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紅工夫茶的百年興衰

川紅工夫茶的百年興衰

川紅採茶的姑娘們

《新華字典》上消失的“川紅”哪裡去了呢?——呈絲狀的微曲芽葉在玻璃杯中“跳舞”,顏色黯黑,交織著煙黃或金黃色的芽絲,狀若挑染。杯中的茶湯色澤紅豔明亮,馥郁的香氣淡淡縈繞在鼻尖。
“川紅”,在國際茶葉市場上與“祁紅”、“滇紅”齊名,並稱為“中國三大紅茶”。
有著60多年曆史的“川紅”,走過了一條從發展、興盛、衰落,再重出江湖的漫長道路,卻又鮮為人知。它因何而誕生?生長於何處?演繹了怎樣的傳奇?


因紅茶定居宜賓 “川紅”誕生就走紅
1983年版的《新華字典》中,“川”字的其中一個組詞為“川紅”,解釋為“主產於四川宜賓筠連”。
鄭金貴和楊寶琛夫婦是原宜賓茶廠的元老,他們因紅茶而定居宜賓,成為四川紅茶歷史的見證人。

川紅工夫茶的百年興衰

繁忙的川紅茶園

兩位老人回憶起從1951年的茶人生涯開始:新中國成立後,大規模向東歐等國家出口茶葉。

那時,鄭金貴和楊寶琛是重慶市敦義農工學院茶葉專修科的學生,他們和80名同學分別編入各推廣站進行紅茶技術推廣,深入茶山宣傳,發動茶農生產紅茶。

楊寶琛被分配到川東北大巴山萬源縣,鄭金貴則被分配到貴州赤水縣。

“山區裡的茶農很貧窮。我們到處都宣傳賣了紅茶能賺錢,還能換回花布、拖拉機、鋼材和肥田粉,以支援國家建設。”

當時,山區茶農賣1斤 紅茶技術推廣站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茶葉生產互助組,以便掌握技術,巡迴指導。

紅茶推廣當年見效,7個推廣站首次收購了上千噸毛茶,運到重慶茶廠進行精製加工,再出口。
1952年,重慶茶廠搬到宜賓,推廣站也只留下筠連、高縣、宜賓三站,組成川南茶葉公司。

川紅工夫茶的百年興衰

早年茶農送川紅茶到供銷社的景況

楊寶琛還記得,萬源一帶雖然出綠茶,但山區氣候不好,溫度不夠,不利於紅茶發酵。

此後幾年,又在萬縣、達縣等10餘個縣的部分茶場試製紅茶,經過地理和氣候的篩選,最終認定,高縣、珙縣、宜賓和筠連等4地氣候最適合生產紅茶。
種植史超3000年 氣候土壤是秘密
根據文獻記載,宜賓市茶葉種植歷史超過了3000年。

如今,在宜賓縣黃山境內發現的具有600年樹齡的古茶樹群落,屬於全國稀有品種。
好茶的秘密,在於孕育它的土地和氣候。
宜賓市農業局茶葉站站長劉俊告訴記者,“川紅”的產地位於四川盆地南緣山區,金沙江、岷江、長江貫穿其間。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有冬季氣溫高、春季回暖早的特點。

茶園分佈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上,晝夜溫差極大,土壤呈微酸性,營養豐富,極適於茶樹生長,更適於加工紅茶。
高縣縣城附近的林湖茶廠,還保留著傳統的紅茶製作工藝。

攤青室的地面上,攤晾著前一夜收來的茶葉鮮葉。

劉俊說,中國六大茶類,完全以不同製作工藝而形成。

但對於紅茶,從種植、採摘到製作,幾乎每一步都受到天氣和氣候的影響。比如,頭一天若下雨,次日則不能摘茶。

因為嫩葉吸收了太多水分,在揉制過程中會被揉爛而無法成型。
“攤青”好的鮮葉放入加溫的滾筒,即“殺青”,這是中止茶葉的酶化進程。

經過風冷後,茶葉放入加溫的機械進行脫毫和葉片成型,最後通過數道工序進行精選和精製。

一系列工序中,關鍵工藝在“自然萎凋”、“手工精揉”、“木炭烘焙”。

川紅工夫茶的百年興衰

過去運川紅茶出川的碼頭

如今,雖然大多數採用機械製作,但發酵這道工序,對於氣溫的要求仍然難以擺脫。
鄭金貴說,“川紅”對鮮葉原料嫩度標準的要求比較嚴格,一般是以一芽二葉為主,少數為一芽三葉,優良的茶樹品種顯得格外重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分佈較廣的早白尖。”
早白尖屬灌木中葉類,一般樹高1.5米左右。

橢圓形的葉片摸起來很柔軟,葉芽細長,茸毛短而密,嫩芽幾乎成銀白色。

早白尖發芽早,三月中旬即可採摘,一年可萌發3-5輪。

更重要的是,經過生化成分含量測定,早白尖的多酚類含量稍低,含氮物質的含量稍高,而川紅產區茶園土壤養分中磷的含量較多,能提高芽葉多酚類化合物的含量和提高茶葉的香氣。
重出“江湖” 借力高科技
1958年農曆正月初一,宜賓縣古柏鄉太平茶廠的農民將當天新採製的一公斤川紅茶,從郵局寄往北京中南海,中共中央辦公廳曾覆信並寄來30元錢。

川紅工夫茶的百年興衰

手工製作“川紅”現場

宜賓市金沙江南岸的“上渡口”,是“川紅”出川的起點。歷史上宜賓一帶製作的紅茶正是從此處上船運往武漢、上海等地出口海外。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宜賓每年調往上海口岸的出口紅茶5000噸左右,創匯約500萬美元,其中“川紅”工夫茶即佔80%。

1978年春季廣交會上,唯有四川宜賓茶廠加工的“川紅”有當年新茶展出,為整個廣交會增色。

上海茶葉進出口公司用三級“川紅”裝的“節日之夜”小包裝和用四級裝的“天壇”牌小包裝,深受國際市場歡迎。

“節日之夜”還曾作為羅馬尼亞的國慶用茶。

1985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舉辦的第24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會上,中國宜賓茶廠生產的“早白尖工夫紅茶”榮獲金質獎章。
然而,四川紅茶從輝煌到消失卻只用了20餘年,“川紅”名存實亡。


川紅工夫茶的百年興衰

川紅茶湯色

不過,幾代茶人並未放棄“川紅”。宜賓的紅茶企業與四川農業大學通過“產學研”合作,開始從頭進行創新。“工藝是教科書上都有,關鍵是怎麼掌握髮酵,芽厚,葉子薄,發酵的程度,如何利用日光,都要慢慢摸索。”

劉俊說,2005年,宜賓相關企業開始首次用獨芽試驗生產紅茶。
在2009年6月舉行的成都國際茶葉大會上,曾低迷10多年的“川紅”再一次展現魅力,開始為世人所知。

“川紅”恢復後,宜賓周邊一些從來不做紅茶的小廠也開始做紅茶。

現在,四川紅茶總產量近7000噸,福建從宜賓調走的紅茶芽就有20萬斤到30萬斤。
劉俊說,宜賓市對紅茶產業也做了科學規劃,將以“川紅工夫”紅茶公共區域品牌為主導,以現代化農業產業為標準,大力挖掘、弘揚、發展宜賓茶生態、茶文化、茶旅遊產業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