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與文人的那些事:聖賢寂寞,飲者留名

如今形容本國某地群體酒量驚人,多用“某地的麻雀也能喝二兩”來形容,意思是該地酒氣沖天,連麻雀都被燻出好酒量,鳥猶如此,人何以堪?

中國的酒,與別國的不太一樣。就連酒的起源,都有猴造、人造、天造等好幾種說法。有一種流傳較廣,稱夏朝初年,有儀狄偶然發現剩飯發酵後汁水極其甘美,稱之為“酒”,於是用桑葉包飯釀成酒以此獻給大禹。


中國酒與文人的那些事:聖賢寂寞,飲者留名

大禹他老人家喝了兩杯,感到味道甘美,先喜後憂,來了句神預言:“後代必有為了飲酒而亡國的。”大手一揮,讓儀狄滾蛋,順便把酒給禁了。後來當然是沒禁住。

此時的酒,基本是穀物自然發酵的,酒精度低於1%。糧食產量有限,這種喝多了容易靈魂出竅的神秘液體當然十分金貴,大多用於祭祀和慶典,只有貴族能享用。

中國酒與西方不同,很早就出現了酒麴,發明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制曲釀酒的方式,一直延用至今。


中國酒與文人的那些事:聖賢寂寞,飲者留名

到了春秋,孔子他老人家曰過,“唯酒無量,不及亂”。有句不太靠譜的解釋是:我到底能喝多少酒,我也不知道,但我喝酒從沒失過態,從沒亂過性。

所以後世流傳:“堯舜千鍾,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飲十榼。古之聖賢,無不能飲”,鍾、觚、榼都是古代的酒器,一觚的容量約為現在的二升。孔子一頓百觚當然是太誇張,不過那時的酒還不到1度,想喝過量,也不太容易。

經歷了春秋戰國,酒已走向世俗化,秦漢時已是遍地酒肆,卓文君、胡姬等美女開始當壚賣酒。《羽林郎》描寫馮子都調戲胡姬,“求清酒”,說明此時酒有清、濁之分,濁酒雜質多些,檔次不高,清酒經過過濾,度數也高些,當然價錢也貴,美人當前,自然是“求清酒”。

中國酒與文人的那些事:聖賢寂寞,飲者留名

魏晉南北朝,飲酒的主力軍,一大波文人雅士隆重登場,掀起了豪飲之風,此後酒就與文人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最著名的七位醉鬼——竹林七賢,酗酒,磕藥,侃大山,搞樂隊,玩裸奔,裝瘋賣傻,被認為是名士風範。然而與陶淵明相比都被秒成渣。

陶淵明愛田園,不愛扎堆,認真寫詩,紮實喝酒,光《飲酒》詩就做了二十首,與酒有關的詩更是達到六十餘首。後來白居易說陶淵明的詩,“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唯獨鍾情於“忘憂物”,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陶淵明的酒是隱士之酒,沖淡而有味,自然而真純。

中國酒與文人的那些事:聖賢寂寞,飲者留名

到了盛唐,酒的度數拉昇到6到8度,開始有果酒,“葡萄美酒夜光杯”。米酒分幾個檔次,“綠蟻新醅酒”,“白酒新熟山中歸”,越白越好。

李白號稱詩仙,那是喝了酒才能成仙,他得意時喝,失意時喝,基友重逢時也喝,“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將喝酒這件事寫得震爍古今又豪氣萬丈,“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癲狂過後,無限落寞。

李白斗酒詩百篇,也有人說他要是不喝酒能詩千篇,不過這千篇,有沒有仙氣就很難說了,乾隆爺他老人家還詩萬篇呢,誰記得住?李白的酒,是濃烈之酒,是豪縱狂放的詩仙之酒。

中國酒與文人的那些事:聖賢寂寞,飲者留名

兩宋時期經濟繁榮,黃酒最終定型,酒精度高達12度。提到最著名的文人“飲士”,自然非蘇軾莫屬,正所謂“詩酒趁年華” ,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遂成千古絕唱。

不過蘇軾的酒量不算好,自謙說“予飲酒終日,不過五合,天下之不能飲,無在予下者”,五合大概也就1斤,相當於現在一瓶乾紅的量,然而相比於豪飲,他更善於玩味酒的意趣, “吾酒後乘興作數十字,覺氣拂拂從十指中出也。”

蘇軾的酒是文豪之酒,從浩然奔放的曠世奇才到波瀾不驚的佛系飲士,終究是,“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中國酒與文人的那些事:聖賢寂寞,飲者留名

元代時蒸餾技術傳入,燒酒也就是現代的白酒粉墨登場,酒精度節節高升,30到60度不等。到了明清白酒迅速躥升,開始與黃酒分庭抗禮。

也有人認為,現在社會上流行喝的白酒,是清末至民初軍閥時期興起來的,多是黃河的河工喝,或苦力喝,再有就是土匪,一是抵寒,二是消乏,三是壯膽。

這種經過好幾次蒸餾才能出的高度酒,讓李白喝了只會昏醉,估計什麼詩也做不出來,張旭的酒後狂草,也是低度酒的成果。武松喝的“三碗不過崗”,是村野的米酒,要是喝了十八碗現代白酒去打虎,那是給老虎免費送外賣。

中國酒與文人的那些事:聖賢寂寞,飲者留名

現代也有喝酒的文人酒徒。汪曾祺在讀西南聯大時,聽過聞一多講楚辭,開課時有句名言:“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名士。”想必這句話給汪曾祺影響很大,他此後就成為無酒不成書的作家,註定要活在酒鄉里的。

汪曾祺年輕時有過一次失戀,睡在房裡兩天兩夜不起床。把房東王老伯嚇壞了,以為他失戀想不開。正發愁時,好友朱德熙來了,賣了自己的一本物理書,換了錢,把汪曾祺請到一家小飯館吃飯,還要了酒。三杯下肚,汪曾祺澆了愁,沒事了。

有意思的是,汪曾祺後來在文章中也回憶了朱德熙賣書請其喝酒的事,但戀愛的事情絕口不提。汪曾祺到了晚年,說老人有三樂:“一曰喝酒,二曰穿破衣裳,三曰無事可做。” 他喝的酒,是率真灑脫的名士之酒。

現在名酒佳釀遍地,縱酒狂歡、附庸風雅者多矣,但少酒後吟風弄月的真名士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