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年少时用棋盘砸死吴王刘濞太子,是什么心理?

七月经典追剧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汉景帝刘启小时候和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一起下棋,结果发生了争执,刘启拿起棋盘就砸向刘贤,把刘贤给杀了!

《史记》是这样写的:“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

大家注意太史公的文字,“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这句话可以说明,刘启不是失手打死刘贤,而是存心就是要杀他!甚至很有可能不止砸了一次,是一直砸,直到把对方砸死。刘启在杀刘贤的时候,是怎样的心理?我认为就是太子的傲慢和无情。

刘启当时是太子,而刘贤只是藩王的儿子,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人,更重要的是以刘启的身份和地位,从小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认为所有人都必须要顺从自己。这种感觉在末代皇帝溥仪身上也有。

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有提到一件事,就是他小时候和弟弟溥杰玩,突然发现弟弟袖口里露出黄色的衣服,溥仪刚才还玩的很开心,这时候马上变得一脸严肃,他指着袖口的衣服大声质问弟弟:“溥杰,这是什么颜色?你也能使?”

溥杰吓得不敢说话了,好半天才结巴着说:“这,这……这是杏黄吧?”

溥仪还是很严厉地说:“这是明黄!不该你使的!”

溥杰连声应道:“嗻!”

这就是长期处在权力至高点的小孩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溥仪只是看到弟弟穿黄色的衣服就如此,试想刘贤与刘启下棋时候,直接就争论起来,而且还不肯让步的时候,刘启极有可能就会起了杀心,因为在刘启看来,他是未来的皇帝,也是可以主宰生死的人!

一代贤君刘启到底是怎样的人?

创建文景盛世的君王,为何小时候会如此残暴?其实刘启的为人还是比较强势的,苏辙对他的评价不是很好,认为他“无人君之量”。

  • 比如晁错主张削藩,而刘启是赞同的,但是引起七国之乱的时候,刘启第一个就杀晁错,下手之快,眼睛都不眨一下。

  • 再比如周亚夫,帮助他平定了七国之乱,而且在汉文帝时期就立下不少功劳,最后也被刘启逼死。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刘启的性格还是比较果断,自己决定的事情不会受到干扰,想做什么事,想杀什么人,只要想了就去做。俗话说三岁看八十,刘启小时候用棋盘杀死刘贤,也可以看出他的这种性格。


水煮汗青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个误会,也是皇家的悲哀。

吴王的儿子刘贤和当时的汉景帝刘启,两个孩子在一起下棋。

吴王的儿子刘贤年轻轻佻,不懂得宫廷的道理。

在皇宫中,一个基本规矩是不能赢皇帝和太子。不管是下棋、打牌、玩游戏甚至搏斗,都是一样。

这是所谓的潜规则,每个人都要遵守的。

比如陪着皇帝下棋的人,基本都是国家级选手。如果真的按照各自本事下棋,这些人闭着眼睛也能赢皇帝或者太子。

但无论他的棋力多高,也是不能赢的,还必须下得很逼真,最后输掉。

所以小孩时候的汉景帝刘启,估计从来没有输过棋(除了和他老爸下)。见局势不妙,汉景帝刘启和吴王儿子刘贤因为一步悔棋,大吵了起来。

刘贤也是娇生惯养的龙子龙孙,为人轻佻好胜,也不愿意受气,出言不逊。

汉景帝刘启自出娘胎哪里受过这种气,一怒之下将棋盘扔过去。

当年的棋盘都是实心的,相当重,这一下就砸破了头。

而古代没有抗生素,认为外伤都很危险。结果刘贤被砸破头以后,竟然因为破伤风不治而亡。

这下,他的父亲吴王大怒,但不敢发作,隐忍了多年最后叛变。

不过,汉景帝刘启也并非故意杀人,真杀人也不会用棋盘砸过去,他又不是武林高手,还是殴斗的无心之失。

按照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过失伤害致死。而汉景帝刘启又是未成年人,不用坐牢,赔点钱就了事。

有人觉得汉景帝太霸道,没道理。

其实,古代的皇帝就是这样。

其实在汉代,你只要稍微出言不逊,皇帝就可以处罚你,甚至斩掉你都可以。不然怎么说伴君如伴虎呢!


