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相隔上千公里的人,方言口音却非常像,比如云南某县跟湖南某县,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用户96347536692


我们县是云南丽江下边的一个县城大部份人家的宗谱上都写的是:原籍湖南省湘潭县(或是湘乡县)某某村,有的是写的:江西省吉安府某某村某,许多地名也是某某官,某某营。根据史料记录,许多人的先祖都是明朝洪武调卫时从湖南、江西过来的。根据历史考证,我县程海镇毛氏先祖和湖南毛主席先祖是同宗共祖,并已经获得专家学者的认可,至今在我县程海镇修建有边屯文化博物馆,其所属设施包括:边屯文化博物馆、毛泽东祖先纪念园、光明广场、毛氏宗祠。总建筑面积4700㎡,布展面积2800㎡,绿化面积6699㎡。其中:博物馆设序厅、边屯云南、云南明清历史文化名人、永胜非遗记忆、翰墨丹青话边屯、北胜州与澜沧卫、沧阳春秋7个展厅,毛泽东祖先纪念园设毛太华馆、云南永胜毛氏源流馆、湖南韶山毛氏源流馆、毛泽东个人故事馆4个展馆,毛氏宗祠设3个展室,博物馆和纪念园中间设有“光明广场”,广场中心矗立着与伟人毛泽东同等身高的站立铜像一尊。




福不懂


我今年在云南陇川碰到一位出租车司机,交谈后得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支边的湖南祁东人的后代,话音是一口正宗的湖南祁东口音。据他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支边云南的湖南祁阳、祁东、醴陵等地人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临沧、德宏、红河等州的耿马、勐定、瑞丽、陇川、河口等地农场。其中湖南祁东县有16000多名青壮年先后支边云南瑞丽、陇川、勐定等地。这些湖南支边乡亲到现在己经第四代人了,人口大约三十万左右。因为农场集中,家乡人在一起,用湖南话交流,口音自然改不了,一口浓浓的湖南乡音,诉说着难舍的乡音乡情和乡愁。这位司机说,早年他常与父母回湖南祁东探亲,但近几年回家乡少了,湖南冷天太冷,热天太热,云南是四季温差不太、四季如春,适合生活居住。所以,相隔数千公里,云南人有一口流利的湖南话就是这种原因!湖南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既有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壮举,更有数万湖南乡亲支滇戍边的情怀。为湖南人的奉献点赞!为扎根云南边陲、维护边境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湖南老乡点赞!






云歌视线


我们云南玉溪红塔区(原玉溪县)方言发音比较特别,跟云南其它地方人不一样,前两天我看了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我发现陕北人说话跟我们有点像,玉溪县方言跟山西陕西河南一些方言发音都有些像,有时我就在想我们的祖辈是不是从这三省交界地方来的,有同感的吗?


疲惫的骆驼36623404


不清楚题主说的云南某县是哪个县,云南除了少数民族语音外,绝大部分汉族说的是西南官话,属于西南官话云南片,分为滇中、滇西、滇南3小片;

湖南的语言比较复杂一点,分为新湘语(长株潭,洞庭湖区东部、南部),老湘语(娄底、邵阳、冷水江),赣方言(湘赣边境),客家话(浏阳),瓦乡话(沅陵某些地区),湘南土话(郴州、永州某些地区),湖南也有西南官话,分别有属于湖广片的湘西小片(怀化、湘西自治州)和湘北小片(常德、张家界)和属于桂柳片的湘南小片(郴州市区以及嘉禾、宜章,永州的江华、蓝山等地)。

云南

西南官话云南片我只接触滇西片(大理、丽江)和滇中片(昆明),滇南片我没听过,滇西片更接近过西南官话成渝片,滇中片比较有代表性,更像大众典型意义上云南口音,有些字发音方式跟老湘语还蛮神似的。

湖南

西南官话的桂柳片的口音从广西到贵州一线分布也蛮广的,桂柳片在湖南只有湘南片,我的印象里与云南话并不高度相似。

西南官话的湖广片主要是湘西北和鄂西南,沿长江沿岸一直到湖北的武汉,在湖南又分为湘北片、湘西片,外省口音里,我发现离开湖南,从贵州铜仁,镇远开始,一路沿着贵州到云南,有很多练成一条线小地方的口音与湖广片神似。

