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行为,用现今眼光审视如何看待?

周勇华2


古人常用焚书坑儒来形容秦始皇的残暴,这被作为始皇帝暴政的两大铁证。

其实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当时所带来的影响并没有我们后世想象的那么大。尤其是焚书,之所以会造成后世这么巨大的影响,是因为另一个人的加成。

焚书坑儒,现在经常被拿在一起说事,其实在秦朝的时候,这是两个独立事件。

我们先来说说焚书,烧毁书籍确实不好,在客观上造成了文化断层。可是我们站在秦始皇这么一位封建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这很有必要。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统一中华,可是秦国的统一并不牢固。秦国推行法治,讲究严刑峻法,凡事皆以法作为准绳,这和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仁义和礼教完全背道而驰。

任由这种思想的存在,会搞乱民众的头脑,不利于秦国法治,向六国推广,无法做到国家一盘棋,所以秦始皇采用了焚书这一酷烈的手段,从根本上消灭儒家思想,试图通过时间的推移,将全国人民的思维模式统一在法家的模式之下。

当然。秦始皇所谓的焚书并不是像后世修撰四库全书那样,彻底的毁灭这些书籍,秦始皇还是留有后手的,当命令丞相府进行了备份,一直放在阿旁宫内。

结果西楚霸王进入咸阳之后,一把火烧了阿房宫,这些备份的书籍,也就随之付之一炬了。所以说所谓的文化断层,这个锅得由秦始皇和楚霸王,这两个大人物一起背。

我们再来说一说坑儒,其实根本就没有坑儒这个事情,这是那些腐儒为了抹黑秦始皇,而移花接木的行为。秦始皇确实坑杀了一批人,但是这些人不是儒生,而是所谓的术士。

这件事情的起因其实还得怪秦始皇,得了天下想长生,这是中国古代帝王的通病。在那个科技不怎么发达的年代,就有那么一批术士,专门招摇撞骗。有个别数是胆子特别大,他们把主意打到了始皇帝的头上。

秦始皇依托这些术士寻求长生不老的秘方,可是世界上哪有这种东西,秦始皇被这些人骗了几次之后,终于醒悟过来,于是决定坑杀了咸阳城那几十个该死的骗子术士。这里面有没有所谓的儒生呢?

这个真没有,后世的儒生利用手中掌握的话语权,抹黑秦始皇。只是因为秦始皇时期他们儒家学说不受待见,故意把始皇帝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描述成了一个嗜杀之人。

其实秦始皇的伟大远非这些腐儒所能想象,他的焚书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更好地融合原六国地区,统一全国的思想,在大战之后进行新的建设。

所谓的坑儒被证明是子虚乌有的,死的只是一些不学无术的骗子而已。如果这都要被说成是残暴,那么中国就没有什么明君了,因为每个皇帝手上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几十条上百条的人命。


历史评说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如果秦真的焚书坑儒?焚的对坑的好,但不够彻底,可恨跑了个犬儒叔孙通,这个秦末的穷酸儒生,整天抱着皇帝大腿拍马屁,皇权的威严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被他拍出来的杰作,是他造就了中国特权腐败的思想文化?

后又衍生了犬儒董仲舒,朱熹,王阳阴等清流派假大空之流,董仲舒给皇帝灌输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子乃是老天爷的儿子,天人合一实乃狗屁不通之谬论?又罢黜百家独尊儒家,成了跪舔皇权的走狗!

朱熹登场发明了集所有狭隘虚伪,极端民族劣根性于一身的理学,打着"存天理,灭人欲"的幌子,私下里強奸儿媳,诱奸胡寡妇,逼二个尼姑为妾,龌龊,恶事做尽,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王阳阴亮相也弄出个知行合一,无非是愚弄民众,巴结权贵的狗屁哲学文化?这四大犬儒所谓的"圣人"虽然已经遗臭了万年,但对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伤害,是灾难性的也是极其深远的遗害了一个民族千秋万代!


鑫挺83563181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献上一点粗浅的看法,也希望与有兴趣的网友心平气和地讨论。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流传已久,其实“焚书”和“坑儒”是两个事件,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说,是因为它们似乎共同指向“文化人”。兔死狐悲啊,后世那些拿笔杆的文化人,自然对此大为不满,于是借此口诛笔伐秦始皇,大有不把他彻底批倒斗臭决不罢休之势。

秦始皇一生干了许多大事,如创帝制、平百越、御匈奴、书同文、车同轨、筑长城等等。“焚书”和“坑儒”同样是秦始皇干的,可以与上述他干的那些大事放在同列。

如何看待这两个事件,首先要剥去覆盖在这两个事件上的层层迷雾,尽可能还原事件的真相,其次是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对它们做出一个尽量客观的评价。

  • 秦朝“焚书”


(一)“焚书”烧掉了哪些书?

