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的藩镇们,为何不学三国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古今之变


谁说他们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只不过看做了有没有用而已。

(一)

唐朝末年,咱们可以从901年算起,这一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入宫,将宦官杀光,结束了宦官和朝中官员的争斗。看到朱温这个名字大家就明白一切了吧?

904年,朱温更绝,直接发兵攻陷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唐昭宗杀害。随后他立唐昭宗的第九子李柷继位为唐哀帝,全权控制了朝廷,不过这仍然满足不了他的心愿。

最终在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朱温改国号梁。

大家可以想想,在朱温将唐昭宗挟持和废立的唐哀帝这段时间里,难道他没有想到学习史书上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二)

他当然想过,而且操作过,可是有用吗?要知道曹操这么操作,不是因为这个想法多么独特,而是曹操实力本来就不错,你以为曹操最早用天子的名义给袁绍、袁术发命令他们会听?

他们听个屁啊,袁绍、袁术纷纷称帝,才不管你是天子的命令还是挟天子的命令呢?可以说,要不是曹操后来官渡之战的胜利,这事在历史上就算翻篇了。

所以朱温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局面,晚唐的节度使们实力都很强,各个拥兵自重,会听你一个所谓的天子的?你有本事看我不服从命令来打我啊,打得过我自然听,打不过,管你谁的命令都是放屁。

(三)

如果从904年算起,朱温一直这样操作了3年,后来他发现,得了,该听话的不用天子的命令也听我的话,不听话的雍谁的命令都不好使,还是我亲自上吧。

这才有了907年,他直接让唐哀帝禅位得了,为什么他选在这一年?因为他这一年征讨淮河以南地区失利,害怕再不过把皇帝瘾,就没机会了,所以才搞了这么一出。

所以不是他们不学,而是光学样子不行,不然变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yale13


诚邀!这里是 我来回答。

唐末的蕃镇们的确没想过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主要是因为挟持了也没用!

首先,我们都知道“节度使制度”是唐朝早期为了巩固边防而设立的。节度使是边防部队的最好首领,但是仅限于军队,地方上仍有观察使、刺史(太守)等主政。

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央皇权衰弱,而蕃镇节度使的权利则日益增长。唐玄宗以后的帝王更迭又多被权臣宦官左右。公元875年爆发了唐朝末年规模最大的黄巢起义,三年后王仙芝阵亡黄巢被推举为起义军首领,号称“冲天大将军”,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均地”思想百姓纷纷加入起义军迅速壮大。公元878年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遁逃四川。虽然四年后义军被剿灭,但是对朝廷的打击确是深远的:①为剿灭起义军,不得不赋予节度使更多权利,从此节度使执掌地方军政大权②形成了身兼数州节度使之职的大割据自治势力③中央朝廷无法掌控招降的起义军降将,为后来朱温篡唐称帝埋下隐患。

唐朝末年,蕃镇势力们相互攻伐,朝廷无能为力,蕃镇们亦不把朝廷当回事。

唐昭宗乾宁二年,西川节度使王建攻打东川节度使,唐昭宗两次派人前去劝解,王建不听,直到王建攻取东川占有两川之地后,朝廷无可奈何,只得承认王建的管辖权甚至封其蜀王,以为安抚。

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唐灭亡后各地蕃镇军阀纷纷效仿称王称帝,各霸一方,军阀混战的五代十国开始了。

个人谬论,如有不足还望,不吝赐教,评论斧正一二~~


杂谈会客室


汉朝末年的大乱公元184年的黄巾之乱开始的,一直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三国相继建立,中间的战乱不过才30多年,汉朝天子的余威还在,对诸侯还有震慑力。而且汉末诸侯们也基本上就是汉朝天子的臣子,食汉朝天子的俸禄。

而唐朝自从安史之乱平定(公元763年),到唐朝灭亡(公元907年),中间藩镇割据一共有140多年。藩镇这么多年的割据早就对天子基本没有感情了,尤其是安史系的藩镇基本上已经把唐朝当作敌国,形同独立。

另外河北藩镇们多为胡人,本来就不是和唐朝一路的,只是受形势所迫选择了招安。他们对唐朝基本上没有什么认同感,治下的百姓也受其影响,逐渐胡化。


百胜军节度使


导致这一情况的最真实的原因就是唐末的节度使制度,当时的节度使拥有募兵,铸钱等权利,已经是无冕之王了,谁都不希望自己头上在多出一个皇帝来节制自己,节度使在那个时候已经不听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了,而东汉末年大家都需要皇帝这样一块遮羞布的存在,实际上在东汉末年,三国的势力范围确定以后,皇帝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别乱发脾气


