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在慈禧死后才开始大乱,慈禧真的有那么大的威慑力吗?

大史官



其实这个要分两方面看,一是慈禧的确有这么大的能力,实际当权期间维系了清朝统治,所以死后清朝大乱并且亡国。二是慈禧留下的政治格局太脆弱了,是清朝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接下来宋安之具体说说这两方面原因。

以今人眼光来看,慈禧太后就是清末最大的守旧派,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稳固分子。比如说架空光绪帝,废除戊戌变法,杀了戊戌六君子等等阻碍新政的行为。

其实以封建腐朽思想来看,慈禧太后可以说是虽然没勇气打破当时腐朽的框架,但是她在腐朽的框架之内是最大的程度上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并且通过新政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救。

当然宋安之并非洗白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虽然是守旧派,但对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并不是那么排斥,比如说洋务运动,还有清末的新政,都是慈禧太后支持的,不然她不同意,新政实施的开?

虽然诸如洋务运动还有清末新政,都是清朝历经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有八国联军侵华这种巨大耻辱以后的弥补行动,但最起码说明当时清庭统治者并没有腐朽到不可救药。

甚至光绪帝搞戊戌变法,慈禧太后一开始不说是支持,但也是默许的。不过后来维新派不只是触动了守旧派利益,更是要围园杀后,所以慈禧太后才出来将他们都收拾了,并且废除了新政。

也就是说相比于科技强国这个选择,慈禧太后是将自己的统治放在第一位。

而且慈禧太后的统治手腕的确高明,在清朝平定太平天国以后,中央朝廷式微,地方督抚日益权重的局面下,慈禧太后能利用炉火纯青的政治手段,先分化湘军体系,后维系地方督抚与中央朝廷的关系,已经是相当厉害的权谋之术了。

所以以这个角度来看,慈禧太后死后三年清朝便分崩离析,还真的与慈禧太后的死有关系。因为慈禧太后活着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炉火纯青的权谋之术,来维系帝国的统治,来驾驭地方上那些权重的督抚们,而慈禧太后死后,继任者不行,压不住暗潮涌动的乱局,清朝自然是分崩离析了。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慈禧太后留下的政治格局很脆弱,这也是清朝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这方面来看,清朝亡国慈禧太后有着很大责任。

因为慈禧太后死的时候,晚清已经是风雨飘摇之际。但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利益,是立三岁的溥仪为皇帝,为什么非要立年富力强的载沣为摄政王,又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皇帝呢?

一是万一自己渡过这个难关,可以再活几年,在这种幼帝格局下方便再度垂帘听政,而且摄政王载沣也容易控制。

二是哪怕自己死了,隆裕太后、摄政王载沣、幼帝溥仪都是自己派系的人,不至于死后清算自己。

毕竟古代政治上的死后清算也很恐怖的,诸如架空顺治帝的清初摄政王多尔衮,当时是多么不可一世,结果死后被顺治帝剥夺一切荣耀,连墓都给挖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47年,自然害怕死后有人清算她,所以压根没有考虑当时清朝处于风雨飘摇的情况,只考虑到自己的身后之事。

结果到了1911年,清朝面对亡国危机,溥仪这个六岁小儿什么也干不了,摄政王载沣没什么能力,直接罢工回家,大权都在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太后之手。偏偏隆裕太后不是慈禧太后,没有那般强大的政治手腕,被袁世凯连哄带骗之下,结束了清朝的国祚。

所以说慈禧太后这个人很是矛盾,虽然她是守旧集团的代言人,但在腐朽的框架之内,对外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对内面对太平天国平定以后地方督抚日益权重中央朝廷式微的局面,是最大程度上靠着自己炉火纯青的政治手段维系着清朝的统治,虽然阻碍了历史的进步,但以清朝的角度来看,是最大程度上延续了清朝的统治时间。