秦国富国强兵,始于商鞅变法。秦始皇的“精神导师”韩非说:“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韩非子·和氏篇》)可见,商鞅对“文化人”是排斥的。《商君书》中清晰体现出韩非的论断,如:“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皆以避农战”“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豪杰之士学习《诗》《书》,然后靠嘴皮子到外国有权有势的人那里谋得富贵,农耕和作战这些事儿还有谁来做呢?商鞅还列出的十种人,说这样的人多了,国家就找不到人去打仗了。

商鞅是否曾经有组织地焚书,未见记载。但他反对那些“文化人”靠耍嘴皮子谋求富贵,对修习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的人保持高度警惕。一句话,商鞅主张务实不务虚,坚信空谈误国,农战兴邦。秦国后来担当统一六国的角色,证明商鞅的政策在当时是对的。秦始皇和他的核心团队继承的,就是商鞅留下来的这个过分“务实”的传统。


  • 商鞅像,他才是焚书思想的始作俑者。


焚书事件发轫于一次宫廷饭局。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皇帝在咸阳宫大摆宴席,招待威武百官,七十位博士为皇帝献酒,颂祝寿辞。仆射周青臣高度赞扬皇帝平定天下,实行郡县制的功绩,话说得有点肉麻,皇帝很高兴。博士淳于越不爱听了,指责周青臣“非忠臣”。淳于越对皇帝说,殷、周分封子弟、功臣,能够统治天下千年之久。可您的子弟却只是“匹夫”(平常百姓),一旦有人谋朝篡位,谁来救您老啊?“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他终于说到关键处了:我们要效法古人搞分封,否则大秦国祚不能长久啊。

秦始皇觉得也有道理,于是下令讨论。讨论的过程没有记载,《史记》详细记载了丞相李斯做的总结。李斯主要说了两点:

第一,“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不能用古代的制度治理今天的天下,郡县制是适合今天的制度,不能改行分封制。他直斥淳于越为“愚儒”,指出“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你们这些读书人不学习今天的制度,却要开倒车效法古代,以这是诽谤当代,会搞乱了民心。

第二,他提出“焚书”的建议。对这件事儿,李斯心里也没底,所以向秦始皇汇报的时候用了“臣斯昧死言”——我这可是冒着犯死罪的危险说的啊。他说,古代诸侯分立,一些读书人“道古以害今”,借古代制度指责当今。现在国家统一了,一切由皇帝决定,可那些办私学的人还是那样,聚在一起非议朝廷的法令,擅自用自己的所学来议论法令,在皇帝面前夸夸其谈谋取名利,到了老百姓那里又标新立异制造毁谤之说。长此以往,皇帝的权势就会下降,下面就会形成朋党势力,这种现象必须禁止。

  • 李斯(《楚汉传奇》剧照)


如何禁止呢?李斯提出的措施就是“焚书”。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意见,于是就有了“焚书”事件,焚书的范围包括:

1.要烧史书:除了秦国的史书外,其余各国及周朝的史书一概焚毁。

2.要烧诸子百家书:《诗经》《尚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除了秦朝博士机构里收藏的,其余都交到地方官那里焚毁。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博士,是秦朝的一个机构。《汉书》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博士掌管图书典籍,收藏有《诗经》《尚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据李斯的表述,博士藏书是不用焚毁的。那后来为什么有些书,如《尚书》,找不到全本了呢?很可能是博士藏书躲过了秦始皇焚书,却没躲过项羽放火,如唐代杜牧所言,“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清代桐城派学者刘大櫆说:“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

3.不烧的书:关于医药、占卜、农业技术的书就不烧。这体现出秦人“务实”的特点。

4.禁止私学:敢在一块儿讨论《诗经》、《尚书》的处死刑,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官吏知道却不举报的,以同罪论处。

5.焚书期限:焚书令下达30天以内烧书,逾期不烧,处以不同的刑罚。于是有人趁这机会把书记在脑子里,汉朝太平以后有写出来。

6.以吏为师:朝廷下达法令,如果有人要学习,就去向官吏学习,不要跟那些读书人去学了。

上面六点是秦代“焚书令”的全部内容。可见,焚书既不是专门针对儒家,也不是为了消灭文化。那是什么呢?秦朝统一后,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形成的法家文化“以一敌六”,实质上处于弱势;战国以来“百家争鸣”,游士们摇唇鼓舌谋取富贵,一些人引证古书“以古非今”。面对这种局面,秦始皇采取焚书的政策,与其说是为了推行文化专制,不如说是为了维护皇帝制、郡县制等新措施,采取的一种统一意识形态的措施,尽管它是那样的野蛮、粗暴。

“焚书”无疑对中国文化造成很大的损害,如聚讼两千多年的“今古文《尚书》”之争,就是焚书的后果之一。但我们也要看到,秦始皇的焚书比起后世战乱,或清代“文字狱”之类的损害,要小得多。诚如鲁迅所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

(二)“坑儒”活埋的是什么人?

吴思先生有篇文章叫“皇帝是个冤大头”,此言不虚。秦始皇就做过冤大头,可是他不甘心做冤大头,他会报复,于是就有了“坑儒”事件。

  • 秦始皇(《楚汉传奇》剧照)


秦始皇为什么会成了冤大头?因为他想长生不老。上有好者,下必忽悠之。请看: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福说能到海里的仙山上求不死之药,忽悠了一大笔钱,带着秦始皇派给他的几千童男童女跑到日本去了;

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让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一去不复返;同年,派燕人卢生如海求药,药没找到,带回一句“亡秦者胡也”的谶语,秦始皇笃信不疑,派蒙恬率军北击匈奴;

三十五年(前212年),卢生忽悠秦始皇说,我们找不到仙药,是因为你住的地方有人知道,所以神仙不敢来。以后你住在哪里不要让人知道,大概就能找到仙药了,秦始皇一听不错,就下令把咸阳附近的宫殿都用天桥、甬道连接起来,他到了哪里,如果有人泄露,就处死刑。