唐朝末年虽然藩镇割据,但是中央和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整体势力相对平衡。没有出现某个藩镇具有压倒性优势。而且唐朝中央政府常年掌握十五万神策军。对各个藩镇也是一种震慑压制。所以从各方面讲,缺乏某个藩镇携天子以令诸侯的客观条件。


燕归来a


先说一句话,枪打出头鸟。

虽然只有短短的五个字,但是这五个字放到任何一个时代都能适用,谁先出头谁就最会成为众矢之的,谁就最先被淘汰。

董卓开了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头,他最后是什么下场?董卓这边才喊了一声“吕布何在”,想让吕布出来保护自己,那边吕布跳出来给了他一刀。

唐朝自中期开始,藩镇割据就已经呈现出了尾大不掉的困境,从唐肃宗李亨开始又出现了宦官擅权的问题,唐朝中枢从这时候开始就已经成了一个怪胎。

既然成为了怪胎,那为什么在安史之乱以后还能撑一百多年呢?

这就在于一个特殊的平衡,皇权成了一根绳子,宦官集团拽着一边,藩镇集团也拽着一边,两边扯来扯去,最难受的就是他们中间的皇权。

虽然被两头受气,可是好歹还能保持一个基本的平衡,不至于一下被全部拽到一边,所以皇权能够苦苦支撑。

只是苦苦支撑而已,你让晚唐的皇帝们打破这个平衡,他们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也不敢这么做。

皇帝一旦把他们给逼急了,弄不好两边还能够联起手来先收拾了皇帝,然后两边再继续慢慢扯虎皮。

两个集团扯虎皮的过程中,皇权也在一直不断地被削弱,当皇权被削弱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也就到了两个集团的权力“拔河”出结果的时候。

谁胜胜负实际上没有悬念,藩镇手里有的是军队,宦官在中枢再蛮横,能用的军队也屈指可数。

所以,最后肯定是藩镇集团打败宦官集团,这一点毋庸置疑。

皇权被削弱到了极点,唯一还能起到平衡作用的宦官集团也倒下了,那么藩镇有没有想东汉末年的董卓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当然有,不过只有一个人,也就是朱温。

想要完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这个“壮举”,那就必须得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所以只能是军事实力最强的那一个。

拿东汉末年来说,东汉皇室衰微之后,董卓手握大军,成了最有实力的那一个,所以他能够入主长安。

唐朝末年的时候,朱温这小子原本是黄巢起义军的一份子,可是后来看到黄巢他们没有希望,就毫不犹豫地降唐了,然后反过来拼命地打黄巢军。

后来因为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还被唐僖宗赐名了,官位一升再升,手中的兵权也是不断地增长,然后就成长为了唐末的第一大藩镇。

谁见了他不得好声好气地叫一声梁王?哪怕是皇帝唐昭宗见了他,恐怕也是好好地哄着,就怕他一个不开心直接掀了唐昭宗的台。

到了唐昭宗天复元年,也就是901年的时候,朱温觉得自己的实力够强了,可以学一学董卓了,于是率军入关控制了唐朝中枢。

朱温控制了唐朝中枢之后,政令虽出于皇帝之口,可实际上却出于朱温之手,这时候的朱温就已经达到了挟天子以令天下的目标。

唐昭宗再904年的时候才37岁,为什么突然死了?就是朱温下的手,杀了唐昭宗之后,朱温又立唐昭宗的儿子李柷为帝,也就是唐哀帝。

朱温之所以立李柷为帝,只是为了给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做铺垫和过渡,他的下一个目标当然就是称帝。

907年朱温直接让唐哀帝禅位给自己,这样一来他就完成了自己的第二个目标,成为了后梁的开国皇帝。

朱温确实是一个狠人,行事也很果决,董卓和曹操还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敢直接称帝,可是朱温却直接称帝了。

朱温的称帝,终结了唐王朝的命运,所以后来的人自然也就没办法继续学他一样挟天子以令天下了。

倘若东汉末年的时候,董卓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也像朱温一样直接称帝的话,曹操也就不用挟天子了,他自己就可以直接称帝。

