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这话对吗?

常充电


这话对极了。

有人说,20岁以前,美靠遗传。20岁以后,美靠自己。我以为,真正的美,一定气质不俗,它不仅是身材长相的那么简单,它一定包涵着一个关于气质的问题。且不说长相普通的女子,就是长相漂亮的女子,若没有诗书的涵养,没有见过世界的丰富,她的气质一定不会好到哪里去。因为古人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所以 多读书才能提升气质。

而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读书放在了前面,是非常有道理的。开卷有益,读书就是和古今中外的大师贤哲对话交流,听他们讲解世界,分析感悟人生,解读日月星河,与探索浩渺的宇宙。

日积月累的阅读学习,让我们明理懂规,达观开阔,自信朗然。在了解一定的历史文化基础上,再去游览世间名胜古迹,从而欣赏美理解美懂得美善,提升人生修养,开阔胸怀眼界。

所以,一个气质儒雅自信豁达的人,一定是饱读诗书,且行走过世界,因为,读书是心灵的旅游参观,行走是身体的丰富世面,两者缺一不可,两者都经历的人,才是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也一定是气质不俗的人。

愿我们的人生,也一直行走在读书与游览世界的路上。


简爱居古城


很有幸回答你的问题,我很认同你的观点。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一种修行。

我一直坚信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修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和所有有趣的灵魂对话。

翻开一本书,就等于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春花秋月、夏雨冬雪、长河落日和孤烟荒漠;这个世界的饮食男女、花鸟虫鱼、浮世喧嚣和纸醉金迷。那些瑰丽的风光,动人的故事;那些相聚离别,相爱背弃,那些不为人知的心情,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都会毫无保留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可以和书中的每个人物对话,我们可以置身于每个场景,这些故事属于他们,也属于我们自己。

书中的故事有大有小,小到一段心事,大到整个人生。书中的人也在前行,像是前行中的自己;书中的人也在挣扎,挣扎在当下与过去。我们和书中的人相识,好像和另一个自己相识,我们也会为他的幸福而开怀同样也会同情他的遭遇。书中的人会呐喊,书中的人会竭尽全力。翻开书,好像听见有人在问我们,你是在看他还是更多的在思考自己。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人物,这些人物在讲述他们的现在和过去。薄薄的一本书可能就是一生也可能只是一件往事。我们看过的所有书,有意或无意总会在我们的生命中深深镌刻,我们和他一起经历这些人生和故事。

阅读是一种修行,这修行的意义就是我们可以在每一本书里感受他们也追问自己。生命只有一次,而阅读能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体味更多的人生哲理。就好像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里挣扎,这是生命的延伸和拓宽,是我们接近真相的方式。

路有多长,只有脚知道。行走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

因为阅读,我们会对这个世界有更清晰的认知。而证明这些认知的方式,就是我们一步一步走过的路。

我们一直在行走,在我们短暂的生命里。有多少次我们踏上旅程,而这旅程好像没有什么明显的目的地。我们乘车穿越夜色,窗外的风或温柔或犀利。我们飞在高空,云下有雨而云上却碧空如洗。

我们有多少次踏足从未到过的城市。这城市不认识我们,我们也对它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只知道北方多雪南方时常有雨。有的城市很安静,阳光也懒懒散散;有的城市很热闹,热闹的让人忘了四季。

行走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我们在红尘中历练,我们或许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可是只要活着,我们必须热爱这个世界和脚下的土地。

我们在晨光中前行,我们在烈日下前行,我们在黄昏时前行,我们从未驻足。我们也会很累,也会疲倦,也会厌恶这旅程。但旅途的风景一直都在,花依然会红,柳也年年绿。

累的时候也可以停下来,就像我们总有一天会苍老。可世界世界总是很年轻,会有年轻的人继续前行。

有一天我们走不动了,也许会栽下一棵树。就在我们的院子外面载一棵树。看着它发芽张叶直到结出果实。我们劈柴烧水,温酒放歌。我们会靠着这棵树想着自己年轻时走过的路和那些属于我们的故事……

