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武惊动慈禧太后亲自翻案,仅仅是幸运吗?到底是因为什么?

范佛


一、事件始末

关于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杨乃武是余杭士子,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他曾经联络士人上书举发了余杭知县刘锡彤滥收钱粮敛脏贪墨,导致刘锡彤对他心生怨恨。

而小白菜是杨家房客葛小大的妻子,本名毕秀姑,她是葛家的童养媳,曾经在杨家做佣人,期间和杨乃武互生情愫,只是碍于礼义名分才各自婚娶。

刘锡彤的儿子刘子和见色起意,用迷药奸污了小白菜,后来又把她丈夫毒死。

刘锡彤为了保住儿子性命,同时也为了泄私愤,决定把这件事安到杨乃武的头上。

于是他把杨乃武骗到县衙,用严刑逼供的方式给他安上了“谋夫夺妇”的罪名,并且定了死罪。

杨乃武和他的姐姐杨淑英,妻子詹氏多次上诉,历时两年,前后经过几十次堂审,却被刘锡彤上下打点疏通贿赂,依然没有获得改判。詹氏反而因为上告而被羁押。

幸好杨乃武的同科举人汪士屏听到了这个消息,联合士绅上书到刑部为杨乃武辩冤,刑部侍郎夏同善上书朝廷,请得谕旨命令浙江三大宪会审。

杨淑英为了救弟弟去省城探监,找到小白菜求她据实翻供,可浙江巡抚杨昌浚为了保住自己和众多参审官员的面子和官帽,蓄意抗命,不准小白菜翻供,并把这个结果奏了上去。

没想到,这一举动彻底激起了浙江士绅的公愤,在他们的支持下,杨淑英到狱中让杨乃武写下了冤状,自己冒死进京,滚钉板告状。

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痛恨杨昌浚的行为,决议替杨乃武伸冤。

就在杨乃武和小白菜即将被执行死刑的前一刻,终于等来了“平冤”的消息,冤情得以昭雪。

第二种说法,杨乃武是浙江余杭县的乡绅,于同治十二年考中举人,他平时爱管闲事,喜欢抱打不平,为此还顶撞过官府,这也为他以后的身陷囹圄埋下了隐患。

小白菜本名毕秀姑,由于她相貌长得俏丽,又喜欢穿白衣绿裤,人送绰号小白菜,和丈夫葛品连在杨乃武家的一间房子里租住。

平日里小白菜不出家门,又喜欢学习,杨乃武就经常教小白菜读书认字,教她读经,还“同桌而食”。他们这种“过密”的行为让街坊邻里传出了“羊(杨)吃白菜”之类的闲话。

同治十二年十月初,杨乃武去余姚办事。

十月初九,小白菜的丈夫葛品连清晨起来突然害病,刚开始的时候以为是普通的上火,吃了点药,结果病情更加严重。后来又以为是痧症,吃了各种中药都不管用,最终在当天下午重病身亡,死时畏寒发抖,喉中痰响,口吐白沫,死后口鼻又有血水流出。

葛品连的义母冯许氏怀疑他是中毒身亡,把这告诉了葛品连的母亲沈喻氏。于是沈喻氏就把这个案子上报给了余杭县衙,请求验尸。

余杭知县刘锡彤本来就对杨乃武有怨恨之心,听了这个消息立即亲自带着仵作前去验尸。

当时正是中午时分,死者葛品连皮色淡青,肚腹有浮皮疹疱。仵作沈祥见口鼻内存血水流入眼耳,竟然在尸格上填了“七窍流血”。接着他又用银针探入死者咽喉,发现银针变黑,于是断定死者是服毒致死。

刘锡彤先是误听了坊间的传闻,又见仵作下了中毒致死的结论,再加上对杨乃武的怨恨之情,他立即把小白菜带回了县衙,并通过严刑拷打取得了小白菜的“口供”。

口供中说,十月初五,杨乃武买到砒霜交给了小白菜,让她趁机毒死葛品连,十月初九,葛品连有病,她就把砒霜倒如药汤中,导致葛品连服药后中毒身亡。

刘锡同得到小白菜的招供后如获至宝,马上传讯杨乃武,不料杨乃武来到县衙,矢口否认自己跟这个案件有任何关联,声称自己十月初赴杭州办理中举手续,初三去岳母家办事,初六才回家,没有任何的作案时间和作案动机。

刘锡同认定了杨乃武有罪,可又碍于他举人的身份没办法严刑逼供,于是就向杭州府呈报了公文,请求解除杨乃武的举人出身。可就在他呈送公文,衙役刚走掉的同时,求功心切的刘锡同于当天晚上就严刑拷打杨乃武,却依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可即便如此,刘锡同仍然以杨乃武与小白菜通奸共谋害死葛品连定案之论呈送杭州府,请求二审定案。

