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浙江大學社會學系“企業開工調查課題組”


為了解與評估新型冠狀病毒給企業正常開工/營業帶來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浙江大學社會學系的研究團隊與澎湃研究所共同設計了問卷,在網上通過滾雪球抽樣法,邀請全國的企業家開展了企業開工力調查。本次調查關注企業開工的動力、能力、活力。調查於1月30日16點上線,截止到2月4日晚24點,共回收有效問卷1826份。我們於2月1日發佈了第一期報告,是國內最早的基於微觀數據的分析報告之一。今天我們基於更大的樣本,發佈第二期報告,從更多的角度分析疫情給市場主體帶來的影響。


第一期報告回顧


在第一期報告裡,我們的初步分析發現是:


疫情造成了一定的悲觀和觀望預期。近七成被訪者認為無法正常開業將會造成較大的損失,而三分之二的企業表示他們只能承受兩週以內的延期開工。疫情本身尚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基礎,但悲觀和觀望情緒需要採取實際行動緩解。


有接近六成的企業正在或預期可以在2月14日開工/營業,生存壓力是最主要動力。而對於另外的四成企業,他們預期無法正常開工主要是對疫情的擔憂和人員返回的限制。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目前的重點首先來自預期管理,包括對疫情何時結束、物流人流何時恢復的判斷;其次是現金流、員工工資、還貸等迫在眉睫的紓困問題;最後是經濟發展中長期形成的一些“老毛病”。


面對可能的損失,企業的應對方式以被動的防禦性自救措施為主,並期待政府採取措施減輕直接壓力,如減免企業稅費等。


疫情比較明顯地打擊了企業的預期“活躍度”,相比過去,企業在招聘員工(-12.2%)、購買設備(-11%)和原材料(-7%)等方面的意願均出現了下降,而貸款(+6.6%)、借款意願(+8.3%)的上升則反映出企業在資金方面壓力的增加。但另一方面,企業主對本企業發展形勢的信心略強於對宏觀經濟的信心。


第二期報告全覽


報告要點解讀

01 民營和個體經濟在諸多指標上受到疫情的影響都更大。例如,民營和個體經濟企業預期開業延遲的比例遠高於國有企業;雖然觀望情緒在各所有制企業普遍存在,但他們對2020年經濟形勢判斷的悲觀程度也最高。


02 小微企業和個體戶是薄弱群體。個體戶的抗壓力最弱,而小微企業的開業預期最低。員工數量在8人以下的小微企業主對2020年持謹慎樂觀或非常樂觀的比重僅為15.08%,比員工數300人以上的企業主低了13.3個百分點。小微企業的最為迫切的需求來自資金壓力。


03 大中型企業在用工和社保方面壓力更大。規模在20人以上的企業中,有超過半數希望政府推行靈活的用工和社保政策;他們的復工迫切程度也相對更高,有超過40%期待政府能夠準確評估疫情擴散風險,對風險小的企業准予開工。除普遍性的資金壓力外,相對來說,大型企業期待政府開通更多線上服務的比例最高(28.38%),比中小規模企業均高出十餘個百分點;他們對恢復物流的迫切性也明顯高於小微企業。


04 線下銷售是重災區。例如,線下銷售為主的企業開工預期要明顯晚於線上銷售企業,它們對貸款、紓困等金融服務有著更多的需求。以C端客戶為主的企業。以C端客戶為主的企業的開工預期要明顯晚於G端和B端客戶為主的企業,有近四成期待出臺刺激政策;線上B2C企業更期待物流通道的恢復。G端客戶為主的企業對損失的預判相對樂觀。


05不同行業受疫情衝擊程度不同,訴求也有差異。衝擊最大的是農牧業、建築、住宿餐飲和教科文衛。金融業對於線上政務的需求程度明顯高於其他行業。在開工時間方面,製造業、金融業以及農牧業更加期待政府能夠準確評估疫情擴散風險,對風險小的企業准予開工。而批發和零售、房地產、租賃、商業服務以及住宿餐飲業更希望政府出臺刺激消費的政策。


