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吗,为什么?

北宋书生耶律萧


我认为《聊斋志异》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它通过描写鬼神故事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幻想美好未来。从该书作者蒲松龄的人生看,19岁中县、府、道试第一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以教书度日,到71岁才得一个岁贡生。科场失利,命运坎坷,令他心情郁闷,故以写书寄托以达志。正因为他身居低层,世态炎凉感同身受,才能写出对后世影响的《聊斋志异》。假若他中举得志,步入青云,未必有时间写出《聊斋志异》,即使有时间,身处官场,看事观点未必同样。所以,他写出的作品批判现实主义入木三分。所以说,《聊斋志异》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是有理由根据的。






我认为是的,可从以下几个当面来看:

一、《聊斋志异》的时代背景

《聊斋志异》成书背景为清朝前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而作者蒲松龄恰恰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蒲松龄,山东淄博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雅号聊斋先生。蒲松龄可谓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乡试县、府、道第一,考取秀才,是年十九岁。可之后科场却连连失意,名落孙山,直到70多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

二、《聊斋志异》具有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的原因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穷其毕生、呕心沥血的杰作。我认为,《聊斋志异》虽然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元素,但从根本上讲是现实主义:不论从思想内容还是创作方法来看,作品都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尽管作品大量描写鬼狐仙妖,但实质是以浪漫主义为外衣。

正如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所言:“《聊斋志异》以最不现实的方式做最现实的文章。”

众所周知,蒲松龄生活的时代,社会风起云涌,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图景。再来看看其主观原因,蒲松龄作为封建士林的失败者,为统治阶级所抛弃,使其得以有机会接触社会最底层的黑暗,能够深有体会地描写当时社会复杂交织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凡此总总,使得《聊斋志异》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

也许有人会问,作品中大量描写的鬼狐神妖又作何解释呢?鬼狐神妖都是根植于社会现实的,面对空前的文字狱,稍有不慎,即家族脑袋搬家,这实属作者不得已而为之。由此可见,封建社会对文人控制打压之严酷,在那样的环境下都能有如此巨著问世,今之后人不能不为之肃然起敬。

三、《聊斋志异》对广阔社会现实的反映

清初社会风起云涌,蒲松龄用手中那支既柔弱而又刚强的笔记录、搜集、整理、创作了反映社会现实的《聊斋志异》,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历史。

  1. 《聊斋志异》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揭露

作者在自序中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记叙描写了广泛的社会现实。作品对封建制度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揭露,比较著名的篇目有《王子安》、《司文郎》、《考弊司》等。

  • 《王子安》篇借主要人物酒后狂言,栩栩如生地显示了盼望报马临门的迫切心情。王子安如此迂腐而近于癫狂的性格,正是科举制毒害是结果,作品篇幅不长却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下层知识分子囿于名利枷锁而产生的反常精神状态。

  • 同为揭露封建科举题材的《司文郎》,写了一个盲眼和尚用鼻子嗅文章以辨优劣的故事,几名书生分别拿文章让其闻,闻着呕心发吐的居然高中,闻着很好的反而最终落榜,文中还有一个鬼魂自己生前科考不中死后帮人科考的情节,由此折射出封建科场的黑白颠倒与腐败,其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 《考弊司》则变相反映科举制的黑暗与腐朽。面对血淋淋的情形,蒲松龄用笔以另类手法记录下来,向读者逼真地展示了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科举制的不合理与反动。
2. 《聊斋志异》对封建黑暗官场的批判

另一方面,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写了社会的黑暗与官场的腐朽,其中有很多都假借鬼狐,却根植于社会现实。

正如乾隆年间王金范为《聊斋志异》所作的序中说:“柳泉蒲子,以玩世之意,作觉世之言;握造化之笔,为揶揄之论。凡其所言孝悌廉洁,达天之命,与夫鬼怪神仙,因果报应之所,无不可以警醒顽愚蠢。针砭贤智,即所谓事异而理常,言异而志正者,岂得以言之无稽而置之哉?”