几千公里以外为什么有相同口音,前面也有朋友说过,可能是古代军话形成的方言岛,而这些地方就是当年朱元璋证云南的屯兵所在地。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元朝势力退回蒙古草原,元惠宗退至上都,隔年又至应昌。他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当时北方除了元惠宗据有漠南漠北,关中还有元将扩廓帖木儿驻守甘肃定西,此外元廷还领有东北地区与云南地区。镇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在元廷退回草原后仍然继续忠效元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日,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师30万人南征云南。1384年,云南已经平定,傅友德、蓝玉奉诏班师回朝,而沐英则继续镇守云贵。此后明朝又陆续派遣军队进入云贵地区,形成了军事屯堡。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调北征南”。此后,明朝又推行了“就宽乡”的移民政策,鼓励人口稠密的江南、江西一带的人口迁徙到贵州、云南,并给予土地,形成了“民屯”。以下是内地调军队到云南的10次记录,当时调往云南的人数达到23万。



湖南在当时是大西南的边疆,既所谓苗疆,为了打通大西南通道,明朝派遣了大量部队从湘西往贵州云南方面不断驻军,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调湖广军25560人,征云南,同年九月,令靖州五开及辰(今怀化沅陵县)沅(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卫新军选4500人,往云南听证。同年十月,诏湖广常德(今常德)辰州(今怀化沅陵县)二府民三丁以上者出一丁,屯云南。上述几个地方都是西南官话湖广片湘西小片,到了云南的驻军,因为当地都是少数民族,语言与外界交流少,可能更多保留了不少湖南土话和明朝官话的底子,比其他地区西南官话更存古,到现代仍与故地的口音很像。


我是科技斯基,欢迎大家关注我的文章。


科技斯基


为什么云南某地和湖南某地方言听起来差不多?这是因为,大家都说的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也称为上江官话,属于现代汉语南方方言,西南官话分为6个大片22个小片,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广西、湖南、陕西、江西共九省市,544个县市区和东南亚少部分地区。

西南官话的由来是从明代开始西南地区移民而逐渐形成的官话方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不分平、翘舌音,目前使用人数多达2.7亿,是官话方言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

关于题主的问题,到了这里就很清楚了,像云南使用的西南官话,就分为:

1,滇中小片,共61个县市。

云南省:安宁市、呈贡县、澄江县、楚雄市、大理市、大姚县、峨山彝族自治县、富民县、富源县、华宁县、华坪县、会泽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江川县、晋宁县、景洪市 昆明市 泸西县 鲁甸县 陆良县 禄丰县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罗平县 马龙县 勐海县 勐腊县 弥渡县 弥勒县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牟定县 南华县 南涧彝族自治县 宁蒗彝族自治县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今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巧家县 曲靖市 师宗县 石林彝族自治县 双柏县 思茅市翠云区(今为普洱市思茅区)、嵩明县 通海县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武定县 祥云县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宣威市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漾濞彝族自治县 姚安县 宜良县 易门县 永平县 永仁县 永胜县 玉溪市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元谋县 沾益县 昭通市。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2,滇西小片,总计37个县市。

云南省:保山市 宾川县 沧源佤族自治县 昌宁县 德钦县 洱源县 凤庆县 福贡县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鹤庆县 剑川县 景东彝族自治县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今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梁河县 临沧县 龙陵县 陇川县 泸水县 潞西市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瑞丽市 施甸县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腾冲县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西盟佤族自治县 香格里拉县 盈江县 永德县 云龙县 云县 镇康县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3,滇南小片,总计20个县市。

云南省:富宁县 个旧市 广南县 河口瑶族自治县 红河县 建水县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 开远市 绿春县 麻栗坡县 马关县 蒙自县 屏边苗族自治县 丘北县 石屏县 文山县 西畴县 砚山县 元阳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

4,成渝小片

云南省:大关县 威信县 彝良县 永善县 镇雄县


5,岷赤小片

云南省:水富县 绥江县 盐津县

而湖南人说的的西南官话分为:

1,鄂中小片

湖南省:龙山县 桑植县 张家界市

2,湘北小片

湖南省:常德市 慈利县 汉寿县 津市市 澧县 临澧县 石门县 桃源县

3,湘西小片 ,共8个县市。

湖南省:保靖县 凤凰县 古丈县 花垣县 吉首市 麻阳苗族自治县 永顺县 沅陵县; 大湘西:邵阳市区、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和新宁县话比较接近,接近西南官话

4,怀玉小片,共6个县市。

湖南省:怀化市 新晃侗族自治县 芷江侗族自治县 中方县 洪江市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

5,.黎靖小片,共3个县。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通道侗族自治县 贵州省:黎平县。

6,湘南小片,共14个县市,1镇。

湖南省:郴州市 道县 东安县 桂阳县 嘉禾县 江华瑶族自治县 江永县 蓝山县 临武县 宁远县 双牌县 新田县 宜章县 永州市

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坪石镇

以上都是湖南和云南使用的西南官话汇总,有需要的朋友可以仔细看看是不是也说的西南官话哦,


sorin索林


这个疑问很有意思。

我二十多年以前就注意了,浙江省三门县亭旁镇与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的一个地方口音完全一样,虽然中间只相差不足百里,但就是中间地区完全是宁海桑洲口音,三门健跳口音二个方言区隔着,为了这个问题,我综合研究了方言与地理二十年始终找不出来有说服力的原因。

一次偶然时候,一个地质专家交谈时无意说起这个问题,地质专家从地质学中的水文地质科学深入探讨这样问题,结果从中已经找到真正的科学原因。

语言与地理有一定关系,但是与地质是绝对的关系。这里面的学文太深奥无法三言两语说清楚。

以前我在中国地质系统内部发布一个语言与地质学的关系论文,因属于太冷门的科学,对这个科学感兴趣的人并不是很多,表面看没有太多科学价值。

但是谁真正掌握其科学原理,有意在极好的地质核心区培养歌唱演员,播音员,那样科学成果就非常好了。培训一个优秀的歌唱家非常困难,如果以地质学方法培训的歌唱家肯定效果出奇的好。

那样的甜美歌声先天加科学选择的地理,地质环境有非常大的优势。

人的体质与地理,地质直接关系。

人的智商与地理,地质直接关系。

人的前途与命运与地理地质也是直接的关系。

人的语言与地理与地质也是直接关系。美妙的方言多么亲切,方言的魅力无限,他乡遇乡音总是经不住上前聊几句。

对语言与地理,地质学感兴趣的专家学者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今日头条中广泛讨论,欢迎!


大宗矿产资源


洪武年间,安徽江西填湖南,对湖南当地的方言,和用词影响是很大的。

但很多特定方言用词,一直保留下来了,就能看出地域上的差别和联系。

本人祖上,是洪武年自安徽迁驻湖南的千户,后生双子,各立祠堂,在湖南繁衍生息至今。

光在当地就有隔岭不同音的现象,当地虽然说话口音大致相同,但翻过一座山或者另一个村,就能听出口音的差别。所以当地人光听口音用词,就能大致分辨对方哪条“冲”的。

如做饭吃,有的说“拿饭”,有的说“搞饭”。拿东西有的说“背东西”,有的说“楞东西”。

这也能说明早年间交通闭塞,导致的口音用词上的细微差别。

但大体一个地方的人群,用词遣字上,总能找到语音DNA上的细微联系,能回溯祖先的来处。

这些年本人常去皖南一县城,居然发现,县城里虽然口音与湖南不同,但很多特定的方言用词居然一样。

如潜水叫“汶密子”,漱口叫“沽口”,不吉利的话叫“糟话”。。。仿佛有能感受到祖先自安徽来的,几百年前的某种亲切感。


古旗1


云南省永胜县的汉族,绝大多数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湖南迁来戍边的。由于是成规模的从同一个地方搬来,搬来之后,自然抱团生活,从而形成非常稳固的文化习俗传承圈子,其中自然包括语言传承。由于是从富裕地方迁来的汉族,又有官军身份,因此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文化意识,生产生活方式都高以附近的少数民族,这也使得虽然历经了500多年,但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和改变非常小,因此无论语言,还是生活习俗都保留非常完整,所以跟湖南某个地方的方言非常相近就很正常了。遗憾的是,永胜的汉族只知道是从湖南迁来,但具体从湖南那个地方迁来的,好像没有一个特别权威的说法。