《史记》的记载,秦始皇身边“候星气者”有三百人之多,上面提到的几位只是“方士团队”中有代表性的几位。秦始皇对方士们的信任、赏赐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里就不赘述了。然而,方士们却一次次让秦始皇失望,甚至连点“假药”也没带回来。当一个个新的谎言再也难以掩盖旧的谎言时,一些方士选择了开溜。上面提到的那位燕人卢生与他的同道侯生一商量,还是赶紧跑吧。两人商议的时候,还说了秦始皇不少坏话,如“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等等。

  • 徐福(剧照)


但是,卢生等人低估了秦始皇报复心,也低估了秦朝御史们的办案能力。秦始皇听说卢生、侯生跑了,大怒,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以前查抄天下那些不中用的书烧掉,我征召任用了很多博学之士和方术之士,前者是想让他们帮我创建太平盛世,后者是想要给我炼制仙丹寻找仙药。现在却听说韩众跑了,再也找不到了,徐市(即徐福)等人花费数万计的钱巨款,最终也没找来仙药,只有他们非法谋利互相揭发的消息传到我耳朵里。对卢生这些人,我是尊重他们的,给他们的赏赐十分优厚,今天竟然在背后诽谤我,以此加重我缺少德行的传闻。他们这些人在咸阳的,我派人去调查过了,有的人竟妖言惑众,扰乱民心。”这段话完整地记载在《史记》里,司马迁应该是有依据才这么写的。

秦始皇年轻的时候对唐雎说过:“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次他怒了,就有人要倒霉了。秦始皇的御史们出手办案,抓住一个就严查“同党”。这些人互相告发,最后牵扯到的人数达到460多人 。秦始皇下令在咸阳把他们全部坑杀(活埋),这就是所谓的“坑儒”事件,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比“焚书”事件晚一年。

明明是“坑方士”,怎么成了“坑儒”呢?事实上,司马迁并没有说坑杀的是儒生,只是他在行文中,用“诸生”指被坑杀的人,并且写了公子扶苏劝谏秦始皇一段话。扶苏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这就给人一个印象:秦始皇要杀儒生,扶苏劝他不要杀。

扶苏是秦始皇的亲儿子,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贤明公子。如果他知道老爹恨儒生,讨厌孔子,还会在他暴怒的时候,搬出孔子来火上浇油吗?这段话应该这么理解:扶苏知道父亲无意杀儒生,并且是尊重孔子的,所以把孔子搬出来,打个“马虎眼”,希望父亲看在孔老夫子的面子上,消消气,不要杀戮过多。

司马迁笔下的“诸生”,所指也不全是儒生。比如惹事儿的那两位卢生、侯生,就都用“生”来称呼,但他们是方士,不是儒生。孔子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而且“子不语怪、力、乱、神”。像这种到处找神仙、求仙药的方士,怎么能进入孔子门下呢?近代大儒章太炎看得明白,他说:“秦皇微点,独在起阿房及以童男女三千人资徐福。诸巫食言,乃坑术士,以说百姓。”这就是说,那些方士们欺骗了秦始皇,秦始皇杀掉一批,让老百姓人心大快。

秦始皇“坑儒”之说,大约起源于西汉末到东汉初。东汉班固在《汉书》里说:“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 ,杀术士。”注意:班固说的还是“杀术士”,没有说“杀儒生”。唐代颜师古注释《汉书》的时候,引用了东汉卫宏在《周礼·周官书·序》中的一个故事,说秦始皇焚书后,怕天下不服,以封官为诱饵,引诱“诸生贤儒”七百多人到咸阳。然后假意派他们到骊山的山谷中考察,突然发动预先设置的机关,把它们都埋在山谷里。这个故事的想象力很丰富,但一看就是出于个人的虚构,司马迁、班固等大史学家都没有这样的记载。

另外,假托西汉孔安国的伪《古文尚书·序》中说:“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这大概是“焚书坑儒”一词的最早出处。据考证,这篇序根本不是出自孔安国之手,很可能是魏晋时期郑冲写的。郑冲曾为曹魏的皇帝曹髦讲授《尚书》,在曹魏官至太保,到西晋官至太傅,大概是想教导皇帝别学秦始皇,才伪造了那篇序言。

如果说秦始皇真的讨厌儒生并“坑儒”,那么他在“坑儒”之后,按理应该对朝廷里的儒生来一次清洗呢?事实上并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秦朝的70多位博士中,大部分都是儒生,没有记载说哪个人受到“坑儒”牵连。孔子的六世孙孔鲋,在“坑儒”时就是博士,陈胜起义后,离开咸阳投奔陈胜;另一位博士叔孙通也经历过“坑儒”事件,秦二世时期还和其他博士们一起,参加秦二世组织的廷议,把秦二世忽悠得乐呵呵的,然后他老兄就收拾收拾走了,最终成为汉朝的开国元勋;张苍是出于荀子门下的儒生,秦朝时担任御史,秦末投奔刘邦,后来做过汉朝的丞相。

  • 叔孙通(《楚汉传奇》剧照)