萨沙


少年刘启用棋盘砸死少年刘贤,听起来似乎含有各种阴谋论,各方大佬背后周旋,暗中较量,但是其实这只是一个意外,是两个年轻气盛的少年争强好胜的意外表现。

吴王太子刘贤

吴王太子刘贤是吴王刘濞当时的唯一的一个儿子,刘濞可是刘邦二哥的亲儿子,刘邦自己的亲侄子,而到了他们这一辈时,刘濞已经属于是老刘家的老人了,又割据一方,因此地位崇高。而刘贤作为刘濞的太子,也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儿子,又怎会不被娇生惯养,各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叔叔姨姨,各种惯着,所以刘贤从小便养成了嚣张跋扈,天下唯我独尊,老子最大的性格,这在吴王的等地上自然没有什么,但是进了宫则不在相同,刘贤也因此丢了性命。


当朝太子刘启

太子刘启,当朝太子是什么人物,那可是储君,未来的皇帝,虽然久居深宫,行为不可以像刘贤那么的嚣张跋扈,但是内心中的骄傲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看起来温文尔雅,但是内心的怒火一但爆发出来,也是很恐怖的,这便是太子,而且刘启当时正值年轻气盛之时,争强好胜之心也必不可少,尤其是同龄的年轻人,刘启认为没有人可以胜过自己的同龄人。

两者相遇

一次,刘贤赴往长安参加朝会,由于其身份特殊高贵,便由同龄的太子刘启与之陪同,但是这个刘贤即便是进入皇宫之中,也不改嚣张跋扈的本性,即便是对待太子刘启也是如此,起初刘启认为来者是客,也对其进行了忍让,而这个刘贤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也可能有想要跟当朝太子一争高下之心,处处叼专,丝毫不改太子刘启面子。


矛盾爆发的导火索-悔棋事件

一日,刘启与刘贤在一起下棋,虽然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棋局,但是对这二人却有不一样的意义。对于刘启来说,这次棋局是要给刘贤一个教训,你就是不如我,即便是你在嚣张跋扈也只是表面上的,实力跟我比就是差些。而这场棋局对于刘贤来说,这是一个证明自己也很优秀的绝佳良机,刘贤知道,自己虽然处处可以嚣张跋扈,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是自己在别人眼中却一直是之跨子弟,不成事的,所以刘贤十分的想要证明自己。

因此,二人在这场博弈的过程中都十分的用心,但是刘贤毕竟棋艺相比于刘启还要差一些,逐渐的露出了败象,但是刘贤却不甘心自己失败,脑凶成怒的想要进行悔棋,而刘启身为太子,又岂肯让他在自己面前悔棋呢,更何况自己看其早已不顺眼,因此刘启彻底愤怒了,拿其棋盘就狠狠的砸在了刘贤的头部,这一砸没想到直接给刘贤给砸死了。

刘启的心理分析

很明显刘启也没有想到这一砸能直接将刘贤给砸死,刘启是很怒,但是刘启身为太子,定然也是识大体的,也知道刘贤虽然嚣张跋扈,但是碍于他的身份,也不能将其如何,所以,刘启一开始很发怒,发怒之后便动了手,动完手之后发现刘贤竟然被砸死了,又开始惊慌失措,虽然自己身为太子,但是刘贤也不是简单的人物啊,自己虽然不至于为其陪葬,但是惩罚是少不了的,所以刘启开始了惊慌失措。惊慌失措之后发现事已至此,不可逆转,又变得释然了起来,死猪不怕开水烫,死了你又能拿我太子如何,最终也是如此,刘启并没有受到什么严厉的惩罚,顺利的登上了皇位。


刘启一怒砸死刘贤,可以说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并没有什么阴谋论在其中,而刘启也为自己的一时冲动付出了代价,多年之后因此而爆发的七王之乱。但是要说代价最大的还是刘贤,不仅自己因为嚣张跋扈丢掉了性命,还连累了整个家族,其父亲刘濞对丧子之痛耿耿于怀,最终更是发起七国之乱,想要为爱子报仇,当然最后失败了,刘濞这一支被彻底抹去。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西汉文帝初期,大汉皇宫中发生了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事: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在长安陪伴皇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博弈时,由于对棋路起争执,无礼耍赖,且态度十分横蛮,被太子刘启用博局当场砸死。