过好这一生吧,不要辜负尘世的故事,和书中的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生命打开的正确方式。

有田半亩,有书半卷。


田半


根据我的理解,气质是由一个人读书和行路的量组成的,这就是阅历。阅历丰富了,气质也就与众不同了。

我国近现代史上为什么称呼四位女性为"先生"?一位是宋庆龄,一位是冰心,一位是林徽因,一位是杨绛。这是和她们优雅而无与伦比的气质分不开的,和她们丰富的阅历修养分不开的。

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不是看他的年纪,而是看他的个人阅历。世间百态,风风雨雨经多了,他的心智他的思想都会更加成熟。不是说他没有脾气,也不是说他没有大喜大悲,而是因为他在对待许多问题的时候更加理性了,他不会发那些没意义的脾气,他也不会在小得小失面前徘徊。

随着时间的积累,你的人生阅历就增加,对社会、对事件、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的经历及理解能力会更加透彻,你的为人处事也就逐渐成熟。并不是说渐渐没有了脾气,而是你通过你的观察、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哪怕这个结论也许是错的,这都跟你的阅历有关。老一辈的人不是常说吃的盐比我们吃的米饭还多,走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还多,其实这就说他阅历比我们丰富。你也就能把自己所身处的这个社会看得更真实,对自己的能力更了解,生活中少走一些弯路。阅历多了其实不是说是没有脾气了,而是遇到问题更加冷静更加成熟了。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人一生很短,有时穷尽一生之力也所获寥寥。读书可以“变化气质”,是因为书可以扩展一个人的生命履历,丰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台湾一位化妆师说过: “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和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思考、多欣赏艺术……”

因此,多读书,多学习,我们的气质自然就能展现出来,进而我们的容颜也会发生改变,“腹有诗书气自华”。


杏坛耕夫也


“从一个人的脸上,你就可以看出他受过的教育以及走过的路。”这话与“”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是不谋而合的。在此,小编提提自己的拙见。

1。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皓首穷经、博朗群书的文化人,不管他经历了什么,总能从他的脸庞读出从容、读出淡定、那种优雅与祥和与现代大多数的浮躁能够形成很强的对比,明显的看出不同,在人群中很容易被辨别出来。这就是阅读在润物细无声当中潜移默化的给人带来的改变。

2。还有句话是这样讲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句话中提到的: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都在强调一个人的经历。通俗的讲:经历多了,走的路多了,人的想法与格局就会有所不同,在面对同样事件的时候所采取的解决方式也会不同,呈现出的精、气、神、(气质)也就不同。所谓:相由心生,这时候的相就不是过去单纯意义上来自父母亲长相遗传的样子,多了几分阅历,岁月磨练带来的稳重、成熟之美。

3。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央视主持人董卿她不仅给观众呈现的是一种颜值美,她的一颦一笑无不透露出一种莞尔、优雅、清新的气质,这绝不是一个小女孩能够模仿出来的。

所以从一个人的气质里你就可以读出很多,包括他所读的书、所走的路……




willy柯


这话很对!近海知鱼讯,近山识鸟音。

常爬山的人,脚健如飞,所谓靠山识鸟音。

河中捕鱼人,手巧看鱼讯,自然近海知水性。

做那一行都会有他的特长,久而久之成自然,这是规律。

.

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是经历了也同样留下印记!刻骨铭心!

书读的越多刻下的印痕越深,路走的越多锻炼了肌腱越明显;

为什么相生会看相,他们不就是沿着这条轨迹走的吗?

.

腹内诗书多与少,所经历的雨路与风霜都会刻在脸上、言谈举止中,也就是每个人的独特气质。

桃花长不出莲藕,海中找不到青松。

长相长相,长在心上 ……

人的一生,都要经过风雨的洗礼,知书的学习,在人生的路上一直前行,未曾停歇。

每个人的学历不一样,专业不一样,工作事业、经历也不一样,都会从气度、气质中显露出来。

就是换件外衣,也是窟中藏霞,光茫外射,掩盖不住;多者露多、少者露少。

装不出来的,就是因为己经深藏 ……

.