作者对清初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往往都披着鬼狐的外衣,却显得那么真实。具体分析一下《促织》,即可感受其中的味道。

《促织》篇表面看起来近似浪漫主义,但总的来说却更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就现实主义的深化而言,它在《聊斋志异》中颇具代表性。一个狡猾的里青,假借科敛为名,任意向老百姓分派“促织”,进而以此为升官砝码,从不考虑人民生死,讨好上官,上官则讨好皇帝,成名一家的遭遇即说明了这一点。“一人飞天,仙及鸡犬。天子一跬步,皆关乎民命。”蒲松龄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赋予作品以强烈的真实感。在《聊斋志异》中像这样类似的篇目还很多,诸如《红玉》、《石清虚》、《局诈》、《梦狼》等。

结语:《聊斋志异》作为我国古代优秀短片小说,纵观全文,蒲松龄从现实主义角度入手,对作品创作倾向作出一定的探索和研究,挖掘作品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从作品中的数百个短篇小说中,我们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发现很多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当代现实主义理论为依托,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逐个分析其现实主义特质:对广泛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的反映。


历史长河缓缓淌


我认同《聊斋志异》是中国历史上出色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之一,但不认同其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我们不能随随便便用“最伟大”这个词去下结论。那为什么说《聊斋志异》带有很出色的现实批判主义?下面我们就来聊聊。

反对不义之战

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时期,清朝统治者往往发动不义的战争来征服各族人民,成千上万的无辜民众都惨遭“炎崑之祸”,蒲松龄借《聊斋志异·小猎犬》来表现严肃的战争主题。

小武士们为正义的化身,而蚊蝇代表恶势力,小武士们为消灭人间的恶势力和维护人民利益而战。所以蒲松龄通过赞美正义性的战争,而批判清兵入境时的不义之战。

即便小王者出现时也不仗势作乱,小武士们则“从骑皆下,献飞献走,纷集盈侧”,有条不紊地集合待命,这和当时清兵入境时进行烧杀抢掠的作乱行径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反面批判了清兵残害民众的罪行。

蒲松龄还同情受压迫的民众,通过展现小武士们对恶势力“尽扑杀之”的勇猛姿态,表达了反抗清朝恶势力血腥镇压人民的强烈心态。

控诉官场黑暗

蒲松龄是一个靠“舌耕”为生的穷书生,与下层农民一样挣扎在贫困线上,天灾赋税使他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相同的感受和认知。

他曾在江苏宝应有一年的幕僚生活经历,饱受过被逼租逼税的屈辱,对于官官相护、乡绅恶霸横行的丑恶行径,都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因此他深谙官场的黑暗、吏治的腐败。

在《聊斋志异·公孙夏》里的某监生,自书乡贯姓名都“字讹误不成形象”,却市侩、擅长钻营,在临死前仅出半价便贿买得冥中官职,上位时还“车服炫耀”、网罗美妾,用金钱买来官职就滥用职权,遇上关帝却心虚惊恐得“身暴缩,自顾如六七岁儿”,连尾随的“骑者尽下,悉伏道周;人小径尺,马大如狸”。

将监生某及其跟随的骑者们缩化成微型群体,旨在批判这群名实不符,却要借浮夸之势来掩盖自身的空洞,因为心虚而显得卑鄙渺小、庸俗浅薄的形象。用阴间里花钱买办官职的肮脏交易,影射阳间里明目张胆的卖官鬻爵,暴露统治阶级的虚伪目,指斥封建社会腐败的司法体系。

讽刺科举弊端

科举制度的弊端是蒲松龄批判的重要内容之一。自隋至清,例行了千年的科举制度已成为中国的文人士子观念里根深蒂固的一种功名意识。为了实现“黄金屋”、“千钟粟”的人生理想,众多文人士子皓首穷经,甚至达到一种痴迷的程度。

蒲松龄自小受父亲感染,同样将金殿传胪、雁塔题名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从小就热衷科考,并为此耗尽了心血与青春。而科场上的屡屡失意让蒲松龄经历了无数次期望与失望交错的心理折磨和精神摧残,他深刻体会到科考的公道不彰、仕途黑暗,同时他也看清了科考的种种弊端荼毒士子心灵的真相。

