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是否真实存在?

花鹏翔


三顾茅庐是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千古君臣之间的一件美谈,从三国时期开始就为人津津乐道,刘备因此被作为明主表率,诸葛亮也因此成为“安居而知天下事”的智慧代表。

不过据《魏略》所记:刘备其实没去访诸葛亮,而是诸葛亮先来找的刘备。这一点在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讲坛里也有提过,当然易先生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刘备在荆州进行了多次聚会,在某一次聚会中诸葛亮去参加了,并且在宴会上得到了刘备的关注,后面才有了刘备三次探访隆中的情况。


《三国志》和《魏略》这两种说法可谓大相径庭,那到底是刘备主动去找的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先去刘备面前毛遂自荐,让刘备去找他的呢?

易中天先生的观点首先是承认这两种说法,但最主要的是以《魏略》为先,《三国志》辅之,并且引用了一位叫刘啸的先生的看法,认为诸葛亮是先去找的刘备:

  1. 诸葛亮更急迫需要找到一位明主辅助,以施展自己的扶龙之才,证据就是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需要出将入相的,安居在隆中之地种田,并不符合诸葛亮的个性;
  2. 刘备更迫切需要一群有能之人来辅助,而诸葛亮只是其中之一,换句话说就是:刘备可以慢慢找,诸葛亮却需要马上找,以占据在刘备集团的一席之地;
  3. 荆州形势危急,诸葛亮已经没时间了,需要尽快让刘备发现自己,可当时的诸葛亮名声不显,刘备却是天下闻名,一个有才但没什么名气的手下要找一个天下闻名的领导,不可能还宅在家等运气,肯定是主动出击的。

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可细敲一下又不是必然的:

  1. 刘备在荆州收买人心一事已经引起了刘表的忌惮,以诸葛亮和刘表的关系(刘表是诸葛亮老婆黄月英的姨父),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不可能不顾及到刘备和刘表之间那互相利用又互相猜忌的态度;
  2. 刘备是急于找到各类人才,可他并不是在家里办宴会,高高在上地“选美”,而是上山下乡地探访人才,《襄阳记》就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徽,这才得知有卧龙、凤雏这两位的存在”,以刘备当时的情况来看,他确实也急着找到人才来用,那该主动的难道不应该是刘备吗?
  3. 荆州当时情况也未必有多紧急,刘备刚打败了夏侯惇和于禁的侵略军,曹操也正在经略河北,刘璋、孙权都没空来荆州闹事,此时的荆州还算安稳,比起诸葛亮,刘表、刘备才是应该急的人。



此外我还有两个重要的证据可以佐证:

第一:诸葛亮所上的那篇千古名文《出师表》,中间就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明确说明了刘备来找他三次。如果诸葛亮是说谎或是避重就轻、不谈自己去找刘备的事实的话,那是避不开赵云和刘琰等元老重臣的耳目的。

赵云是刘备心腹、骑兵队队长兼管家兼保镖,刘备不论是上山下乡还是高坐家中是都得带着赵云的,对于这“三顾茅庐”的内情,赵云应该是知根知底的,而刘琰则是刘备同宗,在豫州时就跟随着刘备,因为长得帅口才又好,人际沟通能力不错,被刘备引为宾客,带着他到处交际应酬。

《三国志.刘琰传》——以其宗室,有风流,善谈论,厚亲待之,遂随从周旋。常为宾客

诸葛亮的《出师表》虽是上疏,但都要记录在案的,文章大谈刘备纡尊降贵来拜访自己的事,要瞒别人容易,可要瞒住赵云和刘琰这两人是几乎不可能的,何况当时还有其他的荆州名士,诸葛亮不可能给自己挖这么一个坑,到头来自己跳下去吧!



第二:《魏略》的描述很有问题,首先《三国志》确实记载过刘备在荆州时,有人主动去见了刘备,毛遂自荐,不过此人不是诸葛亮,而是徐庶,并向刘备极力推荐了诸葛亮。“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然后刘备就去见了诸葛亮,请了他出山辅助。

这事前因后果很合理,很有逻辑,首先是徐庶来见刘备,然后推荐了诸葛亮,最后刘备去见了诸葛亮,可按照《魏略》的说法,那就是徐庶来见刘备——刘备不去,办宴会——诸葛亮来毛遂自荐,这一点和刘备急需人才的实际情况十分不符。刘备为了人才储备,连隐居深山的司马徽都找了出来,怎么可能会放着一个“卧龙”不管不顾呢?

