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严监管浪潮下,消金盈利模式如何求变?


利率严监管浪潮下,消金盈利模式如何求变?


文 | 木子


在消费金融领域,利率既是借款人关注的焦点,也是放款机构实现盈利的关键指标。


从去年年底开始,就不断有消息传出监管要求持牌消金机构调整年化利率,一部分借款人由此嗅到了降低负债的上岸良机,但对消金机构而言,这却意味着痛苦“割肉”。


因随着获客、催收等各项成本上涨,新的利率“红线”一旦落地执行,消金行业盈利模式生变。那么,在新的游戏规则下,玩家如何才能突出重围?


利率算法猫腻


随着借款人对借款利率越来越敏感,利率计算口径开始被重视。


近日,第三方投诉平台聚投诉发布了各个行业的2019年度报告,在互联网金融相关行业,聚投诉披露了大量数据和信息,其中关于借款利率的算法还成为了该报告的“年度观察”。


目前互金行业绝大部分借款平台采用的利率计算方式,是利息/本金的APR名义利率算法。对于分期还款,本金是随着每月的还款金额而减少的,实际上采用IRR计算利率,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借款成本。


以某家现金贷平台为例,其对外宣传总体借款成本不超过借款金额的36%,而以IRR方式重新计算,得出利率却为84%。


2018年11月,聚投诉平台推出针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有效投诉的和解方案《21CN聚投诉平台互联网消费金融投诉处理规则(3.0版)》,其中,主张互金商家采用IRR作为利率计算方式,主动提供还款方案以解决投诉。


报告提到,聚投诉的这一和解方案,获得了众多互金商家的认同。一年多来,已有13700多件投诉帖依据该方案处理后结案。投诉处理中,不少头部网贷平台自愿采用聚投诉建议的IRR算法计算利率。


相对于聚投诉制定的方案,官方机构释放的信号更值得我们关注。


2018年3月,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公开表示IRR计算方式更科学、更合适;2019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发文指出,市场上常见的不以IRR公式作为口径的分期利率属于利率“陷阱”。


利率严监管浪潮下,消金盈利模式如何求变?


2019年10月21日,“两高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正式施行,明确“高利贷入刑”。此后,一些平台按IRR的利率计算方式,调整产品年化利率至36%以下。


尽管消金行业的借款到底该采用哪种利率计算方式并未有明确规定,但从现有信息来看,以IRR作为计算口径已经大势所趋。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在对放贷机构在借款利率方面进行严格规范的同时,还于近期划出了一道新的利率“红线”,这将推动消金行业变革发生与加速洗牌。


24%的利率“红线”


去年年末,有消息爆出,包括兴业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等在内的部分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收到监管口头通知,明确要求自2020年1月1日开始,将贷款产品利率调整至IRR口径年化24%以下,此外,加上罚息要控制在年化利率30%以内。


消息一出,多家消金公司内部高层开始要求调整利率。此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主动或被动调整贷款利率至24%以下的还有一批互联网巨头和金融科技公司,包括蚂蚁金服、百度、腾讯、京东、美团、信也科技、简普科技、数禾科技、桔子分期等。


有借款人向消金社表示,利率下调,利息减少,这无疑是一种利好。另一借款人表示,他在多个平台都有借款,可借点低息的贷款把之前高息网贷清掉,降低自身负债,实属上岸良机。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消金社梳理中国裁判文书网判决信息可知,在涉及消费金融、贷款、利率、利息的多份判决书中,均显示法院对于借款利率超出24%的部分不予支持。


据零壹智库统计,消费金融公司信贷产品低位年利率范围在10%-15%,高位年利率范围在18%-36%,而据悉目前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信贷产品年利率触及24%的监管“红线”。


有业内人士告诉消金社,新的利率“红线”敲定,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采用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业务拓展模式难以继续。对大多数行业玩家来说,风险成本不变,运营成本攀升,资金成本高企,如果贷款利率从年化36%降低至24%,那么原有商业模式将遭受重大冲击。


因为目前持牌消金公司服务的大部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触达的长尾客户,这部分客群本身违约风险较高。因此,消金公司需要通过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来覆盖坏账风险。


“一旦产品年化利率降至24%以内,为保持风险的可控性,消金公司将重心转移至更加优质的客群,换言之,他们只能抛弃那些收入更低、风险更高的客群,甚至与商业银行争夺信用卡人群。”该业内人士说道。


一位持牌消金机构市场部员工向消金社透露,他们公司2020年的预算相比上年少了几乎一半。“不同的贷款利率对应的是不同收入、不同风险偏好乃至不同偿债能力的消费者,客群不一样,那么营销策略自然也要随之而变,因此需要花时间进行测试打磨。而在此之前,投放自然就保守一些。”


