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園驚夢》之淺析 一部聲、色、味俱全的立體小說



《遊園驚夢》是作家白先勇先生創作的中篇小說,文字綺麗,構思精巧,是近當代中篇小說的經典之作。作品首次發表於1966年,後收錄於小說集《臺北人》當中。

白先勇先生是民國桂系軍閥白崇禧之子,出生於鐘鼎世家,顯赫的家世和上流社會的文化底蘊,給他的童年留下深深的印記。

《遊園驚夢》之淺析 一部聲、色、味俱全的立體小說

敗走臺灣之後,家族的沒落帶來的艱辛,背井離鄉的掙扎與悲愴,使他的作品帶著深深的頹敗和淒涼感。

深受傳統教育耳濡目染,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使他的作品沉浸在中國古典主義精雕細琢的氛圍中。

留學經歷讓他深諳西方的寫作方法,將意識流方法在他的作品中融會貫通。

公開的同性戀身份,使他以獨特的視角描繪女性,他筆下的女性細膩豐滿,入目難忘。

白先勇先生當時沉醉於崑曲之精美,痛惋其沒落。他當時正研究崑曲巔峰之作《牡丹亭》之《遊園驚夢》,受到啟發,便試圖用小說的形式表現戲劇境界,於是創作出《遊園驚夢》這部小說。

《遊園驚夢》深受《紅樓夢》的影響,西方意識流的寫作方法又增添了它的時空交錯感,小說整體顯得分外旖旎空靈。

《遊園驚夢》書成於1966年,此年白崇禧去世,白先生亦自稱它是“整個寫下來,最苦、最美的一篇”,“下了最大的功夫。”此書也堪稱中篇小說中的《紅樓夢》。


介紹了作者及小說概況,我們來詳細解讀一下這本書的重點內容:

一、故事脈絡

主人公藍田玉,出身悽苦,後入戲園學戲,與一群姐妹一起以唱戲為生。

成年後,藍田玉以崑曲《遊園驚夢》成名,人稱女梅蘭芳,也吸引了國民黨高級將領錢將軍,錢將軍有頗得知音之感,便將藍田玉明媒正娶,成為續絃。

藍田玉的瞎子師孃曾經說過,唱戲的女人容易被人輕賤,不如找個年齡大的,受人疼惜,年輕的靠不住。所以雖然當時錢將軍已經60多歲,藍田玉才20多,她還是嫁了。從此榮華富貴、萬般寵愛、眾星捧月。

可是她卻忘了師孃還和她說過,她長錯了一根骨頭,也是她前世的冤孽。直到藍田玉遇到了錢將軍的副官鄭彥青,她才明白這層意思。

藍田玉熟稔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故事,她也幻想著有一段青春美好的愛情故事,可是她也同樣受到和杜麗娘一樣的傳統禮教的束縛,還有她原本低賤的身份和對錢將軍的物質依賴。

