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最后和北静王结婚了吗?

用户63765591633


林黛玉和北静王前世有缘,今生有缘相知,无缘相见,林黛玉没有嫁给北静王。

林黛玉和北静王前世有缘。

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由于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她才活了下来。后来得雨露之润,天地精华,她修炼成女仙即绛珠仙子。

神瑛侍者是贾宝玉,甘露是北静王。

为什么说甘露是北静王呢?

甘露就是水的意思。北静王名“水溶”,与水有关,他就是神瑛侍者浇灌绛珠仙草的甘露的化身。

贾宝玉下凡时,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说跟着他一起下凡的人,有一半已经下世。北静王年未弱冠,与宝玉年龄相仿。他就像英莲一样,先于宝玉下凡。

林黛玉前世与水有缘,今生临水而居。潇湘馆

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林黛玉与汩汩流淌的泉水为伴,度过了春夏秋冬。

北静王与林黛玉通过宝玉有了联系。

来到尘世以后,贾宝玉和北静王一见如故结为知己。

前世,甘露通过神瑛侍者之手甘露灌溉了绛珠仙草。

今生,北静王的手串通过宝玉给了林黛玉。

秦可卿葬礼,北静王路祭,见到了贾宝玉,他给贾宝玉一串皇上亲赐的鹡鸰香念珠。

宝玉把它转赠给林黛玉。就这样林黛玉和北静王有了联系。不过黛玉并不知道这是北静王的手串。

后来,宝玉穿着北静王送的蓑衣斗笠去看黛玉,并且还要管北静王要一套送给黛玉。这次,黛玉知道了北静王。

林黛玉没有嫁给北静王。

虽然林黛玉和北静王有两次联系,还有前世的因果,但是林黛玉没有嫁给北静王。

因为宝玉两次将北静王的东西给黛玉,黛玉都拒绝了,所以黛玉不会嫁给北静王。

黛玉连神瑛侍者转世的贾宝玉都没嫁,更不可能嫁给北静王。

林黛玉可能被皇帝封为潇湘妃子。

其实林黛玉与皇上也有缘分。北静王给宝玉的手串是皇帝赏赐的,因此黛玉与皇帝也有丝丝缕缕的联系。不过黛玉拒绝手串,这段缘分没有成功。

林黛玉的诗号是潇湘妃子,这是皇妃的封号,不是王妃的封号。后来黛玉可能被封为潇湘妃子。不过黛玉一听说自己被封妃,成为皇帝的女人,便一心求死,最后泪尽而亡,她没等进宫就死了。


润杨阆苑


我认为是对的。除了有手串、雨衣和潇湘妃子称号暗示外,还发生了三件事,促成了两人的婚姻。

第一条是秦可卿出殡,北静王送贾宝玉一个珍贵的手串,后来贾宝玉将此手串转赠给林黛玉,林黛玉拒绝。第二条是秋日雨夜,贾宝玉穿着北静王送的雨衣雨具,看望林黛玉时,林黛玉喜欢之余说出了渔翁渔婆的话。第三条则是林黛玉的外号,潇湘妃子。在那个时代,只有嫁给王爷,才会有妃子的称号。

当然仅有线索还是不够的,从《红楼梦》前80回留下的信息看,还发生了三件与林黛玉婚姻有关的事情。这些事情发生后,林黛玉选择嫁给北静王,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第一件事情:贾府被抄家

从《红楼梦》前80回里,我们看不到贾府被抄家的详情,但是两处重要暗示:一处是查抄大观园的当天晚上,王熙凤带队夜查大观园,查到贾探春的房间后,贾村打了王善宝家的一巴掌,哭骂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另一处是第二天,尤氏要到王夫人的房间时,被身边的婆子拦住,说看甄家的婆子,找王夫人私藏赃物。

