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死後兩個月就被毀墓掘屍,孝莊太后為何如此痛恨多爾袞?

俸添夢話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多爾袞死後兩個月就被毀墓掘屍,孝莊太后為何如此痛恨多爾袞?”

因為在皇太極死的時候並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是誰,而且生前也沒有立太子,所以由誰來做大清朝新皇帝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到底是兄終弟及呢?還是父死子承?因此也引發了一場皇位爭奪戰。最終經過多次商議,雙方妥協,最終立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帝,也就是順治帝。

有人懷疑為什麼多爾袞會突然放棄皇位的爭奪,改為擁立孝莊的兒子福臨繼承皇位呢?從後來順治皇帝給多爾袞的封號:皇父攝政王來看,不免讓人聯想到兩人的關係到底如何?為何要以皇父相稱?難道孝莊和多爾袞之間真的有什麼關係不成?

在《建夷宮詞》中就指明孝莊太后其實是下嫁於多爾袞了;《清世祖實錄》中提到過“多爾袞攝政時,皇太后與朕分宮而居,每經累月,方得一見”;而且後來給多爾袞的一條罪狀是“親到皇宮內院”。這些也足以說明孝莊和多爾袞關係不一般。也可以推斷,之所以多爾袞會在死後兩個月被毀墓掘屍,估計原因再次。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多爾袞死後二個月被毀墓鞭屍,其實還是源於因為滿清內部權力的角逐,是滿清貴族之間的利益鬥爭,也是順治帝藉此剷除多爾袞殘餘勢力,鞏固自己統治地位的結果。即使如此也不可能在多爾袞剛死的時候就這麼做,要等待時機,也就是在兩個月後,濟爾哈朗唆使蘇克薩哈揭發多爾袞生前有謀逆之心,且家中私藏龍袍。

順治帝本就想急於親政,掙脫多爾袞殘餘勢力的束縛,樹立自己的權威。於是便藉機查辦多爾袞,最終羅列了14項罪狀,削去多爾袞的官爵,沒收其家產,並掘墓鞭屍、梟首示眾。同時還讓多爾袞的養子多爾博歸宗,多爾袞也因此而絕嗣,順治帝也順利接手多爾袞生前所掌管的正白旗,進而增強了己方勢力,削弱了敵對勢力。濟爾哈朗也藉機除掉了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多爾袞家族勢力自此悉數被剷除乾淨。

因此,之所以多爾袞死後兩個月被清算,完全是因為滿族內部利益鬥爭導致的,和孝莊太后對多爾袞的愛恨沒多大關係。


大史官


多爾袞死後三個月,順治下旨廢除他皇室宗親的身份,財產全部充公;開棺砍頭、鞭屍,禁止親屬去掃墓。把多爾袞養子歸宗,讓他斷子絕孫。幾年後順治還廢掉了自己的皇后,只因為她是多爾袞選定的。

做到這個程度,這份恨意,估計深入骨髓了吧。

孝莊母子一直生活在多爾袞的陰影裡

皇太極死的時候,沒有定皇位的繼承人。八旗的旗主們各個手握重兵,準備在皇位繼承上投機一把。他們分別選中多爾袞和豪格,兩人中多爾袞的戰功最大,但是豪格是皇長子,兩個都有一部分追隨者,針鋒相對。

正當內戰一觸即發的時候,突然傳來消息,北京城被攻破了。熟悉漢文化的多爾袞知道這意味著什麼,馬上擁立順治為皇帝,自己擔任為攝政王,帶兵直撲山海關。

我想這時候,多爾袞沒有放棄皇位,順治只是一枚棋子,廢掉不過是時間問題。孝莊自然也知道,她是清朝很有能力的一位女性,清朝早期有兩個人出生時伴隨異象,一個是順治,一個是康熙,都是孝莊看見的。而且洪承疇降清,也是被孝莊說服的。

所以就有了下面一幕,根據史料記載,順治去北京時,計劃是直達北京城,結果孝莊、多爾袞聊了下天,馬上就改了行程,在通州住了一晚,第二天才出發前往北京。

為了保住順治的皇位,孝莊還把多為滾從叔父攝政王加封為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整個清朝政權都交給他,連給朝鮮的國書都是以皇父攝政王名義寫的。