《聊斋志异·白于玉》一篇的少年名士吴青庵得到权贵的赏识,对功名志在必取。但他遇到仙人白于玉,惊讶于白于玉拥有缩小如指、骑于蝉背的非凡本领,受到白于玉追求仙道观念的感染后,便放弃科考,毅然从仙,最终修成正果。

蒲松龄以伸缩自如、逍遥自在的白于玉与困于名场的吴青庵作对比,又以白于玉的一句“士名有志,仆非功名中人也”,揭穿了科考弊端蒙蔽士子心灵的真相。

反叛封建礼教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聊斋志异》中由花妖“小人”与人相恋,成为蒲松龄追求的理想爱情。“小人”只是表象形式,但她的实质却是人,富于浓厚的人情味,因此,故事尤为强调“情”的力量。

《聊斋志异·香玉》中的牡丹花精香玉和黄生产生爱情,不料被游人移植便枯萎死去。香玉与黄生的真情打动了花神,于是花神令香玉复生。在黄生的精心照料下,香玉的魂灵化成花苞,不久花苞开放,“花大如盘,俨然有小美人坐蕊中,才三四指”,转眼间花中的小美人飘然而下,重新变回了香玉。

但明伦批曰:“花而人,人而鬼;鬼而复花,花而复人。花大如盘,人之所以定期于明年也;人小如指,花之所以报恩于此日也。”香玉对意中人用情至深,即便被强硬移植,也要为爱努力突破生死的束缚而重生,表达对爱情坚贞的追求。

这种写法实际上继承了汤显祖在《牡丹亭》塑造“以情反理”的杜丽娘的传统,有意和封建礼教特别是程朱理学相抗衡,大胆地反叛封建礼教种种僵化的教义对人思想的禁锢,也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自由幸福的反抗精神。

批判害民巫术

蒲松龄作为底层文人,长期从事民俗资料的搜集工作,使得他对民间的奇巧技艺尤为关注。

《聊斋志异》里关于民间技艺而变的“小人”具有的精彩演绎描写得十分细致生动,如《聊斋志异·劳山道士》里道士用法术将筷子变成的小嫦娥,“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歌声清越,阴柔而雅,仿若真正的天仙下凡。

《聊斋志异·木雕人》里一个木雕小人扮成昭君的模样,站在狗身上模仿骑在马背上的样子,不时地频频回顾,另一个木雕小人则扮成羊裘儿的模样,尾随其后扬鞭追逐前面的“昭君”,逼真地再现了昭君出塞时的情形。

通过展现“小人”们高超的表演技艺,蒲松龄有意识地将珍贵的民俗文化传承于世。但他反对社会上危害人民的歪门邪道,他以两种“小人”来对这类阴暗的社会毒瘤进行批判:一类是由江湖邪士施法而变的“小人”,一类是由狐精幻变的“小人”

揭露丑的人性

《聊斋志异》中有一部分有关“小人”的作品伸向了人性深处,试图以揭露人性的丑陋面来揶揄社会世俗,讥讽人性的劣根陋习,具有积极的劝诫性意义。这些“小人”都是对世间复杂的人性的大综合,全面的揭露了人性中固有的弱点和阴暗面。

《聊斋志异·八大王》里鳖精用作报恩之礼的“小人”,开启了冯生视觉上能探寻珍宝的特异功能,这令冯生飞黄腾达,同时也招来杀身之祸。直到冯生将所有宝物送出后,鳖精在梦中将“小人”收回,冯生才免除祸害。作者想警醒现世之人,切莫滥用自身优势,应当善将天赋用于正轨。

《聊斋志异·耳中人》里的耳中小人在谭晋玄冥静修行时,以正常人的状态与之说话,当谭晋玄人心术不正时,耳中小人以狰狞的夜叉状面貌出现,且急忙走失,谭晋玄便患上颠疾。因为谭生过于笃信导引之术,致使练功走火入魔,产生幻觉。