杭州知府陈鲁听信了知县刘锡彤的话,这时正好革除杨乃武举人的请求也批了下来,于是就对杨乃武滥施酷刑。杨乃武被迫按照小白菜的说法招了供。

陈鲁见证据口供都已经齐备,就上报给了浙江巡抚杨昌睿。杨昌睿认为案情确实,依原拟“谋夫夺妇”罪断结,上报刑部批复执行。

杨乃武在狱中写下了诉状,由胞姐杨淑英带出,和杨乃武的妻子詹采凤一同上京向都察院控告,结果被都察院押送回乡,第一次京控失败。后来杨淑英通过杨乃武在杭州的同学吴以同,向兵部右侍郎夏同善诉说了杨乃武的冤案,夏同善答应回京找机会进言。

九月,杨淑英与詹彩凤二上北京,夏同善介绍他们遍叩浙籍在京官员30余人,并向刑部投递冤状。夏同善又联络军机大臣翁同龢,把本案内情面陈两太后。

与此同时,杨乃武的申诉材料又登在了《申报》上,使全天下都知道了这个案子。

于是清廷下谕,派礼部侍郎胡瑞澜(时兼任浙江学政)为钦差,在杭州复审。浙江巡抚扬昌睿调派了宁波知府边葆诚、嘉兴知县罗子森、候补知县顾德恒、龚心潼随同审理。

刚开始审讯的时候,杨乃武与小白菜就翻供了,却又被施以重刑。两人在重刑之下,再次被屈打成招。

十月十八日,胡瑞澜将案情上报刑部,刑部详细研究之后,发现其中情节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奏请朝廷。朝廷又命令令胡瑞澜重新审理,并且明令不得用刑。这次杨乃武拼死翻供,但由于一个重要证人钱宝生已经病死,所以还是没有产生定论。

十二月,浙江士绅吴以同、汪树屏等三十余人联合上告,请求将人犯解进京进行审讯。夏同善等京官也多次在慈禧太后前为此案说话。

于是朝廷下旨,责令杨昌睿将此案所有卷宗、人犯、证人、连同葛品连的尸棺押运到京。刘锡彤也解任同行。

光绪二年十二月,刑部大审,都察院、大理寺会审,杨乃武和小白菜推翻原供,称并无通奸合谋毒死葛品连这件事,原供都是由于遭受酷刑所致。又审问了尸死者亲属及证人,提审门丁沈彩泉、仵作沈祥、爱仁堂药铺伙计等人,这些人都供出了实情。

接着又开棺验尸,经过仔细查验发现葛品连确实是病死的,而不是中毒身亡。

到此为止,这起蒙冤三年多的案件才终于真相大白。

二、人物结局

光绪三年二月十六日,清廷下谕,革去了刘锡彤余杭县知县的职务,从重发落,发往黑龙江赎罪。

杭州知府陈鲁、宁波知府边葆诚、嘉兴知县罗子森、候补知县顾德恒、龚心潼、锡光草率定案,予以革职。

侍郎胡瑞澜、巡抚杨昌睿玩忽人命,也予以革职。

其他人员也以拟罪,仵作沈祥杖责八十,徒二年;门丁沈彩泉杖责一百,流放三千里;章浚革去训导之职;葛品连之母沈喻氏杖一百,徒四年;陈湖因监毙、钱宝生病故,免去刑罚。

至于这起案件的真正受害人,杨乃武和小白菜,却也并没有真正获得解脱。

杨乃武被判不知避嫌,被杖打一百,举人身份不予恢复。他因为这件案子倾家荡产,之后曾经在《申报》做事,后来又回到了余杭,以种桑养蚕维生度日。民国三年病故,享年74岁。

小白菜因为与杨乃武同桌共食,被判为“不守妇道”,杖打八十。回到余杭后,因为亲友无靠,衣食无着,入庵做了尼姑,法名慧定。她于民国十九年圆寂,享年75岁。

三、案件影响

清代同光年间发生在浙江余杭县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当时轰动朝野的一件著名公案,被后人称为“晚清四大冤案”之首。该案审理历经四年之久,案情复杂、过程曲折。

咋看之下,似乎是被害人沉冤得雪,大快人心,可若是仔细研究涉案人员的结局,就会发现,这些人里面其实没有一个赢家。

各级官员均被罢免流放,杨乃武和小白菜也是家破人亡,结局惨淡。

这个案子之所以能够平冤昭雪,除了杨乃武及其家人的努力之外,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才是决定结局的真正原因,它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深刻的、尖锐的官场权利斗争。

当时围绕着这个案件审理的浙江一干官员,从县到府到省,全都是曾国藩所统率的湘系军阀的手下,而当时的历史背景,正是曾国藩率领自己的湘军打败并镇压了太平天国的时候,当时的江南一带,各级的官员基本上都是湘系的军阀,他们同处湘系,官员之间相互扶持,相互维护。

对于清朝的最高统治者而言,早就欲除之而后快,早就想找到一个契机来弹压湘系军阀的势力。

杨乃武、小白菜案件的发生给慈禧太后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找到了爱新觉罗满清皇族或者说朝廷,压制湘系军阀气焰的契机,之所以最后100多位官员顶戴花翎全部摘掉,永不续用,实际上有压制湘系军阀的目的。

小小的一个案件,没有人为受害人伸冤,却牵扯到朝堂权力政治斗争,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晚清王朝的腐朽昏庸,吏治糜烂。


shi太狼的情感日常


慈禧太后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好事一件不做,坏事做绝的一代王朝掌舵人,她自所以干涉杨乃武案的原因笔者简单阐述一下。