多爾袞死後,為了穩住他的部下,還把他追封為皇帝。發股份如此的兇,中國歷史上,只有劉邦能跟她比了。

也因為她是成熟的政治家,我覺得她對多爾袞談不上恨,只是權力的爭鬥。

但是順治不一樣,他當時只有13歲,還是個孩子。這麼多年,看孝莊為了保護自己,費盡心思,忍辱負重。他對孝莊感激加一層,對多爾袞的恨就深一層,做出那樣的事就不奇怪了。

並且,因為孝莊對康熙的愛護。連康熙也對多爾袞恨之入骨,削掉了他的宗籍。


桂西散人


多爾袞從馬上摔下來意外死亡,成就了順治皇帝,也了卻了孝莊太后多年的心願。都知道多爾袞與孝莊太后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至於孝莊有沒有下嫁多爾袞倒沒有史實根據,這是史學家們一直在探討的問題,但不爭的事實是孝莊為了穩住多爾袞,讓自己的兒子福臨順利當上皇帝肯定獻出了自己,否則他一個女人靠什麼牽制多爾袞。

孝莊是個不簡單的女人,他是皇太極的妃子,當初非常寵溺孝莊,後來移情別戀了,喜歡的卻是孝莊的姐姐。孝莊被冷落後,非常鬱悶,這個時候一個人走進了他的視線,就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一個年輕漂亮的女人,一個英俊瀟灑的少年,他們之間擦出了愛的火花,但這是一段不倫情,一個是嫂子,一個是小叔子。除了這尷尬的身份外,也許他們有真愛,那時候還沒有利益衝突。

可是當皇太極死後,現實就改變了。要麼孝莊的兒子當皇帝,要麼多爾袞自己當皇帝,但事實是孝莊母子當時沒有什麼勢力,而多爾袞擁有兵權,怎麼辦?孝莊只能用自己先穩住多爾袞。

多爾袞當時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盤,他想自己還年輕,有時間周旋。表面上讓孝莊的兒子當皇帝,也就是順治,但從兵權上多爾袞一直牢牢把握。甚至聽從母后的安排處處忍讓,多爾袞卻處處緊逼,他的目的是通順治先動手,他才能找理由名正言順的篡權。

從攝政王到皇叔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順治一忍再忍,能封的都給他封了,好讓多爾袞沒有理由發作 ,其實順治皇帝恨多爾袞恨的心裡牙癢癢,但無奈他沒有實力拿下多爾袞。

眼看多爾袞的實力越來越強大,時刻威脅到順治皇帝,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也許是老天庇護順治吧,就在這節骨眼上,多爾袞出意外了,從馬上掉下來摔死了。順治藉機殺了多爾袞的家族,並在兩月後把多爾袞毀墓掘屍,徹底剷除了自己多年的心患。

從皇太極死後,孝莊其實更多的是利用多爾袞。其實要說孝莊恨多爾袞,遠沒有順治皇帝恨多爾袞。

孝莊太后死後不願與皇太極合葬,可能多少對皇太極心有愧疚吧,但這些都是後話了。


說史聽濤


一手打下了大清萬里江山的多爾袞,成了罪惡滔滔的人,是順治帝親政需要。乾隆帝為多爾袞平反“顯有悖逆之心”的冤案。乾隆帝認為,想當皇帝的人,為什麼當了皇帝就沒有罪,沒有當上皇帝就有罪呢?問題就在於做皇帝的怎樣對待當時的對立派。

正因為多爾袞是忠臣,別說死後,多爾袞就是活著為了國家需要也會獻身的。順治當時這樣做對排除親政障礙是非常有益的,對樹立皇帝威信也是有益的。

只有13歲的順治皇帝,第一次親理朝政,他召集王爺大臣密議,公佈鄭親王濟爾哈朗等的奏摺,抖數多爾袞的罪狀,主要是“顯有悖逆之心”,福臨向諸位王爺宣告說:“多爾袞謀逆都是事實。”因此撤去多爾袞帝號,以及他的母親及妻子的封典全都收回。多爾袞得禍的原因,主要歸罪為他當初想當皇帝。

乾隆為多爾袞平反時說:“睿親王多爾袞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尋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歿後為蘇克薩哈所構,首告誣以謀逆。其時世祖尚在沖齡,未嘗親政,經諸王定罪除封。朕念王果萌異志,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乃不於彼時因利乘便,直至身後始以斂服僭用龍袞,證為覬覦,有是理乎?”