如此看来,所谓的“坑儒”事件,其性质与焚书完全不同。它实质上是一起报复性的“刑事案件”,而不是政治案件。它是秦始皇对欺骗自己的方士进行的残酷报复,受害者主要是方士集团而不是儒生群体。那么说,被坑杀的人里面,有没有儒生呢?这里面可能是有儒生存在的,毕竟在严酷的秦法之下,人们互相揭发,有可能就咬出哪位儒生。但这已经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只能是一个永久的谜团了。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所谓的“坑儒”,并不是秦始皇针对儒家学派的打击迫害,而是为了泄被欺骗的私愤。

如此残忍的集体坑杀,应该吗?当然不应该,这是残忍的罪恶。但我们要知道,这事儿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在它之前有白起集体坑杀40万赵国降兵;在它之后又项羽集体坑杀二十余万秦国降兵。

历史啊,真是太残忍了,但愿人类以后不再有这样残忍的事件。

参考资料:文中除注明出处的以外,主要参考《史记》《汉书》。


国学微知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王朝以后,于公元前213年,在都城咸阳宫设宴摆席。群臣你言我语,尽情歌功颂德。这时,儒生淳于越偏偏独出心裁,提议秦始皇应该效法古代,恢复分封制度。

📒丞相李斯不同意他的意见,并且借题发挥,无限“上纲上线”,认为儒生借古讽今,惑乱百姓。李斯还把这一切归罪于儒生读书而造成的结果,根源在于“书”,建议当朝皇帝下焚书令。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这就是“焚书”。

📒再说“坑儒”:第二年,又有一批儒生批评秦始皇天性刚暴,贪于权势,滥施刑罚,秦始皇大怒,认为这是谣言惑众,动摇政权。下令大肆搜捕,把抓到的儒生460多人全部在咸阳效外活埋。

📔“焚书坑儒”:摧残了人才;篏制了思想;抵毁了文化。中国知识分子没有社会地位,延续影响了后世二千余年。

📒唐代诗人章碣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末冷山东乱,刘项本来不读书。

📔现代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笑看东篱


焚书坑儒长期是秦始皇被后人所诟病的暴政之一,被视作秦始皇对于儒家的残酷镇压。但是,焚书和坑儒根本就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一个是政权需要,一个是泄私愤。其后果也远远没有文人形容的那么严重。

关于秦始皇焚书,钱穆先生等学者已经分析的很透彻了。以古非今者族,而不焚书的只是黥为城旦,重点在于禁止“以古非今”,不在焚书,是为了安稳政权。而且焚书也不是秦始皇和李斯的发明,秦国很早就实行过这个政策,商鞅变法时就曾“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势”。所以秦始皇一听到李斯焚书的建议,就表示认可,并付诸实施。其中医药、卜筮、种树等书不在禁列,《诗》、《书》、百家语也允许博士官收藏(这批书很多毁于秦末战乱,和秦始皇没什么关系)。

坑儒这件事,顾颉刚先生也说的很明白了。秦始皇只是因为被骗了,发发个人脾气,想杀了欺骗自己又诽谤自己的方士。始皇迷信方术,认为方术之士可以为自己找到神仙真人,求得长生不老之药。一些方士也投其所好,自己与神相通,可得奇药妙方。秦始皇派韩终等去求不死之药,又派徐市(即徐福)造了大船,带了五百童男女去找,都没了下文。时间一长,方士们无法自圆其说。于是侯生、卢生密谋逃亡,在逃亡之前,还说秦始皇一堆坏话,“刚戾自用”,“专任狱吏”,“贪于权势”,“未可为之求仙药”。秦始皇大怒,曰:“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是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让御史审讯在咸阳的方士与儒生。诸生转相牵连告发,结果查出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于咸阳。整个事件,秦始皇没有任何针对儒家的意思,也不是因为某人是儒生才坑杀他的。


竹子学学


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直到现在都是悬案一个。始皇帝到底坑的是儒?还是方士?始皇帝干了几件逆天大事:灭六国一统天下,废分封,设郡县,车同轨,书同文,一法度衡石丈尺。用现代眼光审视又当如何看待?

难不成我们成全了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遗愿?复六国,车异轨,书异文,六国六法度衡石丈尺?焚了书,而后大汉出了董仲舒。武帝独尊儒术延续至大清,其结果就是:大秦帝国纵横天下灭六国一统江山,打得匈奴是闻风丧胆、不知所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至武帝,大破匈奴,一绝后患。再往后,是尊了儒术,灭了血性,除了挨打灭国,再没有了大汉的威仪。崖山之后,再无中国;大明之后,再无华夏。

直到大清亡,五四砸了孔家店,文革再砸孔家店,好不容易看到了中兴的苗头,今天又提焚书坑儒。到底秦皇坑的那家的儒?焚的那家的书?至今无定论。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争出了大秦一统天下,今日一提恢复国学,首先进入脑海的就是儒学。我就不明白了,法道墨释儒,兵家带杂家,怎么国学就只有儒学而无它?如果独尊儒术,唯儒学是尊,我们究竟是想要再次伟大,还是想要……您说呢?儒学没错,独尊差矣!国学法道墨释儒,中国不是只有一个学!焚书坑儒,焚的谁的书,坑的谁的儒?焚书坑儒错在何方?谁来回答我!


