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一个年号是什么,有什么含义?

大秦铁鹰剑士


汉武帝刘彻追授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建元。其实他自己用的是:元狩。在元狩之前他追了建元、元光、元朔三个年号。

元在中国字意里,是最初最早的意思。

没有年号之前,用的是天干地支记年法,大家伙儿对掐指一算这个词儿熟吧,其实,这个是计算年头的方法,并不是算命独有。当然,中国古人遵道,道教和算命的关系又密切相连,所以,久而久之,变成了人的绝技。


半杯馊茶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可以用来表示年份。

年号最早是中国封建王朝首创,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汉武帝第一个年号,也就是中国第一个年号为“建元”。辛亥革命后,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

后来朝鲜新罗在6世纪、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受到中国的影响,也开始使用年号。

汉武帝刘彻共用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


建元(公元前140年—前135年),建立第一个年号,因此称为建元。

元光(公元前134年—前129年),前135年(建元六年)“有星孛于东方,长竟天”,次年改年号为元光。

元朔(公元前128年—前123年),前129年(元光六年)卫青首次对匈奴的主动出击打击朔方,次年改年号元朔。



元狩(公元前122年—前117年),前123年(元朔六年)汉武帝在一次狩猎时获得一只“一角而足有五蹄”的兽,同时汉朝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反击,因此改年号为元狩。

元鼎(公元前116年—前111年),得宝鼎,改年号为元鼎。

元封(公元前110年—前105年),公元前110年四月汉武帝封禅泰山,因而改元元封。

太初(公元前104年—前101年),太初元年五月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农历正月),而此前的颛顼历以建亥为岁首(农历十月),因此改元太初。

天汉(公元前100年—前97年),太初四年(前101年)破大宛,汉武帝刘彻欲乘势征匈奴,改年号为天汉。

太始(公元前96年—前93年),公元前97年(天汉四年)春贰师将军李广利等率领二十余万军队分三路进击匈奴惨遭失败,次年改元太始,意为“回归本来开始”。

征和(公元前92年—前89年),又作“延和”,“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

后元(公元前88年—前87年),汉武帝刘彻最后一个年号,仅使用2年,目前没有固定解释,估计是最后的年号意思吧。


安定郡小书生


我国历代"年号"从《五帝》开始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年号,元年的干支和公元纪年,以资对照。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再往后:《夏》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履。再到:商,等等…。





曹大夫為人民服務


年号制度是中国首创的,后来周边的几个国家都跟着中国学,比如说朝鲜,日本,越南等,一直到现在日本还在用年号,但是中国由于已经废除了君主制,所以年号也就不存在了。

中国历史承认的最后一个年号确实是宣统,也就是溥仪的年号。但是其实宣统之后其实还是有年好的,比如说袁世凯称帝的时候年号就是洪宪。溥仪在伪满洲国的时候也使用过年号大同和康德两个年号。当然这些在历史上都是不被承认的。那么中国第一个年号是谁的呢?

那就是汉武帝的建元年号,在汉武帝之前中国是没有年号这个概念的,到汉武帝登基之后就首创了年号,第一个便是建元,意思其实很明确就是首创,第一个的意思。建元年号起止时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但是其实建元这个年号不是汉武帝一登基就有了的,其实汉武帝登基了很久才指定的,往前推的,在元鼎三年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这个时候已经是公元前114年了,汉武帝公元前141登基的,已经是过了差不多三十年了。

在汉武帝之前没有年号,那么怎么纪年呢?

在汉朝初期之前其实就用帝王的尊号来纪年的,帝王登基第一年就是元年,接下来就是二年,三年往下推。比如说《春秋》就是从鲁隐公元年开始记述。还有比如说昭襄王五十二年,意思就是秦昭襄王登基后的第五十二年。但是历史上其实也不光是这一种纪念,比如说汉文帝时期,就把他统治时期分两段,前元和后元,汉景帝的时候又有前元,中元,后元。比如说汉景帝登基的之后第三年,就记载为前元三年。但是这个不是年号,而是后来的史学家为了记载方便而这么写的。

在明清之前的朝代大部分的帝王执政时期都用了很多年好,比如说汉武帝首创年号,他就用了11个年号,唐朝李治还用了14个年号。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基本上一个皇帝就一个年号,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就用年号来指代皇帝了,比如我们现在说的明朝的永乐,万历,嘉靖,崇祯等等其实都是年号,还有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等都是年号,这样的称呼其实在之前是不这么叫的。