乾隆帝的話進一步證明了,順治帝在順治8年給已經死了2月的多爾袞定罪“顯有悖逆之心”是親政的需要。也是為了大清的利益,而不是順治對多爾袞多痛恨的問題。


刪繁就簡347


首先多爾袞死後兩個月被毀墓是不假,但說掘屍是不大正確的, 這還得從滿清的喪葬習俗說起。

(多爾袞劇照)

清朝滿族也就是女真族,女真族有火葬的習俗。

這是因為女真是遊牧民族,經常遷移居無定所,每逢族裡有親人逝世,用土葬麻煩又不貼合實際,拋屍又太殘忍,唯有火葬才是最適合,既達到了祭奠的目的又方便省事。

清朝入關初期,皇室的的葬禮還是沿襲火葬這個習慣。

據《清高宗實錄》載:在努爾哈赤時代,“死則翌日舉之於野而焚之” 。

直到康熙時期,清朝的疆域不斷擴大,社會比較安定,加快了滿、漢民族之間的互相影響,滿族喪葬習俗也隨之逐漸轉變,改火葬為土葬,此外土葬還寫進了清朝律法,規定人死後一概不許火化,倘有犯者,按律治罪。

也就是說,努爾哈赤、多爾袞等人死後都是採取火化這種喪葬形式的。

(多爾袞和孝莊)

既然火化了,多爾袞當然不會留下屍身,最多是留下一罈骨灰葬在墳墓中。 所以,多爾袞死後兩個月陵墓被毀是不假,但說他被鞭屍被砍掉腦袋示眾,等等的這些傳聞都是以訛傳訛而已,並不靠譜。

接下來說孝莊太后為何如此痛恨多爾袞?

孝莊太后和多爾袞是什麼關係?

孝莊太后名字叫做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皇太極的妃子,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也就是說,多爾袞和孝莊是叔嫂關係。

本來孝莊和多爾袞是沒有太多交集的,痛恨也就無從說起。但後來二人又有了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關係,這得從皇太極之死說起。

1643年八月初九,正值壯年的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終年52歲。

皇太極的猝死留下了一個難題,之前並沒有立下儲君,也沒有遺詔選定皇位繼承人。如此一來,八旗各方勢力紛紛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盤。



當時朝中最有勢力的大抵分為了兩派:

一派代表著正白、鑲白利益,支持睿親王多爾袞繼位;另一派代表正黃、鑲黃勢力的皇太極舊部,則支持豪格繼位。

這時侯恰逢明朝陝西一帶正在鬧大饑荒,十室九空哀鴻遍野;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張獻忠又在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權。在內患外憂多重夾擊之下,明朝已是搖搖欲墜,推之將倒。

而此時清朝只佔領了瀋陽,還沒進入山海關,剛剛又征服了朝鮮、蒙古察哈爾,八旗兵馬正是摩拳擦掌,氣勢如虹的時侯。

毫無疑問,此時是滿清入主中原的極佳良機。而豪格和多爾袞實力相當,爭奪皇位必然會兩敗俱傷,動搖清朝的根基,不符合朝廷早就意欲一舉入關,徹底取代明朝的戰略方針。

清朝廷也很快做出了抉擇,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就是由皇九子,六歲的福臨(順治帝)繼承皇位。

由於福臨年紀還小,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輔政,改元順治。就這樣,清朝處理十分棘手的皇位爭奪問題,也為之後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這時侯再來看看孝莊在宮中的地位。

孝莊曾為皇太極生下三個公主一個皇子(福臨),但並不能討得皇太極歡心,只得到個“莊妃”的封號。在後宮中的地位一直低於其姑姑哲哲和姐姐宸妃海蘭珠。

據《清史稿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載:博爾濟吉特氏·海蘭珠,孝莊皇后姊也,封關雎宮宸妃,有寵於太宗,生子,為大赦。

