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得住“鬼”的民族英雄卻壓不住人心

壓得住“鬼”的民族英雄卻壓不住人心

唐詩宋詞小覓已分享了許多,但明清時期的詩詞倒是少有。今天小覓分享的這首詩是由被稱為明代的民族英雄、救世宰相的于謙所寫。


這首被千古傳誦的《石灰吟》通過擬人的手法,表現出了詩人的一身正氣,錚錚鐵骨。


—【原文】

石灰吟

—明•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壓得住“鬼”的民族英雄卻壓不住人心

—【譯文】


石灰石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裡開採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只要把高尚氣節留在人世間。

壓得住“鬼”的民族英雄卻壓不住人心

—【註釋】


石灰吟:讚頌石灰。吟:吟頌。指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千錘萬鑿:無數次的錘擊開鑿,形容開採石灰非常艱難。

千、萬:虛詞,形容很多。


若等閒: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閒:平常,輕鬆。


渾:全。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

人間:人世間。

壓得住“鬼”的民族英雄卻壓不住人心

詩人以石灰自喻,來表明自己的磊落胸懷和高潔的品格。而事實上,于謙也確實做到了詩中所云:即使渾身碎骨也要留清白於世!


于謙年輕時十分聰慧,且最是不怕事的個性往往會做出一些特立獨行、令人震驚的事。其中之一就與這首《石灰吟》有關。


據當地傳說和史料記載,于謙十七歲那年欲往三茅觀求學,途中必經鬧鬼的星宿閣,眾人勸他切勿孤身前往。


于謙聽後卻渾然不怕,依然孤身上路,到達星宿閣時因天色較晚,就宿在閣內,一覺睡到天亮。後每去觀中求學,都會宿在閣內。從此,再無鬧鬼之說傳出。

壓得住“鬼”的民族英雄卻壓不住人心

這日,于謙在求學回家時,路徑一鍛造石灰石的地方,十分感慨,脫口而出這首千古名作,《石灰吟》由此得名。


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了一個年輕、剛毅、果敢的形象,于謙後來確實如這首詩一般,在大明王朝風雨飄搖、大廈將傾之際,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


彼時,宦官專權,英宗被俘,群龍無首,蒙古大軍兵臨北京城,于謙以一己之力,領導了震驚歷史的北京保衛戰,使大明王朝得以繼續延續。


而為大明王朝立下如此功勳的民族英雄于謙,最終卻被小人所害,冤殺於菜市口。于謙,用這粉身碎骨的慘痛命運,換來了長留世間的清白!

壓得住“鬼”的民族英雄卻壓不住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