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术,为何无人猜透?

朴实无华的男人


帝王之术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现在随便找个省部级(市厅级)以上的人都懂,企业家级别的人大多也懂,不懂的人位子坐不稳。

皇帝的称号和臣子的官职,都是他们获取权力的法律依据,但并不代表他们就因此获得权利,能不能获取权力,得看他们的手腕,这就是帝王之术

《韩 非 子》《商 君 书》《申子》之类的法家书籍都是帝王之术,还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史书,也是讲帝王之术,《道德经》也是写给帝王看的,都可以归为帝王之书。

实际上,并不用刻意去学,很多普通人走上管理岗位,基于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权力安全性、延伸性和畅通性,基本能悟出来,

刘邦以前就是个村长、朱元璋以前就是个乞丐、石勒就是个奴隶,他们谁也没有学过所谓的帝王之术,但是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慢慢悟出来了

之所以觉得高深(有的人觉得邪恶),是因为你没有走上高级管理岗位,当你走上管理岗位,自然而然就懂了,就不会觉得它高深或者邪恶了。


南朝居士


根本原因是:你不在其位,体会不到帝王的“不得已”。

帝王心术不等于传统官场、商场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它有更深广的内涵。从根本上说,它源于帝王身份的诸多“不得已”(以下我只说合格的帝王,不论昏君)

1、世上每个职业都有退路,唯独皇帝没有退路。帝王身退则必死——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魔咒般的宿命。你见过几个丧失权力的皇帝有好下场的?康熙帝说:“《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所以皇帝必须永远“太阿在握,权柄不移”,至死方休。

2、世上每个人都能有知心朋友,唯独皇帝不能有朋友。“近则不逊,远则怨”,这未尝不是皇权周围的众生相。皇帝不能和任何人越过君臣礼法的边界,就是避免人臣恃宠而骄,招揽权势,反恩为仇。宋徽宗和大臣称兄道弟,导致朝纲崩摧就是前车之鉴。雍正帝整死年羹尧,谕旨中骂道:“看来你当不得一个大字”,就是恨他恃宠为乱。

3、民主制度下的政治斗争,最后常出现没人对国家真正负责的局面。因为政党可以下野、总统可以辞职,大不了烂摊子交给别人。但皇帝不同,视天下为身家性命,不能撂挑子,必须对国家的治乱兴亡负最终责任,必须至死坚守底线。

4、所谓“朝廷”,就是天下最精明、最大胆、最有本事的人凑到了一块。皇帝在他们的包围下,要用其智力,又要保住身家性命,又要保证国计民生,还要保证子孙万年,想事不为人所欺,威不为人所窃,权不为人所攘,情不为人所夺,就免不了韩非子说的“上下一日百战”,皇帝的神经必须长期保持草木皆兵的备战状态,刚愎雄猜就成了帝王职业的基本素养之一。

5、千夫所指在下,千秋史笔在后,皇帝要顾及生前身后的名声,所以“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好事也好,坏事也罢,皇帝做事情不仅要做成,还要做圆。怎么闪转腾挪而饶有余裕,自己做好人,别人做坏人,就离不开一连串的算计。

6、好逸恶劳,高己卑人,声色自娱,是人的本能。皇帝和平民百姓概莫能外。所以,让宰辅总其事,让百官代其劳,让国计得其所,来保证皇帝可以安享声色犬马之乐,没有后顾之忧,就成了皇帝最后的小算盘。

以上六点,都是中国皇帝的“不得已”。而这六个不得已,又导致了皇帝要面对六个现实问题:

因为第1点,皇帝必须打击任何谋求“提前接班”的儿子和兄弟叔伯。越是血缘关系亲近的人越不能信,防盗防贼防子孙,“朕不给,你不能抢!”

因为第2点,皇帝不能和任何人推心置腹,必须默认每个人都不可信。一旦发现有欺君罔上的迹象,非黜即杀!“奸茴稍萌,即灭不旋踵”。

因为第3点,所以皇帝必须保证信息传递的上通下达、全面准确,随时检查下面是不是政令无违,自己是不是民隐周知,所以刺探、试探无所不为。可以参考韩非子说的“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因为第4点,所以皇帝必须时刻与一群天下最强的大脑和心脏斗智斗勇,想着阳谋,防着阴谋。最安全的活法,就是“恩威莫测”。皇帝摆出喜怒无常的性情,让底下的人猜不到,让每个人都觉得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他才能安全。反之,“有谋人之心而使人知之者,危矣!”一旦皇帝发现有人可以猜得到自己的心思——杀无赦!