但最后时刻安排的政治格局,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结果却一手酿成清朝之亡国,还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最后再说一下,本文章并非洗白慈禧太后,毕竟慈禧太后阻碍当时的历史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但客观来说,慈禧太后还是有着可圈可点的地方,并非是那么罪大恶极的,毕竟很多历史人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宋安之


不得不说,慈禧太后在满清末年时代的威慑力是相当强大的。她是满清末年政治上的女强人,被朝野称为老佛爷,她在政治上确实有相当大的天分,能够紧紧把持朝政,控制朝中大臣。如果武昌起义的时候,慈禧太后还在世的话,满清基本上是不会那么快灭亡的。

慈禧太后执政半个世纪,有了丰富的执政经验,而且她的威信也非常高。尤其是到了老年,她的执政经验完全是炉火纯青了,当时朝中即便是多么强大的满汉大臣,到了慈禧面前无一不战战兢兢。据宫里的人在民国的时候回忆,慈禧平时的时候,和一个普通和蔼的老太太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一涉及政治权力方面的事情,眼光立刻变得无比锐利,在那种情况下,周围的人连大气都不敢喘。那些实力强大的大臣如李鸿章、袁世凯等,在她面前都如同乖巧温顺的免子一样。

实际上,满清的灭亡有好几个失误,首先是在金融市场的失误,不过这个和满清倒没有多大的关系。据说是西方列强为了即将到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准备,进行了一场所谓的橡胶战争,而满清不幸被这场战争所击中,导致出现了大规模的亏损。而满清中央以摄政王载沛为首,居然打算将铁路收归国有,以此做抵押来度过这场危机。结果实施不当,引发了大规模的保路运动。在载沛等人眼里看来,这完全是动乱,居然决定用武力强行镇压。

如果慈禧太后还在世的话,碰到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如此轻率地做决定。因为以她的几十年的执政经验,肯定能从事件表象中,嗅觉到事情的严重性,会把这件事做得滴水不漏,不会引发如此之大的动乱。载沛等人看到四川乱了起来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派就近的湖北新军前往镇压,这件事的结果是,一个乱子还没有平息下去,结果另外一个更大的乱子又起来了。只能说摄政王载沛实在是太年轻,经验阅历方面都不足,以慈禧太后的老道肯定不会这么干。即使这么干,肯定也会留有很多的后手,绝不会搞得一团糟。

事实上,最终引起满清灭亡的是北洋军阀,北洋军阀的首领袁世凯对北洋军有很大的掌控力,而摄政王等人根本就指挥不动北洋军。但是这些到了慈禧太后那里一切都不是问题,因为有慈禧太后在,袁世凯根本不敢有任何的异动。慈禧太后如果真的派袁世凯南下平叛的话,只需下一道圣旨即可。袁世凯也只敢乖乖的立刻带兵出征,根本不可能向朝廷提各种要求。

摄政王载沛在满清末年的时候,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张之洞劝他的时候,他就说“有兵在”,在他眼里只要有北洋军在,就可以平定一切。张之洞就说不愿闻此亡国之音,事实上张之洞早就看出来了,以载沛的名望和实力根本就掌控不了北洋军。但是慈禧太后在的话,掌控北洋军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北洋六镇是当时中国实力最强大的一股军队,在国内没有任何军队的实力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当时国内虽然号称有36镇,但事实上很多都是空壳子,除了北洋六镇之外,也就湖北新军实力稍微强一点点。但是在武昌起义之后的作战中,湖北新军也完全不是北洋军的对手。而在民国,由于袁世凯违宪,孙中山组织革命,北洋军完全是以碾压的态势击败孙中山组织的二次革命。

慈禧太后不在,摄政王载沛和隆裕太后根本掌控不了北洋军,所以给了袁世凯逼宫的机会。如果慈禧太后在的话,北洋军应该很快就能击败湖北新军,收复武昌。而其他各地军队的实力则更加弱小,根本不是北洋军的对手,所以满清收服武昌之后,完全可以循序渐进地攻下各省,革命军估计只能和孙中山一样逃亡海外。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慈禧的威慑力毋容置疑