朱温从控制唐朝中枢开始,实际上就已经成为了出头鸟,到后来直接逼迫唐哀帝禅位,更是成了出头鸟中的出头鸟。

所以,当时就有人要打朱温和后梁,比如说李克用就仍然继续打着唐朝的旗号召集人马去打朱温。

朱温的结局也和董卓一样,只不过董卓是被干儿子所杀,朱温却是死于亲生儿子朱友珪之手,惨不忍睹。

不过,后唐后晋这些皇帝还得感谢朱温,如果不是朱温直接以后梁取代了唐朝的话,他们很可能还得像董卓曹操那样捧着个蜡像天子打天下。


史不知味


唐朝的军阀,相对于三国时期,显得更加务实。三国时期,谁都想着争夺汉献帝,唯独刘家宗室诸侯不愿意。

为什么呢?因为刘家人有继承权,而其他诸侯却只有控制权。在那个时候,控制了汉献帝,也就有了表面上控制天下诸侯的权力,比如董卓和曹操。

可是到了唐朝,情况却完全不同了。地方诸侯豪强甚多,比如河朔三镇,却没有人愿意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又是为什么呢?

01三国前期,刘家宗室众多,使得汉献帝依旧有地位。

东汉末年,刘焉感觉朝廷内部斗争太激烈,宦官和外戚之间互相厮杀,早晚祸乱朝政。所以刘焉建议在地方上设立州牧,让老刘家的人去任职,这便是东汉州牧的由来。

在刘焉的建议下,各地州牧开始上任,其中比较著名的几位宗室有荆州牧刘表、扬州牧刘繇、益州牧刘焉以及幽州刺史刘虞。

诏书以为扬州刺史。时袁术在淮南,繇畏惮,不敢之州。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术图为僭逆,攻没诸郡县。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以拒之,以景、贲术所授用,乃迫逐使去。于是术乃自置扬州刺史,与景、贲并力攻英、能等,岁馀不下。汉命加繇为牧,振武将军,众数万人。---《三国志》

这些可都是手握实权的地方大军阀,当然他们后来都不愿意听从朝廷的调遣,各自有了自己的想法。不过有这些老刘家的人在市面上混着,大汉天子的权威性就不会丧失。

董卓手握天子的时候,汉献帝还是可以号令天下的,比如说在任命刘表为荆州牧的事情,那就是董卓一手操办的。

伴随着刘虞被公孙瓒所杀,刘繇被袁术击败,刘表和刘璋全都成了自保之徒,没有任何人愿意撑起老刘家的天下。

  1. 这个时候曹操就算得到了天子,其实也很难号令天下。不过曹操是有自己打算的。他得到天子以后,也曾经尝试过号令诸侯,可是手里没有军权谁愿意听你的呢?
  2. 就算曹操拥有军权,又拥有天子,可是人心不思汉的情况下,老刘家这位天子的作用很有限。至少诸侯心已经不思汉了,所以曹操压根就号令不动诸侯。
  3. 那么曹操为何还要千方百计得到天子呢?答案很简单,是为了招揽人才。诸侯们都鬼精鬼精的,当然不愿意成为曹操的臣子,可是人才们不同。

人才们有的饱读诗书,有的习武多年,他们需要一个平台展示他们的才能。而最好的平台当然是东汉王朝这个正统平台。


02唐朝时期宗室不掌权,地方军阀谁也不买老李家的账了。

唐朝宗室问题很严重,因为唐玄宗前期,老李家的宗室总是在互相内斗。尤其是皇室内部,更是隔三差五爆发政变。

  1. 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爆发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逼退了李渊,从而篡位登上了皇位,开创贞观之治。
  2. 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本就是太子,可是因为等不及了想早点上位,就联合侯君集等将领发动了政变,差点推翻唐太宗。
  3. 唐中宗李显,在张柬之的帮助下,发动神龙政变,从母亲武则天手里夺取了政权,将武周王朝重新改为李唐江山。
  4. 唐玄宗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合作,发动唐隆政变,推翻了唐中宗李显的老婆韦皇后的统治,扶植唐睿宗李旦登基。
  5. 唐玄宗李隆基在登基以后,发动先天政变,将权倾朝野的太平公主诛杀,从此李隆基彻底掌握政权。
  6. 唐肃宗李亨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主动北上抗敌。可是他提前在前线登基称帝,遥奉李隆基为太上皇,夺取了政权。

