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在中国蔓延并波及世界其他地区,科学家们正试图查明人类最初是如何接触到这种病毒的。
一开始,竹鼠、獾等野生动物成为人们怀疑的对象,直到2月3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在《Nature》上发表论文,证实新冠病毒起源于蝙蝠,同时指出或存在中间宿主。
而这种动物很可能就是穿山甲,一种有鳞的夜间活动的哺乳动物,舌头比身体长。日前,华南农业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
研究人员认为,此次疫情起源于中国武汉的海鲜市场。在分析了1000多个样本后,科学家发现穿山甲病毒的基因组序列与感染者的基因组序列有99%的相似性。据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说,这意味着穿山甲是最有可能的冠状病毒中间宿主。
如果蝙蝠将粪便或唾液滴到穿山甲食用的食物上,这种动物就会成为冠状病毒的携带者。人类可以通过食用穿山甲而接触,从而使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虽然穿山甲在外表上与食蚁兽或犰狳相似,但实际上它与一种名为“食肉动物”的哺乳动物更接近,其中包括山猫和果子狸。2002年,果子狸将非典病毒从蝙蝠传染给人类。
果子狸和穿山甲都在中国的野味市场上出售,这让人们与活的和死的动物有了密切的接触。不过,目前还不清楚穿山甲是否在新冠病毒爆发的武汉海鲜市场出售。
被偷猎的一生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而穿山甲就因其鳞片而被偷猎,其鳞片是中药的成分之一。穿山甲肉也在中国和越南也被认为是美味佳肴。其实,穿山甲鳞片由角蛋白构成的,而角蛋白与指甲、毛发和角的成分相同。穿山甲鳞片,与犀牛角一样,没有被证明有药用价值,但在中医中,却相信它能帮助从哺乳困难到关节炎的各种疾病。鳞片通常干燥后磨成粉末,然后制成药丸。
多年来,这一亚洲物种一直是偷猎者和走私者的主要目标。但随着穿山甲数量的减少,走私者越来越多地转向非洲穿山甲。2019年4月,新加坡在一周的时间里查获了两批来自尼日利亚的穿山甲,数量创纪录,分别为14.2吨和14吨穿山甲鳞片(估计来自72,000只穿山甲)。
多项调查显示,尽管2016年《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禁止穿山甲交易,但穿山甲仍然是亚洲走私最猖獗的哺乳动物之一。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数据,在过去10年里,有100多万只穿山甲被偷猎,使得该物种的生存面临严重风险。
总部位于北京的非营利组织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基金会(China Biodivers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 Foundation)发现,仍有200多家制药公司在大约60种商业化生产的药品中使用穿山甲产品。
世界上共有八个穿山甲种类,四个在亚洲,四个在非洲,分布在51个国家(其中分布在亚洲19个栖息地国家,分布在非洲32个栖息地国家)。这八个种类都是从7,000万年前的食肉动物进化而来,属鳞甲。
这八种穿山甲分别为马来穿山甲、中华穿山甲、菲律宾穿山甲、印度穿山甲、白腹穿山甲、大穿山甲、南非穿山甲、长尾/黑腹穿山甲,现在都面临灭绝的威胁,至少有三种——包括中华穿山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过去的21年来,由于捕猎获取穿山甲肉和鳞片,中华穿山甲数量估计已经下降了90%。在1995年左右,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已经“商业性灭绝”, 2002年,科学家们估计,中国境内的穿山甲数量仅剩有50,000-100,000只。2004年,同样的一批科学家们发现,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中国境内及其附近区域的中华穿山甲数量已经下降了88-94%。预计中华穿山甲的数量将继续下降,在以后的21年里再减少的幅度将达90%。
因此,穿山甲鳞片往往能卖到高价:在美国大约每磅2200美元。但这些动物在普通人群中仍未被广泛认识。
“这是穿山甲等物种面临的问题之一。”国际保护组织的技术顾问安妮特·奥尔森(Annette Olsson)在2016年告诉《纽约时报》。“它个头小小的,长得不是很有魅力。看上去又小又怪,但却就这么消失了。”
如果穿山甲最终被证明是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那么就很难确定这些动物是如何将病毒传染给人类的。
“如果非法动物贸易是这次疫情爆发的根源,那么真的很难跟踪,我想大部分的证据已经销毁或分散在黑市。” 德州农工大学病毒学家本杰明·纽曼告诉《华盛顿邮报》。“人们不想说话,因为后果严重。”
习性和特征
尽管穿山甲被迫与人类互动,但它们在野外大多是独居的。除了一种长尾非洲穿山甲,其他动物大部分时间都睡在树洞或地洞里。晚上,它们会用长而粘的舌头捕食蚂蚁和白蚁等昆虫,舌头可长达16英寸。
穿山甲没有牙齿,但它们依靠锋利的爪子来挖开昆虫洞或剥去树皮。它们还有强有力的尾巴,当它们倒挂在树枝上时,尾巴可以支撑它们。
穿山甲每年交配一次,但大约两年后母亲就会抛弃它们的孩子。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它们柔软的白色鳞片开始变硬,颜色变深。科学家认为穿山甲是唯一有鳞的哺乳动物。
当捕食者靠近时,这些动物会蜷缩成一个球,把脸藏在尾巴下面以保护自己。但这些防御机制根本无法对抗偷猎者。
穿山甲在古代又被称为鲮鲤、龙鲤等。《文选·郭璞<江赋>》有记载:“龙鲤一角,奇鶬九头。”李善注:“《山海经》曰:‘龙鲤陵居,其状如鲤。’或曰:‘龙鱼一角也。’”(今本《山海经·海外西经》作“龙鱼”,《海内北经》作“陵鱼”)。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鲮鲤》,穿山甲主治中风瘫痪,手足不举(左瘫用右甲,右瘫用左甲);妇女乳汁不通;便毒便痈;耳出脓;耳鸣耳聋等等,可谓包治百病。然而,正是这种包治百病也给穿山甲带来了灭顶之灾。
除了药用方面,明代八珍中鲤尾很可能指的是穿山甲的尾,并非是鲤鱼尾,因古时称穿山甲为鲮鲤。唐代“诗鬼”之称的李贺《大堤曲》中“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中指的或许就是穿山甲。所以,直到今天,食穿山甲还被当作是身份的象征。
此外,古人还认为穿山甲还有辟邪的作用。三国时,曹操设置摸金校尉一职,每名摸金校尉都有一枚摸金符,既是身份的象征,又能护身辟邪,而摸金符就是用穿山甲最锋利的爪子制成。
閱讀更多 前瞻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