因为第5点,所以皇帝必须始终维护儒家的政治正确,和庄严肃穆、端正平允的个人形象。“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皇帝要掂量什么只能做不能说,什么只能说不能做。所以暗地里波谲云诡的朝政,面子上都是一片仁义道德的气象,我骗我骗我骗骗骗!

因为第6点,皇帝必须精雕细琢出一套最佳的人事布局和行政程序。古人常说“祖宗之法不可废”,就是因为帝国的制度是历代帝王研深测化、穷尽智慧作出的顶层设计,后世子孙不能随便动,最怕捅了个窟窿你堵不回来。

在皇帝制度下,如果没有统握元枢的意志,致治于未乱的侦察、反侦查能力,和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平衡术,皇帝根本无法有效地驾驭偌大的帝国。而身不在其位的人,又简单地以为皇权无边,皇帝可以为所欲为,所以把历史的是非对错,简单地归功或归咎于帝王个人。又或者觉得帝王心术处处虚伪,步步陷阱,让人猜不透。其实设身处地想想这6个不得已,你也不难体会“为君难”的真实意味。

黏贴一个数据统计给你参考,看看皇帝好不好做: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和偏安一隅的小国家,一共有帝王611人,其中正常死亡(死于疾病或者衰老)339人;非正常死亡(死于自杀或他杀)272人,非正常死亡率为44%,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有确切生卒年份可考者共有209人,其平均寿命仅为39岁多。

再给你看看北魏的一代雄主,道武帝拓跋珪晚年是如何被皇权逼疯的:




喷子都是玻璃心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帝王之术?这好,听着就玄。咋说呢?这东西,不能吃不能喝,但是能要人命,能让一大帮子不如你的人跪地上,对你俯首称臣,这就有人拼命的想学这玩意。

但真真能把这东西琢磨透了的,历史上还真没几个人。

可您瞅瞅大街上,那马路牙子上的小地摊,小贩垮着一包,有的还弄一小喇叭,搁那吼。

就这书摊上什么帝王之术秘史啦,什么话说帝王权谋啦,什么帝王驭人之术啦等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啊!那叫个酷拽炫啊!

有那心动的,就像被钩子钩住了魂,想着上去翻上一翻,心甘情愿的掏上几把毛毛钱,拿回去细心研读。

读了半天,有懵圈的,有恍然大悟的,有傻了的,还有睡着的。

要俺说,您要是真读这些个东西,您可以洗洗睡了,还帝王之术呢?十几块两指宽的书?就能整明白啥是帝王之术?您真把咱大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所凝结出来的东西,看成一山药蛋,随便整一下这就是一盘菜啊!要俺说,哎……,这都没地说理去。

详细介绍帝王之术的书

咋说呢?您没有读过韩非的《韩非子》,您就别提嘛叫帝王之术。

想当年秦始皇读了《韩非子》之后,挠心挖肺的想见一见韩非本人,从这一点上,您就知道了《韩非子》上了说了什么,而且还就说道了秦始皇的心口上了。

秦始皇是啥人,神人级别的人物,能让他心动的,除了土地,就剩下所谓的帝王之术了。

您要知道韩非本人就是个口吃,但秦始皇还是愿意蹲那老老实实去听,当个学生。

没别的《韩非子》里边那是有史以来,详细阐述了帝王之术的一本书。

这也就是为嘛韩非被李斯一把毒药给毒死了,因为韩非比李斯看东西看的明白,但可惜的是,他没琢磨出李斯这人心。

毕竟人无完人不是。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西方还有那《君主论》,讲的蛮详细的!”

要俺说,差远了!咱《韩非子》问世的时间比他早了一千七百多年,而且比他还详细,别一天天的整啥西方的。

咱住大房子烧地火龙的时候,他们还住在石头房子里,烤火呢?

赵蕤 (ruí)听过没?估计大家伙也没听过,蕤字不是俺标出来,您都不知道这字咋读,这也是一位研究帝王之术的大家。唐朝的时候,那唐玄宗请了很多次,想把这主请出山。

“不去!”这就人家的回答。

听听历史上对人家的介绍,博于韬略,一代纵横大家,流于世的著作就一本《长短经》,也叫《反经》。

这本书,要是按照书面上的说法,黑白都有,以谋略作为串联,历史作为凭据,讲述四个大内容,第一国家兴亡,第二权变谋略,第三举荐贤能,第四人间善恶。

就这书比那《君主论》还早七八百年。您如果真想研究一下所谓的帝王之术,这两本书必看,当然把那《君主论》作为一补充瞅瞅,也未尝不可。

掰扯了这么多,咱先从《韩非子》的帝王之术有啥内容讲起,然后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韩非子》