鄭彥青高大俊朗,也風流倜儻,兩個人你儂我儂終於發生了關係,這是藍田玉畢生難忘的一次肉體歡愉。

可是鄭彥青不僅得到了藍田玉,還去勾搭了藍田玉的妹妹月月紅。

在一次藍田玉表演崑曲的時候,兩人眉目傳情、郎情妾意,被藍田玉看到,他們輪番給藍田玉敬酒,並導致藍田玉啞了嗓子。鄭彥青就是她的冤孽。

有讀者猜測錢將軍不久後去世,也與此有關。

錢將軍雖然留下不少家產,可是錢府日漸凋零,藍田玉隨國民黨來到臺灣,一個人落寞地住在臺南。這有可能是因為失去愛情的痛苦和對亡夫的愧疚。

後來她接到昔日姐妹桂枝香的邀請,來臺北赴宴。遇到以前的幾個姐妹淘,她們依舊鮮亮,而她顯得塵舊落魄。她在宴席間回憶往昔歲月,竟跌入更深的落寞。

我想她也有起復的願望,所以才有此臺北之行,可是由於性格所至,更何況今昔也畢竟不同往年。就如同那旗袍,她喜歡長的,可是現在早就不流行了,也是一種無奈。

最後她與桂枝香談心,表達出了無限的惆悵。


《遊園驚夢》之淺析 一部聲、色、味俱全的立體小說

小說還有幾個配角人物,我們來說明一下。

桂枝香本來有個已經下了聘禮的未婚夫任子久,被她的妹妹天辣椒蔣碧月搶了去。桂枝香後來給竇瑞生做小,後來才扶了正,丈夫官越做越大,她才越來越體面。

任子久死後,留下遺產,蔣碧月活得也很舒坦,後來勾搭上了程副官。

程副官和鄭彥青一樣花心多情,在宴會上撩撥起了藍田玉,惹得蔣碧月一陣醋意。

月月紅是藍田玉的親妹妹,當年因為嫉妒,搶了藍田玉的情人鄭彥青,是一個交際花一樣的存在。

小說還交代了一些新興權貴階層,比如賴夫人、餘參軍長等,表示權利階層的更迭。

二、小說結構

小說部分只描述了藍田玉隻身赴宴這一場景,分為遊園和驚夢兩部分,其實就是現實與追憶。小說採用了平行時空和對比的結構模式,在時間空間交錯閃回中,人物關係、矛盾、情意、主題躍然紙上。

小說每個情節都在回憶與對比中層層推進:

小說一開場,舊識劉副官就將藍田玉引入彷彿是舊時世界的竇公館。園子的富麗堂皇讓她想起年輕時的奢華過往,從而打開了藍田玉的思緒,開始在現世和既往中的時空穿梭。

如今依然鮮活的桂枝香,讓她想起往昔得月臺的幾個姐妹淘。桂枝香的奢華裝扮,對比著她的寂寥清苦。

竇公館的這次赴宴,讓她想起當年在南京她給桂枝香辦的30歲生日酒。那是她最風光的時候。她做將軍夫人那十幾年,夜夜笙歌、賓客滿堂、花團錦簇、錦衣玉食。可如今物是人非,對比之下,她早已不是主角了。連坐在主位,她都覺得臉紅心跳。相比之下,她似乎誰都不如了。

桂枝香從給人做小,到扶了正,現在跟著長官的丈夫,也日漸風光,成為了宴會的主角,對比了藍田玉地位的下降。

天辣椒蔣碧月風流潑辣,當年搶了姐姐桂枝香的姻緣,喪偶後得到遺產,又勾搭上了程副官,比之前更加標緻佻撻。她戴著八隻扭花金絲鐲,不時炫耀著。這也對比了藍田玉的過時和窘迫。

程副官和天辣椒眉目傳情,又來撩撥藍田玉,這讓藍田玉又想起了自己的過往。

當年她20多歲嫁給錢將軍,雖然備受憐愛,可是體會不到青春美好。連錢將軍都對她說:“難為你了。”她的苦楚難以言說。

越回憶越落寞,藍田玉在現實和過往中漸漸理不清思緒。這時賓客們都來敬酒,觥籌交錯間,幾杯花雕下肚,藍田玉更恍惚了。她已經分不清是程副官,還是她的鄭副官了。

這時她妹妹月月紅來敬酒,月月紅依舊妖豔,藍田玉推不過,又喝了一杯酒,她的思緒更加紛亂。

賓客們唱戲助興,戲劇界的新寵徐太太唱著《遊園》,大家恭維著藍田玉唱《驚夢》。可是藍田玉早已上了酒勁,兩眼發熱,嗓子發緊。徐太太與藍田玉也形成了對比,連唱功都不如了。

程副官在藍田玉這裡獻殷勤,蔣碧月顯然是吃了她的醋,趁著酒勁耍了一出《貴妃醉酒》。程副官和蔣碧月,對比了當年的鄭副官和月月紅。

眾人都邀請藍田玉來唱《驚夢》,這時小說達到高潮,藍田玉想起師孃說過:她長錯了一根骨頭。陳彥青就是她的冤孽。她想起錢將軍,他說你還那麼年輕。

藍田玉出了汗,越發迷離,鑼鼓笙簫,她聽到悽婉的笛聲,是《驚夢》裡幽會的片段,她想起了她和鄭彥青唯一一次的肌膚相親。她想起了錢將軍臨死向她道珍重,想起了月月紅和鄭彥青的姦情被她發現,那次也是二人向她敬酒。

