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法正谁的才华高?

千山万水215610010


这个问题要分开答。论带兵打仗,出谋划策,法正强于诸葛亮;论后勤外交,规划统筹,诸葛亮远强于法正。

先说法正。从建安16年起,刘备每次用兵,左右必带着庞统和法正,而把诸葛亮留在后方,统筹粮草和向前线输送兵力,这时候,诸葛亮扮演的其实是汉初萧何的角色。刘备这个人,孔勇有力,也善于用人,但在用兵定计上,只能靠庞统和法正了。也就是说,刘备率一万人从荊州西进,一路拿下广褒的蜀地,都有庞统和法正的功劳。

但庞统在益州还没拿下的时候,就在雒城遇难,所以整体来说,整个西进的过程中,法正功劳最大。除了法正活得比庞统更长的原因,还因为他曾是刘璋部下,对蜀地很熟。那么刘备依赖法正,也就很自然了。

所以显而易见,刘备取蜀地,前线的军师是法正,出谋划策的是法正,根本没诸葛亮什么事,诸葛亮主要在后方,负责后勤。

除了帮刘备拿下旧主刘璋的益州外,法正出奇谋拿下定军山,占领汉中,给人印象深刻。当时法正就对刘备说〝曹操拿下汉中却不来攻打益州,一定是后方内部出了问题,主公不要放弃机会呀。再说守汉中的夏侯渊和张郃孔勇有余谋略不足,定不是主公的对手。〞刘备本来有点怕曹操,不敢轻易和他对抗,经法正一鼓动,遂急速进军定军山,派黄忠袭杀了夏侯渊。曹操闻之酸酸地说,这一定是法正的主意,刘备也想不出来。可见曹操对法正的肯定。

陈寿将法正比作曹操的程昱和郭嘉。程昱善于在前线谋划攻城拔塞,郭嘉善于在主子面前剖析利弊,这两个人都是三国时的顶级谋士,可见陈寿对法正评价之高。

法正死后,刘备哭了好几天。法正不仅功劳大(拿下益州和汉中是刘备崛起的基础,没有法正根本不可能。),而且和刘备兴趣相投。后来刘备为关羽复仇,没人能劝住他。诸葛亮说,要是法正在就好了,只有法正能劝住他。

法正和诸葛亮一样,都来自北方士族,爷爷是大学者法真。因为才华横溢却得不到刘璋重用,于是投靠刘备,他们之间的默契和友谊并不比刘关张差。法正的去世,是刘备的巨大损失。

再来说说诸葛亮。

易中天说法正是刘备第二谋士,说明了易中天对法正的肯定。那第一谋士是谁?易中天的意思肯定是诸葛亮,听众也会把这个位置留给诸葛亮。

我们说,诸葛亮和法正的分工其实是不同的。在刘备生前,前线出谋划策基本以法正为主(宠统死之前是两人一起,左膀右臂)。诸葛亮主要负责内政和外交,而且这两方面都非常出色。

诸葛亮出生官宦世家,通过联姻,在荆州襄阳一带根深叶茂,和荆州太守,皇族刘表以及几大豪强都是亲戚关系,所以给前线筹粮补兵有天然优势。因此,刘备把诸葛亮留在后方总搅大局,显然是正确的。刘备带一万人入川,拿下蜀地千里沃土,与诸葛亮在后方的后勤保障是分不开的。同时,诸葛亮谈诗论道的地方朋友很多,这些人中有许多在魏国和吴国做官,而且掌握要职,比喻诸葛亮的至交鲁肃和哥哥诸葛瑾就在吴国做官。所以在外交上,诸葛亮有先天优势。如此,诸葛亮是帮刘备总揽后方内政的不二人选。

刘备死后,诸葛亮才开始独当一面,带兵打仗,五出祁山,战绩乏善可陈。但他把内政打理得井井有条,修法典,整水利,推德化,抓吏治,皆有相当成效。其时法正己死,历史也没给他们相互比较的机会。

结语:总体来说,法正是出色的军事家;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法正帮刘备拿下蜀地立下汗马功劳,居功至伟;诸葛亮为刘备打理内政,亦劳苦功高。然而从品性上,法正却很小气,很容易被得罪,也喜欢报复别人。加上法正曾背叛刘璋,给人印象政治上不可靠。诸葛亮却大度得多,且心细如发,在《出师表》中推荐了许多人,对刘禅也忠心耿耿,虽然或许这里面有许多政治表演成份,但给世人可靠的印象。

最后说一句,诸葛亮所谓的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火烧新野都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图1:诸葛亮的影视形象。图2:《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后主刘禅。图3:法正的影视形象。)


梭罗的忧伤


各有千秋吧,我个人觉得诸葛亮计谋比法正高。

在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写给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奏章中,陈寿对蜀汉丞相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政绩评价极高,认为诸葛亮治理蜀国时:“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达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的完美程度。

但是,诸葛亮不是一个真正执法如山的执法者,因为所谓无恶不惩,那只是对于普通人罢了,而一旦遇到硬茬,诸葛亮是绝对不敢去碰的,非但不敢碰硬,反而还要不遗余力的为这个硬茬辩护。诸葛亮遇到的这个人就是法正!