如果按照《魏略》的说法,那不但要推翻刘备主动去见诸葛亮的情况,还要再推翻“徐庶去见刘备并推荐诸葛亮”的情况,要不然的话就显得前后矛盾,不合常理了。可明显《魏略》并没有推翻“徐庶见刘备”的情况,只是将“诸葛亮去见刘备”的情况强行写在书里,至于是否前后矛盾,作者鱼豢似乎没管太多。

按照推断,《三国志》的说法逻辑合理,也比较真实,那为什么会出现《魏略》的说法呢?

关于“诸葛亮北上见刘备”的说法,应该就是以诸葛亮好友颍川石韬、汝南孟建的说法为根据的,这两人都是诸葛亮的好友,诸葛亮是否主动见过刘备,他们肯定是知悉的。

但要知道,《魏略》作为一部曹魏写成的史书,作者是魏臣鱼豢,而且还是私人编史,所根据的史料几乎都是曹魏方面流传的书籍,其中难免会出现编纂偏狭和避重就轻的情况。

裴松之虽然以《魏略》来做《三国志》的注,可《毛诗正义》所说:

注者,著也,言为之解说,使其著明也。

意思就是注就是用来解释或者拓展史料,补充原作者所遗漏的历史和加入写注者自己的观点的工具,其中的真实性有些毋庸置疑,但也有些是有待考证,遇到好一点的写注者会加上自己的解释,供读者自己分辨。像裴松之就是这样一位会加入自己观点的写手,对于《魏略》中出现的错误,裴松之也是毫不留情面,直接批驳:

魏略曰:诸葛亮病,……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这写的是《魏略》中关于魏延谋反的事情,裴松之将其引入《三国志》,并在最后说了一句:

臣松之以为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

直接就把《魏略》的说法给反驳了。


而关于“魏略三顾茅庐”的说法,裴松之也给了自己的观点,依旧就是诸葛亮《出师表》那一句“先帝不以臣卑鄙”之语:

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至于另外一部著作,也就是和《魏略》一样记载了“诸葛亮先去见刘备”的《九州春秋》,乃西晋宗室司马彪所写,当时的西晋还是以曹魏为正统,只是到了东晋习凿齿时才改变了风向,以蜀汉为正统,所以司马彪的著作内容应该也是以曹魏记载为蓝本的,其中很有可能就会出现裴松之所说的“敌国之言”,不能全信。

总结:我个人认为:刘备是主动去见诸葛亮的,因为他当时急需一个集团战略的总设计师,而在徐庶和司马徽的引荐下,他得知了隆中有号称“卧龙”的诸葛亮,所以三次去请教,第三次才引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这一点还是以《三国志》为依据,显得更可靠一点。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刘备三顾茅庐当然是真的。魏略虽有不同看法但仅一家之言要多重史料综合来看。

首先,诸葛亮《出师表》“三顾卧于草庐之中”这就是铁证,当事人亲口所言,你非说没三顾?那请问当时你再场?否则你怎么知道没有三顾?对不对!所以当事人亲口说的话无法反驳!

其次,西晋陈寿《三国志》“凡三往,乃见”。也认可三顾说。

再次,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先主见诸葛亮于隆中。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也明确承认刘备是亲自到南阳邓县隆中诸葛亮家去见诸葛亮,这与诸葛亮自称“躬耕于南阳”相吻合。

再有,南北朝刘宋裴松之注《三国注》中对魏略的说法作出反驳“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最后,南北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馀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又东过襄阳县北”同样也明确记载,刘备到隆中三顾诸葛亮。

综上,这么多赫赫有名的权威史学家都认为刘备三顾茅庐是真的,再加上诸葛亮的亲口自述,那么三顾茅庐就是无可辨驳的事实了!


飘逸的历史


据史料分析,刘备“三顾茅庐”实有其事。

史料一,《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载:徐庶力荐诸葛亮,并提醒刘备“此人您只可屈尊拜访,不可把他叫来!”刘备求贤若渴,于是登门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一共三次前往,乃见到诸葛亮。此处数词三因前面有表示总括的“凡”字,故为实数。如无“凡”,当为虚数)。”

史料二,出处同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奏后主刘禅:21年前,先帝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史料三,《魏略》,作者系魏国鱼豢。此书被史学家誉为“殊方记载,最为翔实。”该书写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却因年轻(27岁)而遭冷遇。直到他展示才华后,刘备才“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史料四,西晋司马彪所著《九州春秋》亦取《魏略》之说。

史料五,清代洪颐煊在《诸史考异》中综合以上说法:诸葛亮到樊城拜见刘备,刘备以其年少仅以礼待之而未加器重,后经徐庶为荐,方三顾茅庐。

故综上所述,刘备三顾茅庐是真实事件。


2许云辉


三顾茅庐一直都是千古佳话,显示领导求贤若渴,为了人才降低身份,礼贤下士。再加上《三国演义》中,老罗又把这一情节写得惟妙惟肖,电视剧的片段也是深入人心。但是随着一些书籍,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一事件产生了疑问?三顾茅庐究竟有没有发生过,是不是真的如同《三国演义》中的那样?