和那次一樣,喝完了花雕,她的嗓子發不出聲音。眾人催促她之後,她終於說出來:我不能唱了!我的嗓子啞了,回到了現實。

藍田玉從舊日的夢境中驚醒,宴會結束,其他人相繼離開。

小說到此戛然而止,曲終了人散去。

小說結尾藍田玉與桂枝香談心,惆悵於心。這個世界早就不是她的世界了。


《遊園驚夢》之淺析 一部聲、色、味俱全的立體小說

三、文學特色

小說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可是卻在時空往返中,環環相扣,用詞瑰麗,堪稱驚豔。心理描寫極佳,重重推進,動人心魄。結局如大夢初醒,繁華散盡,讓人不寒而慄,然後悵然若失,讀完有一種浮生若夢的感覺。

小說故事與牡丹亭異曲同工,大夢終醒,繁華盡逝,物是人非,一切榮華富貴都煙消雲散,往昔的美好都成為追憶,時光不復韶華不再。

結尾有如沉浸在崑曲牡丹亭悵惘嘆息的節奏中,彷彿餘音嫋嫋,無聲勝有聲。


《遊園驚夢》之淺析 一部聲、色、味俱全的立體小說


“《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


小說描繪給人極致的畫面感和音樂感,與崑曲一字數轉、延至數息的風格如出一轍。小說在聽覺、視覺、味覺等全方面呈現,是一部聲、色、味俱全的立體小說,使讀者如在其中,如聞其聲


聽覺方面,書中有很多聲音詞彙,錚錚鏘鏘、喑嗚叱吒、低沉悽咽、鑼鼓笙簫貫穿始終,整個小說猶如在演奏一曲《遊園驚夢》。


視覺方面,書中有很多顏色詞彙,藏青嗶嘰的中山裝、墨綠杭綢、銀灰色硃砂、珊瑚缺月釵、金骨紅肉的龍鬚菊、火紅的旗袍、紅石榴的瓷杯,色彩描述極為豐富,體現了作者極高的美學休養,讓人目眩神迷,如入畫中。


味覺方面,有桂花的濃香、沁甜的蜜味,看文字也沁人心脾。


整個小說選詞琢句如神來之筆、巧奪天工,是一段極致的文學體驗。


四、與紅樓夢相似處

小說著重於服裝描述:細膩的著裝描寫,與人物的出身、地位、性格、情節、主題融為一體,使小說更加立體鮮活。

陳設、美器美物、景緻、食物的描述:反映了上層社會對美學風雅的追求,從而鋪陳了當時社會的紙醉金迷。


《遊園驚夢》之淺析 一部聲、色、味俱全的立體小說

人物姓名映射:

藍田玉:人如其名如玉冰潔,溫潤內斂,在極度苦悶下,她犯下人生中唯一一次錯誤,導致她終生鬱鬱寡歡。她做不到像蔣碧月和月月紅那樣放縱人生,只有隱忍。

桂枝香:桂花的花語是收穫和永伴佳人,她隱忍半生,終於扶正,更隨著丈夫逐漸發達。

天辣椒:性格火辣、自私利己、出手狠絕。

月月紅:月月開花、低級廉價、善妒小氣、及時行樂。


五、小說歷史背景

1949年國民黨敗走臺灣,偏安一隅。小說隱喻了當時臺灣的政治環境,舊軍閥逐漸落寞,是新興官僚階級逐漸崛起。

在小說集《臺北人》的卷首,他引用了劉禹錫的《烏衣巷》,“王謝堂前燕,飛入百姓家。”,表達了歷史更迭興衰的感慨。

《遊園驚夢》之淺析 一部聲、色、味俱全的立體小說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我們於來回顧一下。

作者白先勇先生的文學風格受家世背景、文學修養、留學經歷、崑曲追求等多方面的影響。

故事的脈絡是主角藍田玉從崑曲名旦、成為將軍夫人,最後孀居臺灣的過程。

小說的梗概主要是寫藍田玉在赴宴過程中追憶過往,產生強烈心理衝突,後來逐漸夢醒的戲劇性描述。

小說的文學特色是將崑曲《遊園驚夢》從聲音、色彩、氣味等方面與小說情節相融。

小說與《紅樓夢》的相似之處是服裝、陳設、食物等方面的美學描寫和人物姓名的隱喻。

小說的歷史背景是1949年之後臺灣的權貴階層更迭。

筆名:彈塗魚

文藝愛好者,青春期的中年婦女,愛自然、愛花草、愛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