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在家抗疫,無奈一天卻要被罵800次,說的就是咱們

用日記記錄熱點。

宅小強是一個已到適婚年齡的小宅,年前早已做好功課來應對新年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大法,可沒想到由於疫情原因先前的準備現在是一文不值,小強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好事。

但之後的日子,則要承受爸媽各種嫌棄,俗稱“愛的鞭策”

乖乖在家抗疫,無奈一天卻要被罵800次,說的就是咱們


這才發現有時候距離產生美是真的!!!起碼現在小強由衷的覺得,這是對的。

在家呆的時間太長,也讓很多人犯了難,和家人24小時呆在一起,大眼瞪小眼,哪兒看哪兒不順眼,這個空間裡就像短兵相接,一點小差池都能成為引戰的理由。

難道假期這麼久,就沒有一天不用被罵?

有的,或許在我做飯的時候我媽就很溫柔。

乖乖在家抗疫,無奈一天卻要被罵800次,說的就是咱們

會感覺和朋友相處比和家人相處容易太多了!

這就可以發現這兩者有一個最大的區別“角色”,父母、愛人給自己的標籤遠比朋友要來的多,當不同標籤的性質發生衝突的時候,矛盾就容易爆發。

舉個例子:在父母的眼中你永遠是小朋友,但同時也是一個學生或是已經過18歲的成年人,這時父母眼中就有兩個標籤:小朋友、成年人。

那為什麼你不做事,被罵;做事,也會被罵呢?

因為成年人或學生應該主動去工作/學習,小朋友則對應做事不靠譜,爸媽不信你可以做好,標籤就衝突了,做事就不靠譜,不做?你是成年人,想不被罵都難。

還有一個:媽媽罵爸爸會比罵子女多,這還因為在媽媽眼中,爸爸是她的愛人、家庭的老公,這是兩個付出型標籤(應該對她好、對家庭負責),要求就會嚴格些。

當然,對方賦予親人的標籤是什麼?不一定一樣,這和環境和性格有關。

乖乖在家抗疫,無奈一天卻要被罵800次,說的就是咱們

乖乖在家抗疫,無奈一天卻要被罵800次,說的就是咱們


那該怎樣才不會被罵?

有網友吐槽:“如果你在家除了玩手機就是睡覺,家務一點不幹,就等叫吃飯,捱罵是應該的。”

乖乖在家抗疫,無奈一天卻要被罵800次,說的就是咱們


一、做了,還是捱罵,怎麼解?

其實很簡單,角色統一。

接著上面的例子,子女在大部分父母眼中就有兩個標籤:小朋友、成年人/學生,後者是社會賦予社會屬性難以改變,那隻能改變前者。

讓父母認為你做事情是靠譜的,不會把事情搞砸,把小朋友標籤往你是爸媽靠譜的孩子方向去轉變,當然這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這時在家只要做好成年人/學生的擔當,那做家務就不會被罵,開電腦學習不會被說是玩遊戲,因為你是靠譜的,能把家務做好,也是真的在學習。

乖乖在家抗疫,無奈一天卻要被罵800次,說的就是咱們


二、減少被罵概率

這就是距離產生美的原因,越是親密的家人標籤越多,往往標籤的衝突次數只能減少不能避免,那怎樣才能繼續降低被罵概率呢?

其實有一個很土的辦法,看不見、不知道就可以了,因為事情的源頭不見了,自然也就罵不起來了,這也是為什麼平時上班很少被家人罵的原因。

可疫情當前,距離是不可能的,吵生氣了還不能離家出走。


乖乖在家抗疫,無奈一天卻要被罵800次,說的就是咱們


但有一種看不見叫假裝看不見,說白的是一種心態的轉變,這就得從罵人者下手,做思想工作。

最著名的案例:第一次做飯、第一次打掃...即使做的不好,也會選擇寬容。

那你想睡懶覺不被罵?只要你能合理的說明前天晚上工作到多晚或者平時工作多辛苦今天休息一下就可以了,只要有合理的解釋就能避免。

沒有合理的理由,就想睡懶覺,那宅小強建議直接開門見山:我是不會改的,你罵我也沒用,與其生氣不如當做看不見,這樣還能少氣些。

乖乖在家抗疫,無奈一天卻要被罵800次,說的就是咱們


說到最後:打是親,罵是愛,這又何嘗不是親人和朋友的區別,有人就會覺得在家閒來吵吵架也不錯打發時間,生活也多點樂趣。

要是在家這麼還沒被罵,小強都懷疑我爸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