被刘启所击杀的吴国世子刘贤,是吴王刘濞当时唯一的儿子,由于自幼深受其父宠爱,所以平常就飞扬跋扈,品性极差。到了皇宫中,他依然没有收敛,做事依旧率性而为,太子刘启早就对他忍耐已久,那天下棋的时候,刘贤又无礼争执,年亲气盛的刘启于是一时怒从心头起,于是提起博局砸死了他。这事说起来并非有何阴谋,就是个偶然的事件。刘启的如此举动,就连汉文帝都有些吃惊。不过这个偶然事件却也是造成后来“七国之乱”的因素之一。

刘贤的老爸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亲侄子,刘邦的二哥刘仲的长子,为人十分剽悍勇猛而又野心十足,性格与刘邦非常相似,刘邦当时封赏他的时候都说他有反相。杀子时间过后,尽管刘濞又生了其他儿子,但当时痛失爱子的仇恨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深重,可以说,刘贤被杀这件事情,也是促使刘濞决心造反的诱因之一。


惯与长夜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引自《史记》吴王濞列传。

意思就是汉文帝时,刘濞的儿子刘贤入京,得以陪伴皇太子刘启喝酒下棋,刘贤的师傅都是楚人,从而都养成了轻佻、剽悍的个性。有一次,刘贤和太子刘启下棋,刘贤悔棋,刘启不干,刘贤出言不逊冲撞了太子刘启,刘启觉得在仆人面前跌份了,拿起棋盘就砸过去了,活该出事,砸了个正着,把刘贤砸死了。

发生事情的时候,刘启和刘贤都是年轻人,喜欢争强好胜,而他们下棋就会有了争论,谁都不愿意让步,心中又都有不爽对方的时候。刘启是皇太子,刘贤是王太子,由于刘贤是吴王刘濞当时唯一的儿子,由于自幼深受其父宠爱,所以平常就飞扬跋扈,品性极差。

所以到皇宫后也没有把刘启放在眼里,这本来已经很让刘启不爽,下棋又是争输赢,刘贤又耍赖,并且对刘启出言不逊,这是反大忌。所以年亲气盛的刘启于是一时怒从心头起,于是提起博局砸死了他。

刘启砸死刘贤就是冲动上头,估计当时也是生气,就一下子爆发了,没有考虑后果。刘启是出名的急性子,后来做皇帝后急于削藩,诸侯叛乱,又杀晁错,这都是刘启性子急的表现。

刘启年轻时候用棋盘砸死刘贤,无需过多的解读,就是刘启年轻气盛加上性子急,一在气头上就冲动,才会有这么荒唐的举措。


帝国烽火


汉文帝初期,皇宫里发生了一场惨剧,一盘围棋引发的血案。

太子刘启执白棋,吴王世子刘贤执黑棋


吴王刘濞世子刘贤在长安陪伴皇太子刘启下围棋。刘贤自由飞扬跋扈,品行低劣。到了皇宫,依然没有任何收敛。

刘贤人品差,棋艺差。局势不利,便无礼耍赖。刘启一忍再忍,刘贤变本加厉,肆无忌惮。太子刘启压不住怒火,用棋盘将刘贤砸死。

对此事,我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儿子也刚刚学围棋,儿子还教了我一些对弈的礼仪:

拿棋子:食指在下,中指在上,夹着棋子。

对弈前,向对方鞠躬道:请多指教。

对弈后,也向对方鞠躬:多谢指教。

还有落子无悔等等。

我儿子学棋时,和一个水平高的男生一起下棋。由于他学棋时间长,往往大胜。但我儿子进步快,差距越来越小。

上一次儿子和他下棋,赢了他。输棋后,他不但不守围棋礼仪。还说:我不服。

这一次又和我儿子下棋,还没下多少步,就被吃了好多子。我儿子准备提他子时,他自己把子抢走了。还不给我儿子。

那盘棋没下完,就终止了。

儿子说:他如果不耍赖皮,我就赢了。以后再也不和他下棋了。


此外,还有《围棋少年》中的围棋比赛,为了获胜。在对弈时故意放屁,把对手熏的半死。也是棋风败坏的表现。

我们要引以为戒,棋品如人品。


杨朱学派


汉景帝刘启在中国历史上,应该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毕竟有”文景之治“的功绩摆在那儿。但是,刘启一生也有一些不厚道的、厚黑的事,比如腰斩晁错,比如逼死周亚夫等等,还有一件事,就是小时候就砸死吴国太子。

他为什么会砸死吴国太子呢?

