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董聯軍成員之一,河內太守張楊成為諸侯的經過

漢末群雄系列之張楊(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說到張楊,屬於三國群雄裡配角中的配角,很少會有人深入瞭解他。大多數人知道張楊,基本都是因為與呂布關係要好,因為這層因素才順帶著知道有這麼個人。其實呢,雖然張楊實力並不強,但作為漢末諸侯中少數得到《三國志》立傳的一員,他的經歷也很有意思。本期開始,漢末群雄系列便輪到張楊登場了。

討董聯軍成員之一,河內太守張楊成為諸侯的經過


張楊重大事件之一——幷州武勇,西園軍司馬

張楊(?-198)字稚叔,幷州雲中人。根據其本傳記載,張楊因為武藝高強而聞名當地,被幷州刺史任命為武猛從事。從事這個官職很常見,是從屬於州郡長官的幕僚、助手,所以顧名思義,武猛從事便是幫助刺史處理軍務的助手。

能夠成為刺史的助手,說明張楊大概率並非寒門出身,至少應該具備一定文化水平。

中平五年(188)二月,以郭太為首的白波軍起兵,進攻河東、太原等地。三月,匈奴部落之一的屠各胡也趁亂進攻幷州,刺史張懿戰死,丁原繼任幷州刺史。

自黃巾之亂起,東漢的戰亂就接連不斷。想要平叛當然要依靠軍隊,所以大將軍何進權勢不斷增加。為防止外戚權力過大,漢靈帝於中平五年八月創立西園八校尉,向各州郡徵集精兵強將,建立了一支直屬皇帝本人的軍隊。

漢靈帝自封無上將軍,但皇帝當然不可能親自帶兵,所以把這支部隊交給小黃門蹇碩帶領,封其為上軍校尉。另外七校尉裡,最有名的當然是袁紹和曹操了,這段歷史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漢靈帝雖然昏庸,但對東漢帝國仍然具備有效控制,所以命令一下,各地也只能按照分攤指標向朝廷派兵。其中幷州刺史丁原派出的就是張楊。張楊帶著一支幷州兵來到洛陽接受蹇碩的指揮,並被任命為假司馬。能夠得到在皇帝直屬部隊任職的機會,顯然張楊是被丁原相當器重的。

中平六年(189),漢靈帝駕崩,失去靠山的蹇碩很快被何進殺掉。關於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與蹇碩、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之間的惡鬥,在何進篇筆者已經詳細介紹,這裡就不展開了。

且說蹇碩死後,西園軍自然落入大將軍何進掌控。何進對於其餘的宦官怎麼處理卻舉棋不定。猶豫良久,何進採納袁紹等人建議,派人到各州郡集結軍隊,再讓這些軍隊開進到洛陽外圍,營造輿論聲勢迫使垂簾聽政的何太后來誅殺全部宦官。

何進的下場大家都知道,因為自己的昏招最終使得張讓等宦官狗急跳牆,以自己身死的代價引發了十常侍之亂。

《三國志·張楊傳》載:楊復為進所遣,歸本州募兵,得千餘人,因留上黨,擊山賊。

當張楊受命回幷州募兵時,十常侍之亂還未發生,張楊募集到一千多人後,正逢上黨郡出現山賊,於是張楊先帶兵征剿山賊。就在這期間,何進死了。

討董聯軍成員之一,河內太守張楊成為諸侯的經過

何進


張楊重大事件之二——丁原之死

何進死後,董卓隨即進入洛陽。需要注意,董卓向洛陽進軍正是因為何進的命令,與此同時還有其他幾路人馬也在向洛陽進發,其中幷州刺史丁原也是其中之一,而他之前已經被何進拜為執金吾。也就是說,當張楊前往洛陽時丁原在幷州;當丁原向洛陽進軍時,張楊則被留在幷州。這絕非巧合,應是丁原為確保幷州安全而進行的安排,可見張楊在丁原軍中的地位很高。

丁原的幷州軍顯然是董卓專權道路上的最大阻礙,為剷除丁原,董卓收買了呂布,後面的事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

丁原死後張楊做了什麼呢?

《三國志·張楊傳》載:楊遂以所將攻上黨太守於壺關,不下,略諸縣,眾至數千人。

張楊為什麼攻打上黨太守?史書沒有直接給出答案。如果直接看這句話,很容易理解成丁原既死,幷州大亂,張楊在趁火打劫擴張勢力。筆者認為並非如此。

原因很簡單,天下大亂是有個過程的,並非董卓上臺第一天起各諸侯就開始互相攻伐,至少直到討董聯軍成立後的一段時間,名義上關東各州郡還是聯合在一起,沒有發生內鬥。更何況此時的張楊只是個假司馬,官職太低,就算他打下地盤,也不可能得到董卓掌控的朝廷任命,反而還會落得叛軍的名聲。

在這種情況下張楊卻還是發動了進攻,原因只可能有一個,這個上黨太守是親董派。想必因為丁原被害、呂布投董的原因,幷州內部會有一場撕裂,在親董與反董之間,會發生激烈衝突。