袁世凯也算是一代人杰了,政治手腕也比较强硬,从他对待慈禧的态度就可看出来慈禧的威慑力。维新变法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密谋叛乱,决定发动政变干掉慈禧,他们看中了袁世凯,准备拉拢袁入伙。袁世凯一边装病,不见来客,实在躲不过了又支支吾吾表面答应,维新人士前脚刚走,袁世凯就赶紧找到荣禄告密,结果慈禧先下手,维新变法流产。

八国联军侵华,慈禧逃亡西安,让李鸿章在京城谈判。谈判妥当,迎接慈禧回京的重任就交给了袁世凯。袁世凯极尽谄媚,恭迎皇上,皇太后回京,把列车布置的奢华无比,更是请最好的驾驶员,掐着点送到北京城,不差一秒!可见慈禧在清末的威慑力。

虽然国家不怎么样,三天两头挨欺负,但是在大清的一亩三分地,慈禧太后是说一不二的一号人物,没有人胆敢忤逆太后。

从孤儿寡母起家的强人

对任何家庭来说,孤儿寡母都是悲惨的,对皇家来说更是如此。一不下心就被政敌吃的骨头都不剩,要想不挨欺负只能强硬一点,站稳脚跟更待强硬一点。宣太后与嬴稷,秦惠文王死后,嬴荡继位,但是嬴荡早死,嬴稷上了大位。但是王位并不安稳。宣太后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政治智慧,超强的政治手腕,或是杀,或是安抚,或是隐忍,女中豪杰。慈禧也是这样,咸丰帝死后,朝政被顾命大臣把持。奕䜣被排除在外,因此非常恼火转而扶持慈禧,联合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这次政变搞掉了顾命八大臣,新皇帝的年号也由肃顺等人拟定的 “祺祥”改成了“同治”,同治什么意思呢,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与新君同治天下,也意味着奕䜣与新帝分享权力。这次政变恭亲王奕䜣掌握了大权,所以慈禧并不十分开心。奕䜣的爵位前又加了一个“议政王”,这是多尔衮时期才有的。昔日的盟友已经成为了敌人,对慈禧来说,敌人必须消灭。

在奕䜣的眼中慈禧与帝国中的其他女人一样,目光短浅,知识浅陋,自己屈居她之下只是因为尊卑名分而已。奕䜣的傲慢更加剧了慈禧的不满。两人明争暗斗,同治四年慈禧利用御史,弹劾奕䜣拿掉了他的“议政王”头衔,但是奕䜣在朝中还是大权独揽。接着慈禧宠信的太监安德海,出宫办差,仗着慈禧耀武扬威,飞扬跋扈,被山东巡抚拿下。报告到奕䜣那里,奕䜣授意杀了那阉贼。两人的梁子大了。

时间到了1884年,同治已经驾崩,新帝是同治的堂弟醇亲王府来的载湉,也就是光绪帝。法国入侵藩属国安南(现在的越南),奕䜣不想打仗,按兵不动展开外交手段,但是他的行为被御史指责为,畏缩不前,有投敌卖国的嫌疑,恭亲王不得不出战迎敌,结果清军溃败,这到了御史的嘴里又成了因循懦弱,贻误战机,无军事才能。

这次慈禧的盟友是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奕䜣倒台,礼亲王接了他的班子,礼亲王是大清的铁帽子王,是第一代礼亲王代善的后人,到光绪年间,血缘越来越远已经不受皇帝信任了,宗族中没啥影响力。因此把礼亲王排在前边只是一个面子工程,重点是后面那句话,“与醇亲王商办”。这次权力的更替叫做“甲申易枢”。

醇亲王虽然是帝国新晋的红人,慈禧扶持他,但是因为皇帝生父的身份,慈禧也是时刻点醒他,叫他不要忘了身份。醇亲王深知“这个嫂子不简单”,因此唯命是从,成了慈禧独揽大权的白手套。慈禧从此树立了在帝国的权威,乾纲独断,说一不二。