鸿艳媛


这句话说的很对。但是这句话还可以缩略成。一个人的气质是由他的阅历而决定的。

气质这个东西不好说,只能说是给人的一种印象。网络上的那些网红脸。初看似乎还可以,可看久了就觉得庸俗不堪,这就是所谓的不耐看。

反观一些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你就算看她十几遍都会觉得她依旧是那么动人,这就是气质的不同造成的。

读书确实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气质。

可以说这个世界的哲学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读书多读书深的人他的见识就广。见识广,他就不会因为某些小事而大动干戈,或者喜怒无常。这样的人看上去就会冷静而沉稳。

而喜欢读诗散文的人,他就会热爱生活,深切的体会到生活的每一刻美好。他们会在生活中寻找诗情画意,从而使心情开阔。

阅历能改变气质。

一个人走过的路其实就是他的阅历。阅历是世界上一种很宝贵的东西。所谓的过来人指的不就是阅历深厚的人嘛。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就讲究要尊重阅历广泛的人。

一个人如果有阅历,那么他就不会心高气傲,动不动就贬低他人,而是会谦虚地听从别人的说法,再谦虚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同理,一个人如果有阅历,他就不会大惊小怪。有句话叫少见多怪嘛。

阅历是金钱买不来的。

阅历与读书的关系。

现在很多人因为工作繁忙没有办法去经历太多的事情。难道这样就不能培养阅历了吗?并不是。这就回到了我们原来的话题,读书。读书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让人博学。博,就是广大的意思。一个人的学问很广大,就能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他阅历多。所以对现代工作繁忙的人来说,读书,是提高阅历的好方法。

一个人的气质是由他的生活经验而决定的。读书其实也是一种阅历。


泰坦神族


相由心生,我一直相信这四个字。记得我爸说过,你看衣食无忧和为生计发愁的人,他们眼神中透露出的光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各种状态会很容易显而易见。中老年大妈那种焦灼的神情,那种眉头紧锁的感觉,路上随意可见。

那种饱读诗书,那种从容的气质,是任何奢侈加身都无法达到的,比如常年捡垃圾捐希望小学孩子的退休教师爷爷(忘了名字失敬失敬),他那张照片:废品袋放在身边,坐在图书馆看书的专注神态,历历在目。还有木心先生,哪怕在监狱,也会梳头戴帽洗脸洁面。读书人的品性,也许就在目光中,举止中,行为中体现吧


月瞳文案and壁纸头像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此言妙哉!记得一位诗人说过:"每个人都有一位永不变心的朋友,一笔永不消逝的财富,一眼永不枯竭的清泉,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那就是书"。又有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无疑是在说,书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一切:思想素质,社会本能,待人接物,人脉关系,精神气质……这就回到了题主的问题:"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是这样的,所谓气质,就是指人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外在行动上的体现。而这些"高级神经活动",恰恰就与人读书多少,读什么样的书,人生多少坎坷历练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因为人的气质是一种能看到,察到但却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觉,它是文化,是修养,是品性,是气度,是谦恭……是无法表达的内心空间的对外展示,让人赏心悦目,敬服之心油然而生。


hushouchang


书籍确实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气质。

因为书籍读的多,也就意味着了解的道理多,记住的知识多,那么他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就能表达的更流畅和准确。这样对方也就会更自然的通过这个人的知识谈吐来认识他。

这中作为人在生活中在别人眼里的气质也就建立了起来。


山山水水一箩筐


有句话说的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就是如此。

一个人是否有气质,涉及很多方面,比如环境,受教育程度,家庭因素,父辈及朋友的影响等。这些都是影响一个人气质的原因,如果一切从正能量方面发展,这个人做人处事都不会差,而且会感染着周围的人,具有很好的号召力。

当然,气质是长久的持续的修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葱各方面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

只有做好自我约束,不断学习和进步,才会让自我气质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