中国历史研究所


4月1日,日本确立了新的年号令和。因为年号为我国首创,大家不由地就会想到我们的第一个年号是什么?有什么含义。此题看似简单,但因为年号起源以及设定的复杂性,导致第一个年号是个也存在着多种版本,福垊要给您理清理清,先回答题主描述的问题。

年号之前的纪元(纪年)及年号有后的非主流纪年。

福垊认为我们的纪元经历了干支纪年、星岁纪年、王号纪年、公号纪年、国号纪年、庙号(谥号)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黄帝纪年等。

【干支纪年】就是我们传说中的六十甲子,比如2019年的干支纪年为己丑年。

【星岁纪年】分为两种:一种是岁星纪年,一种是太岁纪年。

★岁星纪年:以木星绕太阳一周而分为12个等分星纪、玄枵(xiāo)、娵訾(jū zī)、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一年一个名号,不断循环,其表现方式为如岁在星纪。2019年我们也可以说岁在大火,当然可以按照黄帝纪年或其他循环来表示。木星是真岁星,而太岁是假岁星。


★太岁纪年:木星运行轨道由西向东,不符合我们的习惯,古代方士造了一个山寨木星——太岁的星。太岁分为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zang)、协恰、涒摊(tun)、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太岁纪年跟岁星纪年相似,也是名号循环。这种纪年法在《吕氏春秋》、《楚辞》、《资治通鉴》里表示,如:

【唐纪四十七】起阏逢困敦五月,尽旃蒙赤奋若七月,凡一年有奇。

这里的“阏逢”、“旃(zhan)蒙”是西汉方士增加的十个名称,用以修饰太岁,即岁阳。“阏逢”是甲的意思,“旃蒙”是乙的意思。2019年,就是屠维(己)赤奋若之年。

【王号纪年】:福垊认为分为两种,在世王,去世王。举例周武王活着的时候,纪年为周王三年;去世后,周武王(谥号)三年。

【公(君)号纪年】:这是福垊造的一个词,即以诸侯的名号(公侯伯子男)纪年。其纪年方式与周王相似。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熟知的共和纪年,即前841年为共和元年,也是典型的伯号纪年——共伯和。

【国号纪年】:刘邦未称帝前,历史记载都汉某年某月干支日。

【尊号、谥号、庙号纪年】:在没有年号前的皇帝采用的这些纪年。秦始皇、秦二世是尊号纪年;谥号、庙号西汉初年都是采用这个方式。

【生肖纪年】:也是汉朝以后的事了。

【黄帝纪年】:清末刘师培针对孔子纪年而提出黄帝纪年。2019年为黄帝纪年4716年。

【孔子纪年】:康有为提成孔子纪年。2019年为孔子纪年2596年。

年号的起源

年号源自于王号(君号),如果说年号之父是汉武帝,那么年号之祖就是秦惠文王,对,就是芈月的老公,车裂商鞅,大秦第一王秦惠文王。

前337年他即位为公,前325年他升级为王,清零并重新纪年。他活者时候,纪年分为秦公多少年,秦王多少年。福垊简称“公元”多少年,“王元”多少年。可他薨后,秦国臣民为了荣耀不会如实地称秦惠文公多少年,再称秦惠文王多少年。而是统一称为秦惠王多少年,于是就出现这样的问题了。我怎么知道这秦惠王三年是“公元”还是“王元”?这事还不能问,于是聪明人就以前元、后元区分。后世帝、王改元都爱效仿,可如果碰上改元狂的帝王(武则天在位15年都有18个年号)怎么办?前元、中元、后元会很快用完的,不如给改元加个美称便于区分,而这个美称就是年号。

我们第一个年号,及含义。

汉世宗(汉武帝)就是改元帝,热爱改元。清人赵翼认为:在汉武帝十九年,即公元前122年,首次设立年号,一下子设了四个,分别是: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也就是建立纪元之意,这年号虽然朴素,但比秦惠王以及汉文帝的前元、后元高大上多了。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在纪年也有进步,分为前元、中元、后元。

【元光】(前134年-前129年)

八月金秋的一天,朝野纷纷夜观天象。此时天象是有颗大彗星从东方划过,形同白昼。汉武帝感觉太吉祥了。于是,改元为元光。福垊认为是元为大、强,就是皓星强光;或者是星之年。

【元朔】(前128年-前123年)

元朔有两个含义:一、纪念国舅卫青攻伐朔方;二、正月初一的意思,朔,初一也。

【元狩】(前122年-前117年)

纪念汉武帝郊外打猎,猎获祥兽——独角兽。汉武帝感觉这场狩猎很有纪念意义,于是改元。

【元鼎】(前116年-前111年)

有种说法是,汉武帝在元鼎四年发现了宝鼎。鼎在古代意义巨大,不知道获得是不是夏禹的九鼎,当时下令改元元鼎。并改为元鼎四年,而且还一连追元了五个年号。

那么这五个年号,那个是第一个呢?福垊认为建元是第一个,因为《筠清馆金石记》上还记载有铭刻建元年号的汉朝文物。文物不可能在之后刻年号,都是当时刻的。


福垊


都别抢,我来答。

中国的第一个年号是汉武帝的“建元”,为什么叫“建元”呢?