久居高位,不怒自威

慈禧为了掌握大权,她想了一个损招,怎么损呢,任用一大批志大才疏的人,这造成新的军机大臣与上一届差距很大,新的大臣只知道阿谀奉承,不断重复慈禧的决定,都是一批只知道做事的奴才,这才是慈禧想要的。结果上行下效。

一个愚笨的领导,怎么保证自己的权威呢任用才能比不上自己的人,下一级的干部呢,也这样做,机构不免都烂掉了,大清就这样腐朽的。

幸亏慈禧为人不蠢,清朝在她手里延续了几年,但是她忘记了,新君需要能臣辅佐才能保证国家不乱,朝廷留下的都是庸臣,自然镇不住。

果然慈禧死后,被强行融合在一起的帝国分崩离析。袁世凯的北洋军阀也是这样。

袁世凯在都和和气气,袁世凯一死军阀头子谁都不服谁,各自占山为王,划分势力范围,对北京政府阳奉阴违。


良人说史


一提到慈禧,我们都会说她祸国殃民。中国近代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她的腐朽统治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不正视,这就是慈禧去世后,大清王朝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这是不是说明,慈禧对于大清王朝来说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呢?是不是说明,如果大清王朝没有慈禧太后的统治,就真的不行了呢?

(慈禧剧照)

这件事看起来确实很有道理,在慈禧统治期间,有几方面可以表现慈禧统治下,国家的稳固性。

其一,虽然国内起义不断,但无法动摇国家根基。自古农民起义,尤其是像太平天国运动这样超大型的农民起义,一般都会由此引发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比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军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无一例外。但是慈禧统治下,天下并没有大乱,诸侯也不割据。曾国藩这样的诸侯,还及时解散湘军,阻绝了藩镇的产生。

其二,没有任何人能动摇慈禧的统治。在皇权社会,大家为了最高权力,都会展开血腥的厮杀,没有任何人能够长久地保持稳定统治。但是慈禧却能够。尤其是戊戌变法。虽然大家都知道慈禧的统治是腐朽的,但是最终朝中的实权派,包括荣禄、袁世凯等人,都倒向了慈禧一边。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大家极力撺掇李鸿章取代西逃的慈禧。但是,李鸿章却并不愿意。总之,当时并没有朝中大臣想造反,也没有宗室成员站出来把慈禧赶下台。

其三,外国的持续入侵并没有引发迁都之类的事情。古代只要外国入侵得太厉害,都会引发迁都。比如东周、东晋、南宋、南明等等。但是慈禧一直没有迁都,这说明中央政权极为稳定。

总之,慈禧的存在,确实确保了大清朝的稳定和持续。

(李鸿章剧照)

但是,虽然慈禧的存在,确保了大清朝的稳定和持续。但正是慈禧的存在,把大清王朝推向了灭亡。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慈禧没有培养强有力的接班人。

慈禧为了自己能够在清廷的最高权力位置上呆更长的时间,多次反复选择幼年皇帝,包括同治、光绪、宣统,都是年幼的皇帝。在选择宣统的时候,她都要行将就木了,可她依然不愿意放弃权力,要选幼年皇帝。

慈禧不但选择幼年皇帝,而且从不对幼年皇帝进行培养。大事小事,都是自己说了算,不给渐渐长大的幼年皇帝做事的机会。就算给了机会,也不支持他。比如,当她还政于光绪后,又反复对他指手画脚。光绪稍微有点什么变法,她立刻就叫停,还把他囚禁起来,这样怎么能培养光绪能力呢?