从唐朝这帮宗室的表现来看,你觉得唐朝皇帝会将宗亲留在外面做封疆大吏吗?当然不可能。手里没什么兵权都想着要篡位,别说一个个成了封疆大吏以后,又该如何疯狂了。

所以唐朝的所有封疆大吏,都是外姓人。由唐朝皇帝亲自册封的各地节度使、观察使等人才是在地方上真正拥有实权的人。

昭仪李渐荣临轩谓玄晖曰:"院使莫伤官家,宁杀我辈。"帝方醉,闻之遽起。史太持剑入椒殿,帝单衣旋柱而走,太追而弑之。渐荣以身护帝,亦为太所杀。复执何皇后,将害之。后求哀于玄晖,玄晖以全忠止令害帝,释后而去。帝殂,年三十八,群臣上谥曰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旧唐书》

唐朝宗室衰败以后,以河朔三镇节度使为首的地方军阀,率先不听从唐朝政府的领导,从而使得唐朝皇帝失去了权威。地方上又没有任何宗室为皇权护驾,这就造成了没有人愿意接手皇帝的情况。

03唐朝末年,人心不思李。

唐朝的前半段,是非常辉煌的。正确的土地制度,合理的税收制度,相对稳定的政局,使得唐王朝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太平盛世。

可是从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就乱透了。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不断修改税收制度,将本已穷苦的百姓盘剥的一干二净。

这场大战饿死的人,远比战死的人要多的多,因为百姓的口粮都被官军们夺走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唐肃宗当然要这么做。

明年,郑叔清与宰相裴冕建议,以天下用度不充,诸道得召人纳钱,给空名告身,授官勋邑号;度道士僧尼不可胜计;纳钱百千,赐明经出身;商贾助军者,给复。及两京平,又于关辅诸州,纳钱度道士僧尼万人。而百姓残于兵盗,米斗至钱七千,鬻籺为粮,民行乞食者属路。乃诏能赈贫乏者,宠以爵袟。---《新唐书》

在唐肃宗这些统治者看来,百姓就是给他们生产粮食的,连自己的统治都保证不了,他们怎么可能还会去管百姓的死活呢?

识破统治者的这些嘴脸以后,不光地方诸侯们不愿意再买李唐朝廷的账,就连地方百姓们也不愿意再跟随这样的朝廷过日子。

地方节度使虽然没有正统地位,虽然相对于朝廷有反叛的倾向,可是对老百姓来说,他们却比李唐朝廷要好一些。至少为了保证粮草、兵源充足,节度使要维护百姓的安危。

从诸侯到百姓,没有人再怀念李唐王朝的统治,遇到这种情况,唐朝的皇帝还有什么实质性作用呢?无法号令诸侯,也无法招揽人才,完全成了一个没用的摆设。所以后来朱温索性就把唐昭宗给杀了,反正没什么用处。

总结:得民心者得天下。

自古以来,民心都是得天下必备的条件。三国时期,难道刘备真的得民心吗?当然没有。真正得民心的是曹操,因为曹操保证了曹魏地盘上长期的稳定繁荣,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自然会感恩曹操。

谁来做皇帝,对百姓来说真的不是很重要。只要这个皇帝能够对百姓好一点,不要严重剥削百姓就好了。

刘备到了蜀地没钱养兵,就铸造了以一当百的大钱,以此剥削百姓。孙权更加可恶,铸造了以一当千,当五千等货币来剥削百姓。这样的君主怎么可能获得民心呢?

为了所谓的正统,让百姓们活活饿死吗?百姓们可不愿意为此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同样的道理,唐肃宗的种种剥削行为,已经寒了天下百姓的心,所以李唐江山,是在他手里逐渐走向落寞的,失去了民心也就间接地失去了天下。

《三国志》

《新唐书》

《旧唐书》


江湖小晓生


唐末藩镇与汉末诸侯处境不同,这也是唐末节度使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根本原因。

东汉末年,汉天子威严虽大不如从前,但天子还是有政治利用价值的,天下仍然还有忠于天子的臣子,这就是为何曹操会听从毛阶等人的建议,选择“奉天子以令不臣”,当然这是曹操方面的说法,“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对手袁绍对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诋毁”,而曹操也正是因为正确地利用了汉献帝这个政治资源使得自己的实力一步步强大,各路诸侯看到“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益处后,都眼馋起来,比如袁绍,比如孙策,说不定刘备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曹操死后,汉天子的利用价值基本已被榨干,这也是曹丕为何敢称帝的原因。