总结

蒲松龄所写的《聊斋志异》不仅立足大的社会背景来控诉社会黑暗、讽刺科举弊端、反叛封建礼教,还站在人民立场来批判害民巫术和揭露丑的人性,从大到小,由表及里,比较系统、全面地对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做了一次综合性的批判,不可不谓是文学史上出色的一本现实主义批判小说。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书影文史观


《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许多重要的社会间题,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r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如《婴宁》、《莲香》、《香玉》都在没有恋爱自由的当时写出了青年男女自由相爱的故事。篇中的男女主角不顾封建礼数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大胆地追求心爱的人,并都获得了幸福的结局。如《香玉》中的黄生在劳山下清宫中爱上了白牡丹花妖香玉,不幸花为他人移去,他日日临穴哭吊,终于感动花神使香玉复生宫中。《莲香》中的女鬼李氏热爱桑生,使桑生害了重病,当她不得不忍痛分手之后,却“愤不归墓,随风漾泊”,终于游至张家,借尸还魂,和桑生结成了美满姻缘。在《小谢》中,作者更写出男女双方经过一段自由接触步发展了爱情的故事。女鬼秋容、小谢和陶生开始只是师友相处。后来陶生因事入狱,秋容、小谢为之奔走相救,秋容被城隍祠黑判抢去,也得到陶生的搭救。他们在与黑暗势力的斗争中彼此互助,发展了爱情,才结为夫妇。这在男女被绝对禁止社交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r

《聊斋志异》的另一重要主题,是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作者饱含感情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埋没人オ的罪恶。《叶生》中的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屡试不中,郁闷而死。最后只能让自己的鬼魂帮助一个邑令之子考中举人,“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作者指出科举埋没人オ的原因,即考官都是“乐正师旷、司库和峤”(《于去恶》)之流,不是眼瞎,便是爱钱。《素秋》、《神女》、《阿宝》等篇都暗示了科举考试的贿赂公行;《司文郎》、《于去恶》等篇则有力地抨击了考官的有目无珠。\r

《聊斋志异》的再一重要主题,是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这类作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具有更高的思想价值。\r

《促织》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十分典型的一篇。由于皇帝爱斗蟋蟀,以及地方官的媚上邀宠,胥吏的借端勒索,遂至“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成名一家便是这无数受害家庭中的一个。成名因为买不起应征的蟋蟀,受尽官府的杖责,奄奄待毙。后米历尽艰辛。捕得一头,却不幸又被儿子不小心弄死:\r

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出。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r

这就是“天子偶用一物”造成的悲剧。后来成名的儿子复活,魂灵化为一只轻捷善斗的蟋蟀,才挽救了一家被毁灭的命运。这只蟋蟀献入宫中后,得到皇帝欢心,抚臣受名马衣缎之赐,县宰也以“卓异”上闻。这不仅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压榨的残酷,也充分说明了那些官僚是怎样飞黄腾达的。\r

另一篇作品《席方平》则揭露了封建官府的暗无天日,人民在这里含冤莫伸。作品写诚朴的席廉得罪富豪羊某,为其死后买通冥间的狱吏搒掠而死。席方平代父伸冤,魂赴冥司告状,可是从城隍到郡司直至冥王都受了羊某的贿赂,不仅冤屈莫伸,反遭种种毒刑。作者虽写幽冥,显然影射人世。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封建社会的各级官府没有任何是非曲直,钱就是理。正如灌口二郎判词所说:“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如果说《促织》表明了封建统治机构——各级官府是为皇帝掠夺人民服务的工具,那么《席方平》便表明了它同样也是为地主豪绅欺压人民服务的工具。





古今人文撷英拾萃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鲁迅先生称之为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所说的 “传奇法”,是指作品借幽冥鬼怪狐妖之说讽喻世情,名为写冥界事和人,实则笔笔写现实中习见者,此之为 “影射”。因此我的答案是: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作品巧设冥界幻境,真幻结合,寓真于诞,假中求真,避实击虚,虚实相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01.借幽冥幻界,鞭笞社会阴霾。

《聊斋志异》艺术构思之奇特,正是表现在阴阳的对照、时空的穿越。他奇想百出,异想天开,表面上是在写发生的冥界的美丑诸事,其实每一件事都是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事件。