第一,游戏引发的惨案

吴王刘濞是汉高帝刘邦的侄儿,因战功封吴王。吴国共计有三郡五十三城,是最大的诸侯国之一,由此可见吴王刘濞的地位是很不一般的。

作为地方诸侯,吴国时不时要派人进京朝见皇帝。汉文帝登基后,刘濞让吴国太子刘贤进京朝见。这时吴太子还是个小孩子,汉文帝的皇太子刘启也是小孩子,两人年龄相仿,一起玩得也开心。

有一次,吴太子陪皇太子刘启喝酒、玩游戏,玩着玩着就闹起来了。吴太子从小养尊处优的,在封国内,哪个人不让着他呢,所以他习惯了,一生气态度就有点傲慢。可是吴太子傲慢选错了对象,坐在他面前,可是皇太子。皇太子刘启何尝被人怠慢过呢,一怒之下,拿起游戏用的台盘,往吴太子的脑袋扔过去。这一扔,扔出人命了,吴太子当场被砸死。

小孩子玩过家家,哪有玩出人命的呢?这里,我们就得分析一下刘启为什么会砸出人命。

第二,刘启为什么会砸死刘贤呢?

一个巴掌拍不响,首先说说刘贤的原因。

刘贤的性格,可能有其父刘濞的遗传。据史书载,刘濞的性格极为剽悍勇猛,而且不太把中央放在眼里。比如他在统治吴国时,便收罗了许多亡命之徒,私自铸钱,这些都是犯法的事,他一点也不在乎。也许是老爹平日不把朝廷放眼里,儿子也受到他的影响,这才有对皇太子不敬的行为。

另外,刘贤的教育也有问题。史料称,刘贤的老师都是楚人,楚人比较尚勇,遂养成吴太子轻佻、剽悍的个性,在吴国时,刘贤就是一个比较骄矜的人,本身有这个性格特点。正是这个性格,导致与皇太子在游戏时发生冲突。

再说说皇太子刘启。

刘启在九岁时被立为皇太子,刘贤进京时,他可能也就十来岁左右,还属于未成年人。刘启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呢?他的心胸是比较狭隘的。

宋代苏辙评论他:”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我们从后来刘启的所做所为,可以看出他心胸狭窄,甚至无情的一面。比如说晁错为他鞍前马后搞削藩,可是一旦爆发七国之乱,他就丢车保帅,把晁错给杀了。不仅是杀了,还是以腰斩这种最残酷的刑罚,至于么?不仅杀了晁错,把他三族也夷了。杀晁错居然连审判也没有,定罪也没有,晁错是穿着官服上朝时,直接被拉去刑场问斩。由此可见刘启是很无情的。同样,在周亚夫一事,也可以看得出来。

吴国太子刘贤犯的大错,就是得罪错了人。估计他在吴国作威作福惯了,可是他不看看,对面坐的是比他地位尊贵的皇太子。偏偏皇太子是个心胸狭隘,也是比较黑的人,权力还比吴太子大。你想想,皇太子能这个亏呢?

当然,我认为刘启并不是故意要砸死刘贤,应该不致于如此。他显然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后,不假思索要维护自己神圣不容侵犯的地位,下手太重了,而且偏偏又打中要害,这才把刘贤给砸死。

这件事,后来成为刘濞发动七国之乱的一个诱因。


君山话史


汉景帝刘启年轻时之所以用棋盘打死吴王世子刘贤,起因是一场激烈的争吵,属于过失杀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汉高帝出于巩固江山的考虑,一方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一方面则大封子弟为王,希望他们能起到拱卫皇室、绥靖地方的作用。其中,侄儿刘濞获封为吴王,统辖江东3郡53城,是朝廷在东南最为倚重的诸侯王。其实,刘濞本无谋反之心,他之所以走上反叛之路,“导火索”无疑是儿子刘贤被杀事件。


汉文帝在位时,刘濞曾经派太子刘贤进京面圣,皇帝出于礼遇,便命令太子刘启陪他喝酒、下棋。刘贤在封国时,由于身边的老师全都是楚人,久而久之便养成轻佻骄狂、剽悍斗狠的性格,任谁都不放在眼里。刘贤大概是棋艺不佳,屡屡处于下风时又想着悔棋,太子刘启又不肯想让,双方因此发生争执。