江南的甄家和贾府是世交,但是交情再深也不能窝藏赃物,因为这是死罪。从贾探春的哭骂中和王夫人的举动里,能够断出贾府最终是被抄家了。《红楼梦》续本中对这一情节有过详细的交代。所以,贾府被抄家这个结局是无可置疑的。

贾府被抄家,林黛玉一个寄居贾府的女孩,命运自然堪忧。不过幸好她还有贾宝玉可以依靠。但是,发生了第二件事后,就断了林黛玉的这个念想。

第二件事:宝钗嫁宝玉

《红楼梦》一书未完,但贾宝玉娶了是薛宝钗是毋庸置疑。从“纵然是齐眉举亲,到底意难平”的判词中可以看出,薛宝钗最终还碾压了林黛玉,成了宝二奶奶。

事实上,薛宝钗嫁给贾宝玉是没有疑义的。因为她出生于四大家族,自古以来四大家族就互相联姻。此外,薛宝钗有一把金锁,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恰好配成一对。尤其是贾元春用贵妃的身份,力促这一段姻缘。贾府没落之际,薛宝钗和贾宝玉年龄渐大,贾元春再次开口,贾母别无选择,一定会向金玉良缘妥协。

薛宝钗嫁给贾宝玉,使林黛玉走向了绝路。她基本是就到了生无可恋的地步。

第三件事:贾探春舍身远嫁

贾探春是贾府里的一位奇女子。贾元春非常倚重她。元宵佳节省亲的时候,单独让她抄写诗句。贾探春过生日的时候,又早早的打发小太监送来了礼物。王夫人更是倚重他,虽然她是赵姨娘所生,但是在王熙凤生病期间,仍然启用他和李纨、薛宝钗一起管理荣国府。王熙凤私下里也佩服她,曾经对平儿说过,贾探春不仅会干事儿,而且因为读过书,比自己高明的多。根据贾探春的判词看,贾府没落之际,为了挽救贾府。贾探春舍身远嫁海外。

林黛玉其实和贾探春一样,都是聪明的,勇敢的。既然嫁给宝玉无望,挽救贾府也会成为林黛玉一个重要使命。贾府结交的权贵中,北静王权位最高,深受皇帝的喜爱。他的王妃不多,只有一老一少。林黛玉给他做王妃,可以加强双方的联系。但可惜的是,从林黛玉的判词看,出嫁后她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贾府彻底败落之后,林黛玉泪逝而亡。

曹雪芹的本意或许不是如此安排。但是许多人宁愿通过这些蛛丝马迹相信,在贾府从富贵走向没落这个大悲剧中,林黛玉舍身嫁给北静王,是这场大悲剧的另一种人生悲剧,更是她勇敢走向人生终点的一种选择。

现实生活中,确实不乏有这种奇女人,既然不能与所爱的人在一起,那么宁可舍身为心爱的人做一些其它的事情。这些事情有些傻,让人不可思议,无法理喻。林黛玉嫁给北静王,从少女变成少妇,更是一种深沉的爱。她一生孤苦,为爱而活,无论是从天上绛珠仙草也好,还是地上的林妹妹也罢,一生都是为了还情还债而来。为了贾宝玉,她可以下丹为凡人,所以也可以为了他,还有他身后的那个贾府,忍受人生的无限痛苦,从容嫁给北静王。


小涵读书


北静王在《红楼梦》中的出场不多,但是却也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

我们先来看看曹雪芹是怎样评价北静王的:“北静王,名水溶,年未弱冠,形容秀美,性情谦和。因祖上与贾府有世交之谊,同难同荣,故从未以异姓相见,更不以王位自居。”

可以说这个评价相当高了!纵观全书,被作者如此高度评价的男人没有一个!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是一部赞美女性的小说。女孩儿是珠宝,男人甚至男孩子都是臭泥巴。

但是曹雪芹却偏偏塑造了北静王这样一个完美的男人形象,真是有点奇怪。

要权势有权势,要容貌有容貌,还性情谦和,简直是万人迷啊!