慈禧不但不培养接班人,同时,由于害怕光绪在她死后,改变她的政策,还提前把光绪毒死,让大清王朝彻底后继无人。

(光绪剧照)

其二,清朝走向灭亡主要是慈禧的腐败统治造成的。

清朝最初和洋人开战,打不赢洋人,这怪不得慈禧。是从乾隆开始的闭关锁国及自命不凡造成的恶果。但是,此后清朝走向更加落后,以及最后崩溃,慈禧却要负重要责任。

首先,慈禧没有坚决抗战的勇气,这给予了西洋人、东洋人瓜分中国的信心。武器固然落后,打仗固然打不赢。但是,只要坚决抗战,未必就场场失败。再说了,与其拿那么多钱赔偿洋人,不如把这些钱都用来买武器,进行军事强国。

其次,慈禧不积极自强奋进。清朝开展的洋务运动,以及光绪皇帝的变法维新,都是一种自强奋进的方式。但是慈禧不但自己不自强奋进,还打击自强奋进的奕和光绪,同时还为了自己过生日,动用北洋舰队的军饷。

所有这些,都寒了仁人志士的心,让他们最终选择与清廷离心离德,选择暴力革命来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

可以说,慈禧太后是腐朽清朝的最后一块挡板。虽然她这块挡板看起来还比较完好。但是,整个那条船已经被慈禧自己给弄破了,她又没有培养出新的修理师。因此,她的去世,就相当于把最后一块稍微好一点的挡板给抽走了。这样一来,整个一条破船,怎么还会不土崩瓦解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当慈禧走向她生命的终结时,清朝也敲响了丧钟,仿佛清朝因慈禧而在风雨中飘摇了47年,而屹立不倒,这到底是因为慈禧手段高明,凭她一已之力,维系着最后的封建王朝,还是恰好只是一个巧合呢?

对于慈禧,历史一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是近代社会的罪人,顶级奢侈品的代言人,愚昧落后的守旧者。而有人认为她是保守的开放派,她支持洋务运动,支持立宪法,支持变法强国,是近代社会走向光明的护卫者。

但是清朝实实在在的在她死后3年,就走向了灭亡。

慈禧上位时,清朝还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同治时期,慈禧当政是非常勤奋的,在她的统治下实现了同治中兴,她破格重用汉臣,诞生了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样的权臣。慈禧虽然是守旧派,但是她却并不是顽固派,洋务运动、清末新政都是在慈禧的支持下推动的,当时还组织了亚洲第一水军北洋水师。

说起慈禧的威慑力,首先需要知道她的权力来自何处?

慈禧通过辛酉政变除去八大辅政大臣,同时得到满清贵族的支持,笼络西藏,蒙古的贵族,支持喇嘛教,通过联亲,提拔军功卓著的将领等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可见慈禧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她在政治 上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

虽然她重用汉臣,但是并不没有让他们成为一个整体,而是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分而治之。清朝的四大疑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成功瓦解了湘军的势力,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让清朝上上下下100多位官员受牵连。这2个案件牵扯的官员几乎清一色全是汉臣。慈禧也是通过这种手段,让汉臣不得不依附于清朝,依附于慈禧。

慈禧的威慑力真的能让所有官员都听她的话吗?

10多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让清朝的臣民有了一种反清的心态,对于清朝的势力也开始反抗,在朝中光绪帝搞起了围园杀后行动,事情败露后,光绪被囚禁。

1900年,慈禧预备更换新皇帝废除光绪,她打算立端郡王次子溥儁为新君,然而此行动却招致朝中重臣的强烈反对。也正是溥儁父子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使得慈禧匆忙西逃,此时,受慈禧重用的李鸿章、张之洞却并不受慈禧调遣,而是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条约,使大清朝廷的威望一落千丈。

相对于汉人集体来讲,洋人更愿意扶持清廷,毕竟每年上亿的赔偿金,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收入,列强集团也愿意加强清朝内部统治,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所以洋人愿意支持慈禧,承认她的合法地位。

但是后期的慈禧权势并不是人人都能畏惧的,如: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就死于小皇帝和丁宝桢的手里。

所以慈禧到了后期,威慑力已经明显减弱了,但还有洋人集团愿意维持她的地位,使得汉人集团不敢正面与她进行冲突。

慈禧死后,掌权的隆裕太后政治手段太差劲

清朝的灭亡和慈禧选择的后续接班人,有着很大联系,此时的清朝需要的是一个政治手段高明,且成熟的皇帝,而不是一个3岁的孩子,当然,慈禧选择溥仪的私心非常明显,不过是为自己的第三次垂帘听政做准备。