有美丑颠倒的统治权贵,有贪婪狠毒的阴司判官,有科举考试中的卑鄙龌龊,有追求真挚美好爱情的男女,有惩恶助人的侠胆义士,有知恩图报的情义之举……作者的弘扬正气之情、愤世嫉俗之意、鞭挞黑暗之怒,充溢于字里行间。这是 《聊斋志异》富有艺术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罗刹海市》一文中,所谓 “罗刹国”,即鬼的世界———冥界,美少年马俊被飓风飘至罗刹国,在那个国度里,美丑颠倒,而取人又 “不在文章,而在形貌。其美之极者,为上卿; 次任民社; 下焉者,亦邀贵人宠,故得鼎烹以养妻子”。因此,面目越是狰狞丑恶,地位越高权越大。

占据统治地位的相国就长得特别古怪: 双耳背生( 耳不聪) ,睫毛覆目如帘 ( 目不明) ,鼻子比常人多了一孔 ( 不辨香臭) 。马俊长得俊美,竟然被视为怪物,见之莫不恐惧逃走。若要得到高官厚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以煤涂面,丑化自己。马俊因之感慨说: “嘻! 游戏犹可,何能易面目图荣显?”这些描写,似乎是海外奇谈,其实全是现实社会的写照,是作者的骂世之言。

《考弊司》一文中,考弊司,即冥界的司法部门,大抵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之类。鬼王贪婪、凶残、暴虐,以下属初见皆要割髀肉为 “成例”,即使有 “父命”求情也不能免。唯 “丰于贿者,可赎也”。这样一个只认钱不认人的龌龊地方,却高高挂起两块大书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的招牌,真是绝大的讽刺。身为考弊,干的是舞弊的勾当!执法犯法,现实如此,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官吏的丑恶行径。

《席方平》中席方平魂入阴间,代父伸冤,但富翁已经买通了阴司、冥王,致使席方平连遭迫害。《梅女》通过一个冤死的少女在冥中复仇的故事,控诉了官吏的贪婪和残暴。还有 《李伯言》《聂政》《潞淋》《陆判》《僧术》《王十》等数十篇小说,都是借冥界的事或揭露官僚机构的黑暗腐败,或暴露科举制度的腐朽,或批判封建礼教的残酷。

02.借鬼怪形象,描绘多样人性全貌。

《聊斋志异》中,鉴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家说 “鬼怪狐妖”,不是因为骨子里好奇的天性,而是出于对复杂人性的探讨,是对黑暗现实的映射,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鬼被想象成为同样有着爱恨情仇的另外一种 “人”,人的一切道德伦常在鬼的世界中都存在。

《聊斋志异》故事中人物多是以狐鬼神怪的面目出现,书中作者借各种 “狐妖鬼怪”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 “鬼形象”。在远古时期,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控制和抗拒的生老病死以及人死后的所归之处的迷茫,幻化产生出对鬼怪的崇拜和恐惧,渗透到人类思想的深处。

《聊斋志异》一书中所写 “鬼故事” 有一百多篇,有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的,有追求美好真挚爱情的,有恶毒凶残喝人血的。蒲松龄不论写狐写鬼,还是写神写怪,写善写恶,其实都是写人,写社会人生,写人物的本性。

《聊斋志异》通过诸多趣味横生的鬼魅故事,塑造了鲜活的 “似鬼非鬼”的社会生活中的凡人形象,他们有凡人的向往、追求,有凡人的喜怒哀乐、穷通祸福,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人类的思想道德观念,也鞭笞人的可怜、人的可悲,甚至人的可耻。

《水莽草》讲述了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成功的鬼形象祝生。祝生途中误吃了水蟒鬼寇三娘的水莽草而丧命。在冥界阴曹地府,祝生找到寇三娘,并让她做了自己的妻子。之后,为鬼的祝生带着为鬼的寇三娘回到家里照顾孤儿寡母。作为水蟒鬼,他非但没有找替身脱生,还阻止别的鬼这样做,以此救了不少性命。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刚直不阿、孝敬母亲、帮助别人,富于牺牲精神的鬼形象,一个放射着奇异光彩的艺术形象。

