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新冠肺炎?小心得上“信息傳染病”!是時候兼聽則明瞭

擔心新冠肺炎?小心得上“信息傳染病”!是時候兼聽則明瞭


截至2020年2月12日,新冠肺炎已經帶走了超過1100人的生命。現在這個病毒有了一個官方名稱:covid-19

世界衛生組織WHO不希望新冠病毒與地點、人或動物有關,同時也希望儘可能的給這個病毒找個方便發音的名字,因此,就是上邊的一串字母了。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賽說:“給病毒起名需要非常謹慎,因為我們想盡可能避免因為病毒的名字,而錯誤的使其它發音相近的詞彙受到汙名化的牽連。”

擔心新冠肺炎?小心得上“信息傳染病”!是時候兼聽則明瞭


WHO一直都在與新冠病毒有關的錯誤信息作鬥爭,但世衛組織的專家們表示,他們擔心謠言傳播的速度要比疾病本身更快。

WHO將疫情期間的信息過剩,稱作是“信息傳染病”(infodemic)。有些疫情信息是準確的,但大部分信息都不是,更煩人的是,很難分辨哪些是、哪些不是。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錯誤信息將會導致恐慌情緒的蔓延。2014年埃博拉病毒爆發期間,由於謠言導致的恐慌情緒,致使很多人在網上瘋狂購買了各種誇張的防護套裝。這些防護套裝包括防毒面具、各種生化危機式的防護服,不過說回來,真的沒必要。

就這回的新冠肺炎來說,錯誤信息往往會導致對被感染者或疑似患者的指責、汙名化。自疫情擴散開始,外籍華人,那些沒接觸到過病毒的人群,在現實和網絡中遭到了各種程度的反中言論的指責。真的腦殘。

錯誤信息還有可能使人們不那麼願意聽從醫療專家們的建議。極端情況下,甚至還有人不願意承認疾病的存在(比如你不願意戴口罩的大叔大姨),或者是決定根本不做任何防護。

其它情況還包括,人們由於擔心而拒絕尋求幫助,或者是由於錯誤信息而不再信任政府機構。

或者,由於信息量太大,公眾還可能會對疾病信息感到厭煩,或是冷漠。

互聯網本可稱為防治疫情的一大幫手。準確的疾病防控信息,可以迅速、準確的藉由互聯網準確的傳達給眾人,幫助大家做好疫情防護。

但在互聯網上,虛假消息傳播的速度更快。用戶們時常會陷入迴音室效應中,或者是莫名其妙的相信陰謀論,最終會不再信任權威機構發佈的內容。

“信息傳染病”的作用還從雲端走向線下,藉由手機、傳統媒體,或者是人們閒談,產生越來越大的負面影響。

這次的疫情還暴露出來,權威機構應該儘可能快速的針對錯誤信息進行批駁和篩選,但同時也應該認識到一點: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相信權威機構的信息。

上週,甚至還有謠言稱,病毒能夠通過傳染性雲層傳播,人們吸入了空氣就有可能傳染。謠言!

WHO一直都在努力解釋此次疾病的傳播途徑,最主要的,還是通過飛沫傳播,因此儘可能的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去人多的、高風險的地區就可以做好防護工作。

但是,即便是這,不相信的人也大有人在。

官方信息應該要做到一以貫之,要避免信息上任何的前後不一致,或是容易令人出現誤讀的情況,同時也要避免信息的過載。然而,真想做到這一點非常難。

過度樂觀情緒也要不得。要學會兼容幷蓄、審慎樂觀。中國的醫療機構稱,疫情到4月就能結束了,WHO則說疫情帶來的危害比恐怖襲擊還要嚴重。

當然,這種不同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政府希望抑制人民的恐懼,而WHO則鼓勵人們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

當然,衛生機構需要反覆的重說那些關鍵信息,例如每天要好好洗手。洗手是非常簡單,同時又行之有效的幫助人們預防疾病。不過在信息的海洋當中,這些信息反而很容易被人忘記。

不過,政府機構要面對的是來自各種情緒化的故事、各種聳人聽聞的陰謀論的挑戰,這往往會使得政府部門疲於闢謠。陰謀論什麼的,比起政府發佈會更下飯,也更能讓人們滿足自己的心理預期。

有的時候,就算是及時反饋,也不能消除這種不良噪音。

當然,言論管控並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方法。

儘管屏蔽掉那些有害信息可以抑制錯誤信息的傳播,同時也會顯得政府在有意屏蔽那些不良內容,同時讓人們覺得自己被矇在鼓裡。

媒體管控在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當中就有了。當時政府拒絕公開真實的被感染和死亡者人數,使公眾對疫情的嚴重程度產生錯誤預判。

而當真相顯現的時候,人們失去了對公共機構的信任。

以往傳染病爆發的教訓告訴我們,面對疫情的時候,最重要的事情是讓民眾們認識到疾病的存在,並且儘可能的用好隔離手段。想要通過信息審查的方式來控制疫情,往往會起到反作用。

所以,該怎麼辦呢?

互聯網的一大好處就是能夠監控到各種疫情有關的信息。好比說,分析大家搜索的關鍵詞,就能夠簡單瞭解人們心中最關切的問題。

官方機構還可以關注下互聯網上的輿情,對一些迫切亟待解決的問題作出回應。

文章內容基於知識共享協議編譯。文中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源於免版權網站,已保留原圖地址。

文中任何內容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後臺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