06企業自身基礎影響“後疫情時代”的開業預期,但悲觀情緒普遍存在。

例如,過去三個月活躍度更高的企業,預期可以正常營業的比例也更高;但對於疫情帶來多大損失的預期判斷上,不同活躍度的企業,以及不同規模的企業,各自組內的差異都不大。在對未來經濟形勢的判斷上,不論以國內市場為主與否,線上與否,還是營銷渠道,都沒有實質差別。


07疫情的發展是影響企業主信心的重要因素。確診病人比重每增加1個百分點,企業主的“焦慮指數”增加0.18分;焦慮每增加1分,對2020年經濟形勢的信心就減弱0.25分(滿分5分)。防控疫情依然是當前最為重要的任務。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已經明確指出,在繼續做好科學防控的同時,有序恢復正常生產,既為疫情防控提供更好保障,又維護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只要政策及時、精準、有力,依然有可能接續疫情之前經濟發展的動能,保證全年經濟平穩運行。


三條政策建議:


1.既要看到問題,也要看到希望,而希望的關鍵在於預期管理。雖然企業的預期“活躍度”出現下降,但疫情並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和結構。


2. 既要有普惠性政策,也要有精準的專項政策,尤其是及時安排針對疫情的專項紓困政策。


3. 既要採取供給端的政策,也要採取需求端的政策。首要是逐漸恢復物流,合理恢復人流。對於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的融資要給予特殊政策,尤其是可以藉助互聯網金融平臺的靈活優勢。


報告詳細內容

一、哪些企業在疫情中受損更嚴重


面對疫情,不同企業在2月14日能否正常開業的預期存在一定差異。從所有制看,正常開業比例最高的是國有企業,為82.52%。其後依次為外資企業(80.17%)、民營企業(60.40%)、集體企業(39.29%)、個體戶(30.30%)。不難發現,民營和個體經濟企業的經營影響度是極為嚴峻的。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線下銷售為主的企業開工預期要明顯晚於線上銷售企業,以C端客戶為主的企業的開工預期要明顯晚於G端和B端客戶為主的企業。從經營特徵看,企業開工在市場(國內還是海外)維度的分化不如營銷渠道(線上還是線下)和用戶(B2G、B2B、B2C)上明顯。具體而言,海外市場型企業開工比例僅比國內市場型略高近八個百分點(67.08% vs 59.10%),但線上模式比線下高11個百分點(69.77% vs 58.16%),B2G比B2B和B2C分別高出1個百分點和16個百分點,在統計上也呈現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表明,國內市場為主的企業中,在線模式在2月14日開業的比例更高(70.54%),但是以海外市場為主的內部差異不大(64.71% vs 67.72%)。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個體戶的抗壓力最弱,B2G型企業對損失的預判相對樂觀。在認為難以正常開業的企業中,個體戶認為在疫情中受損程度最高,平均得分高達4.11(最高5分)。其後依次為民營企業(4.07)、外資企業(3.48)、集體企業(3.40)和國有企業(3.10)。在經營特點上,是否海外市場和是否線上銷售的損失程度差異均在3.81-4.00之間,差異較小,但在客戶端上的差異明顯,即B2G型企業最低(3.56),B2C最高(4.14)。


小微企業的開業預期最低。結果顯示,能正常開業比例最高的是規模較大的企業(301-1000人),為77.56%。其後依次為21-300人(63.90%)、8人及以下(43.38%)、9-20人(48.61%)的企業。


不能按期開業受到的損失預期上,所有規模的企業之間的差異並不大。從低到高以此為301-1000人(3.71)、8人及以下(3.97)、9-20人(4.01)、21-300人(4.01)。


在行業上,受疫情衝擊最大的是農林牧副漁(53.60%)、建築業(46.69%)、住宿餐飲(46.20%)和教科文衛(45.85%)。我們還著重考察了製造業、信息服務業和金融業企業。結果顯示,製造業中64.21%的企業能夠正常開業,並認為不正常開業受損度為3.98;信息服務業中64.80%的企業能夠在2月14日正常開業,並認為受損的程度為4.02;金融業中81.6%的企業能夠正常開業,其受損的程度相對較低,為3.35。