這裡說的是崇德二年,海蘭珠生下皇八子,皇太極高興之餘便大赦天下,並有將這位皇子列為儲君的意向,不過可惜後來這位皇子福溥夭折而已。

而在這之後,皇九子及皇十一子相繼出生,都沒有享受到這種待遇。

由此可見,孝莊在宮中的地位並不高。所以,在自己的兒子福臨登基後,孝莊就被封為聖母皇太后,身份地位比之前是高了不少等級的。

由於順治年幼,多爾袞輔政,孝莊身為太后,自然對順治多多上心,其間自然少不了和輔政多爾袞的接觸。

寡婦門前是非多,就算貴為太后的孝莊也不能免俗。

坊間便有傳言說孝莊以太后之姿下嫁多爾袞,以撈取政治優勢,來達到助順治登基的目的。

對於這些老生常談的野史說法,正史上並沒有任何記載。

孝莊生於1613年,皇太極死時孝莊才30歲,經常接觸之後,和同樣正值壯年的多爾袞發生感情是不奇怪的(女真族本來就有兄長死後弟娶嫂的習俗)。

而問題的重點在於,無論孝莊和多爾袞有關係與否,對於天掉下來的“皇位”和“太后之位”,孝莊對多爾袞都只有感激。

雖然多爾袞攝政後態度很囂張,處處壓制自己的兒子順治,但總的來說,孝莊皇后並沒有直接參與朝政,被壓制的感受並沒有兒子順治深刻,所以,孝莊對多爾袞是感激多於仇恨的,仇恨並沒有大到去毀壞其墳墓的程度。

那麼多爾袞死後被毀墓的原因是什麼?

在清朝的歷史上,多爾袞指揮清軍入山海關,擊敗了李自成;又決策將都城遷到燕京(今北京),完成國家初成一統。


多爾袞可以說是清朝史上功勞最大者之一。但在其做攝政王其間,大權獨攬之下不免得意忘形,演譯了什麼叫做囂張和霸道。

1、1644年,大權在握的多爾袞迫不及待以“悖亂”的罪名將政敵豪格廢為庶人。

2、1646年,多爾袞以不方便為由,將順治皇帝的玉璽拿到自己府中備用。自此將自己王府做為了“皇宮”,自此可以不再請示順治旨意,自己可以稱詔下旨,任意罷免和提升官員。

3、將自己從“皇叔父多爾袞”晉升為“皇父多爾袞”;對順治不必再行君臣之禮;出入時所受儀杖等同皇帝,文武百官均需下跪叩拜。

這樣的多爾袞自然是得罪人多,稱呼人少。樹倒猢猻散,1651年,多爾袞死後的第二年,受到了朝中大臣的秋後算帳,被羅列了諸多罪名,而順治帝一直活在多爾袞的陰影下,大臣們的落井下石正中其下懷,便下詣撤去多爾袞封號、廟享、家產沒收入官、墓地拆毀。總得來說,多爾袞死後墳墓被毀壞,有順治皇帝的報復心思在裡面,不過大部分還是政治角力的結果。


小刀刀說史


對多爾袞掘墓鞭屍的是順治不是孝莊,要說恨也是順治恨多爾袞,孝莊沒有痛恨多爾袞,反而他們之間有段私情呢。

孝莊十幾歲就嫁給了皇太極,開始的婚姻還是美滿的,只不過後來皇太極戀上了孝莊的姐姐海蘭珠也就冷落了孝莊,一個二十多歲的青春淑女,閨房冷清,能不難受嗎,恰好這時的多爾袞走進了孝莊的心房。那是的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可以隨時進入皇宮,這一來二去的,就勾搭上了年輕的嫂子。他們兩人既有真正的感情,也有報復的心理在裡面。孝莊出軌報復皇太極冷落自己,多爾袞也報復皇太極殺死了自己的母親。一個年輕的嫂子,一個英偉強壯的小叔子,閨房寂寞,兩人又年齡相仿,就這樣熱戀上了,這禁忌之戀的確夠刺激的,當皇太極死後,這段感情就摻雜了權力的慾望,已經變得不純淨了,只有生理的衝動了。



