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县开展“我爱我家 亲情包保”疫情防控活动

为充分发挥亲情关爱力量大、亲友沟通易接受、亲属情况易掌握、亲人交流途径多等优势,更规范、更精准、更持久、更有效地发挥“亲情”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伊通坚持“五措并举”,深入开展疫情防控“我爱我家 亲情包保”活动,织密了“联防联控”亲情网,为全县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构建“一个体系”,实现亲情包保“全覆盖”

建立示范、自发、兜底三个维度的“包保体系”, 对具有伊通户籍的人和在伊通居住的伊通外籍人进行包保(5周岁及以下婴幼儿由监护人负责,不单独进行包保)。组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率先包保,在全县进行示范引领,三天内,已参与包保活动公职人员10809人,约占在职公职人员总数的83%;包保25,3779人(初步排重后),占应包保人数的61.9%;全县普通群众也纷纷参与自发对亲友进行包保。在继续推进示范和自发包保的基础上,社区、村屯干部对本辖区内未被包保人员积极开展兜底包保,逐步实现全县亲情包保全覆盖。

开发“一个程序”,实现亲情包保“信息准”

发动程序编辑志愿者借助原有的数据统计程序,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内容,快速搭建起了“我爱我家 亲情包保”活动管理平台 、个人包保信息查询平台和亲情包保活动日报告平台,方便了活动的操作,提升了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后台数据可以对包保人和被包保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后六位、联系电话、住址(县内可具体到委、村)、身体状况等进行数据统计和信息筛选分析。尤其通过“日报告平台”和“个人包保信息查询平台”保证了被包保人员覆盖的精准性、包保人对被包保人相应情况掌握的精准性和包保任务完成情况统计的精准性。现已统计包保人数6次,被包保人数6次,统计各单位、部门包保工作情况2次,全县亲情包保覆盖率12次,各地返县人口数1次,身体特殊情况人数1次。

打造“一个模式”,实现亲情包保“高效率”

为实现全县亲情包保全覆盖,每名机关、企事业人员平均要包保36人左右,为减轻负担、提高效率,伊通推出了“1 x xy”模式,即一个“一级”包保人,先包保亲友综合素质相对较好的x名亲友(具体几位根据自己情况确定),让这“x名亲友”成为“二级”包保人,再包保自己的y名直系亲属,这样就很容易完成包保任务,并能够快速开展工作。例如县直机关干部采取的是“1 4 20”模式,一个人很容易进行包保了24位亲友。通过这种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效率,在县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六号》公告后,通过亲情包保模式2小时点击量达到10万次,约占全县应知晓人口总数24.8%,覆盖家庭约为7万个,约占全县家庭总数的46.7%,提升了战“疫”速度,凝聚了战“疫”力量。

建立“一个机制”,实现亲情包保“效果实”

为了提升包保活动的效能,伊通下发了《关于开展“我爱我家 亲情包保”疫情防控活动的通知》,对包保内容、督导方式、信息共享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明确要求。在包保内容上坚持“三个突出”:突出全县疫情防控小组的相关要求的传达落实;突出对被包保人出现的高烧、咳嗽,不按要求外出,有外来人员进家等重点情况排查和及时上报;突出对被包保人普及疫情防控常识,正面引导、心理安慰等工作开展。在包保督导上坚持“三个到位”。县委组织部人员对包保人数完成情况、人员重复被包保情况、包保内容完成情况进行督导到位。分别采取后台大数据统计、电话查询、对出现违规人员倒查包保人、随机问询等方式进行。在融入配合上坚持“三个及时”。对亲情包保中发现的重要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在全县开展的各项防控活动中及时结合亲情包保认真配合,在防控工作研讨中及时结合亲情包保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同时,借助“我爱我家 亲情包保”活动,也进一步凝聚了亲情力量、弘扬孝老爱亲传统美德,培树良好家风。

采取“一个路径”,实现亲情包保“零成本”

在“我爱我家 亲情包保”活动中借助互联网 的途径实现了“零成本”。运行成本为零。后台数据流量全县正常一年仅为1000元左右,平均到全县每人每年仅为0.2分人民币(有志愿者进行赞助),关爱形式以微信为主,基本没有费用,总成本可忽略不计。风险成本为零。采取互联网 模式,不用动用大量人员,避免了工作人员聚集和接触,不会产生任何传播病毒的风险。时间成本为零。亲情包保活动可以融入到平时亲友间原有的关爱中,基本不需要单独花费时间进行;活动平台会在“第一时间”统一提供亲情关爱的重点内容,还极大地提升了亲情关爱的时效性。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李忠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