過去三個月活躍度更高的企業,可以正常營業的比例也更高;但不同活躍度的企業,對於受損程度的判斷沒有差別。和第一期報告相同,企業活躍度通過過去三個月內是否開展“招聘員工、購買設備、購買原材料、投放廣告、發佈新產品/服務、申請銀行貸款、其它方式融資/貸款和對外投資”等活動數來測量。以企業過去3個月的活躍度來測算,呈現了活躍度程度越高,能正常開業的佔比越高的特徵。過去三個月,低、中、高活躍度對應的正常開業佔比分別為56.79%、61.85%、74.47%。不過,對於無法正常開業受損的預判,不同活躍度的企業認為受損程度的預判均高於3.5分,沒有顯著差異。過去三個月,不同活躍度企業認為的受損程度預判依次為3.85、4.13、4.01。由此可見,疫情使得企業活躍度和經營關聯度下降。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二、哪些企業主在疫情中最焦慮


民營和個體經濟的悲觀程度最高,而觀望情緒普遍存在。面對2020年的經濟形勢的總體判斷,民營企業(18.27%)和個體戶(15.66%)持謹慎樂觀(4分)或非常樂觀(5分),均低於國有(34.97%)和外資(22.41%)。同時,它們的悲觀比重分別達到了62.49%和53.03%。“不好說”(3分)的比重在所有企業中均處於19%-31%。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在企業類型上,小微企業總體樂觀程度要明顯低於大中型企業。其中,員工數量在8人以下的小微企業主對2020年持謹慎樂觀或非常樂觀的比重僅為15.08%,比300人以上企業主低了13.3個百分點。不過,不論企業屬於什麼市場類型,營銷渠道、客戶類型和活躍度,都表現出了程度相當的形勢判斷,在統計上缺乏顯著差異。


不同行業對2020年經濟形勢的樂觀程度也存在差異。比較發現,電力、煤氣、水(35.18%)、居民服務、修理業(27.87%)、採礦業(28.00%)、建築業(26.70%)、農、林、牧、漁(26.40%)排在前五位,排名靠後的為住宿餐飲(18.35%)、金融(18.40%)、租賃商業服務(17.81%)、科教文衛(16.62%)。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在疫情發生後,企業主對現金流、違約金、還貸、交付訂單、員工安全和物流運輸等八個方面都感到壓力,我們在此基礎上建立疫情壓力綜合指數(8-40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民營企業和個體戶的綜合指數分別為28.73和28.28,明顯高於其他所有制企業(20-25)。其中,民營企業在現金流、支付員工工資和獲取新訂單的壓力感最強,個體戶在員工安全和還債上壓力最大。在企業規模上,員工數9-20人的企業壓力最大(28.47),3001-1000人的企業最小(26.01)。此外,與對2020年經濟總體形勢判斷類似,企業的疫情壓力在經營特徵的的三個維度上缺乏明顯的差異。


不過,企業疫情壓力在行業上的差異不可忽視。通過比較發現,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批發和零售(29.87)、製造業(29.30)、住宿餐飲(28.65)、建築業(28.51)、信息服務(28.34),壓力最小的是金融業(22.85)和電力、煤氣水(25.28)。和樂觀程度的結果相比,總體上疫情壓力大的企業主樂觀度偏低。


最後,我們通過對晚開工承受時長來衡量企業的抗壓力。總體而言,企業類型、規模和經營特徵都表現出了抗壓力的差異。民營企業和個體戶能承受晚開工“1-2個月”的比重分別為40.79%和40.40%,高於國有企業(28.67%),但低於集體企業(46.43%);小微企業(8人以下,39.34%;9-20人,43.80%)承受“1-2個月”比重高於大型企業,在其他規模企業組別上的差異不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線上和線下銷售企業的抗壓力差異不大,國內市場型企業的承受力弱於國外市場型。以“1-2個月”為例,前者比後者低10個百分點(9.83%)。與此相似,B2B(40.87%)要強於B2G(30.32%)和B2C(39.85%)。在線上渠道為主的企業,不論是B2G還是B2B,其承受力都相對較大,表示能撐“1-2個月”的佔比在40-55%之間;但在線下渠道為主企業略低於40%。


除了以上企業層面對焦慮的關係分析,我們還考慮到宏觀的疫情發展態勢(各省區確診病例增幅)、群體社會心態(baidu疫情搜索指數)和地區(華東、華中、華南、華北、西北、西南、東北)對企業主焦慮的可能影響,故將其納入多元迴歸模型(採用lasso迴歸)。


