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處世三大奇書”之稱的《圍爐夜話》,為何被人津津樂道?

《圍爐夜話》是清朝咸豐年間王永斌撰寫的一本隨筆性勸世著作,與

《菜根譚》《小窗幽記》被後世並稱為“處世三大奇書”。儘管其中的一些觀點具有一定的時代侷限性,但整體來說依然對現代世人有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

有著“處世三大奇書”之稱的《圍爐夜話》,為何被人津津樂道?

《圍爐夜話》一書大量採用隱喻的手法,本書共有小品二百二十一則,其中採用比喻或者隱喻手法的有一百多處,佔了全書的一半。

例如書中的“古人比父子為橋梓,比兄弟為花萼,比朋友為芝蘭”、“有才必韜藏,如渾金璞玉”、“一行足以玷終身,故古人飭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等,都採用了比喻或隱喻的手法,非常具體形象地將本體要表達的意思闡釋了出來,從而可以引起人們的認知共識,達到勸服的目的。

有著“處世三大奇書”之稱的《圍爐夜話》,為何被人津津樂道?

以書中第十四則為例,“有才必韜藏,如渾金璞玉,安然而日章也。

作者將有才能的奇人異士比喻為尚未經過煉製的金子、未經雕琢的玉石,意思就是說,做人應該像渾金璞玉,純真而質樸,雖然天賦異稟,但卻鋒芒不露,不炫人耳目,然而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會被伯樂發現,被重用。

自古以來,金子和玉石都被看作稀有的貴重的東西,儘管未經發現之前與土石無異,但“是金子總會發光”,因此將懷才之人比作渾金璞玉是有其認知理據的。

有著“處世三大奇書”之稱的《圍爐夜話》,為何被人津津樂道?

在第二十八則中,有這樣一句話,“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薩;能脫身牢籠外,便是大英雄。

很明顯,在這裡,作者是將樂於助人之人比喻為活菩薩。這則小品大意為,我們一定要培養樂於助人的好品性,如若遇到他人陷入困境,我們應竭盡全力幫助別人,有時候即使自己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也要義無反顧地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

對於人們來說,雖然菩薩是不可見的,但自古以來,當人們遇到苦難或是困境的時候,總是首先想到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這在中國的傳統戲曲或小說傳記中都有描述。

有著“處世三大奇書”之稱的《圍爐夜話》,為何被人津津樂道?

同理,如若世間的人們樂於救人於水火之中,那麼對於那些被幫助之人,將其比喻為現世的觀世音菩薩確是再恰當不過了。

書中第九十三則有這樣一句話,“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淫是萬惡之首。

在這則隱喻中,作者將“仁孝心”比喻為“百行之先”,將“淫”比喻為“萬惡之首”。“仁孝”作為中國的傳統美德兩千多年以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言行、思維。

在《論語》中,“仁”共計出現一百零九次,而且“仁孝”向來被儒家尊為理家治國的根本。可見“仁”的重要性在中國人的認知中是十分突出的,因此將其比喻為“百行之先”並不為過。

有著“處世三大奇書”之稱的《圍爐夜話》,為何被人津津樂道?

反之,淫亂卻歷來為人不齒,在中國人的傳統認知思維中,都將“淫”作為道德甚至法律的對立面對其進行批判、譴責或是制裁。

一旦人們有了淫念,如果意志力不夠的話,就會變為淫行,這就會對別人和社會造成危害。因此將“淫”比喻為“萬惡之首”也是言之有據,並符合傳統中國人的認知思維。

通過這種手法,作者將比較晦澀枯燥的哲理融入生動平實的隱喻表達中,使人容易為其所感染而產生共鳴。也正是因此,使得這部書能夠成為一部“接地氣”的作品,相比於傳統的說教,更能讓人接受,因而被人津津樂道。

有著“處世三大奇書”之稱的《圍爐夜話》,為何被人津津樂道?

這本《圍爐夜話詳解》由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從立德、立身、立業三方面下筆,對《圍爐夜話》原著中的200多條富含人生哲理和行為標準的言辭進行精編精譯,以用來闡釋修身養性、為人處世、持身立業、讀書立志、安貧樂道、濟世助人、持家教子等主題。

有著“處世三大奇書”之稱的《圍爐夜話》,為何被人津津樂道?

另外,該書還把鞭撻、指導、諷刺、勸勉等多種情感熔於一爐,用精妙的語言道出了深刻的哲理,讓人讀來回味無窮,獲益匪淺。

有著“處世三大奇書”之稱的《圍爐夜話》,為何被人津津樂道?

該書目前僅售36元,但印刷清晰,內容豐富,更重要的是,書中所包含的哲理內涵,值得今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