诃德325


湖南的蓝山县人讲官话,与云贵川桂很多地方的官话基本上一样。

,在湖南同处南岭地区的江华,江永与蓝山,县城相距两三百里,但这三个县的官话是最像的,而与其他县差别较大。

这三个县有两个共同点,1;同属于南岭腹地(由西至东分别是江永,江华与蓝山。2:这三个县同时在明朝洪武时期,由京城(现南京),派遣部队,分别在这三个县设置千户所城,设正千户(五品)管辖各自区域。三个所城分别是现在的江永桃川所城村,江华码市所城村,蓝山所城镇所城村。

这些官兵以及家属他们都是来自下江地区的京城周边,讲的也是当朝官话,又因地处山区,所以六百多年来基本上保留了原官话的口音,而原京城的人因时局变动,人口流动大反而没能保存原口音了。

可见你处虽然与湖南某县相距几千里,因为是同时期由一个地方迁出,同时也因为地处偏远地区,反而把原口音较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因而出现相距千里口音相同,上数二十几代可能还是老表。


湘源25


我不是学者也没有查任何文献,凭我的经历和浅薄的阅读回答一下。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的最大功绩是统一了文字,在统一文字后,汉字便成为大中华的根基。无论人口如何迁移,方言如何晦涩,因为有汉字,任何迁徒都能快速融入当地社会,然后同化或被同化。

五千年历史,三千年文献可查。中国历史上惨烈的灭绝一地的战争不胜枚举。战争过后的休养生息,当政者都会主动进行人口迁移。最著名的陕西洪洞大槐树下的集中迁移,以及湖广填四川等等等等。

再一个就为了活命,或是避难或是谋生,而进行的个体或家族的迁移,这种一避几百公里或上千公里属正常。

古代官话肯定没有现在的普通话普集,毕竟整体教育制度落后。所以外迁人员的方言不可避免的保留。休养生息的年代,一夫多妻的制度,繁衍后代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用现代词叫裂变。1变4,4变16,16变196,……一个人迁到异地,在100年内繁衍一个200人的村落是很容易的事。

我自己就是这种家族的。那个小村本是姓涂的一族。从我向上数的五世祖,就是曾祖父的父亲一个人,从几十里外的云梦县迁到涂松湾安家。我幼时见过并记得的曾祖一代的,有二婆(我姥姥),四婆,幺爹幺婆,就是老祖宗有五个儿子。在90年代,涂松湾共二十来户人家,姓涂的只剩4户,姓龚的有14户,其它姓李的1户姓程的2户……

举这个小例子的意思就是为了佐证相同的方言是迁移的结果。

至于方言的趣事,我也讲讲我身边的。

我们杨河镇的勾舌头方言与隶属的应城市的平舌头方言完全不是一个频道,与同地区的孝南话非常接近,与相隔一百多公里的黄陂县方言更是如出一辙。记得小时候有个很出名的湖北大鼓艺人张明志,他唱湖北大鼓的方言,我们觉得就跟我们杨河的萝卜腔一模一样,张明智就是黄陂人。

还有个我觉得更神奇的。

我在深圳打工时的一个大领导(我做员工时他已经是课长了),他是湖北红安的。后天机缘巧合在另一个小型家具厂,我做课长他后来进来做生产经理,有几个月共事走得很近。他的普通话不标准,乡音较浓,印象很深。

后来在福建三明的泰宁县,我岳父母那边有个亲戚,在当地邮局上了一辈子班的,过年一起喝酒。说话时的口音,语气,神态,甚至外貌,与湖北红安那个领导,太像了,倍感亲切。

我跟这个叔叔问过,他说他家祖上也是外地迁来的。

所以说,一样的方言,主要是由于人口迁移产生的。不可能是各有各的根而出现偶然的方言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