近些年来出现了有关林黛玉和北静王的传闻,我想这大概是读者太爱林黛玉,不忍她孤苦伶仃地死去,总想给她一个好一点的结局,想来想去,只有北静王能配上她!

可惜我们的林妹妹死心眼,除了宝玉,再优秀的男人也看不上,如此出类拔萃的北静王在她心里也不过是臭男人罢了。

所以林黛玉和北静王是不可能结婚的。就算贾府为了讨好北静王,硬逼着黛玉嫁给他,以我们林妹妹的个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定会以死相拼的!

毕竟她不是贾迎春!

再多说一句,作者塑造北静王这个形象还是为了宝玉。想说明不是宝玉重男轻女性情怪癖,而是他身边大多数的男人确实不怎么样啊。

像北静王这样的,人家宝玉就仰慕得很!


凡眼看红楼


黛玉不可能嫁给北静王。

在起诗社时,探春给黛玉起“潇湘妃子”的名号。黛玉住在潇湘馆,相貌才情奇绝,且脾性清高孤傲,“潇湘妃子”确实人如其名。这只是个名号,有人说暗示黛玉日后成为真正的王妃,这种说法个人觉得牵强。

宝玉初见北静王,北静王从手上拿下皇上赏赐他的鹡鸰珠串送给了宝玉,可见北静王非常喜欢宝玉。宝玉对鹡鸰珠串宝贝得不得了。黛玉回家奔丧再回到贾府,宝玉把鹡鸰珠串送给黛玉,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给最爱的人,这是爱的表达。黛玉拒绝了,说明其他男人不入她的眼,什么王爷,都是臭男人。

宝玉夜雨去看黛玉,披着北静王送的箬立蓑衣,黛玉见了笑宝玉是渔翁,宝玉以为黛玉也喜欢这套蓑衣,便说要跟北静王取一套送黛玉。宝玉深爱黛玉,认为她喜欢的就想办法拿到送给她。当然,黛玉也拒绝了。

可见,以上三点也说明了黛玉与北静王不可能结婚。


空谷幽兰3816467628672


林黛玉最后不会和北静王结婚,但是不排除北静王求娶林黛玉。

贾宝玉因为和蒋玉菡互换了汗巾,宝玉的汗巾是袭人的,回家后宝玉又把蒋玉菡的汗巾给了袭人,结果袭人嫁给了蒋玉菡。

贾宝玉几次把北静王的东西给了黛玉,但是没回黛玉都拒绝了。所以黛玉不可能嫁给北静王。

宝玉曾经说道:“前日我在外头和相公们商议画儿,他们听见咱们起诗社,求我把稿子给他们,我就写了几首给他们看看,谁不真心叹服?”宝玉写的诗作里一定有黛玉的诗。北静王是宝玉最好的朋友,北静王很可能看到了黛玉的诗作。宝玉喜欢黛玉,更推崇黛玉的诗词,宝玉对黛玉一定满是赞美之词。北静王仰慕黛玉的文采风流,他不清楚宝玉爱黛玉,所以向贾府求娶林黛玉。

贾府当然同意北静王的求婚,但是黛玉的心在宝玉身上。即使北静王年龄相当,形容秀美,情性谦和,地位尊贵,黛玉也不放在眼里。

黛玉知道了北静王求娶的消息后,她一心求死,不久便泪尽而亡,没有和北静王结婚。


润杨的红楼笔记


红楼未完,留下许多未解之谜,除了秦可卿、妙玉等人身世一直为红楼悬案,近来有一种黛玉嫁北静王的观点冒出来,很多人根据原文所谓的伏笔,认为黛玉最终嫁给了北静王为妃子,一时间,有人竟信以为真。

关于黛玉的结局,曹雪芹在原文里有六个字的直观答案,说的很清楚:“欠泪的,泪已尽”。黛玉与宝玉的前世今生,是一个唯美的爱情神话。衔玉而生的公子便是前世的神瑛侍者,而黛玉则是得他甘霖灌溉的绛珠草。

