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戰"疫"丨白明:穩外貿當務之急是“外保渠道、內保產能”

經濟戰

經濟戰“疫”訪談(十一)

編者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備受各方關注。為全面評估疫情對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並對恢復生產、穩定經濟提出政策建議,證券時報記者採訪了來自科研院所、高校和市場機構的多位經濟學家。系列文章將陸續刊發,敬請垂注。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外貿外資領域也受到影響。近期,商務部出臺了多份文件,以應對疫情,穩外貿、穩外資。如何看本次疫情與2003年非典疫情對外貿影響的可比性?如何理解近期系列新政?外貿企業復工復產怎麼推進?外貿企業如何自救?記者採訪了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

白明認為,外貿方面,疫情期間穩外貿的著重點要放在救企業,當務之急是“外保渠道、內保產能”。他建議,可以用“點對點”的方式解決當前企業遇到的資源配置、人員配置的難題,保住“長三角”和“珠三角”,我國外貿的根基就在。

疫情對外貿有考驗,關鍵在於揚長避短

證券時報記者:很多人會拿這次疫情和2003年非典疫情作比較。能否請您談談當前我國外貿形勢與17年前發生了哪些根本性變化?

白明:與17年前相比,我們的外貿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不同,有利條件也不同。

第一個,17年前,我國剛加入世貿組織不久,疫情帶來的短期挑戰迅速被入市紅利所彌補。但現在入世紅利已經被利用得很充分了。在這種的情況下,未來單純的規模擴張的空間變得不大。

第二個,17年前,在全球產業鏈裡,中國可以說是一枝獨秀。當時主要從四小龍手裡承接產業轉移。沒有產業外遷的挑戰。

第三個,17年前,儘管當時我們面臨一些貿易摩擦,但規模都不大。當前,逆全球化持續升溫發酵,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發達經濟體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也愈演愈烈。迄今為止,美國發起的中美貿易摩擦已經延續了近兩年時間。儘管中美兩國在2020年1月15日簽署了經貿磋商第一階段協定,但並未讓美國放棄“美國優先”政策。

第四個,17年前,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十分明顯。但是現在因為勞動力成本原因,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挑戰。同時,我國外貿轉型升級是一個漸進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外貿的自身容易“受感染”,特別是中國製造,也處於容易“受感染”時期。

但是我們也很多有利條件,比如,當前外貿發展的產業基礎比17年前強多了。我國已經成為貿易大國,很多國家離不開中國製造。從規模上來說,17年前我國的製造業並不很發達,但現在美國、日本、德國三個國家的製造業規模之和都比不上中國。我們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我們是唯一齊全的。

從發展態勢來看,近年來我國在全球治理中擁有更多話語權,這表現在,某些工業領域,如高鐵、核電、手機、家電等,我們不僅是縮短了與國際上的距離,甚至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還表現在通過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推動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此外,中國對外商談的自由貿易區數量也在穩步增加,國內自由貿易試驗區實現了沿海省份全覆蓋,這是外貿發展的高地,是我國外貿發展可以利用的手段和平臺。

所以,新形勢下,我們既面臨挑戰,也有機遇。我國外貿發展的制度環境沒有變,發展機遇期沒有變,關鍵是看怎麼能夠揚長避短。

外貿企業要先活下來,當務之急“外保渠道、內保產能”

記者:您提到揚長避短。近期,不少地方和部門已經出臺了支持政策措施,以應對疫情影響。能否請您談談對於政策和企業,應對疫情有什麼建議和補充?

白明:首先,短期內所有事情要服從防疫的大局。其次,在疫情防控期間,外貿政策措施的著重點要放在救企業,企業的當務之急是“外保渠道、內保產能”。

目前不少外貿企業面臨的情況是,開工開不了,旅遊、物流運輸也都受到影響。還有一些訂單取消了,新訂單也不敢接。在這種情況下,政策要去支持企業。從這個角度講,出臺的減免稅收、貸款延期償付、收費降低、減免租金,還有政府部門提供一些便利企業的公共服務都非常及時。未來,這些短期措施能否切換成長期措施,需要一定條件。

而企業“外保渠道、內保產能”如何做?“外保渠道”實際上就是要力保企業跟客戶的關係別斷了。做多不行,咱做少;大錢賺不了,賺小錢或者不賺錢,少虧損。只要把渠道維護住,企業可以暫時讓利。我國製造之所以有競爭力,關鍵是這些產業產能擺在這兒,其他國家短期內很難形成這樣的競爭力。所以只要產能在,我們就有機會打翻身仗。

“內保產能”除了要儘量保住外貿渠道,還要把國內市場看成全球市場的中國分廠。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市場開放,不是說專門留給國外的企業,而是誰好我用誰。我們的企業為什麼不可以拿出更好的、有競爭力的產品給國內市場呢?我們的企業要把全球市場的中國分廠給用好。這樣企業就能留得青山在。儘管企業可能吃不飽或者甚至吃不好,但他能活下來。活下來,一旦疫情跨過去,就有大幅的恢復增長的機會。

證券時報記者:請問出口轉內銷手續複雜嗎?企業會面臨哪些問題?

