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早期三名書生領袖,都是江蘇省常州籍,這三人分別是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
張太雷早年讀書的時候,經常和瞿秋白相約到艤舟亭去品古論今。艤舟亭位於大運河畔,是常州的一個著名古蹟,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晚年歸隱常州,曾泊舟登岸於此,後人因此建亭以為紀念。
那天是星期天,且天氣晴朗,張太雷、瞿秋白和其它幾個同學又來到了艤舟亭。說笑間,瞿秋白吟詠起蘇東坡的詩句:“浩浩長江起滄海,紛紛過客似浮萍。”
瞿秋白說,蘇東坡的人生遭遇非常坎坷,可他的學問卻是千秋金石,我們雖也是時代的過客,但要像蘇東坡那樣,不能只做一葉浮萍。
張太雷也是個蘇迷,他對瞿秋白的話深有同感,接著又吟出了蘇東坡的另一句詩:“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秋天將盡,冬季將至,看似好景將盡,可是朋友你要記住,一年裡最美的景緻,其實就是在初冬橙黃桔綠的時節啊!
這或許是最差的時節。在1927年這一年裡,中共連續發動了三次城市武裝起義,從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直到南昌起義、廣州起義,每一次都傾盡全力,調動了自身所蓄積的幾乎所有能量和資源,可是每一次又都只落得一個功敗垂成的結果。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趙世炎曾經說,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和俄國的二月革命差不多,他企盼著將來再準備一次武裝起義,來一箇中國的“十月革命”。張太雷所領導和發動的廣州起義,已經建立起了城市蘇維埃政權,可以說離這一理想和標準最為接近,可惜它也失敗了。
傳說中最美的景緻,在哪裡?
還在五四運動前後,張太雷在北京大學遇到了湖南人羅章龍。初次見面,略事寒喧後,張太雷突然說:“我們是鄉親。”
羅章龍很覺詫異,因為他是湖南人,張太雷是江蘇人,怎麼會是老鄉呢?
張太雷其實說得不無道理。先秦時期,江蘇湖南同屬楚國疆域,到了秦漢,則有“三楚”的劃法,即西楚、東楚、南楚,其中今江蘇一帶屬於東楚,湖南屬於南楚。
“三楚老鄉”羅章龍曾在長沙就讀,他長沙結識了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也是湖南人,此人即毛澤東。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與瞿秋白、張太雷相比,至少從外表上看,並無太大不同。及至到了大革命時代,在很多人眼裡,他也仍是一副白面書生的形象。郭沫若第一次在廣州見到毛澤東,就忍不住想起了司馬遷對於張良的評價:“餘以為其人必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
張良前期組織策劃了針對秦始皇的驚天刺殺行動,後期輔佐劉邦推翻秦王朝。在司馬遷的想象中,這樣一個傳奇式的英雄人物,應該是個身材魁梧、雄糾糾氣昂昂的大漢才是,及至看到流傳下來的畫像,他才發現張良的相貌居然與小女子相似,若套用時髦的現代語言來形容,還是個“小鮮肉”哩!
郭沫若面前的毛澤東不僅眉清目秀,而且態度謙和,說話的聲音低沉溫婉。之前郭沫若雖不致於如司馬遷對張良一般,認為毛澤東一定非“魁梧奇偉”不可,但也頗出意料之外。
最令郭沫若印象深刻的,恐怕還是毛澤東說話聲音特別低這一點。郭沫若的耳朵素來就有些背,聲音一低他就聽不清楚,結果毛澤東對他所說的話,他連三成都沒有聽到,只聽懂了一個大意。
當時的國共要人,經常要在外進行演說,多數人都練出了一副大嗓門。在郭沫若看來,像毛澤東這樣低聲說話的人,“倒是一種奇蹟”。
今日薦書:
閱讀更多 八千里路雲和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