行云流水


很多人说可惜云云,用手指历数千古一帝等等罪过,这些人充斥着无知,愤恨等情绪。垃圾始终改变不了自己是垃圾的一类,就像当今中国,尚有许许多多的地域歧视,地域文化歧视,语言文化上的歧视,已经过去几千年了,这种歧视都消除不了,如果不烧了,这种歧视绝对是变为普遍性存在,对国家,对民族的融洽性绝对大大有害,我们宁愿要长久的大一统,也不要那种处处纷争的时代。所以从绝对上,这类白痴,嘴上说说就算了,可以说这种白痴天天怼这怼那,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自己有多高尚,多有见识,多有悲愤的心。

文化是相对的,烧了就烧了有什么可惜的?难道烧了就缺少了那种精神吗?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人创造的。人类不灭,终有大道在。然后我就想:你可惜个什么?可惜个屁啊!烧了的是精华?什么是精华?精华是怎么来的?难道几千年的发展都抵不过那种精华?我们连几千年的三座大山都推翻,你谈可惜个毛线。


夜水930


历史上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被说成了秦始皇暴政的代表,实际上,深入地读史书以后会发现,秦始皇这个锅背得有些大了,真正应该背锅的应该是李斯,而“焚书坑儒”的本质也是法家思想排挤其他思想的一种外在表现。

先说说“焚书”

说起“焚书”,其起源还要来自于郡县制。

当时,秦朝政府虽然全面推行了郡县制,但是一直还是有不少的反对之声,尤其是一些博士(秦朝时各学派的代表,负责掌管书籍等等,秦朝时标配是70人)。而李斯利用这个机会便向秦始皇建议“焚书令”。

而“焚书令”的主要内容还是比较耐人寻味的,我们先来看一下:

1、史书都烧了,秦纪除外;

2、民间藏匿的诗书百家语,都烧了(博士官手中的藏书保留)

其配套的惩罚措施如下:

1、敢一起讨论《诗》《书》者,弃市(在闹市上执行死刑);

2、以古非今者族(即杀死犯罪者整个家族)。官吏看见了不举报的,同罪;

3、此令下发后,三十天内还没烧书的,黥为城旦;(黥为城旦,即在脸上刻上记号,并服四年劳役)

4、医药、卜筮、农业书籍,不在此次烧书之列;

5、如果想学习法令的,应以吏为师。(秦朝的普法教育)


为什么说耐人寻味呢?

我们可以看出来,“焚书令”的主体自然是“罢黜百家,独尊法术”,但是在处罚上面来看,最严格的是“以古非今”,其次是“一起讨论《诗》《书》者”,而对于民间藏书,不但给了三十天缓冲期,而且只是劳役的处罚。可见,李斯的本意只在禁交流,禁流露到市面上,而不在于真正的“焚”还是“不焚”。

那么,比较奇怪的就是为什么“以古非今”处罚这么严格呢?

这个要从几个思想流派的对象来分析了。可以说,不管是儒家也好、墨家也罢,这些思想都是立足于长远,着眼于整个社会的进步;而与法家类似的兵家、纵横家等则是立足于现在,着眼于国家的强大,所以,对于法家来说,“儒家”确实是一个大的竞争对手,而儒家后来强大起来的时候,也把法家作为了打击对象。

不过,比较讽刺的是,后来的封建统治却大多是以法治国,而以儒来愚民,刚好是两种思想的“完美结合”。

再来聊聊“坑儒”

其他的朋友们也都普及过了,“坑儒”本应是坑“术士”。实际上,所谓的“坑儒”也罢,“坑术士”也罢,其本质正好是执行了“焚书令”,即是对“以古非今者”“妖言惑众者”的处罚,而秦始皇的本意则是处罚“谤我者”,即对秦始皇诽谤的人。

这件事发生在“焚书”之后的一年。

当时,有两个方士侯生、卢生,忽悠了秦始皇也有些日子了,又是长生不老药,又是老神仙的,忽悠得久了,总担心谎言会拆穿,又听说秦始皇挺狠辣的,就一遛烟跑了。跑也就跑了,还散播了不少谣言,说秦始皇“刚戾自用、专任狱吏、好刑杀以立威、有良士而不得用”等等。所以,秦始皇想把他们抓回来也是很正常的,只可惜,两个人脚底下的油还是挺多的,跑挺快,没抓回来,其他的读书人可就遭了殃了。

最后,犯了上面说的三种罪的人,一共460多人被抓了。秦始皇也是气啊,也没族、也没弃市,反而是挖个坑全给埋了。换个角度想,如果秦始皇按照“焚书令”来处罚他们,是不是就没有所谓的“坑儒”事件了?

“焚书坑儒”的说法怎么来的?

看来这里,相信大家也有一定的猜测了,“焚书坑儒”的说法自然不是依据实际历史事实而来的,那么来源于哪呢?


《史记》里面有两处提到了类似的说法:

《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上面一句话还可以明显看出来是“焚诗书,坑术士”,后面一句话就有点意思了,这句话是当时扶苏听说秦始皇要“坑术士”的时候的进谏,明明是各个学科的代表,扶苏怎么会说是“比诵法孔子”呢?甚为奇怪,有比较大的杜撰嫌疑。

真正确立“焚书坑儒”这个说法还是到孔子的后人孔安国。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结合一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来理解一下“焚书坑儒”,就容易理解得多了。儒家利用“焚书坑儒”的本意一则是批判法有的残酷,另一方面也是夸大儒家被迫害的程度。

实际上,不论是“焚书坑儒”也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罢,都是一家思想独大的表现,谁占有话语权,便可以随意粉饰。但是,其本质内核也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从这个角度来看,秦始后背这个锅倒也无可厚非。

PS:不要以为“焚书令”随着秦朝的灭亡就消失了,实际上直到汉惠帝四年,“挟书律”才被废除的,


水一白聊历史


风华史为您解答。

秦始皇有三个标签,就是提起这位皇帝众人脑海里中第一时间反应出来的印象。

这三个标签是:千古一帝、焚书坑儒、残暴。

要是再重提焚书坑儒,现在的话肯定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暗道可惜。

可惜什么?