多爾袞對滿清入關到順治上位這段時間起到了非常大的鞏固作用,同時他的權力走向了人生巔峰,只是多爾袞和孝莊之間插上了另外一個男人那就是順治。順治是孝莊的兒子,順治在孝莊的心中地位超越多爾袞排在第一位,理智戰勝了私情。孝莊是個聰明理智的女人,什麼私情都比不過自己的兒子地位。當然隨著時間推移,順治一天天長大,多爾袞的野心也在一天天膨脹。順治是很不爽多爾袞的,多爾袞為攝政王,什麼事都他管了,順治還不能發表意見,還笑嘻嘻的面對多爾袞,可想而知有多麼憋屈了。順治這樣做完全是孝莊讓他那樣做的,對多爾袞表面的順從,就是拖延多爾袞篡位的時間,為了壓抑住多爾袞的野心,孝莊還下嫁給多爾袞呢,雖說沒有官方證據,但是孝莊用自己的肉體換來多爾袞的暫時屈服這也是事實。順治看在眼裡當然憤怒啦,自己的母親這樣委屈求全,身為兒子卻不能做什麼,只能留待以後算賬了,因為動了多爾袞,順治別說沒皇帝當,他和孝莊命都沒有呢!



多爾袞的野心一步步壯大,他和孝莊之間的私情已經不純潔了,完全就是男女之間的生理衝動。大家都知道矛盾遲早會爆發,孝莊有稱號一天天封住多爾袞的腳步,從“皇叔父攝政王”到“皇父攝政王”名號的封賞到無可封之時,就是單兵相見時候。多爾袞確實有做皇帝的打算,暫時忍讓只不過是大家互相利用,多爾袞年輕嘛,才三十多歲,等等無妨嘛,時機到了就發動。至於孝莊和多爾袞的肉體關係也維持不了多久,畢竟孝莊也會老,漂亮的女人多的是,玩久了也會膩歪的。多爾袞囂張跋扈,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目的就是要激怒順治,你出手了,我才好出手嘛,只不過順治忍了,孝莊也做好準備,這些年孝莊也是培養了自己的勢力,對多爾袞有一定的反手之力。



沒想到,沒到雙方真正攤牌,多爾袞竟然從馬上摔下來不治身亡了,真是便宜了孝莊母子啊!多爾袞死後,順治爽翻了,真是奴隸起來把歌唱啊,現在是到了有仇報仇的時候啦,把以前的怨恨全部發洩出來,順治下令把多爾袞的家族殺了,把多爾袞的墳墓刨了,屍體還鞭屍,夠出氣的,可見順治對多爾袞有多恨了。孝莊對兒子的行為,沉默不出聲,因為孝莊知道,從她和多爾袞有私情的那天開始就註定了結局,皇宮裡面哪有感情啊,有的就是野心和勾心鬥角了,感情在權力面前多麼蒼白啊!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1650年12月多爾袞在狩獵時墜馬去世,隨後以皇帝之禮下葬。但是兩個月後,順治宣佈了多爾袞的十四條罪狀,奪去了多爾袞的一切封號,然後對多爾袞進行了掘墓鞭屍。而孝莊太后對於順治帝的這一決議並不反對,如此看來也就是默許了。那麼為什麼孝莊太后也是如此痛恨多爾袞呢?在我看來有以下幾點。



朝廷內部的黨爭

多年的宮廷生活讓孝莊具有了極強的政治手段,多爾袞生前黨羽眾多,而且權勢熏天,根本沒有辦法撼動多爾袞的地位。所以孝莊母子忍氣吞聲。

但是到了多爾袞去世之後,其黨羽依然遍佈朝中,而且我行我素。為了順治帝能夠徹底的親政,必須要來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打擊這些多爾袞生前的黨羽,尤其是阿濟格為首的多爾袞殘餘勢力成為了打擊對象。



於是孝莊命順治利用多爾袞生前打壓的朝臣率先發難。以濟爾哈朗為首的人聯名上書,請求懲辦阿濟格,隨後有勇無謀的阿濟格被拿下。

朝中的大臣們由此看清了局勢的走向,為了向順治帝效忠,所以紛紛請求懲治多爾袞。瞬息之間朝政風雲變幻,開始了懲治多爾袞案件。孝莊和順治因此掌握了朝廷大權,團結了朝臣。