咋说呢?所谓的帝王之术,这玩意还真就没有啥统一的标准,您要给他下个定义,没人敢保证他的定义就是完美的。

当然在大家的共识当中,这其实就是皇帝如何管理国家,驱使天下各路英才,为国家服务的一个学问。

如果这么去解释的话,他也没错,但不能全对。

大家伙也知道,韩非本人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但他这《韩非子》却集合了法,术,势三家的长短。

法,其实就是以法律作为根基来治理国家,任何事情拿这法来度量,就可以保证一个国家安稳的运转下去,才能长长久久。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商鞅,利用法,将一个强大的大秦帝国展现到了世人的眼前。

这法字搁到现在,搁到现在的企业当中,就是各种而言的规章制度,这东西不能讲情面,无规矩不成方圆吗?

当然有的企业主特别的喜欢破坏规矩,你比方说,年初订好了规矩,这卖出去多少,就能提多少多少的奖励。

结果年底这么一算,好家伙,这员工居然拿到了十万块。这企业主回头就把规矩给改了。

“啊!这年的效益不错,你拿一万块意思意思就完事了。你拿多了其他员工怎么看,俺这是在保护你!”

得,这企业主得了便宜还卖乖!

像这样的企业长不了,而且也大不了,衰亡是必然的。

他就从来不想,员工拿的多了,你只会拿更多,所以规矩不能破。

接着就是术,这其实就是谈皇帝管理臣子的手法。按照书说的

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权,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所执也。

如果您直接翻译,就是说应该因材施用,这中间要考察臣子的能力,然后给他相应的位置,如何考察呢?用皇帝手中的生杀大权来考察,而这生杀大权就必须掌握到皇帝的手里边。

听着挺牛掰吧,这就被一些个人拿来变成了地摊上,所谓的厚黑学之类的东西,什么耍手段,弄心机的,不堪入目啊!

人家讲的术是这些个东西吗?压根就不是,歪曲了,术的核心是利用皇帝手中的生杀大权来判断臣子的能力,将他放到合适的位子上。

如果术对这人不起作用,作为皇帝晓得咋办了吧。

但术这东西是空中楼阁,没有法的依凭作为基石,这术所依靠的生杀大权是不存在的,所以他们是相互依赖的。

那么术的代表人物就是申不害,他这人在韩国使用术治理,十五年过去了,韩国打一个弱小的诸侯国,一举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他在的时候,韩国的实力那是杠杠的,对内有凝聚力,对外那个诸侯国都不敢小窥。

术这玩意全依赖人来把弄操控,这人如果不在了,这术也就会跟着消失,这东西是不能传承的。

反观商鞅的法,他人不在了,但法这东西依然贯彻大秦帝国的始终,不仅如此,也得到了后世所有帝王的认可。

所以没有法的术就是空中楼阁。

所以申不害死去之后,韩国瞬间就变成了最为弱小的国家,一夜之间就打回了原形。

势,这主要是说皇权至上,整个国家这都需要围绕皇帝这个中心点来进行运作和维护的。

那么这个代表人物是谁呢?慎到,他是在齐国的时候提出,这国家对皇帝的尊敬,无论那个阶层这都是必须的。而这尊敬是通过中央集权来实现的。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慎到的学问碰到齐国这帮子喜欢空谈的家伙手里边了,这帮子家伙天天的开会讨论,就没有落到实际上去。

那么咱转过头来说,商鞅变法他如果没有秦孝公给他势作为助力,这变法压根就不可能在秦国的土地上实现的,您说是不是。

而且术依凭的生杀大权其实就来自于势。

那么在所有三者当中,这势是核心,法和术是为这势提供助力和支持的,而其中最弱的一环却是术。

当然篇幅有限,咱也不能说的太透。

所以韩非就提出了法术势三合一,这才是真真的帝王之术,缺一不可。

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明朝时期,嘉靖皇帝就应用的很纯熟。在初期他和文官集团对抗中,他唯一能够利用的也就是势,在势的胁迫下,利用礼法也就是法,来让文官集团低头,从而获得了最终的话语权。所以他可以不上朝,那帮子文官集团却不可能不听他的话。

那么为什么看不透呢?

