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风雨之后的武汉依旧美丽

从没有想过武汉会因为一场疫情而频繁的出现在全球各大新闻媒体上,作为疫情爆发的主要城市,其疫情发展的情况始终被大家所关注,而作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从其对于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特殊意义来说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直以来,武汉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部重镇,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造就了武汉独特的风土人情;同时,凭借完善的产业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科研体系,也打造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企业。

武汉是我曾经学习和生活过得地方,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大”和“热”,还有那些让人流连忘返的各色小吃。大是因为武汉由汉江和长江划分为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武昌是文化中心、汉阳是工业中心、汉口是商业中心,各具特色;如果站在黄鹤搂环顾四周,能看见武昌的绿树成荫,汉口的高楼林立,汉阳的开阔厂房。日常来往于三镇之间,一般需要乘坐陆路交通工具穿越跨江大桥,或者是乘坐渡轮横跨长江。长江在武汉段的江面非常宽,坐在渡轮上,欣赏两岸的风景,感受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那种气魄,心情也能顿时变得开阔起来。热是因为武汉地处三面环山,一面靠水的地理位置,夏日里江面蒸发出的水气发散不出去,便使整个城市笼罩在热气中,这也使得武汉被冠以“火炉”的称号,谐音“捂汗”,但旧时的武汉人却可以靠着一把蒲扇熬、一张竹床度过这炎炎夏日。正是因为武汉这“大”和“热”的特点,造就了武汉人豪爽、乐观的性格。最能集中体现武汉人性格的,就是武汉的公交车,因为夏季炎热,武汉的公交车驾驶室的门基本会被取下来,你可以见到光着膀子坐在驾驶室里的司机,你也能听见司机“快点,快点”招呼乘客上车地催促声,车门一关,普通的公交车顿时变成了一架战斗机,穿梭于熙熙攘攘的车流中,而乘客也能像杂技师一样稳坐在公交车上端着碗热腾腾的热干面慢慢享用,这已然成为武汉市井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武汉最有代表性的两种食物是热干面和排骨藕汤,热干面是大部分武汉人过早(吃早餐)的首选,一碗用热水汆烫过的碱性面,拌上芝麻酱、辣椒油、辣萝卜,真的是唇齿留香;排骨藕汤是武汉人餐桌上最常见的菜品,这得益于大自然对武汉这座江城的馈赠,星罗棋布的水系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丰富的物产,冬日里来上一碗热腾腾的排骨藕汤,恰似身体里淌过一阵阵暖流,通体舒畅。武汉话也是极具特点的,虽地处南方,但武汉话不像吴侬软语那般棉柔,多的是北方语系中的那种粗旷,早些年,我一直以为武汉话和成都话差不多,但自从了解过之后,才发现它们相去甚远,武汉话语调低沉,直来直去,成都话语调委婉,起承转合,看来一方水土孕育出不一样的语言特色。如果你没有去过武汉,我建议你能找机会去武汉看看樱花、户部巷尝尝武汉的各色小吃、江汉关感受一下旧时租借的景象、乘坐渡轮看看一江两岸的风光,当然现在这个时候的武汉因为疫情按了暂停键,但是相信大家齐心协力来抗击病毒,武汉很快就能恢复从前的摸样,依然还是从前那个生机勃勃的武汉。

回顾这过去的十几天,我一直都在关注着武汉的疫情。对于一个在北京经历过非典疫情的我来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最初的时候并没引起我足够的关注,只觉得可能是一场小范围的流感而已,但随着每天公布的疫情数据,也让我逐渐认识到,这可能是一场比非典更加严峻的疫情。因为要减少人与人的接触,已经有近两个月的时间没有和亲人团聚过,近一个月的时间是在家里做一日三餐,近一个月时间除了出门买菜,没有去过其他任何地方,生活节奏虽然因为疫情有了一些变化,但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多了一些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在这场疫情之下,为了阻断病毒的传播,我们需要戴上口罩,在见面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但这只能阻断病毒的传播,并没有阻断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虽然看不见口罩后面的表情,但却能感觉到口罩后面坚定对抗病毒的信念。我们相信,以武汉人的勇敢和乐观,终将战胜这场疫情。同时,我们相信经过这场与病毒的较量,人类也认识到对大自然要少一份索取,多一份敬畏,才能更好的和谐共处。


经历风雨之后的武汉依旧美丽

经历风雨之后的武汉依旧美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