另一方面,对持牌的金融机构来说,24%的利率规定,也意味着依靠助贷机构、单纯输出资金的日子结束了


据了解,目前主营线上业务的持牌消金,不少采用的都是助贷模式,它们通过和互联网巨头合作来放款。比如,湖北消金通过玖富万卡实现放款,盛银消金和分期乐、即科金融等平台合作,实现放款。


自媒体消金界曾进行测算,助贷平台的年化资金成本(包含保证金折算年化)平均为13.5%—14%左右,风险坏账成本约5%,运营成本4.2%左右,综合以上数据,助贷平台的总成本基本在23%左右


“按36%的年化利率来看,还有约两位数的利润空间。如按照监管设定的24%利率,面对几乎同样的成本花费,绝大部分机构能正常运转都是一大难事,更别提盈利。”一家金融科技平台的工作人员如此表示。


据媒体透露,近期已有多家互金平台与持牌机构停止了助贷合作,其中也包括部分资产质量和业务规模一直以来都颇受认可的平台。


如何破局?


2018-2019年,监管部门对非持牌金融机构的不合规业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结构性整治,从催收、数据公司、第三方支付再到借款APP,行业迎来合规经营的新起点。


有业内人士说道:“消费金融迎来强监管,行业内扶优限劣、清理洗牌,那些不正规的非持牌机构今年能活下来都算幸运。”


在此背景下,风险成本及贷后管理成本不断上升,再加上现在监管开始限定信贷产品年利率不得超过24%,各市场主体的盈利空间及市场空间将随之收窄。


此外,随着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巨头曲线入股消费金融公司及小米、平安相继获批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市场竞争也正加剧。


新形势下,消金行业进入加速洗牌的下半场,将从“粗放式”发展往“精细化”发展转变。


如何破局?


在业内专家看来,与银行主要服务承担利息在18%以内的相对优质客群相比,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客户主要是承担利息在18%以上的客户。


如今,银行正在发力零售业务下沉,而在利率新规的推动下,消费金融客群上移,双方部分业务势必面临直接竞争。若短兵相接,不论是线下网点覆盖率还是资金成本、牌照影响力等方面,消金机构都处劣势。因此,找准目标客群,不断提升服务和效率便是突破的方向。


目前,我国三线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的人口规模将近10亿。而这部分客群中,不少客户征信数据缺乏,风险管控难度大,但这片市场目前是银行服务网络覆盖相对有限之地。因此,消费金融公司如何为这部分客群中的优质客户提供便捷服务,建立合规有效的风控模型,识别欺诈风险和个人信用风险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金融科技的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条件。


具体来看,金融科技结合各业务场景,最直接的效果是低成本、提升效率和优化用户体验。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云计算为代表的前沿金融科技技术发展迅速,各金融机构尤其是消费金融公司对金融科技的重视程度不断升高。


根据零壹智库《科技赋能力: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19》,2018年我国消费金融业务技术资金投入157.5亿元,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387.3亿元。


截至2019年11月底,我国24家消费金融公司当中,有8家公司申请的专利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公示,公示专利数量累计达到139项,其中马上消费金融54项,占总数的39%,苏宁和招联消费金融分别有36项和30项。


利率严监管浪潮下,消金盈利模式如何求变?

消费金融公司公示专利申请数量 来源:零壹智库,WIPO统计数据库


据了解,目前有7家消费金融公司通过自行研发,开发出自己的智能信贷系统。这些系统主要涉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两项技术。应用场景覆盖智能支付、信用评分、智能催收、智能客服、风险管理、反欺诈识别等。


因此,有业内人士指出,持牌机构在不断提升金融科技水平的同时,一方面可以对平台存量用户进行维护,开发利率合规的新产品,从而盘活存量用户,提高复贷率。


另一方面,可以从B端入手,利用自身深耕场景的服务优势和完整的资金、数据、风控等借贷服务流程能力,向银行、互联网公司、第三方支付机构等输出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据自媒体消费金融频道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捷信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多家机构已对外输出金融科技业务。


此外,针对2020年助贷合作模式将受到冲击的情况,持牌消金机构布局自营业务,培养自身精细化运营能力,也是不可回避的一关


例如通过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拓展资产证券化ABS、金融债等渠道降低融资成本;通过满足不同用户的信贷需求,在自身消费场景优势下,强化产品差异化,拓展多元化收入等,以多种方式提升消金公司整体运营水平。


截至目前,利率调整的消息还仅限于部分消金公司的口头通知,按照利率市场化的总体精神,预计年化24%的正式规定落地大概率会先在国家各部委之间形成默契,而此过程需要一定时间。此外,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给消金行业的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其实也一定程度上给新政策的落地增加了缓冲空间。


不论怎样,该来的总归会来,

渐行渐远的政策红利下,消金“高息时代”终结。消金玩家需认清现实,不断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也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在新的行业游戏规则中突出重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