因为有术的掩盖,有的帝王心思能被看透,一是时局,二是性格,但更多的看不透,其实就是术的作用。

这话说的有点玄乎,但您要去分析这当中间的事,没个长篇大论三五个小时,压根就掰扯不明白。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古代帝王都有一套治下的理论标准,这便是所谓的“帝王心术”。帝王心术核心就是为了维护统治地位,常采用过河拆桥。

汉高祖刘邦出生卑微,却能先入关中,结束秦朝统治,通过楚汉争霸一通江山,坐上皇帝宝座。继位后,为了维护刘氏统治,对异姓王的戒备之心越来越大,逐彭越、灭英布,杀韩信,只留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帝王心术篇。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和平解除一同打江山的兄弟兵权,采用偃武修文国策,防止武将兵变,留下和平演变政权的美名。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通过胡惟庸一案诛杀功臣,废丞相制,皇权得以高度统一,使得专制统治更上一层楼。

帝王顺利继位后,都对夺取政权的惊心动魄心有余悸,为了长久延续其统治,他们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他们是心狠手辣吗?他们是不仁不义吗? 换一个角度,身处帝王位,便是孤家寡人,高处不胜寒,身败便是灭门之危险,便是百姓被生灵涂炭之时,便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危险局面。 历史上不乏这种案例,秦二世与赵高就是典范。如果没有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就会像秦二世一样被赵高所杀,身死异处,丢掉祖宗留下的江山,何其悲哉。

帝王心术其实就是采用种种手段,相互制约臣下,让臣子相互猜疑,失去信任基础,从而维护自身统治,实现其长久延续之目的。

帝王心术为何别人猜不透,主要是你所掌握信息不全面,看待问题高度不够,没有十面埋伏的危机感而已。帝王心术是身处高位的被迫行为,是不得已而为止。


知天道应民心


帝王之术,有些帝王本身自己也未必能猜透。

我们把历代的君王,划分为明君和昏君,昏君是不用说了,国家都治理不好,昏庸无道,沉迷酒色,更别谈帝王之术。明君当中,对于帝王之术,也有略知一二和精通之分,精通帝王之术的,自古以来是少之又少了。

本人很好奇的一点是,那些皇子们从小接受的是一样的教育,在皇宫里,还没当上皇帝之前是没有人敢教他们这些的,为什么当皇帝了就能运用自如了呢?也许都是后来当上皇帝了,才慢慢钻研出来的吧,也许真的身在帝位之中,有权利,才能把帝王之术发挥到极致,皇宫的生长环境相对于平民百姓而言,阴暗、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死去,所以他们从小应该也是养成了步步为营、深谋远虑的性格。

关于帝王之术,历史上写过这方面的书不少,但实际运用起来还是要因地制宜,看情况而定了。历史上有几位帝王能称得上是运用的比较精湛的。

首先是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真的是把帝王之术运用的最好的一个了,他把知人善任、事必躬亲研究的非常透彻,也因此吸纳了不少人才。包括唐太宗李世民,都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精巧的驭臣之术。

再有明世宗,在位期间,牢牢掌控着军权,把诸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逃不出他的计策,真的是非常厉害的了。

还有康熙皇帝,他们能让还没发生的事情掌控的八九十分,一环连着一环,心思缜密,每个帝王都有每个帝王自己的想法,帝王之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是有理论,也要结合实际去运用,再加上自己的见解,所以每个帝王的帝王之术都是不一样的,要去猜透它很难,这最主要的还是要摸清帝王的性格。如果一个臣子辅佐了先皇,再来辅佐新上任的皇帝,那他也得换辅佐的方法了。


历史在我心中223


帝王之术就是君主要合理的掌控权力,驾驭群臣,从而达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最大化的让天下英才为己所用,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贤。高超的帝王之术能够有效的管理群臣,让他们兢兢业业的为皇家服务,为国做事。同时

也要能杀伐决断,赏罚分明。一个合格的帝王要能马上打天下,但不能马上能治天下。圣君眼中,文臣武将都是马,文臣是轻骑,武将是悍马,而君王是驭者,驾策随心,统驭天下!