而唐末就不一样了,在唐末,唐天子的政治价值根本就无法同汉末天子相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其一,唐天子威严丧失已久,自安史之乱以来,便屡有藩镇挑战天子威严的事发生,至唐末,历经了数十年的皇权藐视,天子威严早就不值钱了。而唐末藩镇有钱有粮,俨然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因而可以视天子为无物。而反观东汉末年,至少在董卓入京之前,皇帝的威严还是在的。

  • 其二,唐末天子大多由宦官拥立,因而天子的正统性受到质疑,威严也因此大打折扣。汉献帝虽说是由董卓拥立,但献帝毕竟是灵帝的亲子,而他的正统性也是得到了士族们的肯定了的。

    综上,因而在唐天子政治利用价值不高的情况下,大多数节度使觉得天子反倒是个累赘,并不能为自己带来太多的好处,这也就是节度使不选择“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根本原因。

混沌聊史


借用知乎标准开头,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你说唐朝末年没有藩镇挟天子以令诸侯。唐昭宗了第一个不同意。在华州被韩建挟持三年。好不容易刚出狼窝,又被朱全忠直接挟持到洛阳自己的地盘。然后朱全忠觉得昭宗可能不大听话,然后昭宗就死了。唐末帝就要禅位了。

其实韩建和朱全忠的所作所为,又和东汉末年的董卓曹操有什么区别呢?所以题主的问题不成立。

挟天子是个技术活

挟天子以令诸侯,听起来特别简单,很多人以为这句话是因果关系,挟天子就天然可以令诸侯了。

事实上历史哪有这么简单。要挟天子首先第一个前提是天子已经没有自保能力。不然正常的普通人都不想被别人挟持,何况是堂堂天子。

你看献帝之前大汉皇帝还能掌握一支自己的军队,昭宗之前神策军还有实力一战时候大唐皇帝。即使天子九迁。去到哪里他大爷还是他大爷。

而已经没有自己嫡系实力的汉献帝和唐昭宗,就真的到哪里都惶惶如丧家之犬。连一个刺史级的小军阀韩建都能限制昭宗的自由。杀死昭宗的兄弟。

挟天子的第二个条件是自己的实力已经够强。要不是已经是这个时代的最强者。凭什么拥有天子这样的奇货对吧。

曹操之所以能挟献帝是因为他当时已经是河南霸主。但他挟了天子河北霸主袁绍,江东孙权这些又听了他的号令没有呢?

李茂贞和韩建挟天子,自身实力不够,招来的只能是各诸侯的围攻和讨伐。而朱温把昭宗带走之后,是不是就安全了许多。那是因为当时的朱温实力最强,其他人敢怒不敢言罢了。

结语

题主的问题不成立,唐末也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任何时代只要满足天子已经足够虚弱,没有自己的班底,臣子已经足够强大,显然都会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的最终目的是代替天子上位。

曹操如此,朱温如此,再往后的孙可望如此。

只不过这是一柄双刃剑,要玩好这个动作需要很强的自身实力和个人能力。


丁强888


唐朝末年的藩镇,学不了三国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原因是:前期还没有足够的势力和能力;后期则是皇权失去了利用价值。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中央政府和地方一个基本的政治格局,就是藩镇与中央政府之间既相互对抗、又相互利用,结果只能是藩镇割据长期存在、延续。

一、中央和藩镇处于平衡期

从安史之乱到黄巢起义前,中央政府和藩镇谁也赢不了谁。

藩镇问题最初就是安禄山、史思明的残余力量,比如河朔地区的幽州、成德等藩镇。中央政府为了迅速平定叛乱,招降叛军的条件就是维持原有地盘、军队。边境危机使得藩镇有机会、有能力割据一方。中央政府多次想要彻底解决,当无论是军事进攻还是政治权谋,都以失败告终。

部分地区出现割据状态,中央政府和藩镇割据势力基本上达到了互相制衡,中央政府有能力防止任何一家藩镇独大,藩镇的军事、政治势力还不足以推翻皇权和中央政府。

二、藩镇称雄:黄巢起义后直到五代十国,那是个靠实力说话的时代

藩镇利用镇压黄巢起义,彻底脱离了中央政权的控制,最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唐朝末期的皇帝没有任何利用的价值,最终朱温通过禅让的方法夺得皇权,唐王朝灭亡。

经过时代的变迁,唐代末期的地方诸侯们已经不需要借助皇权的威严,五代十国是个靠实力说话的年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