前世三生石畔的旧精魂,今生今世演绎成一段木石前盟。绛珠听闻神瑛侍者要下凡历劫,于是要随他一起,还了眼泪,以偿前世的灌溉之恩。

因此黛玉的泪从初见便只为宝玉而落,等泪尽,便是黛玉未嫁而逝的结局。续书虽不足取,但是倒也延习了悲剧基调,因为《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悲剧冲突强烈,历来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而黛玉是否嫁了北静王这种问题的产生,我不知其端倪,但是对这种想法,我推论大致有以下这么几处来源,也正是这几处情节,误导了不少人。甚至有人深信不疑,不断地推论出各种耸人听闻的情节,这无异于向红楼梦泼脏水。


一、黛玉“潇湘妃子”的名号

黛玉在诗社里号“潇湘妃子”。这是探春给黛玉取的号,因为黛玉的居所名“潇湘馆”,那里又有千竿翠竹,用探春的话说,黛玉“又爱哭”。因此这是探春用娥皇女英的典故来戏谑黛玉的。因为这个名号叫起来清雅有趣,黛玉也就受了。

于是有人推断,既然语涉“妃子”,黛玉是否嫁了王爷?

其实,在我看来,黛玉的名号虽为“潇湘妃子”,却不可做实。这个名号是借用娥皇女英的典故:二妃往寻舜帝,得知舜帝已死,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

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恰恰暗示了黛玉的泪尽而逝。脂批:“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

至死不干,万苦不怨。这是黛玉对宝玉坚贞爱情的明证,实在不关北静王事,与“妃子”更无关。


二、北静王两次赠宝玉之物

黛玉回家期间,北静王送了宝玉一串鹡鸰珠串,宝玉当宝贝收着送黛玉。谁知黛玉不屑一顾:“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据此,有人推测这串鹡鸰珠,是黛玉与北静王的“信物”。

蒋玉菡与袭人的汗巾子后来不是就成了二人婚姻的信物吗?还有宝玉得的金麒麟,不是后来成了卫若兰与湘云的信物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重点不在手串上,是借此表现黛玉的孤傲和宝玉对黛玉的重视。宝玉无论得了什么好东西,都是想着黛玉,而黛玉嫌弃这是“臭男人”拿过的,正好映衬了她孤高自许且口无遮拦的小女儿情态。

还有一处,后文宝玉夜雨去看黛玉,披了蓑衣斗笠,黛玉曾取笑宝玉是渔翁,“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宝玉就说这是北静王自己做了送给他的,还说要送黛玉,黛玉亦明确说了“我不要他”

这两处看似与北静王相关,曹公却意不在此,而是为了表现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品性。以此就把北静王与黛玉联系起来,未免曲解了曹公本意,也唐突了他笔下最完美的女性林黛玉。


三、因钟爱黛玉而合理想象

许多读者怜惜黛玉,不忍她泪尽而亡,尤其看到八十回后黛玉焚稿断痴情等情节时,多希望她有个“好归宿”,因而在原文基础上难免合理想象。而北静王水溶无疑是整部书中为数不多的须眉浊物中的一股清流。

他相貌清秀,人品出众,谦逊有礼,能识宝玉,堪称佳偶。黛玉若能嫁此人,倒也相宜。这种想法跟续书中紫鹃见甄宝玉时的所想相似。

可是,书中没有任何文本明示或暗示黛玉与北静王的“姻缘”。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命运一定是未嫁而逝。宝玉也一定是黛玉夭亡才奉父母之命娶了宝钗。

所以,黛玉嫁给北静王之说,是不成立的。


少读红楼


林黛玉可以肯定不会嫁给北静王。

关于林黛玉是否嫁人,八十回前埋伏了很多线索。第18回脂砚斋批语《牡丹亭》伏林黛玉之死,证明林黛玉与贾宝玉有分开的过程。而《题帕三绝》也证明林黛玉最后的身边人不是贾宝玉。林黛玉不会死在贾家,出嫁他人应该是肯定的。那么,她会嫁给北静王么?绝不会!