白明:確實會有,但並不是說辦不到。會遇到的問題可能有比如一些標準不一樣,有些生產工藝可能要改。但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些產品轉內銷也需要分層,不同檔次有所區別。這需要企業增強適應力。

再有一個就是渠道問題,比如說怎麼能夠進入中國的超市?進入國內的零售渠道?傳統營銷渠道進入並不容易,但目前國內電商平臺發展如雨後春筍,線上交易線下,線下體驗前景很開闊。這時候就是看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和適應能力。

復工復產進度把控應充分授權地方,首保珠三角和長三角

證券時報記者:目前國內除了湖北外已經在分類分批推進企業復工復產。但也可以看到前期一些地方還是相對謹慎。請問對此您的看法?

白明:分類分批推進企業復工復產,我認為是對的。我們還沒有能力做到大波的農民工返城務工,而不出現問題。大環境保證不了,但是小環境是能保證。所以目前,我們就把有限的檢測能力用到重點方面,有些非急需的企業,還是暫緩開工。讓這批人員暫時留在當地去隔離。

對於暫時不能開工的製造業企業,這時候是不是可以把研發給搞起來,打好基礎,找準一個更高的站位,為未來重返國際市場能夠找到一個更高的位置。疫情過去,可以站在一個更高的水平,捷足先登。

至於復工復產進度的把控方面,我認為需要充分下放給地方。因為地方最瞭解本地情況,而且現在這種高壓形勢下,地方政府也知道出了問題很麻煩。同時,地方政府還有發展經濟的壓力。所以怎麼平衡?他自己會把握,成熟一個、放行一個。

證券時報記者:復工復產過程中,資源、人員配置是目前遇到的最大難題。您可否提供一些建議?

白明:我認為是可以進行“大掃除”。疫情嚴重的地區,需要嚴防死守,主要是加強力量,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好。有一些感染人數較少的地區,在加強防疫工作的同時,主要是及早開工。

從全國來看,建議考慮可以按照做一些區分,感染人數較少的用工輸入地和感染人數較少的用工輸出地進行“點對點”對接。比如說,甘肅當地的勞務人員,經過上車體檢,下車體檢,途中監測的方式,通過經過消毒後的火車,直接運送到到蘇州或者東莞等地。

資源、人員的配置在沒有條件充分自由配置的情況下,這種方式能解決不少問題。現在已經有的地方採取了這樣的方式,主要屬於生產一些國家迫切需要的產品的企業。下一步,建議可以將這種方式推廣到出口產品生產上。

我也相信,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力開展,全國的多數地區受感染人數會穩步下降,這樣能夠對外輸出勞務人員的地區就越來越多,甚至連成片。解決資源和人員流動的方式就可以由點到線、由線到面。

證券時報記者:您認為這種方式可以全面開展嗎?

白明:選擇從點到哪?首先要保一些外貿大省,特別是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沿海城市。這兩個三角不出現大的問題,我國外貿的根基不會動搖。

除了“點對點”運輸,我還建議形成一個綠色運輸網,也即無疫情的運輸網。在高速公路上,制定高級別的消毒防疫要求,形成不同地區之間的清潔對接。

總體來說,面對疫情,企業可以考慮各種方式應對,但前提是不能夠形成變相的這種對防疫工作的帶來新的難度。

但是如果說增加了防疫工作的難度,就要經過評估了。風險點在哪?怎麼防控?這方面地方政府最有發言權,我們只是旁觀者。把控的原則是防疫優先,短期內所有事情要服從防疫的大局。

在防疫保證的情況下,分類管理,有些地方優先開工,有些地方在一定的限度內靈活用工,為企業創造可以復工的小環境。從小環境逐漸擴大成大環境。

外貿發展內生增長動力強勁

證券時報記者:近期,商務部出臺了圍繞穩外資加強外資企業服務和招商引資工作的通知。我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關鍵期,可否請您談談更好推進更大規模對外開放,應對疫情的建議?

白明:最根本的是改善營商環境。不是某一件事能讓企業下決心外遷,但多因素交織,就需要我們充分給予重視。

我國外貿正在從傳統競爭優勢向國際競爭的新優勢轉變。營商環境也是如此。現在談營商環境,主要談的是政策環境、基礎設施環境,但是恰恰我們不能忘記環境的本源,即:生態環境、衛生環境,這些更是營商環境。

吸引外資,我們的綠色發展要先行,要建立一些綠色發展先行區。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而且包括各種的衛生檢驗檢疫。

證券時報記者:最後可否請您談下,本次疫情給外貿帶來影響的整體判斷?

白明:短期影響會比較明顯,但從長期來看,我國的外貿發展內生增長動力仍然強勁,外貿會有一個比較大的恢復性增長。只要疫情時間拖得不太長,對於經濟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會補回來。

主要原因是,中國發展制度環境沒有變,發展機遇期沒有變,我們競爭優勢,中國製造業加速轉型升級,對外貿易發展方式的轉變也不斷加速,從傳統優勢轉到貿易競爭的新優勢,我們已經邁出了很多步,需要再堅持一下就能看到結果。

我們有世界規模最大的製造業,在某些領域上技術已經做到了國際領先。我們還擁有強大的國內市場,目前國內市場的滿足度還並不高,國內的城市化、信息化建設能夠釋放出很多新需求,這與很多國家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