摄政王载沣也不过是一个25岁的年轻人,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影响力实在有限,毕竟他进入官场的时间短,1906年之前,他根本没有参与军国大事,担任的都是一些武职,1907年,载沣开始进入军机处,进入权力的中心。一年以后,他成为大清帝国的实际负责人,仅仅1年的时间,载沣又如何能在这个艰难的漩涡中生存。

隆裕的政治手段更是无法与慈禧相比,辛亥革命爆发时,隆裕便轻易在袁世凯的哄骗下签下了退位诏书。

清朝的灭亡,是一种必然趋势,这和慈禧是否在世关系 并不大,毕竟清朝亡于革命而非亡于洋人。若说洋人支持慈禧有着私利,而革命的目的却是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同胞。


雨霁视角


首先清末,中国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清统治已是摇摇欲坠,此时慈禧掌握实权。光绪帝虽然想要变法,但无奈没有实权,只得郁郁无为。光绪帝和明朝末期的崇祯帝一样,有心治国,无力回天。如果把权力交予光绪,那么袁世凯极有可能会叛乱,像袁世凯这样的权臣怎可会听从于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发号施令。慈禧太后虽然守旧,因为当时慈禧太后掌握着实权,所以袁世凯还是极为害怕慈禧太后的。



慈禧,后人对她的评价大多为心狠手辣,独裁等等,但在当时慈禧太后的地位还是不可磨灭的,若不是慈禧太后,清朝的统治可能会比起历史缩短十年甚至二十年。那么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她的威慑力到底从何而来呢?

慈禧17岁那年便入深宫,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慈禧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慈禧开始独掌大权; 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



经历了如此多的事件,慈禧早已褪却了有人当政时的蹑手蹑脚,开启了自己独裁的一生。

慈禧太后活着的时候,政府官员还是不敢觊觎权力的,还是能安分守己的。但慈禧太后一死,这个约束力就没有了。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是一个强权性的人物。但是强权性的人物背后,也必然存在另一个情况,就是后辈子女的才能被压制,即使有才,也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后继接班人一旦乏力,强权性的臣子必然一跃而起,纷纷为自己谋权夺利。


难道真是因为慈禧的存在才得以保住大清命脉这么多年。 只不过,慈禧有政治手腕,能让朝臣互相保持平衡,并以西方列强周旋才能一直为大清续命,慈禧死后,清朝再有没有人有慈禧的能力,故清朝很快走向了灭亡。


大汉英魂



慈禧太后是咸丰皇帝的老婆,咸丰执政后期,她就开始染指权力,咸丰也对慈禧太后的野心有所觉察,这才在去世前安排了八大顾命大臣体制。

但是深谙权谋的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忻发动了政变,把以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杀害的杀害,下狱的下狱,流放的流放,一举废了咸丰帝的政治安排,自己直接掌握了权力。

至于慈安太后,原本没有什么主见,政变成功后,也就随便慈禧打整,欲振乏力。恭亲王奕忻后来也被剥夺了权力,慈禧太后从此大权独揽,年少苦闷的同治帝百无聊赖,跑到八大胡同寻花问柳,最后还没怎么亲政就夭折而死。

慈禧太后又力排众议,捧起了并没有继位之权的光绪帝,自己的亲儿子慈禧尚且不放权,那作为外戚的光绪帝更不可能获得实权。直到甲午战败,慈禧心生退意,光绪才掌了几十天权力,最后百日维新失败,被囚禁瀛台,直至莫名身死。

所以,慈禧可谓历三朝之老妖婆、权力怪物。而这三朝起码有两朝是她在独掌大权,此期间,用人任命,都是她在亲力亲为,满朝上下,都是她的人,谁敢抗命?