《说文》解释说:元,始也,从一从兀。

这个“元”就是开始的意思,汉武帝选的第一个年号很直白,意思就是建立年号的第一年,所以叫建元,他也很喜欢用“元”这个字眼,譬如后面接着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等等。

元就是刚开始的意思,譬如我们习惯性的会说贞观元年、乾隆元年,又或者某某皇帝改年号了,就会说改元贞观、或改元建武。

应该说这是年号制度刚刚建立,汉武帝还没有在这个年号上面琢磨下功夫,怎么方便就怎么来。

但后来可能觉得这种年号太简单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所以后面的年号就不再用元了,而是改为什么太初或者征和之类的。

譬如像这个“征和”的寓意就是“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但是在他的统筹下又确实把匈奴人给打服了,所以也就不难怪汉武帝要取这样的年号。

而像元狩这个年号的来历则有点传奇,《汉书·武帝本纪》记载说“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作《白麟之歌》”,也就是说元狩这个年号是因为抓到了一只白色麒麟,这是祥瑞,所以就把年号改为元狩。

有些朋友可能发现,明清以前,我们称呼皇帝一般都是称呼他们的庙号,譬如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些都是他们的庙号。而到了明清时代,我们却习惯称呼他们的年号,譬如嘉靖、万历、康熙和乾隆。

实际上原因很简单,就是在明清以前这些皇帝的年号变动很频繁,少则两三个,多则十几个,由于这些皇帝年号太多,如果以年号去称呼他们,显然就会非常混乱和麻烦,所以就用庙号来称呼他们。

而明清两朝的皇帝一般都不会去更改自己的年号,一般都是一个年号用到死的那种,所以就用年号去称呼他们,这是由于皇帝们不同的使用习惯造成的差异,而年号的制定一般也会包含特殊的含义,譬如遇到什么重大的庆祝活动,或者天降祥瑞之类的,皇帝都会更改年号。

那么在没有年号以前是用什么来表示纪年呢?

那就是用皇帝的尊号。

譬如在《史记》中记载的汉代以前的纪年方式就是如此表述的,“昭襄王五十二年”或“赧王下五十九年”,《资治通鉴》中也是用这种方式来记述,如“威烈王二十三年”,“显王元年”。

也就是说在秦汉以前,包括秦朝都是以皇帝的尊号来表示纪年,譬如始皇帝多少多少年之类的,因为秦代以前没有年号,庙号大家也不流行用,所以就用君王的尊号来代替。

后来因为年号和庙号兴起,就渐渐开始用年号和庙号在交替使用,而在更为缘故的三皇五帝时代,就直接是用名字了,譬如尧舜禹。


围炉谈史


现在人们常见的公元纪年法来自于西方,以基督出生那一年命名为公元元年,至今已经是公元2019年了;基督出生之前,则为公元前多少多少年。

而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法则复杂很多,下面且听以史为鉴简单讲述一下:


中国的纪年法最早则是以天子、诸侯即位后统治时间来计算。

比如孔子根据鲁国史书删减著作的《春秋》中,开始就是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对应到周朝的纪年就差不多到了周平王元年(前720年)。

因为天子和诸侯的谥号是唯一的,这种纪年方法可以很清楚的了解一位天子、诸侯在其位的时长和功过。比如叫哀公、灵公一般都很惨。而且可以追溯一个朝代有多少帝王。

但是缺点在于对一个较长的时代统计起来很费劲。


于是秦始皇出现了。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做了许多大事件,在纪年这一块则是废除了谥号,自称始皇帝,从自己即位开始,追溯为始皇帝元年(前246年),秦始皇的打算是之后便是秦二世元年,三世元年,一直到万世元年……

很遗憾,始皇帝没想到自己死后,大秦二世仅仅三年就结束了。随着刘邦成为汉中王,也有了自己的资格,这一年开始便是汉元年(前206年)。


大汉帝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基本上还是延续秦代以及先秦的传统,刘邦称帝后,从汉高祖元年一直到高祖十二年驾崩,一直就是这种纪年法。