可惜的不是焚书坑儒中断了文化传承,而是可惜没把这些儒生给杀绝了,导致后来遗害千年,孔教害人,腐儒祸国,焚书坑儒干得漂亮!

当然这想法也不能那么极端,不能太直白。

要理性去分析。

焚书坑儒有时代观点,要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盛行的时代,焚书坑儒肯定是极端错误的,那么放在现代呢?

我们会辩证分析这件事,那就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件事是正确还是错误和焚书坑儒对后世的影响力。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下“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两件事情,焚书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坑儒发生在其后一年公元前212年,假设秦始皇只是为割裂文化传承而进行焚书坑儒,这假设先天就不成立,只会同时进行。

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此时秦朝的疆域前所未有的广阔,而周朝分封制造成了春秋战国各国混战五百余年,秦始皇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登基后不久他听从了李斯的建议采用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至此中国疆域真正意义上大一统。

首先,延续采用了两千余年的郡县制是无疑是一个大大进步。

秦朝继承了秦、楚、燕、赵、韩、魏、齐七国人口百姓,数量已是前所未有,而当时秦朝只完成了明面上的统一。

以前秦国征服的每个国家已经形成各自的文化习俗,文字货币,六国地域观念深入人心,仍以燕人赵人等自居,思想感情上没有归属感,各派学说混杂,原豪强贵族势力盘根错节。

秦始皇采用了两项措施,一是“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将六国贵族宗室和富户强迫迁到咸阳,免得他们登高一呼。

二就是思想经济文化大一统。

主要分析影响更大的焚书。

公元前213年,咸阳宫,秦始皇酒宴包含原六国在内的七十博士与秦朝大臣,此时将展开一场影响无比深远的师法古礼,还是变革求新的大辩论。

尚书周青臣当面阿谀秦始皇,吹捧说上古之人均不及秦始皇的威德,引发原齐国博士淳于越出列反感指责。

淳于越力劝秦始皇照搬周朝的法规制度,并恢复分封制,说陛下已经威加四海,要是不分封诸子功臣,以后有事怎么能互相照应呢。

淳于越坚定反对秦国策郡县制,还说不遵照古制而国家长久的,没听说过。

这显然触犯秦始皇逆鳞,但始皇帝不动声色,把淳于越的观点交由群臣议论。

宴会上很多大臣,包括李斯的上司王绾,认为原楚、齐、燕国等地的领土都远离秦国,也同样主张恢复分封制,授各地贵族予世袭的诸侯名份。

分封制在当时有相当的市场,郡县制是少数派。

时任廷尉李斯明确不同意淳于越的观点,指出分封制是周朝诸侯混战的根源,他反驳道:“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也不互相承接,也改革了,但还不是一样都国运长久。国家制度要因时变化。而儒生,不求改变只会遵循守旧,用从前的办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用周朝时怎么样怎么样来指责现在的朝政。如果这种多个学说思想并存的情况不加以制止,不跟朝廷在一条路上,那么在朝廷则威权丧失,在百姓则被各个学说思想蛊惑结党营乱,造成国家不稳定而统一大业必将持续不下去。”

这就是大一统思想的由来,力挺郡县制的法家思想反对儒家及其他学说思想干政乱政,蛊惑地方,稳固统治。

后来李斯见秦始皇点头认可,断然道:“我朝开创新制,对那些功臣子弟,可以给他们待遇封赏,给他们荣宠地位,但绝不可给他们封地,更不能让他们走出咸阳一步!对于那些学说思想,更不能任其扩散蛊惑地方!让权力统属皇帝,让全国令行禁止!让天下只有一种人,那就是秦国人!只有一个思想制度,那就是法家的思想制度!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咸阳!也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始皇帝的声音!”(大一统)

李斯又趁势向始皇帝提出焚书的三条建议:“臣请陛下让史官将不是秦国的历史书籍都烧掉。不是博士官收录的书籍,天下有谁敢收藏《诗》、《书》和百家言论的,交由县尉烧死,有谁敢谈论《诗》、《书》的抓到集市斩首,凭借古事胡乱非议现在朝政的灭族,官吏知道这些事情而不举报的与他们同罪,要是命令下达三十天后不烧书的,处以墨刑并发配去修城墙。医药、占卜和农耕种植方面的书籍不烧,如果有想要学习法家思想的,就去拜官吏为师。”

与儒家相反法家厚今薄古,李斯不愧秦朝杰出的政治家,看穿了儒家本质,那就是因循守旧,不懂变通,总妄以祖宗法来取代现在制度,厚古薄今,后世朝代也证明了,儒家治国,注定国势日微,国运不长久。

而秦国二世而亡根本原因是原六国贵族豪强势力复辟及扩张过快,根基不稳却滥用民力。

焚书损失很大吗?