PS: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郡(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魏国的程昱和郭嘉。


嘻游一生


曹操曾言: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三国志》原话,刘备得诸葛亮是【如鱼得水】,得法正是【如虎添翼】。无疑水对于鱼更重要,鱼没水得死啊。

先不说才华,讲讲地位吧,在蜀汉地位亮亮高于法正,这是不容置疑的。

再说定位: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从中可看出两人定位不同,诸葛亮更善于后勤内政,法孝直更善于打仗出谋划策。诸葛亮在《蜀书5》,单独列传名臣第一,法正在《蜀书7》,与庞统同列,类比程昱郭嘉的意义。

诸葛亮我们大多数人更了解,讲讲法正吧。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刘备谋士,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因其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 法正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与诸葛亮共为蜀国肱骨之臣。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被追谥为翼侯。

对比一下法正与亮亮,性格上两人一正一邪,如同黑白对立,截然相反。而有一件趣事,诸葛亮在法正公报私仇之后没有向刘备告状反而拍的一手好马屁,而马谡失街亭时候诸葛亮则以军法处置了马谡,这样一对比,大家就觉得一向纪律严明,公正执法的诸葛亮怎么会不敢惹法正?反而还要提法正说情?

历史总是如此奇妙。






醉观历史


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刘备自封汉中王时,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第二年,法正病逝,死时年仅四十五岁。刘备为此一连痛哭数日,追谥法正为翼侯,拜法正之子法邈为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诸葛亮与法正虽然喜好与崇尚不同,但都能以大义为重,彼此取长补短,诸葛亮常常对法正的智慧和谋略感到惊奇。刘备称帝后,准备东征孙权为关羽复仇,很多大臣劝谏阻止,刘备一概不听。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1年),刘备兵败夷陵,撤退至白帝城驻守。诸葛亮感叹道:“如果法孝直在世的话,一定能劝阻陛下,使他不会匆忙东征;即使东征伐吴,也不会遭遇如此的惨败。”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好尚不同”,意为所喜欢的和所推崇的各不相同,这也是首创于《三国志》的成语之一。

诸葛亮与法正的关系,一向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人以两人在性格和行事作风上的巨大差异,认为他么之间的关系不好,经常进行明争暗斗,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从整体上看,诸葛亮自知自己在谋略上不及法正,故此对法正非常尊重。虽然两人的政见上有所不同,还一度出现争执,但都是以公开探讨的方式在进行的,期间并未在背后做手脚。

文中最终提到的诸葛亮的感叹,便是诸葛亮对法正的无限思念。在诸葛亮的心中,如果法正依然在世,刘备东征的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而这一点是他自己无法做到的。一句话,诸葛亮对法正能发挥的巨大作用感到自愧不如。


梅姑姑318


诸葛亮的特色:

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行阵用计,百不失一。大到天下三分,小到主公进洞房,全部计算在内。中国民间评话类小说牛鼻子老道型军师的集大成者,集中凝聚了民间想象智慧的极端。鲁迅先生曰:“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人格上,小节有不厚道处,比如篡改《铜雀台赋》哄周瑜跟曹操抢老婆很让人莞尔,但大节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没啥可挑的。罗贯中自己都说了,“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完美型。

法正的特色:

照搬了史书里说的睚眦必报和惊人判断力,外加入川时和庞统共同谋划,减少了和刘备奇妙感情的戏份。定军山一战被重点描写,采取反客为主步步为营诱夏侯渊出战最后一击袭杀的策略极为漂亮,但其他戏份被夺。

总括便是:

法正非常现实,和贾诩一样现实,深明人心的脆弱所在。

他不相信虚名,鄙视普通人,就像一切愤世嫉俗的天才。

他有郭嘉级的恐怖判断力和口才,所以刘备无法拒绝他的提案。

睚眦必报。

尤其是:

要劝刘备躲避,就先把自己暴露在箭雨中。

法正从来不追求道义上的最优解,而是给出最现实而有效的方案。

刚烈,狠辣,豁得出去,现实,残忍,精确,睚眦必报。

一句话总结这两人对刘备对蜀国的作用:诸葛亮对刘备是雪中送炭,没有诸葛亮蜀国只能被冻死;法正对刘备是锦上添花,没有依旧蜀国还是蜀国,偏安一隅问题不大。



SVIP至尊版


诸葛亮和法正都是三国时期蜀汉阵营的核心人物,诸葛亮由于一部三国演义已经名扬四海,而法正却一直默默无闻,很少受到关注。

但是近年来却有人说如果法正不那么早死,蜀汉将会统一三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法正可就比诸葛亮厉害了,毕竟是三分天下诸葛亮。

历史上记载的法正,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魏国的程昱和郭嘉。

如此看来法正确实很有才华,但他依然比不过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是给刘备制定大方向的人,未出茅庐而知天下,隆中对制定三分天下政策,给了落魄的刘备最大信心和人生目标。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是三国时期唯一被唐玄宗选入武庙十哲的人。可见其才华等到了后世的认可。


向天空


引言:

诸葛亮和法正谁的才华高,个人觉得诸葛亮才华高于法正。诸葛亮属于全才,是蜀汉战略方针的制定者;而法正属于随军的参谋,是蜀汉战略方针的执行者。

诸葛亮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过分被神话,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了诸葛亮的才能。正史中说诸葛亮奇谋为短,其实我并不这么觉得。刘备去世后蜀汉的重担全部压在诸葛亮一人身上,不仅要发展内政还要匡复汉室这两大重任全部系于诸葛亮的每个决定。如果诸葛亮一个不谨慎,完全有可能将整合蜀汉葬送,时间久了诸葛亮做事就会变得谨慎,这也导致数次北伐的失利。在行军打仗中谨慎有余,刚猛不足是不会取得大的胜果的,并不是诸葛亮能力不行。

结合正史和野史来解读诸葛亮,诸葛亮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佼佼者。但是诸葛亮唯一一点不好的就是过于谨慎了,无论军事还是内政诸葛亮都要亲力亲为,生怕是哪个环节出现纰漏让蜀汉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当然这也不能怪诸葛亮,蜀汉相比曹魏、东吴立国太晚了,而后又有两场恶战几乎耗尽了蜀汉的国力。刘备去世后可以说是诸葛亮一人撑起了蜀汉的烂摊子。能够保证蜀汉能够不受外地侵扰,还能组织几次北伐诸葛亮已经做的非常优秀了。

法正

法正在《三国志》中被评价为可以和曹魏的郭嘉、程昱比肩的人物,但是德行却是遭到了质疑。有更大话说诸葛亮只三分了天下,若是法正活着蜀汉可以统一天下。说法正可以和郭嘉比肩,很大的原因是法正了解刘备的心思,但是未必能做到郭嘉对曹操那样思曹操所思,解曹操所疑。法正肯定是有才气的,但是比照诸葛亮的长远目光法正还是略有逊色的。

法正对蜀汉的贡献只要在于劝刘备夺取汉中。张鲁投降曹操后,曹操北归留夏侯渊等驻守汉中,法正劝刘备说夏侯渊等人的谋略不足以抵挡蜀汉大军现在是出征汉中最好的时机。如果法正真的有奇谋,那么汉中之战应该很轻松不会像历史中那样是个惨胜的结局。


总结:法正确实有些军事才能,但是除了汉中一战的贡献再没有其他的提出表现。而诸葛亮却是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论军事还是内政都有持续性的突出表现。因为我觉得诸葛亮的能力高于法正。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我来回答:

因为三国演义,以及诸葛亮活得比法正长,在后期是蜀汉的实际控制人物,所以从历史及知名度上来讲,诸葛亮肯定是远远甩开法正几条街的。但是说到才华吧,两人各不相同。

根据三国志记载,法正与庞统两人是刘备比较喜欢的谋士,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随军参谋,在军队里负责出谋划策。庞统死得早,刘备统一西川后很重视法正,基本有啥军国大事都会与他进行商议(三国演义描述中刘备是向诸葛亮询问的多,其实主要是法正)。法正的定位有点像楚汉之争中陈平那种,计谋百出,但没有独当一面带兵或者进行相关政治建设的记载。

诸葛亮就比较熟悉了,他的主要功劳一个是隆中对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宏图,然后就是在刘备死后一己之力撑起了蜀汉。诸葛亮更多的历史才华体现在政治上,更因为自己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被后人千古流传。

所以个人认为两个人都是当时的才华一流的人物,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诸葛亮善于治国理财,法正善于谋略,都是刘备的左膀右臂。