刘邦死后,继位的刘盈纪年方法就是孝惠元年,一直到孝惠七年去世(前188年)。然后吕后专权称制,纪年于是改成了高后元年(前187年),到了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病死,这一高后纪年才告结束。(期间死了两位少帝、刘恭、刘弘,甚至都没有自己的纪年)

吕后死后,直到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和孙子汉景帝即位后,才有了年号的苗头。


汉文帝在位时期分为前元和后元,这可以说是年号的雏形了。

据史记记载,在汉文帝十七年的时候,皇帝得到了一个刻着“人主延寿”的玉杯,汉文帝非常开心,认为这是上天给自己加了寿命啊。

于是为了表示自己顺应天意,决定更改纪年,从这一年当做汉文帝元年。

但是这样一来,会出现两个汉文帝元年,这不乱套了吗?于是史官在记录的时候以汉文帝十七年为分界线,把之前的称为汉文帝前元XX年,之后的称为汉文帝后元XX年。

十七年,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于是天子始更为元年,令天下大酺。--《史记·孝文本纪》

到了汉景帝的时候,更是因为月食、日食等天象的原因,改元三次,于是史官把景帝纪念为了区分,又称为“前元”、“中元”、“后元”。


到了汉武帝是时候,史官们终于不用这么麻烦了,汉武帝刘彻十六岁即位后就成功的出现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年号“建元”。

终汉武帝一生,他总共使用了十一个年号,在中国有年号的皇帝中,使用年号的数量也排在前三名。(第一名女皇武则天十七个,第二名武则天老公李治十四个)

虽然有专家认为,汉武帝十六岁虽然成为了皇帝,但朝政大气都在窦太后手中,直到汉武帝当了二十四年皇帝的时候,打猎猎到了一只异兽,才改名元狩元年。而之前的“建元”、“元光”、“元朔”等都是后来追封的。

但也有专家根据考证,认为西安南郊出土有“建元四年长安高”陶樽,这说明建元四年当时已经有了,不是追封的年号。

虽然在汉武帝时期,公认是年号的诞生时期,但是第一个年号究竟是“建元”还是“元狩”亦或是其他,这还需要各位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才行。


当然,除了这种常规的年号纪年法,还有一些黄帝纪年法、孔子纪年法、佛陀纪年法等等,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可以用来表示年份。

年号最早是中国封建王朝首创,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汉武帝第一个年号,也就是中国第一个年号为“建元”。辛亥革命后,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

后来朝鲜新罗在6世纪、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受到中国的影响,也开始使用年号。

汉武帝刘彻共用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

建元(公元前140年—前135年),建立第一个年号,因此称为建元。

元光(公元前134年—前129年),前135年(建元六年)“有星孛于东方,长竟天”,次年改年号为元光。

元朔(公元前128年—前123年),前129年(元光六年)卫青首次对匈奴的主动出击打击朔方,次年改年号元朔。

元狩(公元前122年—前117年),前123年(元朔六年)汉武帝在一次狩猎时获得一只“一角而足有五蹄”的兽,同时汉朝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反击,因此改年号为元狩。

元鼎(公元前116年—前111年),得宝鼎,改年号为元鼎。

元封(公元前110年—前105年),公元前110年四月汉武帝封禅泰山,因而改元元封。

太初(公元前104年—前101年),太初元年五月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农历正月),而此前的颛顼历以建亥为岁首(农历十月),因此改元太初。

天汉(公元前100年—前97年),太初四年(前101年)破大宛,汉武帝刘彻欲乘势征匈奴,改年号为天汉。

太始(公元前96年—前93年),公元前97年(天汉四年)春贰师将军李广利等率领二十余万军队分三路进击匈奴惨遭失败,次年改元太始,意为“回归本来开始”。

征和(公元前92年—前89年),又作“延和”,“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

后元(公元前88年—前87年),汉武帝刘彻最后一个年号,仅使用2年,目前没有固定解释,估计是最后的年号意思吧。





游戏人超超


追根溯源中国的第一个年号,不是最早出现在周朝的"共和",而是汉武帝刘彻追改的 "建元"。

这是为何呢?年号起源评定的标准关键在于年号制度是否得以延续。约纪元前841年至纪元前828年期间,由周朝宗室召穆公、定公共同执政,史学家称为共和执政。但之后周朝的姬姓天王们没有继续延用。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史官没有办法用通行的周天子某王第几年形式纪事,使用年号是不得已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因此不能算作年号纪年。