我们就先来看看,除了《三国演义》以外,还有哪些描写过三顾茅庐:

1.《魏略》中的说法,刘备驻扎樊城时,还在荆州的诸葛亮知道荆州刘表不是成大事的明主,便求见刘备。刘备因诸葛亮太年轻,又是刚刚加入阵营,不属于嫡系,就没重用诸葛亮.但是,久而久之,诸葛亮的才华便显现出来了,刘才以上宾接待!

2.《出师表》中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三国志》:凡三往,乃见。


好了,看过之后,我个人认为,三顾茅庐是存在的,不过究竟有没有三次,或者是刘备拜访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反过来拜访刘备,毕竟在古代,一个有身份地位的大佬也是不轻易接见别人的,诸葛亮在刘备的圈子毕竟还不是特别的有名,然后刘备召见了他,所以觉得是机会,所以就降低自己,抬高刘备,才说,三顾茅庐。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三”古代有多次的意思,是多次的意思,因此可能是去不止三次。

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看的。


旧人何时归


刘备真的三顾茅庐了吗?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咱们回顾一下历史。

首先看下三国志:三国志上有短短的一行字"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先主指刘备,遂是于是,就的意思。诣是到,来到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先帝就来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由此可见不管他们两人怎样认识的,或者说谁先见的谁,总之刘备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是去了三次的。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说的很明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时之事"顾是拜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咨询。杜甫的"三顾频烦天下计"的顾也是此意。三在古时有三三不尽之说,也就是说刘备去请教诸葛亮当时之事至少三次,或许是多次。

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中也演绎的很精彩,先让刘备看隆重的美景、书童、看诸葛亮满腹经纶的朋友,在见他丈人、弟弟。了不得的景、了不得的人,促使求贤若渴的刘备虔诚地沐浴、斋戒、更衣,步行、等候,让后来的多少读书人仰慕呀!


葱葱那年


三顾茅庐即使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是真的发生过吗?学术界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样,各说各有理,还都拿出了历史证据,这让人们难以抉择,到底该偏向哪一个说法呢?先来看看他们各自的说法吧。一般事情都会有两个方面,不是好就是坏。三顾茅庐的真实性,也就从这两个方面说起,一方面就是同意刘备三顾茅庐,一方面就是不同意,说刘备根本没有找过诸葛亮,更别说多达三次去请。

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处于困难时期,急需要人才,帮助他实现报复。在人们的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拿着礼物,到诸葛亮的草庐中拜访。一次是诸葛亮不在家,一次是没见到诸葛亮本人而是亲戚,最后一次诸葛亮还在睡觉,若不是死等,估计还要来一次,而且每一次的天气都不太好,可见刘备的意志还是很坚定的。同意刘备三顾茅庐的学者,拿出了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明显的写着他一介布衣草民,承蒙刘备厚爱,曾三次光顾自己的草屋拜访。这绝对是铁证啊,难道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诸葛亮瞎写的?所以有些人会对这个典故深信不疑。

另一方面的人,从细节觉得疑点很多,诸葛亮既然是胸有大志之人,刘备有意请他出山,不是正和他意吗,为何三次以后,才跟刘备走了的。其次,诸葛亮当时只有二十七岁,而刘备已经是四十多有名望的政治家,人们对刘备放下身段去请一个无名小辈感到困惑。跟出师表遥呼相应的一部作品就是隆中对,说的是刘备见到诸葛亮之后,他们相谈甚欢的话题。有心人又要说了,刘备当时面临曹操大军的威胁,他们的对话中为何,对这件大事只字未提,这不符合常理。

俗话说,各说各有理,这个清官谁都当不来。虽说是政事,历年来人们都持有各自的看法。证据也都很是充分,在不能够反驳的情况下,就只好坚持自己的观点了。如果这些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坐在一起,那还不得打起来呀


我的快乐没人懂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出处真的是妇孺皆知啊!其实我个人偏向于是真的,但无意中看过一篇文章,说刘备并未三顾茅庐,今天就借花献佛,大家不妨看看,我觉得说的挺有道理的。

觉得是真的一方认为诸葛亮自己所写的《出师表》中记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之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几句话就证据确凿了,还有就是陈寿《三国志》中写到《隆中对》,对刘备三次往访以及诸葛亮讨论天下形势的内容更为详细。再加上刘备当时急需人才,所以很多人对三顾茅庐的真实性并不怀疑。

