“人格面具”這個心理學術語,它最早來源於希臘文,本義是演員為了扮演某一個特殊的角色而戴上了相應的面具,以更好地體現角色的人格。

而在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看來,即使在舞臺之外,人們也會有意無意地為自己戴上“人格面具”,以便適應不同的場合、對象、活動和角色的需要。

在同一個人身上,“人格面具”往往不會單獨存在。

正如人格是複雜多變的,人格面具也會呈現出複雜化、多樣化的特點,而形形色色的“面具”,便構成了一個人的人格。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那麼,在金智英身上,存在哪些“人格面具”呢?

  • 在父母和長輩面前,她是一個十分老實、本分的“乖女兒”,按部就班地上學、工作、嫁人,從來不會做讓父母為難的事情;
  • 在上司面前,她是一個踏實認真的“好下屬”,哪怕升職機會被剛進公司不久的男同事頂替,也不敢發出多少怨言;
  • 在丈夫面前,她是一個勤勞、溫柔、善良的“好妻子”,很少會為自己過多爭取什麼;
  • 在婆婆面前,她是一個安守本分的“好兒媳”,哪怕婆婆提出了過分的要求,她都不敢直言抗辯,而是藉由自己母親的口吻發洩心中的不滿。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可是在午夜夢迴時,她內心深處的一面卻悄然暴露,丈夫也從她身上發現了更多的“不正常”:她會借用別人的“角色”為母親受壓迫的一生叫屈,也會為自己的苦累哭訴。

<strong>或許智英應當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截然不同的‘面孔’?真實的我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人格面具:心理“自適應”的悲歌

在智英身上,“人格面具”的複雜性展露無疑。那麼,“人格面具”又是如何生成的呢?

<strong>其實,它們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必須,就像智英的諸多人格面具,它們在本質上是心理自適應機制的外在體現。

當智英出現在不同的場合中,面對不同的對象時,會出現不同的心理自適應機制,也就會戴上不同的人格面具。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人格面具能夠讓智英更好地適應周圍的環境,可以讓她與其他人甚至是那些她不喜歡的人和諧相處;

人格面具還能夠體現出她的某種性格,但這種性格往往與她的固有天性相違背,有時甚至會和固有天性截然相反,但卻是當時當地最受身邊“觀眾”歡迎的性格

擁有了人格面具後,智英便可以更加容易地得到家人、朋友、上司及社會公眾的承認,也可以更加順利地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交往,這也是她傾向於用人格面具來取代“真自我”的原因所在。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strong>然而,“人格面具”並不是應對和解決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相反,如果你已經習慣了自己當前的“人格面具”,就會在內心深處誤以為這就是自己的固有天性。

與此同時,你人格的其它側面就會受到排斥,久而久之,你更是會對真實的自我產生強烈的懷疑。

就像智英會在不自知的時候陷入母親、外婆的角色,為自己發聲吶喊,這說明人格面具對她內心的壓制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以致於讓她快要丟失“真自我”了。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指出,“真自我”是一種對於自我的自發、真誠的體驗,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自己的“真自我”,不能按照自己原本的樣子去生活,就會失去“現實感”。

也就是說,你的各種行為會是基於對別人的感受的揣測做出的,而不是從自我感受出發而做出的。

如果這種情況已經十分嚴重的話,你就會完全喪失“自發性”和“自覺性”,你無法感知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也無法從現有的關係中獲得幸福感。

失去“真自我”,會讓你的內心變得非常空虛,還有可能引發焦慮、易怒、憂鬱、孤獨等心理健康問題。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撕掉過度膨脹的“人格面具”,掌控自己的人生

<strong>沒有誰真心願意戴著“面具”生活,不僅智英需要做出改變,我們每一個迷失了“真自我”的人都需要及時醒悟,並要學會自由掌控自己的人生。

而這,至少需要我們做到以下兩點:

1.避免人格面具的過度膨脹

如果你對自己當前的“人格面具”過於投入,在意識中將自身視同於人格面具所扮演的“角色”,這種情況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人格面具過度膨脹”,它對心理健康帶來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你必須注意分清“人格面具”和“真自我”,而這往往不容易做到。

因為這需要你充分地認同自己的內心,也不會受到他人評價的干擾,這樣你才能夠自信地找到自己的真自我,並能夠將它和你迎合他人產生的假自我——“人格面具”區分開來。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以下這三個問題可以幫助你更好地辨識“真自我”:

  • 問題一:你的社會身份是什麼,需要匹配那些能力?(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幫你認識到那些為了贏得他人稱讚、滿足他人期望而產生的“人格面具”)
  • 問題二:你曾經因為自己的性格遭受過什麼樣的指責?(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幫你找到那些被你刻意掩藏的人格特質)
  • 問題三:在受到讚美或遭到指責前後你認為自己發生過哪些改變?(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幫你發現“假自我”是怎麼慢慢形成的)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2.建立積極的心理自適應機制

不成熟的心理自適應機制會損害心理健康,更會讓你在保持內心安寧和與他人交往方面都會遇到重重障礙。

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免遭傷害,你會戴上各種各樣扭曲的人格面具,這無疑會讓你感到非常痛苦,也會破壞心理平衡。

所以你應當學著建立積極的心理自適應機制,比如你可以用以下這三步走的辦法來建立自己的自適應機制:

  • 調節認知:你應當學會“自省”,以便了解內心的真實感受,看清自己的價值觀、心態和理想;另一方面,你還可以跳出自我眼光的侷限,試著從陌生人的角度審視自己,這有助於發現自己在思想行為、觀念態度、情感表達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 轉變態度:認知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到你的情緒體驗,會讓困擾你的自卑、緊張、苦惱、焦慮、煩悶等消極情緒有所減輕,也會讓你對人、對事的態度從消極轉向為積極
  • 選擇行為:態度的轉變會讓你的行為模式發生根本性的更改,你會傾向於選擇適應環境的積極行為,而且這種選擇與你的“真自我”不會產生嚴重的違和感。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經過了以上三步自我心理調節後,今後你在與不喜歡的人交往時,在遭受不期然的挫折時,在經歷某些應激事件時,都可以很自然地從心理上進行自我保護和自我適應,而不會再用“人格面具”來掩蓋情緒和進行自我逃避。


解讀《82年生的金智英》:撕掉複雜的人格面具,找回你的真自我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當你輾轉於各個人格面具之間,感覺疲憊和迷失的時候,不妨在適當的環境中,放下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和過於強烈的目的。

你要學著把人格面具“撕”下來,做回那個“真自我”,這會讓你有一種自我解脫的感覺,也有助於避免沉溺於某個人格面具中無法自拔。

我是【親子育兒堂】,長期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您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給我留言。敬請關注我,獲取更多實用的育兒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