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農村老人,潛伏清東陵十多年,連盜11座皇陵,差點搬空古墓


河北農村老人,潛伏清東陵十多年,連盜11座皇陵,差點搬空古墓

前言

《左傳·文公六年》載: “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 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河北農村老人,潛伏清東陵十多年,連盜11座皇陵,差點搬空古墓

《左傳·文公六年》

在我國許多君王死後都會將生前十分喜愛的物品,隨著自己帶進棺木。並且帝王喜愛的這些東西肯定都是價值連城的寶貝,樹大招風,這就會惹來很多盜墓賊的惦記,歷史上就有很多這樣的事情發生。近代最龐大的皇陵東陵就是典範之一,曾遭到多次盜墓賊的盜挖,這裡面<strong>王紹義就是最出名的一個。



孫殿英盜墓,打亂王昭義的計劃

大家都應該聽說過<strong>東陵盜賊孫殿英的名號,這個人的膽子十分的大,曾經以軍事演習的形式來組織人進行盜挖東陵,更是將慈禧、乾隆墓裡面值錢的東西都洗劫一空,賣到國外去,給我國曆史文物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河北農村老人,潛伏清東陵十多年,連盜11座皇陵,差點搬空古墓

王昭義

孫殿英盜墓的行為人人皆知,但是很少人知道東陵在以後還被別人盜過一次,而且毀壞的程度更是比前面的更加兇殘,更有11座皇陵被盜。此人就是<strong>王紹義,這個人膽大心細,為了能夠偷盜東陵足足忍耐了數十年,最後成功盜墓,成為了新的“東陵大盜”,這兩次盜墓顯然是有非常大的聯繫的。

根據史書《亂世:民國多少事》中詳細的說明:王紹義夥同悍匪馬福田一起策劃盜挖東陵的時間比孫殿英盜墓的時間都要早,馬福田因為是悍匪之後招安後變成了一名團長,王紹義就當了他們團的參謀,兩個人非常的透脾氣,對東陵盜挖這一舉動也是勢在必得。

1928年,馬福田離開了軍隊,幹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劫匪。而王紹義給他出謀劃策要對東陵動手,兩個人一拍即合就要動手,但是這個時候孫殿英正巧以繳匪的名義將兩人嚇跑之後,

自己卻對東陵做起了偷盜的買賣。王紹義得知孫殿英對東陵進行盜挖之後,氣不打一處來,但是胳膊擰不過手腕,想想之後便隱忍到了附近的新義村,看看有沒有機會。沒想到這一隱忍就隱忍了十幾年,這十幾年裡有幾次他也想動手但是都被自己的理性壓了回去。

河北農村老人,潛伏清東陵十多年,連盜11座皇陵,差點搬空古墓

孫殿英盜墓


孫殿英盜挖東陵這件事情很快就在全國上下傳開,人民的目光都集中在清朝東陵上面,縱使王紹義膽子再大,當時的他也是不敢輕舉妄動,風頭過了之後,王紹義剛想動手,日軍又來了,日軍派重兵在這裡把守,王紹義也是苦於沒有機會去下手。

十年等待,只為自己的“大夢”

普通的盜墓賊一個地方不能成功,則會換一個地方,但是王紹義不一樣他一定要盜挖東陵,這是他的一個心願。所以他選擇定居在附近的新義村等待合適的時機,在等待的這些年裡還成為了一個出色的彈棉花工。

河北農村老人,潛伏清東陵十多年,連盜11座皇陵,差點搬空古墓

在<strong>1945年,日本戰敗選擇投降,在東陵的守衛部隊也被撤回,王紹義看準這個時機準備立馬出手,由於準備的時間長達十幾年,所以在動手的時候,<strong>王紹義有條不紊,將各種會發生的情況都推演了一遍,首先他先花錢將看護東陵的守衛買通,之後又在村裡集結了十幾名壯漢,準備活動做完之後,便率領著他們一起開始了自己的盜墓計劃。

王紹義在當土匪前曾是修築陵墓的工匠,所以對陵墓的構造極為熟悉,在他的帶領下,眾人很快找到地宮入口,他們先是將咸豐帝的陵墓洗劫一空,又將慈禧太后的陵墓搜刮了一遍。

河北農村老人,潛伏清東陵十多年,連盜11座皇陵,差點搬空古墓

墓地內部

<strong>王紹義以前從事著築墓工匠,所以對墓裡面的結構都十分了解,他作為帶頭人,帶領著眾人進行了盜墓行動,他們首先將咸豐皇帝的墓穴清掃一空隨後來到慈溪的墓穴又勘察了一遍。但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就是,這裡面的寶貝是在是太多,他們拿的麻袋都裝滿了還拿不過來,但是王紹義知道,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他不慌不忙的退了出來。

並且王昭義為了自保,更是拿出鉅額錢財打通當地官員,有了保護傘的撐腰,王紹義更加肆無忌憚,在之後的幾個月裡,他幾乎是住在了東陵裡面,將裡面的11個墓穴全部洗劫一空,裡面珍貴的文物全被遺失海外,這次東陵失盜的損失遠遠大於孫殿英的那一次,所以王紹義也成為了不折不扣的“東陵大盜”

結語:

壞人最終都不會有好下場的,根據

《人民日報》對當年此事的報道稱:東陵失盜之後,公安部門立即召開了動員大會,緊急成立了專案小組進行偵查,雖然王紹義他們一行人在這之前就已經逃離了這裡,但是在倒賣文物的時候還是被公安民警所抓獲,王紹義由於是這場活動的主謀,被判處死刑。

河北農村老人,潛伏清東陵十多年,連盜11座皇陵,差點搬空古墓

王昭義偷盜出來的珍貴文物

王紹義最終有這個結局一點也不為過,因為目前他所倒賣的歷史文物還在海外一直漂流,他的行為對我國古文化的考察帶來了非常嚴重的打擊。王紹義的堅持雖然是值得人稱讚,但是如果他一直在堅持幹一件好事而不是專心盜墓,他的人生結果會不會不同呢?

《人民日報》

《亂世:民國多少事》

《左傳·文公六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