《红玉》中的狐狸精红玉主动帮助贫士冯相如娶了妻子卫氏。《王六郎》《封三娘》《小谢》《娇娜》《辛十四娘》《秦生》《聂小倩》《武孝廉》《阿秀》《小翠》《鸦头》等文中的狐鬼,个个奇而不怪、异而有情,在变幻莫测中寓有平常人物的个性,富有社会内容和现实意义,令人印象深刻又回味无穷。

03.结语。

总之,《聊斋志异》中关于冥界、鬼怪、花妖的故事,都是将阳间世界的种种丑恶不法之事,搬到“冥界”这一特殊的场景中来描写。作者大胆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并予以严厉的批判和辛辣的嘲讽,愤世嫉俗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阅尽千山观沧海


《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謀略国学


聊斋志异中各主角代表人们向往的美好愿望,也表示人性的弱点。

妖精鬼怪代表人性的恶毒,贪婪,丑陋,自私,阴谋,凶残。而表面装饰的那样的光鲜亮丽,和善可亲。

里面的法师一类的人物,代表正义,疾恶如仇的心里体显。

所有的故事皆暗示当时那个社会的各层次人物的现象,各层次之间的矛盾。


Y延年有余Y


我不这么认为。

不可否认,《聊斋志异》是一部非常伟大的文学作品,她的伟大之处,更多的体现在其文学性和故事性上,是一本文笔流畅精准的短篇故事集,这些故事不论长短,大多结构完整,故事性强,可读性高,给小孩讲故事也可以从里面找着讲。

但要说批判现实,我认为这并不是作者的初衷,作者的创作初衷不过去完成一个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搜集整理民间传说故事。很多民间传说故事本身会有批判现实的成分,但蒲松龄在整理写作时,更多的是在行文、用词上加以修饰,而不是在批判现实上进行人为的深加工。

她是一部非常好的古代文学故事集。




眼看起高楼


我认为两者有差异。

先说说什么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起来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在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正式提出并定义的是高尔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文学为分析手段,提供特定时代的历史画面,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底层人民的痛苦,提倡社会改良,同时还关注人的命运和前途。代表作有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再来说说《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写的主要是花妖魅狐和人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奇幻的鬼怪故事,其中以人妖相恋的故事为多数。全书的主题和主题主要有三个。一是通过妖亦有情,人更无情的反讽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腐朽、官贪吏虐、豪强横行、生灵涂炭,这是导致人民生活痛苦的主要来源;二是展现在强烈压迫下穷苦人民的反抗斗争,比如“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三是揭露科举考试的弊端,有才华的却屡屡名落孙山,没才华有势力的却能仕途通畅,也通过一些梦幻的境界,嘲笑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仕子。

所以,虽然两者特点很多重合,都是揭露批判社会黑暗、揭露底层人民的苦难,批判现实主义我认为它除了揭露批判外,更多的是从社会大众角度出发来审视社会现状,一方面是讽刺,另一方面是对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根源及解决方法的思考,相对来说更深层次。《聊斋志异》则相对来说层面没有那么广阔深刻,一是作者一时兴起,搜罗民间鬼怪之事;一是写小说的原因多少是有仕途不顺的因素在里头,有个人的因素;三是小说虽然批判揭露社会的丑恶,但也止于批判揭露而已,并未从社会层面深层次地考虑社会问题的本源和未来的发展。

所以我觉得《聊斋志异》固然优秀,但并不能成为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个人感觉鲁迅作品更合适些。





读书不如品书


我认为没必要将《聊斋》一书硬性划入(批判)XX主义之列。二十年前我曾有意将《聊斋》一书改写部分合集成书,之后改写十余篇后就没有再坚持下去。我是一名《聊斋》粉丝,也自创有鬼狐故事成书,依我对创作"鬼狐”的感想而言,创作中只考虑把故事写的更具可读性就可以了,《聊斋》一书也不是一个时间完成,且又多为整理而成,实难一概统论,且不能如鲁迅之文那样有着明显的"主义”色彩相等。至于"伟大”,《聊斋》一书自是名副其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