多爾袞妄自尊大,有不臣之心

誠然是多爾袞把孝莊和福臨扶上了太后和皇帝的位置。但是後來多爾袞獨掌大權。根本不把孝莊母子放在眼裡,對自己一步步的加封。

順治三年多爾袞加封皇叔父攝政王,並且把順治的信符由宮中拿到了自己的府上。順治四年,多爾袞取消了對順治的行禮。順治五年,多爾袞加封皇父攝政王,並且把所用的一切禮儀排場之事都提升到了帝王的規格,隨意任免官員,任人唯親。種種的一切都在提示著孝莊母子,多爾袞可能會行僭越之舉。

因此孝莊也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對多爾袞也早已沒有了當年扶助的感激之情。



多爾袞和孝莊的緋聞

當時種種的傳言說多爾袞和孝莊有私情,兩人甚至在皇太極時代就已經私通了,不論事實真假,這種緋聞的穿出,孝莊更不可能對多爾袞有好感。

當順治決定對多爾袞進行掘墓鞭屍之時,孝莊為了避嫌也好,還是痛恨多爾袞也好,更不可能對順治鞭屍多爾袞阻止。



孝莊照顧兒子福臨的感受

在多爾袞時代,母子二人仰望多爾袞鼻息,朝中大小事務都由多爾袞決斷,兒子順治除了表面上的皇帝稱號以外什麼都沒有,所有的一切都由多爾袞壓制。

順治五年時,多爾袞不顧順治意見除掉了豪格,並且把豪格的兩個老婆霸佔。

所有的事務多爾袞獨斷專行,根本不會顧及順治的感受,當多爾袞去世之後,順治壓抑了多年的情感爆發也在情理之中,孝莊當然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過去了。


我是越關


將多爾袞毀墓鞭屍的是順治,孝莊只是默許了這件事。

為什麼順治如此恨多爾袞,非要將他挫骨揚灰呢?

<strong>

首先要說說順治是如何繼位的。

皇太極死後,按照滿族“兄死弟及”的傳統,此時皇帝的熱門人選有兩個,豪格和多爾袞。其中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豪格和多爾袞都是戰將出身,曾立下無數戰功,各自都有人支持。

按照努爾哈赤生前立下的規矩,只有主旗貝勒才有選舉權。這樣能選舉的就只有7人,因為皇帝還佔據一旗之位。這7個人中,豪格佔據兩黃旗多爾袞佔據兩白旗,這樣就去掉4人,所以,決定誰當皇上的就在其他那三旗的旗主手中。

這三個人,一個是努爾哈赤的長子代善,一個是代善的孫子阿達禮,和努爾哈赤的侄子濟爾哈朗代善年紀大了,對選皇上不太熱心。

他表示他誰都支持,只要你們選出人來,我就給他投票。說完站起身走了,阿達禮本來是要支持的多爾袞的,一看爺爺走了,自己也不敢說話了,跟著爺爺一起走了。

濟爾哈朗見兩邊各不相讓,就提議,讓8歲的福臨繼位。豪格憤而離席,也就是退出了。結果福臨順利當選,多爾袞攝政。豪格和多爾袞也不想起內訌,這時候他們的大敵明朝還在虎視眈眈,現在最主要的是消滅明朝。

就這樣福臨登基。

<strong>

順治和多爾袞的矛盾怎麼產生的呢?

1、多爾袞以皇帝自居,不將順治看在眼中

多爾袞原先的封號是“睿親王”,他還真對得起這個名號。自從和皇太極奪位失敗後,長了一肚子心眼,政治鬥爭經驗相當豐富。而豪格就不行了,打仗還可以,玩人不行。

沒兩年,豪格就被多爾袞陷害,打入牢獄。多爾袞現在就是大權獨攬,權赫一時。

順治說過,“那時朕只是拱手做點祭祀的事,凡是國家大事。朕都不能參與,也沒有人向朕彙報。”

多爾袞還私用皇帝儀仗,甚至將皇帝印璽搬回府中,因為他嫌去宮中蓋章太麻煩。多爾袞還將自己的稱謂由“叔父攝政王”升為“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的一切指令,不奉皇帝旨意,一律稱詔,多爾袞已經把自己當成皇帝了。