就身份而论,刘启是帝国的储君,也即将来的皇帝;刘贤是王国的储君,虽然是未来的诸侯王,但在刘启面前,则是臣子。在君臣关系大于一切的时代,臣子要绝对服从于国君,胆敢违逆或挑衅者,下场只有死路一条。就这件事情而论,刘贤不管有理还是没理,都应该让着刘启,这才是作为臣子的本分。


然而,刘贤非但没向太子谢罪,反而跟他吵起架来,并且态度极不恭顺。刘启哪里咽的下这口恶气,顺手抄起身边的棋盘便砸向刘贤的脑袋,没想到竟然要了他的性命(“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见《汉书·卷三十五》)。



既然是太子杀人,那么便没有以命偿命一说,更何况他是过失杀人。所以在事后,文帝仅是象征性地训斥太子几句,然后便派人把刘贤的遗体送回到吴国埋葬。可是刘濞却咽不下这口恶气,所以在朝廷使者到达后,便气咻咻地说道:“天下刘氏是同一家,既然死在长安,那么就应该葬在长安,何必送到吴国来葬?”说完,刘濞便命人把刘贤的遗体送回到长安下葬。


经此一事,刘濞对朝廷颇有怨言,于是称病不来朝见皇帝。当派人查知实情后,文帝对刘濞的做法很愤怒,准备追究他的罪过,使得后者在惶恐之余,便想着起兵造反。幸好有人为刘濞辩解,皇帝才决定放他一马,并赐予他倚几与手杖,特许他直至老死都可以不来朝见天子。由此,刘濞得以脱罪,并暂时中止谋反计划。



于是遣其丧归葬吴。吴王愠曰:“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是怨望,稍失籓臣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辄系责治之。吴王恐,所谋滋甚...天子皆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谋亦益解。引文同上。


然而刘濞消停没多久,随着文帝驾崩、太子刘启即位,吴国跟朝廷间再起摩擦,这一次,终于将刘濞推上了叛乱的不归路。原来,刘启即位后,为解决藩国权势过重、尾大不掉的积弊,便采纳御史大夫晁错提出的“削藩”计划,利用各种借口,先后削夺楚国的东海郡、赵国的河间郡、胶西国的六个县,并图谋削夺吴国的会稽郡、豫章郡。



朝廷的“磨刀霍霍”,令藩王们恐惧、愤恨不已,顺带着也勾起刘濞心中的新仇旧恨,索性在朝廷下达命令才十余天时间,便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藩王,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时在景帝三年(前154)。


叛军起兵之初,势头非常强劲,主力渡过淮水、包围梁国,兵锋直逼洛阳方向,令景帝君臣震动不已。为了解决问题,景帝一度向刘濞屈服,以腰斩晁错并族灭其家为代价,希望能换取后者的退兵,结果却遭到拒绝。无奈之下,景帝才下诏以周亚夫为太尉,命其率大军讨伐,结果不到三个月时间便平息叛乱。



刘濞兵败后,率领千余名壮士渡过淮水,逃到丹徒,希望能借助当地东越人的兵力,继续跟朝廷对抗。没想到,朝廷派人收买东越王,让他杀死刘濞。东越王贪图皇帝的赏赐,便设计诱骗刘濞,利用后者劳军的时机将他斩杀,并派人将其首级送往长安。刘濞兵败被杀后,吴国被废除。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大汉太子刘启拿棋盘砸死吴国太子刘贤,就是由于悔棋和观棋引发的血案。

这事就是年轻人下棋,引起相互斗嘴,然后旁边观棋的都加入嘴仗。大汉太子想悔棋,吴太子不同意,观棋的吴太子随处你一言我一嘴毫不相让,让太子刘启感觉面子过不去,恼羞成怒,拎起棋盘砸了出去。估计那个年代棋盘质量太好,材质不是石头就是实木,这砸棋盘脑袋上,直接失手就给砸死人了。



说白了,这就是小伙子们血气方刚,一言不合就上手,导致的过失杀人。不过就因为双方的老子身份不简单:一方是大汉天子,另一方是实力派诸侯王。这事情被赋予了很多神秘色彩,甚至阴谋论。甚至有人说这件事引发了后来的“七国之乱”。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汉朝前期诸侯王势力庞大,尾大不掉,成为影响朝廷稳定的隐患。当时的大汉皇帝刘恒,不是刘邦的嫡子。他即位后,有好多诸侯王不服,先后有济北王、淮南王造反。吴王刘濞虽然没造反,但是也不是省油的灯,贩卖私盐,私铸钱币,是最强的诸侯之一。