不過張楊畢竟才一千多人,壺關又是有名的險要,所以並沒能攻下,張楊又轉而攻略其他各縣,募集到數千人,等待時局變化。

討董聯軍成員之一,河內太守張楊成為諸侯的經過

丁原


張楊重大事件之三——關東聯軍,背叛袁紹

初平元年(190),關東聯軍成立,各地諸侯推舉袁紹為盟主。袁紹進軍至河內郡,張楊率兵投奔,同時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也來聯合,於是張楊同於夫羅一起駐紮在漳水。

南匈奴當然不可能因為董卓亂政這種理由參與聯軍,他們在乎的只是自身利益。眼見關東聯軍畏縮不前,於夫羅看透了這幫烏合之眾,便把刀鋒一轉,揮師攻向盟友袁紹、張楊。

匈奴人倒也沒把袁紹怎麼樣,卻在混亂中把張楊給劫跑了。

《三國志·張楊傳》載:單于欲叛,紹、楊不從。單于執楊與俱去,紹使將麴義追擊於鄴南,破之。單于執楊至黎陽,攻破渡遼將軍耿祉軍,眾復振。卓以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

這段記載非常怪異。先說紹、楊不從,結果匈奴單于卻“執楊與俱去”,袁紹派麴義追擊,在鄴城南部擊敗匈奴叛軍,可是於夫羅竟然繼續帶著張楊一路逃到黎陽,還跟渡遼將軍耿祉打了一仗。經過這些,董卓又任命張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相比之前的區區假司馬簡直天地之差。

這到底是什麼情況?

當時的張楊連個像樣的官職都沒有,司馬還是代理的,有什麼重要價值讓匈奴人一路劫持著不放,就算吃了敗仗逃跑也不離不棄?我們看不到這種必要。那麼換個角度去想,“執”這個字非常值得推敲。表面來看是綁票,可作為人質卻沒什麼價值,那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綁架、劫持,就值得懷疑了。

筆者認為,張楊並非完全失去人身自由的被綁架,而更像是被於夫羅威脅著一起背叛了袁紹。類似於馬騰、韓遂做叛軍的起點,他們也是被胡人綁架之後被迫加入叛軍,卻越做越大最後反客為主,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張楊也是如此。


討董聯軍成員之一,河內太守張楊成為諸侯的經過

於夫羅


以此看來張揚似乎是個沒有底線,在大家討伐董卓時背後捅刀的小人?非也。

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載:馥遣都督從事趙浮、程奐將強弩萬張屯河陽。浮等聞馥欲以兾州與紹,自孟津馳東下…浮等到,謂馥曰:“袁本初軍無鬥糧,各己離散,雖有張楊、於扶羅新附,未肯為用,不足敵也”…馥不從,乃避位,出居趙忠故舍。

這段史料講的是袁紹逼韓馥讓出冀州牧,韓馥的部將趙浮、程奐先是領兵與袁紹對峙,然後為韓馥分析形勢,苦勸其不要放棄,但韓馥最終還是讓位給袁紹的經過。

需要注意的是,這件事發生在191年,距離關東聯軍成立已有較長時間,而且追擊於夫羅、張揚的袁紹部將正是韓馥軍叛將麴義。也就是說此時的關東聯軍內部早已互相爭鬥起來,袁紹再也不是當初那個光芒萬丈的諸侯領袖,他的真實面目已經展露無疑。

根據上述史料記載,於夫羅背叛發生在袁紹奪取冀州牧之後,所以並不存在討董聯軍前線拆臺的情況,充其量是各為其利而已。見識到袁紹對待韓馥的手段,張楊對袁紹必定心懷疑慮。所以,當南匈奴單于發動叛亂後,張楊也半推半就地加入其中。

討董聯軍成員之一,河內太守張楊成為諸侯的經過


張楊重大事件之四——建義將軍,河內太守

背叛袁紹後,於夫羅與張楊先被麴義擊敗,但隨即又在黎陽擊敗了渡遼將軍耿祉,力量得到恢復。這時袁紹也無暇顧及張楊,他的注意力都放在幽州的公孫瓚身上,兩人新仇舊恨交織一起,正打得不可開交,於是張楊得到了喘息機會。

張楊脫離袁紹,很快就得到董卓的橄欖枝,被任命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相較於之前的假司馬,毫無疑問是火箭提拔,這背後的原因,無非因為張楊手裡有兵,又跟袁紹作對。雖然張楊之前參加過討董聯軍,但白撿的官職誰不要呢,畢竟有朝廷任命,腰桿才硬得起來。

河內郡的位置很有意思,此地屬司隸校尉部轄區,卻在黃河以北,北面與幷州、冀州接壤,南面又與河南尹、洛陽隔黃河相望。董卓將張楊安置在此,顯然有把張楊當成與袁紹之間緩衝地帶的意圖。

這倒不意味著張楊從此成為董卓的附庸,畢竟關東各地已經沒有董卓的市場;至於討董也只是一句口號,大家只求面子上過得去就好,至於實際,還是靠拳頭,各說各話。


討董聯軍成員之一,河內太守張楊成為諸侯的經過


也就是說,得到將軍名號、太守地位的張楊此時才真正以一方諸侯姿態登上歷史舞臺。

關於張楊的早期經歷就講到這裡,對張楊與呂布的交情,救援漢獻帝的經過等等,在下篇文章中繼續為您講述。感興趣的話敬請關注我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