在一旁乾坐冷板凳的順治怎麼能不憤怒,他心中恨不得多爾袞馬上死去。

2、多爾袞私殺豪格,引起順治焦慮

面對強大的多爾袞,順治心中本來就焦慮。隨著豪格的被殺,順治的焦慮達到頂峰。

當初多爾袞陷害豪格的時候,多爾袞就想將豪格殺死,以絕後患。可是豪格是順治的親大哥,而且順治也不願意直接面對多爾袞,有豪格在前面頂著,順治會好過很多。

於是順治在龍椅上苦惱,在後宮絕食,終於讓多爾袞放棄了殺豪格,但還是將豪格囚禁起來。

幾年之後,多爾袞又想起了豪格,這時沒有人能阻止他殺豪格了,於是多爾袞將豪格在獄中斬殺。

順治得到豪格被殺消息,心中不由得一緊,他知道,接下來,如果多爾袞不死,就是他死。

3、多爾袞強娶孝莊

多爾袞殺死豪格後,將豪格的妻子收入房中。

接著又將魔爪伸向孝莊,孝莊為了順治,只好委身於多爾袞。

順治看著自己的嫂子,自己的母親被多爾袞欺凌,心中怎麼能不恨。

4、多爾袞預謀作亂

多爾袞死前,曾和他同母所生的親哥哥阿濟格有過密談

多爾袞死後,阿濟格派自己的親隨向京城疾馳,大有為奪權做準備的意向。

順治早有防備,將阿濟格的親隨斬殺,接著將送多爾袞遺體回京的阿濟格拿下,押入死牢。

接著多爾袞親隨檢舉,多爾袞生前確有謀反的意圖。

隨後又在多爾袞家中找到“龍袍”一件,多爾袞謀反已成事實。

綜上,順治前半生是活在多爾袞的陰影之下的,一個少年天子多麼希望能夠擁有自己的權力,想挽救自己的母親,想挽救自己的哥哥,還想親手打敗這個強大的敵人。可是多爾袞的死,讓順治的一拳打空,順治心中有100種折磨多爾袞的方法,現在都用不上了。順治只好將一腔怨氣撒在多爾袞的屍體上,只有將他挫骨揚灰,才解心頭只恨。

<strong>


老蟲


與其說是孝莊太后痛恨多爾袞,不如說是孝莊的兒子順治皇帝對多爾袞如此痛恨,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孝莊對多爾袞也有恨意。只是後來在野史中,關於孝莊太后下嫁問題,後世就把孝莊與多爾袞之間描繪成青梅竹馬的戀人,如《孝莊秘史》。多爾袞曾經幫助孝莊奪的兒子奪取皇帝寶座,在多爾袞的帶領下,清軍定鼎中原,完成統一大業,多爾袞去世後,被追封為:“清成宗”。然後多爾袞去世後僅僅兩個月,就被挫骨揚灰。可以看出順治皇帝與多爾袞仇恨。

多爾袞長期把持朝政,順治帝僅僅作為傀儡皇帝,皇權爭奪。

公元1643年,皇太極駕崩之後,當時最有實力繼承皇位的候選人就是多爾袞與豪格,最後,在孝莊太后的周旋下。順治帝繼承皇帝寶座,因為順治帝即位年紀才僅僅六歲,多爾袞為攝政王,自此,多爾袞走向權力頂峰,開始了多爾袞專政時代。

公元1644年,多爾袞帶領清軍入主中原,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雖然順治名義上是皇帝,真正掌權的是多爾袞,順治帝僅僅作為傀儡皇帝,任憑多爾袞的發佈政令。

在清軍入駐中原之後,清朝的朝政完全落在多爾袞手裡,多爾袞為了彰顯權利獨尊,不斷逼迫順治帝給自己追加爵位,先後封為: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儼然把自己變成皇帝。

隨著順治帝年齡長大,順治到了該親政年齡,多爾袞絲毫沒有還政的意思,而且多爾袞已經達到獨裁專政地步,順治帝不僅不能參與朝政,而且多爾袞還不讓順治讀書,儼然一直想把順治帝變成一個傀儡皇帝,這自然讓順治心中十分仇恨多爾袞。