在当时,法家思想无疑是先进的,比儒家思想乃至其他百家更适合治国。焚书并不是为禁锢思想,而是要用法家思想作为主流。(如果有想要学习法家思想的,就去拜官吏为师。)

何况实际上,只是百姓不能收藏书籍,但博士官可以。烧书并没有照《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述除秦国外其他史书全烧掉,不然我们现在就无从得知先秦历史,春秋战国史,至少在咸阳宫存有副本,据传后来为张良所获。

关键是烧百家言论的书这句话肯定有误,法家代表人物李斯不可能去烧法家的书吧?

司马迁毕竟是儒家学派,有倾向,再说当时李斯说述原话司马迁也无从得知。

再看看《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六艺失传,损失很大吗?

六艺可不是科学技术,而是礼、乐、射、御、书、数。

分别对应:礼节、音乐、射箭技艺、驾驶马车的技艺、书法、数同术,气数,观命的。

那么统一思想就必须焚书吗?

书籍是思想载体,秦始皇为国家统治稳固,为保障大一统思想而焚书禁书,只能有法家治国思想,在当时来说,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无可厚非。

对于秦帝国,必然要强制性的服从、同化、思想文化统一,这样才能让原六国民众真正融合在一起。

后世所诟病的焚书无非是秦始皇大一统工程中的统一思想这一小举措,在当时正是这些举措共同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防止因为其他学说思想造成祸乱甚至族群割裂,否定焚书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定大一统思想。

虽然后来儒家复辟,但大一统思想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不管是法家大一统思想还是儒家大一统思想,都奠定了我们现在能形成一个整体民族的基础,避免了中国像古代欧洲那样统一后就一直四分五裂。

用现今眼光审视焚书反而更容易理解:采用新闻管制,主体(法家)思想稳定社会。

现在当然现在能做到在主流(体)思想基础上其他思想包容并举,但两千年前做不到,甚至直至辛亥革命前都没有做到。

焚书功大于过,那就是保证大一统思想,顺历史潮流,焚书只是必要手段及旁枝末节。

再者儒家复辟,继承了大一统思想,对其他学说同样也是赶尽杀绝,斥之奇技淫巧。

当然,儒家采用的是思想上的焚书,手段更高明。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

但是,大一统思想毕竟是中华文明核心理念之一,保障了中华民族的延续,你我认同,族群认同,思想文化认同。

至于坑儒,篇幅太长不解释了,反正杀的460号人是儒生是术士还是方士,是炼丹方士骗秦始皇钱被杀还是冤枉的,还有到底杀没杀,对当时来说抛不起半点水花,对现在来说除了感慨下秦始皇好凶以外,真没影响。

最后看看1973年,伟大的毛主席在写给郭沫若的《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诗中写道: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风华史


两千多年以来,史家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谴责之声不断。焚书坑儒作为秦始皇的一大暴政似乎已成铁案。

现行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无论是中学的,还是大学的,都会讲到焚书坑儒。像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说:“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专业系列教材《中国古代史》第四章第一节“秦朝的建立和发展”,说:“焚书坑儒,在当时对刚建立起来的统一国家政权的巩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手段是残酷的、后果是恶劣的,不仅堵塞了言路,箝制了思想,而且大量先秦文史典籍被焚烧,给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笔者焚书坑儒有时代观点,要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盛行的时代,焚书坑儒肯定是极端错误的,那么放在现代呢?这里不是反弹琵琶,谈一下自己看法。

辩证分析这件事在当时的背景下影响

焚书坑儒是两件事情,焚书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坑儒发生在其后一年公元前212年,假设秦始皇只是为割裂文化传承而进行焚书坑儒,这假设先天就不成立,只会同时进行。

1.焚书——秦始皇到底烧了多少书?<strong>

 焚书事件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从现有资料看,其起因和结局似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年,秦始皇大宴群臣,仆射周青臣等七十余人前为寿,对秦始皇歌功颂德,说了一些过头的颂扬话,诸如"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等等。

这些话作为"颂辞"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但过于"较真"的博士淳于越则深不以为然。他反驳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拂弼,何以相救哉”?俨然以为秦王朝的巩固与发展不是对旧制度的彻底破坏,而是在旧有基础上的存旧图新,进行渐进的变革,充分利用旧有的传统和手段。

几日后,丞相李斯以淳于越食古不化、攻击新制的理由,上书《焚书令》,反对取法夏、商、周三代,称“从前诸侯并起纷争,才大量招揽游说之士。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应该致力于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刑禁”,因此请求始皇下令禁止私人办学,并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里去一起烧掉。不取缔的书只是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等等。

对于李斯的上书,秦始皇的批示是“制曰:可。”但不是“诏曰:可。”这小小的区别大有文章。通常来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而“诏曰”则是要诏告天下。这个颇为中性的批示,既肯定了李斯的忠心,但也暗示了焚书的范围和程度。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卫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焚诗书”的背景是当时秦奉行法家“以法治国”之理念,而在秦朝初期,百家争鸣的余威仍在,特别是儒家日渐壮大,国内儒生时常非议朝政。当时儒家学家大谈“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法家的主张却是“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毫无疑问,法家主张与秦始皇的切身利益更贴近。于是,他下令焚烧普通民众藏有的《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民间私藏的《诗经》、《尚书》。值得一提的是秦朝掌管书籍文典的“博士”依然可以保存这些书籍。秦皇、李斯焚《诗》、《书》的暴虐政策,目的不在灭绝儒学,而在禁止私学,返回“学在官府”的旧轨道,开历史的倒车。

