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別吃我

物種日誌 | 穿山甲,別吃我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蔓延並波及世界其他地區,科學家們正試圖查明人類最初是如何接觸到這種病毒的。

一開始,竹鼠、獾等野生動物成為人們懷疑的對象,直到2月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在《Nature》上發表論文,證實新冠病毒起源於蝙蝠,同時指出或存在中間宿主。

而這種動物很可能就是穿山甲,一種有鱗的夜間活動的哺乳動物,舌頭比身體長。日前,華南農業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

研究人員認為,此次疫情起源於中國武漢的海鮮市場。在分析了1000多個樣本後,科學家發現穿山甲病毒的基因組序列與感染者的基因組序列有99%的相似性。據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劉雅紅說,這意味著穿山甲是最有可能的冠狀病毒中間宿主。

如果蝙蝠將糞便或唾液滴到穿山甲食用的食物上,這種動物就會成為冠狀病毒的攜帶者。人類可以通過食用穿山甲而接觸,從而使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雖然穿山甲在外表上與食蟻獸或犰狳相似,但實際上它與一種名為“食肉動物”的哺乳動物更接近,其中包括山貓和果子狸。2002年,果子狸將非典病毒從蝙蝠傳染給人類。

果子狸和穿山甲都在中國的野味市場上出售,這讓人們與活的和死的動物有了密切的接觸。不過,目前還不清楚穿山甲是否在新冠病毒爆發的武漢海鮮市場出售。

物种日志 | 穿山甲,别吃我

被偷獵的一生

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而穿山甲就因其鱗片而被偷獵,其鱗片是中藥的成分之一。穿山甲肉也在中國和越南也被認為是美味佳餚。其實,穿山甲鱗片由角蛋白構成的,而角蛋白與指甲、毛髮和角的成分相同。穿山甲鱗片,與犀牛角一樣,沒有被證明有藥用價值,但在中醫中,卻相信它能幫助從哺乳困難到關節炎的各種疾病。鱗片通常乾燥後磨成粉末,然後製成藥丸。

多年來,這一亞洲物種一直是偷獵者和走私者的主要目標。但隨著穿山甲數量的減少,走私者越來越多地轉向非洲穿山甲。2019年4月,新加坡在一週的時間裡查獲了兩批來自尼日利亞的穿山甲,數量創紀錄,分別為14.2噸和14噸穿山甲鱗片(估計來自72,000只穿山甲)。

多項調查顯示,儘管2016年《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禁止穿山甲交易,但穿山甲仍然是亞洲走私最猖獗的哺乳動物之一。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數據,在過去10年裡,有100多萬隻穿山甲被偷獵,使得該物種的生存面臨嚴重風險。

總部位於北京的非營利組織中國生物多樣性與綠色發展基金會(China Biodivers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 Foundation)發現,仍有200多家制藥公司在大約60種商業化生產的藥品中使用穿山甲產品。

世界上共有八個穿山甲種類,四個在亞洲,四個在非洲,分佈在51個國家(其中分佈在亞洲19個棲息地國家,分佈在非洲32個棲息地國家)。這八個種類都是從7,000萬年前的食肉動物進化而來,屬鱗甲。

這八種穿山甲分別為馬來穿山甲、中華穿山甲、菲律賓穿山甲、印度穿山甲、白腹穿山甲、大穿山甲、南非穿山甲、長尾/黑腹穿山甲,現在都面臨滅絕的威脅,至少有三種——包括中華穿山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過去的21年來,由於捕獵獲取穿山甲肉和鱗片,中華穿山甲數量估計已經下降了90%。在1995年左右,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已經“商業性滅絕”, 2002年,科學家們估計,中國境內的穿山甲數量僅剩有50,000-100,000只。2004年,同樣的一批科學家們發現,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中國境內及其附近區域的中華穿山甲數量已經下降了88-94%。預計中華穿山甲的數量將繼續下降,在以後的21年裡再減少的幅度將達90%。

因此,穿山甲鱗片往往能賣到高價:在美國大約每磅2200美元。但這些動物在普通人群中仍未被廣泛認識。

“這是穿山甲等物種面臨的問題之一。”國際保護組織的技術顧問安妮特·奧爾森(Annette Olsson)在2016年告訴《紐約時報》。“它個頭小小的,長得不是很有魅力。看上去又小又怪,但卻就這麼消失了。”

如果穿山甲最終被證明是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那麼就很難確定這些動物是如何將病毒傳染給人類的。

“如果非法動物貿易是這次疫情爆發的根源,那麼真的很難跟蹤,我想大部分的證據已經銷燬或分散在黑市。” 德州農工大學病毒學家本傑明·紐曼告訴《華盛頓郵報》。“人們不想說話,因為後果嚴重。”

習性和特徵

儘管穿山甲被迫與人類互動,但它們在野外大多是獨居的。除了一種長尾非洲穿山甲,其他動物大部分時間都睡在樹洞或地洞裡。晚上,它們會用長而粘的舌頭捕食螞蟻和白蟻等昆蟲,舌頭可長達16英寸。

穿山甲沒有牙齒,但它們依靠鋒利的爪子來挖開昆蟲洞或剝去樹皮。它們還有強有力的尾巴,當它們倒掛在樹枝上時,尾巴可以支撐它們。

穿山甲每年交配一次,但大約兩年後母親就會拋棄它們的孩子。隨著動物年齡的增長,它們柔軟的白色鱗片開始變硬,顏色變深。科學家認為穿山甲是唯一有鱗的哺乳動物。

當捕食者靠近時,這些動物會蜷縮成一個球,把臉藏在尾巴下面以保護自己。但這些防禦機制根本無法對抗偷獵者。

穿山甲在古代又被稱為鯪鯉、龍鯉等。《文選·郭璞<江賦>》有記載:“龍鯉一角,奇鶬九頭。”李善注:“《山海經》曰:‘龍鯉陵居,其狀如鯉。’或曰:‘龍魚一角也。’”(今本《山海經·海外西經》作“龍魚”,《海內北經》作“陵魚”)。根據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一·鯪鯉》,穿山甲主治中風癱瘓,手足不舉(左癱用右甲,右癱用左甲);婦女乳汁不通;便毒便癰;耳出膿;耳鳴耳聾等等,可謂包治百病。然而,正是這種包治百病也給穿山甲帶來了滅頂之災。

除了藥用方面,明代八珍中鯉尾很可能指的是穿山甲的尾,並非是鯉魚尾,因古時稱穿山甲為鯪鯉。唐代“詩鬼”之稱的李賀《大堤曲》中“郎食鯉魚尾,妾食猩猩唇”中指的或許就是穿山甲。所以,直到今天,食穿山甲還被當作是身份的象徵。

此外,古人還認為穿山甲還有辟邪的作用。三國時,曹操設置摸金校尉一職,每名摸金校尉都有一枚摸金符,既是身份的象徵,又能護身辟邪,而摸金符就是用穿山甲最鋒利的爪子製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