现在学术界又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三顾茅庐的记载让人难以置信。

其一: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请他出山,当然整合其意,诸葛亮怎么还会摆架子?然而刘备当时都已经算有声望的政治家了,刘备又怎么能低声下气的苦苦请求?还有说虽然前一种说法中以《隆中对》作为证据但当时,曹操几十万南征大军正威 胁着刘备,《隆中对》不提这个紧迫 的现实问题,是不合乎情理的。同时,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不会安排 现场记录。所谓《隆中对》,很有可 能是后人附会《出师表》而杜撰的。 据此,“三顾茅庐”之说就不可信了。

其二: 三国人鱼豢写的《魏略》中,也 提到了刘、诸葛二人第一次相见的 情景。《魏略》中说刘备屯兵于樊城时,曹操方已统一黄河以北,诸葛亮预见曹操马 上就要对荆州发动进攻。荆州刘表性情懦弱,不晓军事,难以抵抗。诸葛亮于是北 行见刘备。刘备因为诸葛亮年纪小,根本不重视他。诸葛亮通过谈论对当今政局 的对策,才使刘备逐渐信任他。最后,刘备才“以上客礼之”。西晋司马彪《九州春 秋》的记载也大同小异。

最后有人则调和了这两种说法之间的冲突,认为“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樊城自请 相见都是真实可信的。清代学者洪颐煊在《诸史考异》中说诸葛亮初见刘备于樊 城,刘备虽以上客待之,但没有特别器重他。等到徐庶举荐时,刘备再次相见,才逐 渐有了很深的感情。并指出:在建安十二年初见,再次相见是在建安十三年。诸葛 亮后来非常感激,因而记入了《出师表》中。



其实无论真假,三顾茅庐表达的是一种礼贤下士、渴望人才的做法,一直流传至今。看到也是一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下,举手之劳谢谢!


猫眼观史


三顾茅庐当然是真的。首先,历史上本身就有记载。诸葛亮自己的《前出师表》里面就详细描写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事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看的。不可能杜撰造假,否则就有欺君之罪了。诸葛亮的人品道德来说他完全不会捏造。虽然《魏略》和《九州春秋》认为诸葛亮是毛遂自荐,但是个人认为历史当事人的言论应该比旁人的描述更加可信。

其次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在史书中也写了隆中对的史实。虽然没有直接说明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但起码刘备肯定是有去诸葛亮的老家拜访过的。不然也不会出发生隆中对了。而且按照当时的通讯联系方式,刘备不可能去拜访一次就遇到诸葛亮。肯定是拜访好几次才遇到诸葛亮。三顾并不代表这三次,其实三指的是一个虚词,就是很多次的意思。只是后世的《三国演义》把三实化为三次。

再次就是很多元明朝以前的文学作品也出现刘备三顾茅庐的印记和踪迹。比如李白曾写诗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另外一大诗人杜甫的诗写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著名诗句。可以说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或者在民间流传之前,刘备三顾茅庐就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历史事件了。《三国演义》根本不需要再加工成一个小说故事。


雁楠吃瓜客


诸葛亮十七岁娶了黄氏丑女,从此就住进了襄阳的黄家大院。刘备若是来请他,只有去湖北省襄阳市找他。出师表说,他在河南省南阳市种地,住茅芦(三顾茅芦)。请问刘备应该去湖北省襄阳市去找他,怎么能去河南省南阳市去三顾茅芦呢?诸葛亮已经结婚十年有余了,应该住在黄家(湖北省襄阳市)。刘备却去了河南省南阳市找他,难道刘备是傻逼不成?


三哥210397042


按照《三国志》说是刘备去找诸葛亮,用五个字做了记录,就是“凡三往,乃见”来看是真实的。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说是诸葛亮去找刘备。所以是有争议的。一般认可是真实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我们早在小学课本就学到过了,当时老师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才能觅得贤才。但三顾茅庐是否属实,却是争议不断。

首先我们来看《魏略》的版本: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魏略》中说当年并不是刘备亲自登门请卧龙出山,而是诸葛亮毛遂自荐。《魏略》这本著作在晋代完成,可以把他理解为是专门记载魏国的一本日记,书中着重描写了魏国和中原争霸,而其他的一些细节却不够详细。陈寿的《三国志》也引用了魏略中的不少内容,至少陈寿对它是比较认可的。同理《九州春秋》延续了《魏略》中的观点,说孔明是自荐去了刘备集团,这是一本记录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历史故事,它的可信度与《魏略》相似。

而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我们能看到前出师表全文,这可是当年全文背诵的文章,我相信大部分的朋友现在依然能全文背诵。文中有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倘若按照陈寿的记载,那么三顾茅庐是的确存在的!刘备于卧龙岗会见诸葛亮,讨论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摇着羽扇,缜密的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并提出了先夺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北拒曹操,东联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静待战机,全线北伐,从而匡扶汉室,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蓝图。

仅在《三国志》中出现的三顾茅庐如果被判定为不存在相比会伤了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