2.坑儒——其实坑杀的不是儒生而是方生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秦始皇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一次活埋了400多位儒生。这些儒生都是信奉儒家经典、知识渊博的精英。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误解,更是一种因始皇暴戾而产生的偏见。

坑儒一事,其实是方生惹得祸,跟儒生没有关系。公元前212年,有两个炼金术士,卢生和侯生,也被称为术士。当他们看到秦始皇对长生不老艺术的迷恋时,他们动用了歪脑筋,并撒谎说他们可以产生长生不老的酏剂。秦始皇喜出望外,给了兄弟俩很多钱。钱在那里,但是他们在哪里找到药的?根据秦律的规定,如果你说你必须这样做,你将受到惩罚。一共两个人,三十六个计划去!他边走边到处宣传,说秦始皇顽固不化,专管监狱事务,以刑杀为己任,贪图权力,不应该为这样的人寻求灵丹妙药。

秦始皇听后非常生气,所以他逮捕了他们并严刑拷打他们。这两兄弟开始供认其他违反禁令的人,最终涉及460多人。秦始皇把他们困在咸阳。这就是所谓的“坑儒”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坑术士。

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班固的汉书都没有提秦始皇坑杀儒生的事,焚书坑儒这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魏宏写的古文尚书序提到,到了南朝的宋烨在后汉书中再一次提到焚书坑儒,所以坑儒一词是后人的评价。

事实上,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推断也可以发现,笔者认为秦始皇根本没有理由去坑杀儒生——欺骗秦始皇的是率童男童女渡海求仙的徐福,是占了便宜临走还捅了始皇一刀的卢生,与儒生何干?秦始皇就算做事再荒谬,他也不可能因此迁怒于天下儒生。最有可能的是,当时坑杀的方士之中有儒生学方术者。

据《史记·儒林外传》记裁:“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此外,东汉学者王克在《论衡·贤难》中提到“此亡秦之所以诛偶语而坑术士也!”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亦在《汉书·儒林传》中提到“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这些史籍一致认为秦始皇坑杀的是术士。

假使秦始皇果真坑杀儒生四百六十余人,秦末汉初非孔姓的儒生肯定有人会讲述此事。然而事实是:曾做过秦博士,到汉文帝时还传授今文《尚书》的伏生;任过秦汉两代博士的叔孙通;在秦汉两代以教授《诗》闻名的浮丘伯;秦时为御史入汉当丞相的张苍,这些人谁也没谈论过秦始皇坑儒的事情。特别值得提出的汉初儒学巨子贾谊,他写的那篇脍炙人口的政论文《过秦论》,专门批判秦始皇的过失,里面说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根本没谈坑儒之事。这些事实,不能不令我们对秦始皇坑儒说法的真实性产生疑问。

“焚诗书、坑术士”被联系在一起并逐渐演化成“焚书坑儒”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儒家不断占据舆论主流并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刘邦的成功与儒生的支持密不可分,而秦朝的短命与汉朝的迅速建立,也使得“焚诗书、坑术士”的影响被进一步放大。

用现今眼光审视如何看待

以焚书坑儒为标志的秦王朝文化高压政策,其基本出发点无疑在于期望随着政治上的统一而统一文化,统一学术,以利于巩固和发展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这种政策固然能收一时之效,但从长远的观点看则是根本不足取的。

应该承认,李斯等法家人物追求统一的愿望并没有错,问题在于他们在强调统一的时候,过分看重意志的统一和文化的统一。这样一来,他们原本正确的理论势必导出错误的结果,势必造成万马齐喑的窒息局面,而无助于统治者在进行决策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拣择。事实上,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度里,意志的统一和文化统一永远都只能是一种理想。因为不论中央政权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有多么强大,只要人们生存的物质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任何文化统一、意志统一的愿望总要落空,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必然导致文化发展的实际结果与文化统一论者的主观愿望相反。

后世所诟病的焚书无非是秦始皇大一统工程中的统一思想这一小举措,在当时正是这些举措共同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防止因为其他学说思想造成祸乱甚至族群割裂,否定焚书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定大一统思想。

虽然后来儒家复辟,但大一统思想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不管是法家大一统思想还是儒家大一统思想,都奠定了我们现在能形成一个整体民族的基础,避免了中国像古代欧洲那样统一后就一直四分五裂。

用现今眼光审视焚书反而更容易理解:采用新闻管制,主体(法家)思想稳定社会,意识导向问题。

现在当然现在能做到在主流(体)思想基础上其他思想包容并举,但两千年前做不到,甚至直至辛亥革命前都没有做到。焚书功大于过,那就是保证大一统思想,顺历史潮流,焚书只是必要手段及旁枝末节。

再者儒家复辟,继承了大一统思想,对其他学说同样也是赶尽杀绝,斥之奇技淫巧。

当然,儒家采用的是思想上的焚书,手段更高明更过份。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但是,大一统思想毕竟是中华文明核心理念之一,保障了中华民族的延续,你我认同,族群认同,思想文化认同,都认可同一种思想文化。

最后看看1973年,伟大的毛主席高瞻远瞩,在写给郭沫若《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诗中写道: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参考文献:

马执斌,“焚书坑儒”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