【阴谋论一】刘濞从来不到长安朝见天子刘恒,好容易派儿子刘贤来朝见一次吧,还被一个棋盘砸死。有人认为这是刘濞的阴谋,他本来就想换太子了。故意指使平常飞扬跋扈的刘贤去朝见,想借朝廷的手杀掉刘贤,从而留下造反的借口。没成想,刘贤栽在刘启手上。



【阴谋论二】汉文帝时期,诸侯藐视朝廷,一个个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刘濞胆敢十几年不朝见,他正好派儿子来。汉文帝就拿刘贤给诸侯一个下马威,指使太子刘启接待刘贤,并且伺机找茬干死他。这不,刘启把人家砸得脑浆子和血流了一地。


刘启棋盘砸死刘贤后,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刘启太暴戾,另一种认为刘贤不懂尊卑。反正刘启没受到皇帝处罚。反正刘濞继续不来朝见皇帝。若干年后,汉宣帝刘启登基,爆发了以刘濞为首的“七王之乱”,刘启派名将周亚夫将其灭之。


尔朱少帅


前几天不还有12岁少年不堪管教一怒弑母的新闻嘛,汉景帝刘启少年时失手怒杀堂兄弟刘贤,性质比这个轻微多了,够不上犯罪标准。

时间:

汉文帝年间。

地点:

长安城内,太子东宫。

人物:

受害人:刘贤,吴王刘濞世子,刘贤的师傅是素以剽悍著称的楚人,打小他也有一股子倨傲之气,不服输,不服管、爱打架、没礼貌。

嫌疑人:刘启,七岁时被汉文帝立为太子,大汉王朝将来的继承人。太子犯法,与民同罪?别被戏文给骗了,沙特人也会告诉你,绝无此事!真正的标准是“刑不上大夫”。

受害人与嫌疑人的关系:刘启是刘邦的孙子,刘贤是刘邦哥哥的孙子,到刘启的爸爸刘恒和刘贤的爸爸刘濞这里,还算是亲堂兄弟,到刘启和刘贤这里就成了远堂兄弟。

背景:

汉初,刘邦亲自消灭了异姓王,到了汉文帝时,同姓王权力很大,济北王、淮南王相继造反,成为中央政府心腹之患。

吴王刘濞封地产铜产盐,经济富足,自行铸币,到处卖盐,暗蓄兵马,隐隐然有与朝廷对抗之势。

过程:

吴王世子刘贤陪着太子刘启下六博棋,下着下着一方耍赖悔棋,考虑到日后刘启成为汉景帝,刘贤死了,那么记载中耍赖的就肯定不会是刘启。

刘贤在吴国是世子身份,自由骄纵惯了,少年一羞恼,肾上腺素一提高,不定蹦出什么刻薄话来,也可能伴有不敬的手势,这就罢了,按照史料记载,刘贤的随扈居然也敢在旁边添油加醋以壮声势。

说时迟那时快,刘启也不是好惹的,抄起博局,也就是棋盘,红木打造、方方正正、有棱有角那一种,砸在了刘贤的脑门上,当场没有不治,事后无力回天,我们很难判断究竟是死于重度脑震荡还是破伤风,两者都有道理。

心理?

青少年下棋能有什么心理?争强好胜呗,性格冲动呗,一时急眼了呗!

后果:

虽然少年惹祸,但不妨碍刘启长大后成为一名好皇帝,他平定了七王之乱,趁机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诸侯王势力过大的问题,他把他们的权利都收回来了,与他父亲汉文帝一起,爷儿俩的时代被称为“文景之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开创了一个形势大好的安定局面。

某种程度上来说,刘启误杀刘贤,正是七国之乱的源头之一,当然,说到底刘启还是最后的胜利者,要知道,这七王之乱的总瓢把子正是承受丧子之痛的吴王刘濞,而且他也觉得冤枉,你杀了我的儿子,我都忍了,你居然还听晁错的话,主动来削我的藩,欺负人不带你这样儿的!

假如吴王刘濞成功上位,汉景帝刘启必定要为当初他的莽撞付出“太子犯法与民同罪”的代价,是死是活不好说,铁定把犯罪嫌疑人的后面三个字拿掉,而且史书中的记载,肯定是他悔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