結果顯示,國有企業、大型企業對2020年的經濟形勢更樂觀,民營企業較不樂觀,綜合壓力也更大,而區域的疫情變化對2020年總體經濟形勢預期和抗壓力總體有抑制作用。


三、企業最需要哪些政策支撐


面對複雜的疫情,廣大企業主對政府的經濟政策有著相當的期待。總體而言,呼聲最高的政策依次是:減免企業的稅費(74.28%),推行靈活的用工與社保政策(53.50%),評估疫情擴散風險、對風險小的企業准予開工(39.43%),以及提供貸款、紓困等金融服務(39.05%)。而對於恢復物流通道(30.28%)、出臺刺激政策(29.03%)、開通更多線上政務(15.66%)、以及擴大投資與上項目(7.01%),企業主當前的期望並不高。這種差異,值得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給與積極回應。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進一步分析表明,不同類型的企業對於經濟政策有著差異化需求。超過四分之三的民營企業(78.97%)和外資企業(76.72%)期待減免稅費政策的出臺,該比例高於其他類別企業。在疫情面前,民營企業和個體戶可能面臨著更大的經濟壓力,有42.80%的民營企業和37.88%的個體戶希望政府能夠提供貸款、紓困等金融服務。此外,在恢復物流通道方面,外資企業(48.28%)表達了較高的訴求;而44.76%的國有企業則期待政府能夠開通更多線上政務,這一比例遠高於其他類型的企業。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從企業規模上看,對比小微企業,中等以上規模企業在用工和社保方面可能面臨著更大的壓力。規模在20人以上的企業中,有超過半數希望政府推行靈活的用工和社保政策(21-300人,58.41%;301-1000人,53.14%)。另外,他們也更加期待政府能夠準確評估疫情擴散風險,對風險小的企業准予開工(21-300人,42.52%;301-1000人,41.91%)。


雖然企業主們對線上政務的總體需求水平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較大型的企業中(301-1000人),期待政府開通更多線上政務的比例達到了28.38%,比中小規模企業均高出十餘個百分點。此外,較大規模企業對物流通道也有著更高的需求。在大型企業中,有39.27%期待物流通道的恢復,明顯高於21-300人企業(31.31%),以及小微企業(22.53%和28.31%)。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就減免稅費政策而言,對於以線下客戶為主的企業尤其如此(總體比例為75.19%,相比於以線上客戶為主的68.60%)。而不論線上線下,B2B的企業都更加期待稅費的減免(總體比例80.02%,相比於B2G的71.81%和B2C的63.31%)。此外,對比線上業務(32.56%),以線下業務為主的企業對貸款、紓困等金融服務有著更多的需求(40.11%)。而B2B(38.69%)和B2C(41.53%)的企業,較之B2G的企業(34.04%),也更多地需要政府在金融方面予以支持。另外,刺激消費政策可能會為線下B2C企業提供更多助力,這一類型中有39.38%的企業期待著刺激政策的出臺;而線上B2C企業則更加期待物流通道的恢復,比例達到了45.88%。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最後,不同行業對於經濟政策也有著特殊的需求。數據表明,採礦業(52.00%),交通運輸、倉儲(50.74%),農林牧漁(47.20%),製造業(41.40%),批發和零售(39.05%),以及電力、煤氣水(38.89%)是最期待恢復物流通道的六個行業。而金融業對於線上政務的需求程度則明顯更高,達到了38.40%。


另外,在開工時間方面,製造業(46.50%),金融業(46.40%),以及農、林、牧、漁(43.20%)更加期待政府能夠準確評估疫情擴散風險,對風險小的企業准予開工。而批發和零售(41.24%),房地產(40.18%),租賃、商業服務(36.30%),以及住宿餐飲(36.08%)這四個行業,則更有可能通過政府出臺的刺激消費政策獲得收益。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九卦 |企業復工調查報告:四大行業衝擊最大,民企最焦慮


注:報告:集體署名的“企業開工力調查”課題組。

(“企業開工力調查”課題組成員:浙江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範曉光、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呂鵬、澎湃新聞記者柴宗盛、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蘇振昊、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本科生張忠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