自然面對多爾袞步步緊逼的趨勢,多爾袞隨時都可能廢掉順治,自立為帝。孝莊只能不斷滿足多爾袞要求,這自然也導致孝莊太后對多爾袞不滿。

其次,為了穩固朝廷大局,穩固順治帝統治。

多爾袞從稱為攝政王之後,不斷的專權跋扈,擴充自己的實力,趁機打壓其他八旗貴族的利益,多爾袞在世的時候,這些八旗親貴自然敢怒不敢言。

當多爾袞去世後,八旗親貴大臣自然要把與多爾袞多年的仇怨發洩出來,於是就聯合起來,揭發他的大逆之罪,給多爾袞羅列十四條大罪。

要知道此刻的多爾袞剛剛去世,順治的皇位還不穩固,急需穩固朝政,得到八旗親貴的支持。

因此,從穩定朝廷根基出發,孝莊自然默認來順治帝對多爾袞的毀墓掘屍的處罰。

再次,孝莊是否下嫁多爾袞之謎。

關於孝莊是否下嫁多爾袞之謎,在正史中,絲毫沒有提及,僅僅在野史中傳說。但是,在皇太極去世後,原本跟皇位毫不關係的順治帝最後脫穎而出,稱為皇帝繼承人,這其中必然孝莊與多爾袞達成了某些政治上的利益關係。

這中在封建禮儀等級森嚴社會制度下,必然讓順治帝更加仇恨多爾袞。

貝勒說:不管是孝莊太后還是順治帝對如此痛恨多爾袞的,在其死後毀墓掘屍,一方面確實顯示多爾袞與順治帝之間仇怨至深,另外一方面,更多的是孝莊為了穩固朝廷根基出發。


梅花三弄說歷史


其他解釋都不完美,事實是多爾袞先是被高規格厚葬,然後才被翻舊賬毀墓掘屍的。蔡東藩老先生的《清史演義》裡的說法最為合情合理。

事件背景是:多爾袞害死豪格以後,把豪格老婆據為己有(娶侄媳婦),天天跟侄媳婦鬼混,氣死了自己的原配福晉(大老婆)。孝莊一聽多爾袞正室老婆死了,就找多爾袞商議他們倆在一起的事(之前就有勾搭,只不過名不正言不順,現在多爾袞正室死了,機會來了)。

在有心人(多爾袞心腹大臣)的攛掇下,皇母孝莊和皇父多爾袞舉行盛大婚禮,就是史料記載的二人“合宮同居”。倆人終成眷屬後,多爾袞還惦記侄媳婦,就請求孝莊同意納侄媳婦為側福晉(小老婆)。孝莊肯定不樂意,但是勉強同意了。

可是多爾袞這傢伙吃著碗裡,看在鍋裡,還惦記隔壁老王家的。沒多久多爾袞以打獵為名,去山海關外偷偷接回來朝鮮的一對公主姐妹花。從此多爾袞外出打獵次數越來越頻繁,當然要帶上姐妹花。而多爾袞就是死在最後一次外出打獵中。(有說法是死於跟姐妹花縱慾過度)

多爾袞死的突然,孝莊和順治按著正常的高規格厚葬了多爾袞。但是順治心有不甘、對多爾袞懷恨在心。這樣有心大臣就開始蒐羅多爾袞的罪狀和黑歷史。順治要翻老賬定多爾袞的罪名,必須要徵求孝莊的意見。好歹多爾袞跟孝莊一日夫妻百日恩,孝莊不同意給多爾袞定罪。

當順治指使人,把多爾袞跟兩個朝鮮公主姐妹花的事跟孝莊一說,而且指出多爾袞可能死在姐妹花肚皮上。有皇太后嫂子和侄媳婦做老婆,他多爾袞還外出偷腥,孝莊醋瓶子一倒,這下孝莊爆發了,罵到:“他死也死得遲了。”這等於告訴順治,老孃很生氣,多爾袞那老不死的隨便你處理。

以順治對多爾袞的強大敵意,這就有了後來的多爾袞被毀墓掘屍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