正所谓“ 善不居官,柔不监国”,君主最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不能善良,也不能心狠手辣,而应该恩威并济。

同样作为臣子,如果不知帝王之术,对帝王的心思琢磨不透,往往很危险。正所谓“伴君如伴虎”。秦朝大将王翦就是一个了解帝王心思的


人。他在攻打楚国前,三番五次的向秦王嬴政要赏赐,金银珠宝,土地房产。他深知作为一个手握兵权,领兵在外的将军,是让为君者非常忌惮的。所以他在打仗前通过向秦王要赏赐,从而打消秦王的顾虑,避免了兔死狗烹的结局。

在中国的历史上,很多大将不懂政治,不了解帝王之术。帝王身处高位,正所谓“高处不胜寒”。一些功臣在打天下时功高盖主,严重影响皇帝的威望,之后行为也不知收敛,导致最后不得善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汉初三杰


之一的韩信,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被刘邦封为齐王,有封地有军队。后来有人诬陷他谋反,被刘邦贬为淮阴侯。最终在刘邦外出打仗时,吕后和萧何骗韩信去未央宫将其杀害。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帝国的余晖


所谓帝王之术,其实没什么复杂的,本质上就是一门领导科学和管理艺术而已。只是因为,皇帝离我们太远,所以就显得很神秘而已。

在我看来,帝王之术,不过两点:一是理论,提出一些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二是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和炒股一样,技术分析、拐点等这些理论,是个人都迟早会懂。但如何运用,那就应人而异了,有赚有赔。当皇帝其实也一样。

那么,帝王之术,通常包含哪几个原则呢?

一、城府

做领导的,要格外注重城府,不能让别人随便猜透自己的想法。越大的领导,越要注意。

像皇帝这种一把手,更要注意。因为,无论前朝、后朝,都在千方百计想办法讨好你,以争取更大的利益,大臣讨好你是为了加官进爵,后宫讨好你是为了多些宠爱。

中国有句古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引而出,就必须更加用心,更加深入的研究皇帝的性格、喜好,反复小心翼翼进行投石问路,测试皇帝对某人某事的底线。对皇帝来讲,你没被猜透,才能隔岸观火、稳坐钓鱼船,一旦你被他们猜透了,对他们来讲,主动权就不在你手了。

明朝嘉靖皇帝超级聪明,是玩城府的高手,把大臣玩得团团转。然而,风水轮流转,当严世蕃、徐阶最终摸清他的性格后,就投其所好,把嘉靖皇帝当傻子一样玩。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剧照)

二、制衡

我们都清楚,要想保持平衡,三足鼎立是最好的。为什么魏蜀吴三国可以三足鼎立,而蜀国亡了后,魏国就很快灭了吴国?那是因为,失去了第三方力量制衡,平衡被打破了。

不信,大家看《宰相刘罗锅》,和珅贪而刘墉清,按我们有些人的想法,把和珅杀掉多好,是吧?然而错了,这就是不懂制衡艺术。刘墉与和珅,就像针尖对麦芒,有刘墉在,和珅就有所收敛,不敢贪得太过分,动不动还得破财消灾;有和珅在,刘墉所谓的傲气就能被敲打;而他们斗来斗去,最终还是要紧紧依赖皇上,请皇帝定夺。这就是帝王心术。《康熙王朝》中,孝庄用索尼制衡鳌拜,是同一个道理。


(♦和珅VS刘墉剧照)

三、分寸拿捏

哲学中,讲究一个"度",即分寸。当皇帝的学问,就在于恰如其分地掌握分寸。

我们以朱元璋和康熙开做个对比。

同样是选继承人,同样有个好皇孙并想传位给他。朱元璋明显水平不行,分寸没把握好,感情用事,因为对太子朱标的喜爱而完全不顾其他儿子的想法,直接传位给朱标的儿子,即后来的建文帝。他也不想想,这些儿子怎么想的。对这些藩王来说,朱标是长子,对我们不错,也打过仗,有能力,这个我就咬牙忍了。可传位给他儿子,这是什么鬼?把我逼急了,我就反了他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朱棣造反成功,史称永乐皇帝,建文帝不知所踪。

康熙就水平高多了。他知道,自己的这些儿子,几乎个个都想当皇帝。他很喜欢弘历,但却不能直接立他为皇帝,这样会重演明朝的悲剧。为此,曲线救国,先选中弘历的父亲雍正,作为过渡。果然,13年后,年仅25的弘历,顺利继位了。


(《雍正王朝》康熙与弘历剧照)


(《雍正王朝》胤禛看到父皇对弘历的宠爱,目瞪口呆)

结束语:

帝王心术,本质上就是一门管理艺术。他固然有一系列原则,但很重要的是运用这些理论的能力。圣君和庸君的区别,就在于这种运用能力的差异。


执着的放牛娃


帝王之术若是有用,诸多朝代为什么做不到代代相传?帝王之术说透了就是利用权和利来利诱和胁迫来促使一些人做出选择。


我养了一只猫小旦


不是管理者,看帝王之术有用么?


君子之交淡如水xrj


这个社会还说什么帝王之术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