在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正式创立年号,并形成制度,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因而,我国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年号即为"建元"。汉武帝此项创举深刻地影响了以后近两千余年的中国皇朝纪元方式,确立了奉正朔的方式,("正朔"指一年的第一天,也用正朔来代表皇帝的年号或历法,奉正朔即奉行王朝的年号和历法。)并推广给中国中央王朝的周边臣属国及附属国。公元十世纪后,开始被古代东南亚的君主国家纷纷效仿,如日本、越南、琉球等。

"建元"二字出于哪里?它又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史记》中有载:"古人最重者元,汉《律历志》云:历始曰元。……是建元为重事,由来远矣。"元有头、首、始、大和基本等含义,因为古人十分重视"元",是而把"建始"即确定基本,定义起点作为要紧事项。笔者推想,这是汉武帝即位后的一种励精图治、欲使万象更新的理想。原来"古者天子、诸侯皆终身一元年,无所谓改元者",直到后来,《史记》秦惠文王十四年更为元年,这是后世改元的开始。

总而言之,年号,不仅仅是一个用于纪年的名号,它更具有"章述德美,昭著祥异,弭灾厌胜,计功称伐"的作用,在祝福祈愿的字眼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文化、宗教等内涵。年号比常规纪年给我们更深刻的印象,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康熙十年",年号也常见于我们的古诗当中,如杜甫《忆昔》二首其二有云: "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其中"开元"便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29年。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年号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值得我们探索。


一往文学


近日来,日本新年号“令和”强势吸睛,其实日本的年号制度完全发源于中国,日本历史上的年号都取自中国典籍,以示对汉文化的尊敬。

年号制度由中国首创,由于中国历史上曾经十分强大,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都受到中国文化输出影响,曾长期使用年号,有的甚至直接使用中国朝代年号,但时至如今,只有日本这个保留天皇制的国家还在使用年号,就连中国自己也不用了。

年号的发源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应该是从秦始皇开始。

这确实是一个误解,实际上在汉武帝之前,中国历史上没有年号。

中国古代一直使用天干地支纪年法,这种纪年法跟政治没有关系。为更有效记录历史事件,区分每个皇帝,人们开始用“皇帝庙号”+“年数”的方法来记录时间,如公元前195年是刘邦称帝第12年,故称“汉高祖十二年”,一看便知这一年是汉高祖刘邦在位。

据清人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考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汉武帝首创的。

汉武帝十九年(公元前140年),有关部门上书说“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长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曰元狩”。

这段话意思是,纪元用一、二、三、四……这种纯数字显得太low,一点都不高大上,应该在数字前加上好听有内涵的汉字,并给出“建元、元光、元狩”三个词语。

汉武帝听后深以为然,便采纳了建议,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建元”就这样产生了。

年号的使用

年号的使用十分复杂,在使用频次上,在明朝以前,一个皇帝大多使用多个年号,更换年号谓之“改元”;在明朝和清朝,一个皇帝只使用一个年号,因此后世常用年号代指皇帝,我们熟知的嘉靖、万历、崇祯,康熙、雍正、乾隆,实际上都是皇帝的年号。

在分裂时期,往往多个政权并存,大家各有各的年号,互不干涉,一些小的政权并不称帝,没有自己的年号,便使用较大政权的年号,相当于奉大国为正统。比如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政权政权更迭频繁,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前后交替,割据浙江一带的吴越国实质独立,表面仍臣服于上述政权,因此先后使用上述七个政权的年号。

中国某些历史阶段如唐、明、清比较强盛,周边的朝鲜、越南都曾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尊中国为宗主国,他们的君王需要接受中国王朝皇帝的册封,年号也是用中国王朝的年号,这是一种对天朝效忠的表现。典型的就是朝鲜,即便在明朝灭亡后,内部官方文书仍使用明朝年号,民间甚至有使用崇祯年号,一直计算到“崇祯三百年”者。

年号的废除

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登基时,年号为宣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也是一个“一语成谶”的年号,因为清朝就在这个年号下“宣布统治结束”。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室退位,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改用民国纪年,虽然与封建帝制划清界限,但尚未与世界全面接轨,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全面使用西方公元纪年。

恢复年号?

年号作为一个历史符号,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近年来有少数人出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虑,提出恢复使用年号的建议。

作者认为,年号是帝制时代的特有符号,确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我们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一定必须恢复使用所有传统符号,就好比我们如今提倡孝道,但总不能完全按照《弟子规》那一套实施,毕竟现实已经完全改变,历史大潮是无法逆转的。

亲爱的朋友们,对恢复年号的建议你是如何看待的?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