如果一定要分个高下,可以互换着来。首先法正的主要功劳是带着刘备顺利打下的西川,从当时的情况看,即使没有法正刘备入蜀也是趋势,最多就是在过程上更加复杂点什么的。另外法正后期如果活着,可能刘备东征孙权不会发生活着发生了也不会有这样的惨败。

而如果历史上,刘备死后,把法正放到诸葛亮的位置上,那法正做的肯定没有他好的,政治治国才华在当时能跟诸葛亮媲美的人不多,人品忠心耿耿的就更少。刘备死后的蜀汉那是危如累卵,随时有奔溃的危险,这时候这个人既要人品好,又要有威望让下面的人服从,还要有才华能撑起这个国家,从蜀汉来说,除了诸葛亮不可能有其他人能胜任。

所以个人认为两人都是才华出色的人,现实中也不在同一领域不能直接对比,两人都收到刘备重视。但是要从对历史的贡献度及影响程度看,没有法正大局影响不大,但是没有诸葛亮可能格局都要变动。所以历史影响肯定是诸葛亮大于法正的。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阿踏米


刘备一生中最重要的文臣有两个,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一个就是法正了。诸葛亮由于一部三国演义已经名扬四海,而法正却一直默默无闻,很少受到关注。

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法正的存在,注意到法正在刘备集团的巨大作用,他的功劳也开始得到大家的认可。很多人甚至将法正的作用提高到能够一统三国的地位,这些人认为如果法正不死,那么蜀国就可以完成一统三国。

要知道,一统三国这件事诸葛亮都没有办到,现在说法正能够办到,可见法正在刘备集团的作用之大。不过,事实上也是如此,法正在蜀国的作用确实不可替代。在法正的帮助下,刘备完成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帮助刘备收拢人心,在益州站稳脚跟。法正力劝刘备娶了刘璋的旧将吴壹的妹妹,成功的收拢人心,稳定局面。第二件大事:帮助制定律法,使蜀国迅速的走上正轨,改变以前法纪松弛,不得人心的局面。第三件大事:帮助刘备夺取汉中,用计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使刘备的蜀国势力达到历史的巅峰。

法正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刘备将法正视为最重要,最倚重的谋臣。可是就在刘备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法正却英年早逝了(45岁),刘备因此而痛哭。后来关羽失荆州,刘备执意伐吴,诸葛亮无可奈何仰天长叹:如果法正在一定能阻止主公伐吴。

可见,对于法正在蜀国的地位,不但刘备承认连诸葛亮也是承认的。那么,如果法正没有英年早逝,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之后,会让谁做丞相呢?是法正还是诸葛亮,会不会让法正取代诸葛亮做丞相呢?

我们先将法正和诸葛亮来做一个对比:第一,论亲疏,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隆中对为刘备的事业做出了总体规划,属于蜀国的总体规划者,刘备得诸葛亮“如鱼得水”,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不可撼动。而法正属于后来投诚,虽在刘备的心中地位也很重,但是论先来后到,诸葛亮胜过法正。

第二,论智谋,诸葛亮和法正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可能诸葛亮还胜过法正,但是这个没有对比的依据,二人堪称平分秋色,打平。第三,论内政,这一点诸葛亮胜过法正,刘备入驻益州之后,诸葛亮采用严峻刑法,遭到法正的强烈反对,法正认为应该宽刑法,用怀柔政策。诸葛亮做出解释认为益州法纪废弛已久,必须树立威信,用严峻的刑法,方可聚拢人心,收到奇效,最后证明诸葛亮的策略是很正确的。

第四,论军事,对比带兵打仗的能力,毫无疑问这一点诸葛亮是远远胜过法正的。诸葛亮能进“武庙十哲”,足以说明他的军事能力得到历史的




乖乖单眼皮xo


法正,原先是刘璋的部下,刘备进攻成都,劝说刘璋投降的时候后才收的法正。刘备进军汉中,是法正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其谋,颇受到刘备的敬重。

诸葛亮,诸葛亮是未出茅庐而三分定天下的人, 前知八百载,后知五百年,懂阴阳熟八卦,可以说是蜀汉的成就者,荀彧说徐庶之谋略胜于他十倍,徐庶说诸葛亮之谋胜于他十倍,胜于荀彧二十倍谋略的人,并非空有其名。

三国里有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但还有一句话说的比较好,这并非是史书中记载的,而是后人加上去的,这话是:“子初孝直亡一人则汉室难兴”这句话中孝直正是这位法正,既然后世对法正有如此评论,看来也并非是胸无点墨的人,肯定有多少谋略。但是跟诸葛亮比稍微那么差点,法正毕竟名气没那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