林黛玉嫁给北静王的说法由来已久。具体有几个原因。

第一,鹡鸰香念珠;

第二,蓑衣;

第三,潇湘妃子;

它们与林黛玉出嫁有关系么?真有关系。但绝不是林黛玉嫁给北静王。

首先,鹡鸰香念珠是北静王赠给贾宝玉的礼物,贾宝玉送给林黛玉一看就生气了,“什么臭男人戴过的,我不要它”。林黛玉生气并非因为北静王,而是“鹡鸰香念珠”一看就是男人之物。“鹡鸰”自古寓意“兄弟情”,“脊令(鹡鸰)在原,兄弟急难”,贾宝玉与秦钟等一干男孩子大闹书房,背后之事林黛玉也要有耳闻。现在贾宝玉将代表与男人的“兄弟情”鹡鸰香念珠送给林黛玉,怎怨得林黛玉生气。

不过鹡鸰香念珠并非北静王之物,而是皇帝赐给他的。皇帝所赐之物辗转递到林黛玉手中,真要相关联,反倒应该是皇帝与林黛玉才对。


北静王毫不在意将御赐之物送给贾宝玉,是对皇帝的大不敬。他不敬心思背后有对皇权的染指。通过“蓑衣”也有体现。而北静王乱臣贼子,林黛玉又怎么会嫁给他?

其次,蓑衣还是北静王所赐。问题不在蓑衣本身,而是“北静王在家也常如此妆扮”。他一个堂堂实权王爷,将皇帝御赐之物随手送人,府内聚集了大量“海内名士”,自谓得“海内名士”垂青。如此有野心不轨之人,为什么还要装渔翁在家“行为艺术”?

显然北静王是有意表演给人看的。这种把戏曾经李世民、朱棣和袁世凯都搞过。仿佛身居庙堂却心怀江湖不思慕权力与世无争。实则不过掩人耳目罢了。

林黛玉再次拒绝北静王穿着表演给皇帝看把戏的蓑衣,表明她极可能成为北静王与皇帝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最后,潇湘妃子是舜帝的两位妻子,娥皇与女英。林黛玉外号潇湘妃子,应该还有另一个人才对。她居住在潇湘馆又名有凤来仪。潇湘妃子是王妃,有凤来仪是凤。证明林黛玉确实出嫁做了妃子。

北静王妃还活着,林黛玉嫁给北静王也不可能是王妃,与潇湘妃子不符合。另外,北静王妃没资格以凤自称。皇帝是龙,后妃是凤。王妃是凤的情况唯有国王的后妃才能是凤。林黛玉只有成为一国王妃才与潇湘妃子和有凤来仪的影射契合。

北静王一个京城就藩的实权郡王不够资格,中原王朝不会有一个王爷有这个资格。除非别国、盟国、藩属国等国王才可以。而这与贾探春远嫁异国成王妃的经历是高度契合的。 真正的潇湘妃子,就是林黛玉与贾探春二女同嫁异国为王妃。

第71回贾母生日宴会上,南安太妃要见姑娘们选择贾探春十有八九。奈何探春庶出身份被嫌弃,不得以是贾元春以皇室的名义“赐婚”林黛玉,黛玉为主,探春为滕,二女同嫁异国。

第18回贾元春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去掉“香玉”正是林黛玉的隐喻(详见第19回小耗子偷香芋)。证明林黛玉离开贾宝玉是贾元春的手笔。

