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问医答」关于“气溶胶”传播,解读你最困惑的7个疑问

疫问医答·第十三期

「疫问医答」关于“气溶胶”传播,解读你最困惑的7个疑问

面对疫情,《生命时报》全新推出“疫问医答”栏目,聚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每天解答一个你最关心的问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气溶胶传播”,一个新增而又陌生的新冠病毒传播途径,从昨日起,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

2月8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防疫专家表示: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当日,卫健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中提到: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2月9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总体流行特征来看,我们尚未看到支持气溶胶是主要传播途径的证据。”

“尚待明确”的气溶胶传播,究竟是什么?气溶胶传播和空气传播能划等号吗?……《生命时报》

(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权威呼吸科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受访专家

「疫问医答」关于“气溶胶”传播,解读你最困惑的7个疑问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蔡绍曦

专家认为,从理论上看,气溶胶传播新冠肺炎是有可能的,其对疾病传播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当然,更多进一步实践研究正在进行。

01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是指直径小于100微米、并能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

例如空气中的小液滴,最常见的来源是咳嗽、打喷嚏的时候所产生的飞沫。

<table><tbody>3种传播途径对比直接传播
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
接触传播
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气溶胶传播
当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形成包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核,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在空气中存留的时间较长,吸入后导致感染。/<tbody>/<table>

02 哪些行为会产生气溶胶?

气溶胶的范围很广,比如我们常见的雾、霾、吸烟之后产生的烟雾等都属于气溶胶的范围,排泄活动也可能产生气溶胶。

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前提下,我们所说的气溶胶,主要是打喷嚏、咳嗽、大声说话时喷出的小飞沫

「疫问医答」关于“气溶胶”传播,解读你最困惑的7个疑问

一些医疗操作实施,比如做气管插管时,也可能会产生气溶胶。

以打喷嚏为例,一个喷嚏喷射出的大飞沫会较快下落,而微小飞沫(直径小于100微米)可以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后者就属于气溶胶。

03 气溶胶的传播距离有多远?

麻省理工学院的Lydia Bourouiba 教授团队,曾进行了一项有关喷嚏和咳嗽的流体动力学研究。

「疫问医答」关于“气溶胶”传播,解读你最困惑的7个疑问

研究者用高频视频捕捉到一个喷嚏的液滴轨迹:

  • 较大液滴(绿色),惯性强,射程远,但很快沉降。

  • 雾状的液滴“云”(红色)是小液滴飞沫,惯性弱,被空气粘性作用减速,并且瞬间蒸发成为微米级的颗粒,也叫飞沫核。

研究人员对该过程进行了高速成像及建模后发现,咳嗽或打喷嚏中出现的较小液滴比较大液滴的传播距离要远5倍多。

蔡绍曦表示,飞沫传播属于近距离传播,一般在传染病源周围1~2米的空间内传播。而在以往的研究案例中(非新冠肺炎),一个喷嚏所能形成的气溶胶,能跨越约7~9米甚至更远的距离。

04 新冠病毒在气溶胶中能存活多久?

要注意,气溶胶传播并不等于空气传播。

新冠病毒在气溶胶中的存活时间,主要看当前环境是否适宜病毒生存,这与不同城市的湿度、温度、风速都有关。

在新冠病毒“喜欢”的环境里,比如密闭、不通风的地方,它能存活的时间自然就更长,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尽量阻断气溶胶的传播可能。

05 戴口罩能阻断气溶胶传播吗?

戴口罩对阻断这种传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你出门在外,且处于密闭空间(比如电梯),身边又有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的人,戴口罩是很好的防护措施。

且以气溶胶颗粒的颗粒直径来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一般的医用口罩即可。

「疫问医答」关于“气溶胶”传播,解读你最困惑的7个疑问

大家不必过度恐慌,但也要做好个人防护,对于非医护人员来说,如果病毒数量级未达到能致病的浓度,感染的可能性并不高。

06 高危场所,如何做好防护?