那么慈禧在世的时候没有天下大乱吗?其实不是的,只不过她在世的时候清朝没有亡国而已。清朝的天下大乱从嘉庆就开始了,到了咸丰达到高潮,到了慈禧后期,革命党已经开始大张旗鼓的刺杀北京城的要员,慈禧自己都活的战战兢兢,有些朝不保夕。

到慈禧快死的时候,她比谁都明白大清气数将尽,亡国之期不远了。这才做了后面的权力安排,之所以让溥仪的父亲担任摄政王,也就是不让她的侄女儿一个人成为大清的陪葬品、替罪羊。不过她没有算到最后是袁世凯出手逼退了满清皇室,她的侄女儿因此得以善终。



总之,慈禧太后治国和外交虽然一塌糊涂,但是玩弄权术还是一流的,什么牵制平衡之术更是手到擒来。她在世的时候大清没有亡,是她手下没有一个有实力能够扳倒她的臣子,倒不是她有多大的威慑力。


谢金澎


慈禧不死,威慑力肯定在,毕竟,作为晚清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实际统治者不是虚的,而是实打实的统治者,她的为政举措不仅稳固了自己的地位,更是让晚清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例如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早期训练新兵、购买枪炮、军舰这些,都是为政举措,不仅增进了军事工业还有民用工业,她的威慑力,在于实权。

慈禧的威慑力在于实权

正因为她的有些新政举措也导致让很多旧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顽固派不服,从而落下后续的伏笔,作为一个女人想要留下千古美名没得错,所以在洋务运动这些改革时遭遇老旧派坚决反对也实属正常。

但在反对,这位晚清统治者还是以实际行动去捍卫了自己的统治力,这些统治力也让她在死前拥有巨大权力,以至于死后清朝才开始真正崩溃大乱。

也许慈禧名声可能并不好,但她的变法新政的确做得相当好,开辟了中国近代化取到了至关重要,从洋务运动,到君主立宪,再到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禁鸦片之类,都非常好。

慈禧的眼光很远瞩,作为晚清女人却站在了国际前沿,在用人之际摒弃成见,汉臣也敢重要,而且还让女性提前走入近代西方文化,那就是兴办女学,这些新学可说在后续的辛亥革命都起到了一些重要,毕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她在打破几千年的封建传统道德上走在了前沿,哪怕被封建这些旧人诋毁和抵制,依然我行我素,这就是她,也是为什么死前威慑力都在。

哪怕在乱,权贵都会给予这位统治者几分颜面,这也是慈禧死后,这些人才敢跳出来大乱。

慈禧在当政的女性中可以说是手腕极其干练,较之武则天都不相上下,虽不是女皇帝,却犹如女皇帝,以在晚清脱离中国近代上这点,可以说是超越武则天,清朝更是因她而延续灭亡数十年。

不然,清朝早该支离破碎,她的威慑力不仅体现在一些为政举措上,早期的夺政权也手法残忍,也是后来让这些作乱之人不敢乱来的因素,要知道,噬人的虎,终是虎,不因老与不老。


探索历史奇闻


我是历史是什么,我来回答。

慈禧去世是在1908年,而清朝灭亡是1911年,可见慈禧对清朝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为什么清朝会迅速灭亡,这就不得不从戊戌变法说起。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发生在1898年。当时甲午海战爆发,清朝输给日本,这一败真的深深刺痛了大清的国民。

相对大清而言,日本是一个小国家,而且近代日本也和大清一样,都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日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反观大清虽然有所谓的同治中兴,但却败给了日本。

因而国内群情激奋,人心思变,一帮书生鼓动光绪皇帝进行戊戌变法。原本此时光绪和慈禧之间关系微妙,帝党和后党的矛盾被戊戌变法所激化,最终光绪被软禁,戊戌变法失败。

这件事情不单单是戊戌变法的失败,更是直接关系到清朝后来的国运。因为戊戌变法导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反目成仇,光绪皇帝无法顺利接管权力。