贾家本是北静王一伙的四王八公集团。北静王又有不臣之心欲争取皇权,与皇帝形成敌对。贾家结局是卷入其中被抄家。

出身贾家的林黛玉被以皇室的名义出嫁和亲,无论是北静王还是皇帝双方谁出于什么目的牺牲了林黛玉,都是“鹡鸰香念珠”背后的龃龉,“蓑衣”背后的政治图谋所引来。

林黛玉判词图画中“四株枯木,一围玉带”所影射的正是这个结局。《红楼梦》中唯一描写配玉带者是北静王,但皇帝和国王也是配玉带者。林黛玉的结局无疑与这三人都有关系。

注:她本已油尽灯枯,虽然远嫁却注定很快死去,不存在“洁不洁”的问题。“质本洁来还洁去”,对林黛玉来说与贞洁无关,是不堪忍受晴雯那般被“毁谤”。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红楼梦》程乙本


君笺雅侃红楼


林黛玉和北静王结婚了,原因是什么?

原因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贾府被抄,贾宝玉托付北静王把林黛玉带去王府,因为贾宝玉心里敬仰北静王,平日里关系也不错,也深信他能够照顾好林黛玉,虽然说林黛玉眼中只有贾宝玉,容不下任何人,但是受到北静王这样的正人君子的影响,加上宝玉的结婚,未免有些经不住诱惑,日久生情,嫁给北静王于情于理也有些说得过去,但是这就违背了小说的初衷,成了《红楼梦》续集。



林黛玉没有嫁给北静王,原因是什么?

《红楼梦》文本中这两个家族有关系,世交,但是这两个人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可以说八竿子打不着,整个红楼梦也没几处写这个北静王,和林黛玉的描写更是微乎其微,没有姻缘,哪来的结果,人人都知道林黛玉是来还债的,来报恩的,泪尽人亡,当然也有很多关于林黛玉的死法,但是以作品悲剧的写法,林黛玉肯定是死了,至于如何死也成了一个悬念,才有了这样离奇的想法。

网友们可以想一下,北静王的形象可是《红楼梦》中的堂堂美男子,是男人正面的向导,他肯定做不出夺人所爱的事来,更不可落井下石。何况林黛玉如此高傲,如果结婚了,岂不美中不足,失去人物形象也就罢了,那《红楼梦》的爱情故事成啥了,整个《红楼梦》就乱了……

所以这个想法不太现实,更不且实际,更不可能成为一个研究的话题和疑点,既然有人提出来了,就当茶余饭后的闲事聊聊,夏日炎炎,看看头条悟空回答,就当吃一个冰激凌,清爽一夏,回味无穷……


黑白文章泽渊诗


确认过眼神,北静王不是对的人。

林黛玉和贾宝玉那才叫一见钟情。

所以这个回答很肯定,他们不可能结婚。

小说一开始就用一个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还泪的故事作为开头,而还完泪之后,女主就得走了,所以不可能与贾宝玉之外的其他男士发生什么纠葛。

林黛玉的结局曹雪芹早已写好,就不劳各位牵肠挂肚的了。

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再比如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红楼梦》曲: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须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如果说林黛玉和其他男子仍有纠葛,何以《红楼梦》曲和判词未表一字?里面根本没有北静王水溶什么事儿?

认为林黛玉最后会嫁给北静王的,无非就是因为宝玉曾经给过黛玉北静王赠送他的东西。

《红楼梦》中,宝玉与蒋玉函交换了汗巾(交换的那条汗巾刚好是袭人的),最后袭人就嫁给了蒋玉函。可是袭人之嫁给蒋玉菡,在袭人的判词里面是明确有表示的。

堪叹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而晴雯之所以死前要与宝玉交换贴身之物旧红绫袄,也是为了坐实别人诬陷她的话。

至于有人说黛玉最后嫁给了北静王的话,说什么我也不会相信,因为当宝玉把北静王赠给他的鹡鸰香串转送给林黛玉的时候,林黛玉说的可是:“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

另有一次,宝玉准备把北静王送他的斗笠也弄一套来送黛玉。

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

林黛玉何曾要过北静王的东西呢?而且以林黛玉的性格,“孤高傲世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根本不可能会因为贾府落败而接受他人的强逼。所以不存在成为北静王小妾的可能性。否则,黛玉也便不成其为黛玉了。

还有人说林黛玉还错了泪?应该还泪的是北静王而不是贾宝玉?我想首先应该搞清楚《红楼梦》的男主是谁好吧?是谁在哀叹青春儿女的去世呢?