世卫组织提示:有些风险较高的场合难以避免,比如多人共处拥挤的空间内。

以坐电梯为例,应采用常规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避免触碰物体表面,避免触摸自己的脸、眼睛。乘电梯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免水洗手液洗手。

如果可能,可以考虑多走走楼梯。教室、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也要多注意。

07 除戴口罩外,还有哪些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做到日常防护,是预防气溶胶传播的好方法。

冲马桶时,盖上盖子

目前虽然在某些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了阳性病毒核酸,但尚不明确病毒是否有活性。

为以防万一,建议养成一个如厕习惯:在马桶冲水前盖上盖子,尽可能减少感染的风险。

如果不放心,也可以往卫生间的地漏里加水,形成有效堵塞,以防气溶胶逆行。

多开窗,注意通风

在家宅着,也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争取每日三次开窗,每次半小时左右,开窗期间要注意保暖。

不去人群密集的地

不扎堆、不聚集,减少和陌生人的交流,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一米以上),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手肘捂住口鼻。

勤洗手,别随地吐痰

外出归来、咳嗽喷嚏、饭前便后、处理食材后等时刻,都要认真洗手。

随地吐痰这一陋习,无论是对当前的疫情,还是既往的呼吸道传染病,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严格做好居家隔离

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人,要严格遵守隔离的要求,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条件有限的,要分房间居住,单间隔离,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戴好口罩。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科普

这份“居家消毒指南”,把你的消毒困惑一次说清了

《成语解“疫”》:9组词帮你给肺炎防护划重点

免疫系统如何帮你抵抗病毒的?一定要做好这4件事

【疫问医答】为什么病毒易对“心脑血管差的人”下手?

漫画战疫|谢谢你,为我们拼了命

为什么要建「方舱医院」?一文读懂它在抗疫救治中的重要性

张文宏教授讲传染病:一节18分钟的“硬核”公开课

“求求你,我不会传染病毒,请别抛弃我“

【疫问医答】中央空调会不会导致疫情扩散?

BBC纪录片揭秘:对人类来说,最致命的病毒存在于哪里?

最小确诊病例仅1个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给儿童最科学保护

19名院士学者联名呼吁:立法禁食野生动物!敬畏自然才是珍爱生命

【疫问医答】我家小区/附近有确诊或疑似病例,该怎样保护自己?

病毒在飞机上的传播概率多大?一张示意图带你看清

钟南山院士:办公区这个地方最“高危”,3招教你躲开病毒

国家卫健委发布“口罩使用指南”,口罩问题有了权威答案

WHO推荐的见面姿势:戴口罩+一米线

收藏!最新版“新冠肺炎公众防护指南”,50个重点帮你划好了

洗热水澡能不能抗病毒?感染科专家告诉你真相

营养专家10个「居家饮食处方」,教你科学“吃”出抵抗力

@在家憋烦了的人,这6件事可以帮你再坚持一下

这件和「戴口罩」同样重要的小事,一直都被你忽视了

手机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载体!疾控专家1分钟演示「手机消毒法」

疫情下的老年人如何避免感染?这18个建议转给爸妈看

【疫问医答】即将返岗工作的我,该如何预防感染?

疫情下的“宅”家锻炼指南,让你不出家门也能动起来

多家中医院实名推荐:7个方子有助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疫问医答】手机、超市物品、扶手……可能间接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吗?

冠状病毒与人类“纠缠史”

【疫问医答】哪种特征的发热需要警惕?

一座一座城“封”了,别一颗一颗心“崩”了

【疫问医答】新型冠状病毒,到底怕冷or怕热?

致敬!疫情一线拍下的这12组图,每张都让人泪目

卫健委:病毒传播力似乎有所增强,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疫问医答】宅在家的我们,怎样做好“居家消毒”?

疫情笼罩下的春节怎么过?六大呼吸科专家权威提醒

【疫问医答】一份新型肺炎轻症患者的“居家隔离指南”

漫说疫事|这个春节,我们打一场特殊的战“疫”

【疫问医答】“重大突发公卫事件一级响应”意味着什么?

爸妈,听话!预防新型肺炎,请听儿女6句劝

请扩散!面对疫情,我们有9个呼吁

【疫问医答】增强免疫力,有助于对抗新型冠状病毒吗?

除了不去武汉、戴口罩,我们还能做什么?

【记者直击】疫情中的春运回家路

汽车、火车、飞机……这份“防肺炎交通指南”助你安全回家

社评:必须向顾全大局的所有武汉市民致敬

【疫问医答】怎样分清“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的区别?

关于新型肺炎的13个疑问,卫健委专家给出了答案

权威解读:新型冠状病毒,是怎么从动物传染给人的?

划重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8问钟南山院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