杨乃武案案发的时间和地点其实是很重要的,可以算是杨乃武的幸运。杨乃武案是发生在同治末年的时间段,发生在余杭县,原因是他上书举发余杭知县贪赃枉法之后被报复,至于案件各种细节,就不一一赘述了。

慈禧之所以干涉这件事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一下两点:

一则是因为光绪皇帝的父亲对地方大员不尊朝廷法度的痛恨,以及朝中诸大臣的联名上书陈述事件,提出疑问。

二则,笔者认为才是最根本的原因,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做好事呢?肯定是受到危险的时候,借用做好事的缘故打压那些对她有威胁的人。余杭这个地方在浙江,当时的浙江是由谁控制的呢?湘军,曾国藩的部下,这些人都是凭借军功当的官,论文化水平,治理水平几乎全无,所以造就了当地许多冤案,而他们之间又相互维护支持,简直是形成了浙江地区的铁板一块,刀插不进,水泼步入。杨乃武的案子恰恰是帮了慈禧的忙,从内部找到了处理他们的契机。可以说慈禧的干涉几乎是一个完美的政治需求解决方案。


历史小迷哥


慈禧最终对杨乃武一案的亲自干预,是有其深意的。

满清末年社会黑暗吏治腐败。浙江省余杭人杨乃武,世以种桑养蚕为业,性格耿直,为癸酉科乡试举人,因为爱打抱不平,曾在县衙照壁上书写“大清双王法,浙江两抚台”一联,讽刺余杭知县刘锡彤贪赃枉法,与官府结下怨仇。不久,刘锡彤挟私报复,被诬与葛毕氏谋杀亲夫,双双被逼屈打成招。葛毕氏被拟凌迟处死,杨乃武被判斩首示众,并报杭州府定罪。知府以此定罪报浙江按察使署。浙江巡抚也草率从事,仍维持原判上报刑部。

一切就这样坐实了,似乎是铁案一桩。可一些社会人士尤其是浙江籍官员不这样认为,此案纰漏多多,他们要求此案进京重审。而当时的《京报》和《申报》做了大量的报道,尤其是《申报》作了跟踪报道并直指办案不公。光绪元年十月三十日,翁同龢联合刑部尚书崇实、桑春荣,礼部尚书灵桂,刑部左侍郎绍祺、黄钰和右侍郎载崇、钱宝廉,联名给慈禧太后上奏折,在京的浙江籍官员知道慈禧太后的上谕后,18人联名上书都察院。慈禧下旨根究,水落石出的结果是,100多位官员顶戴花翎全部摘掉,永不续用。

慈禧干预杨乃武一案,最深层的原因,我认为,她是借此机会打压湘系,再安排自己的人掌控江南这块富庶之地。浙江的一干官员,从县衙到府到省,基本都是左宗棠提携的湘军将领,因为同为湘系,他们之间相互扶持,相互维护,非常抱团,在杨案上他们表现了出奇的一致性,必定遭致浙江籍官员的非议和嫉恨,更为致命的是这些湘军将领犯了政治上的大忌,依仗军功,为所欲为而又“精诚团结”,这是为统治者最为忌惮的。

湘系官员的嚣张跋扈,为慈禧为代表的皇族打压湘军势力提供了绝佳借口。使得左宗棠的“两湖派”势力受到严重打击。

这,正是慈禧需要的结果。

由于慈禧干预冤案,两个苦主没有上断头台,确实是幸运的。尽管慈禧主观动因并非为黎明百姓,但客观事实就是救了杨乃武和葛毕氏。平心而论,慈禧不顾及得罪人(打下半边江山的湘军势力不可小觑)亲自干预杨案,实数难得。这也是后人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戏剧中,对青天津津乐道的一个原因。

至于是否青天,已经不重要。没有成冤魂的俩苦主都活到了古稀之年,也算是善终吧。

2019.1.2





掌上三言两语


真相就是当时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后,论功行赏,大批有军功的湘军占据官职。朝廷牙根痒痒但无计可施。

这时候,有人说:哎,我发现有个案子湘军系搀和很多哦!

大家喜不自胜,然后就决然把丫案子翻了,100个湘军系官员杀的杀、抓的抓、贬的贬,一夜之间就给丫翻盘了。

其实,杨乃武和小白菜通奸不通奸无所谓,小白菜宰没宰老公也没所谓,所谓的就是太能折腾,拉了太多湘军系进来了,太好了,干翻他们。


Assule


强力推荐你看一下罗辑思维2014版,老罗讲的非常好👍,不多说,就说一下主要原因,这事发生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在国家安定之前,地方都有生杀大权,也就是处置杀人犯,可以不用请示朝廷,这使地方的权利变大,慈禧也是为了收回地方的权利才亲自翻案。之后,此案已经不单单是一件小小的杀人案,而变成了江浙和安徽两大政治集团的较量。翻案则代表从刑部到县衙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是饭桶,当时很多跟此事有关的官员丢了顶戴。度娘也有错误!刚好我正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