林黛玉和北静王,别开玩笑了,不可能的。要是有姻缘,曹雪芹早就暗示了,还用得着你瞎猜?


半瓣花上阅乾坤


只要是作者没写的,都是读者的猜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想象不十分离谱,都是可以理解的。唯有加入自己想象的解读,才有趣味。何况,就算作者已经写出的,每个人的二次解读也并不一样。

黛玉和北静王有某种关联,这是肯定的。明写的有两处,一是黛玉给父亲送葬之后回来,宝玉将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类似的桥段,就是蒋玉菡赠给贾宝玉一条茜香国的红汗巾子,宝玉把自己腰里的换给了他,回家了袭人不高兴,宝玉才想起自己那条本是袭人的,于是就说赔她一条,趁她睡着时把红汗巾子悄悄给袭人系在腰里了。袭人说:“我不希罕这行子,趁早儿拿了去!”宝玉见他如此,只得委婉解劝了一回。袭人无法,只得系在腰里。过后宝玉出去,终久解下来掷在个空箱子里,自己又换了一条系着。


古典小说里小物件常作为传情定情的信物,袭人和蒋玉菡的缘分在此也伏下了草灰蛇线。如果黛玉和北静王是毫无关系的两个人,作者何必多此一举,写什么鹡鸰香串一节呢?所以人们猜测黛玉嫁给北静王,并非完全没有根据。

第二处就是宝玉雨夜访黛玉,穿着北静王给他的箬笠蓑衣,黛玉笑话他像个渔翁,宝玉说再从北静王那儿弄一套送给她,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这一段,渔翁渔婆可以联想成宝玉和黛玉,也可以联想成北静王和黛玉,因为蓑衣本来自北静王府,照宝玉的话说,“他(北静王)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北静王送的,北静王也这样,这种警句是凭空而写的吗?任谁看了都会留下印象吧!

另外,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大观园起诗社,黛玉明明是个未嫁少女,居然叫做“潇湘妃子”,明说她是妃子,岂不怪哉?探春抽花签抽到个“日边红杏倚云栽”,后来便做了王妃,黛玉叫做妃子,做了王妃有什么奇怪的呢?我们不肯接受,大概是作者把她写成纯粹灵的化身,让人不愿把她当血肉之躯看待了。


我没看到曹雪芹写黛玉嫁给了北静王,所以也不能说肯定会有此事,但我宁愿相信她最后嫁给了北静王,因为北静王其人,似乎比贾宝玉有担当得多。

但即使嫁给北静王,黛玉的寿命应该都很短,也许刚嫁过去就死了。一是因为她此生是来还泪的,未嫁时泪已快尽了。二是不能嫁给宝玉更添一层悲伤,因为从她两次拒绝要北静王的东西看,她是不愿意的,所以因为出嫁而流的泪也是还泪的一部分。所以很快就泪干了吧。但即使不愿意嫁北静王,她也只能暗自愁苦,不会明目张胆。以她的性格,是个遵守礼教的大家闺秀,贾宝玉说话不小心造次了她都要生气,不许宝玉露出男女之情,她又怎么会公然反抗婚姻追求爱情呢?也许就像唐婉那样苦闷抑郁吧!三者,也许北静王离家久久不归,黛玉担忧过度,又添一层悲伤。结果就像探春说的,“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

可想林姐夫时怎么仍住在潇湘馆?难道是定下了亲事,尚未出阁,而此时北静王和贾府已经失势?在风雨飘摇之中,她既为未婚夫担忧,又为爱情的幻灭悲伤,又为外祖母家的未来恐惧,终于香消玉殒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