公元1900年,慈禧实际上预备更换新皇帝以取代光绪,她打算立端郡王次子溥儁为新君,无奈朝中重臣和洋人均不买账,最终作罢。

其后便是八国联军侵华,东南督抚不听慈禧的旨意,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条约,大清朝廷的威望一落千丈。

更严重的问题是慈禧去世以后接班人的问题。慈禧不想让光绪继位,但是她又没办法扶持新的人取代光绪。这就是使得慈禧之后的新的皇帝没有任何根基,只能在慈禧去世以后匆匆继位。溥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他父亲摄政王载沣也不过是一个25岁的年轻人。

虽然载沣位高权重,无奈其影响力实在有限,毕竟他进入官场的时间短,1906年之前,他根本没有参与军国大事,担任的都是一些武职。

1907年,载沣开始进入军机处,进入权力的中心。一年以后,他成为大清帝国的实际负责人。可想而知,以载沣年纪之轻,从政时间之短,他是很难抗下大清这个重担的。

虽然在其后的政治斗争中,以载沣为首的少壮亲贵取得了优势。可是在地方上,他们的影响力太弱了。同时他们的做法可谓是民心尽失,弄的清末新政,得罪了上上下下的人。

所以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地方实力派开始崛起,他们迅速的获得了主动权,溥仪只能退位。

从这一点看,慈禧确实私心太重,自己掌权近半个世纪,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突然把江山交给一个孩子,大清如何不亡?

大胆假设一下,如果戊戌变法中光绪没有和慈禧反目成仇,光绪能够顺利接管权力,大清恐怕还有希望多延续一段时间。

光绪是1871年出生,慈禧是1908年去世,这个时候光绪已经37岁了。一个人只有到了这个年纪,才有可能做好一个皇帝,他才有足够的时间培养自己的势力,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历史是什么


清朝大乱早就开始了,只不过慈禧是在试图力挽狂澜,但并没有成功。

慈禧1835年出生,1852年入宫,1856年生下同治帝载淳,载淳是咸丰帝唯一的皇子,1861年咸丰帝驾崩,6岁的载淳继位,慈禧称圣母皇太后,在辛酉之变后,她和母后皇太后慈安共同垂帘听政,这里说明一下慈安是咸丰帝的皇后,所以当时是两宫并尊。

从同治帝1861年继位开始到1875年驾崩,清朝在两宫太后的执政下处于一个非常稳定的时期,这个时期被叫做“同治中兴”。当然,不是绝对的稳定。

1875年同治帝驾崩后,慈禧立4岁的侄子载湉为皇帝,也就是光绪帝。光绪帝前期依旧是两宫垂帘,直到1881年慈安太后暴毙。慈安的死因据民间说法是慈禧为独掌大权而毒杀的。

慈安太后暴崩后,还有一个障碍在阻拦着慈禧独掌大权,那就是议政的恭亲王奕訢。1884年,慈禧发动了甲申易枢政变,奕訢被罢官,开始了慈禧真正意义上的独自掌权。

就在慈禧独裁的同一年,爆发了中法战争,藩属国越南丢失,台湾也开始建省。早在1872年的时候,清朝就因藩国琉球而和日本交恶,1894年,终于爆发了甲午战争。

甲午失败后,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而后洋务运动也宣布失败。洋务运动是1861年推行的,虽然让清朝的实力有些回光返照,但在根本问题面前依旧没有多大用处。比如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等,所以最终失败了。

洋务运动失败后,1898年又出现了一场新的运动,由光绪帝和康有为等资本主义领导的戊戌变法,但最终在慈禧的反对下结束了。1990年,在慈禧的宣战下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并于1901年签下了《辛丑条约》。同年,慈禧开始了清末新政,试图挽回清朝衰落的格局。

清末新政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所以在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虽然慈禧做了很多的改革,但依旧没能让革命派满意,革命派依旧对慈禧失望。因此各地开始建立革命团体,1905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溥仪继位。1912年,清朝灭亡。

从以上叙述来看,清朝灭亡是既定的,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慈禧也并没有多大的威慑力,只不过是在负隅顽抗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