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1314沫沫不搞怪


有兩個人,寫詩上萬首,只讓別人記住了他的數目,沒有記住他半句詩。

一個是乾隆哥哥,一個是郭老。

有兩個只用一首詩就征服了詩歌界,征服了粉絲。

一個是張若虛,用一首《春江花月夜》力壓全唐。還有一個人就是張繼,用一首《楓橋夜泊》流芳千古。應該說他做了一輩子的夢都沒有想到。

張繼,字懿孫,漢族,湖北襄陽人。可以說唐朝的戶籍制度不過關,張繼的生卒年不詳,事蹟不清楚。


只知道他是天寶十二年,即公元753年進士。 公元762年,政府軍收復兩京,張繼憑著聽用員外郎在徵西府任人使喚,從此把筆當柴火燒了當了兵。準備大鵬展翅,然而前路並不寬廣,最後以校祠員外郎做洪州鹽鐵判官,管鹽又管鐵。

 好景不常在,一年後病死在任上。

好朋友劉長卿寫詩懷念他:

世難愁歸路

家貧緩葬期

寫得有點慘,人死了還不忙下葬,不是日子不對,不是有人不願他走,而是沒錢來安葬他,要等捐款夠了才可以入土安息。

也從側面知道張繼多年為官的清廉。

大唐榮耀,詩人名家輩出,高手林立。詩仙,詩聖,詩佛,詩鬼俱在,幾千年的詩人都惹不起。

張繼也惹不起他們。在那個時候,張繼還不入流,如果沒有《楓橋夜泊》,只怕張繼早已淹沒在歷史的大河上了。


 《楓橋夜泊》不僅讓張繼名垂青史,也讓名不見經傳的寒山寺名聲遠揚,成為歷代遊人嚮往之地。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一首張繼夜晚停船在楓橋時的所見所聞所感。

 第一句寫月牙向西山落下,一個“落”字,寫出了詩人的失望,感覺。潔白如玉的月呀,你就不能好好掛在天上讓我欣賞,讓我度過這個冷清的夜?

月是一樣的在天走動,只是詩人心中的感受不爽罷了。月既然無情,烏鴉也來加碼,烏鴉心情也不好,唱KTV 解憂。

再遠看,依稀的月光下初冬的霜太大,有好遠就鋪好遠,都鋪到天盡頭了。已經和天上的白融為一體,這是一個怎樣的情景啦! 只怕只有明末張岱的《湖心亭看雪》裡的句子“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來媲美了。



 第一句太冷了,再這樣下去,看詩的人離凍死也不遠了。 所以第二句暖色起來。

江岸如火如荼的楓林葉子,和漁船上的燈火,你看我,我看你,都看睡著了。唯有詩人有一絲一縷的無名愁怨,讓詩人睡不著,到底是怎樣的愁呢?

你想故鄉了嗎?還是想秦淮河上的歌女? 詩人盪開一筆,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飄飄蕩蕩來到我的船上,像一個好客的主人來迎接我。沒有寫哀,更加的哀,詩人連遠處到來的鐘聲都激動感恩,你就知道詩人是多麼的孤寂孤獨!

 原來詩人的愁,就是在人世的孤單,寂寥。

 這首詩像馬致遠的《天淨沙》,把一連串的景物鋪排,小橋,楓林,江水,山寺,鐘聲巧妙的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副幽靜冷豔的夜景圖畫。成為千古名作。

 後生歐陽修看了這首詩,找不出其他毛病,就說三更哪個打鐘哦?你亂寫什麼? 哪知道寒山寺的僧人早就在知道了張繼的詩後,真的就夜夜三更敲鐘了。

張繼那晚聽到的鐘聲,說不定是一個和尚生氣找鍾發氣呢? 今有烏啼山,愁眠山,都是揚州人根據張繼的詩句臨時改的。害怕被別的地方的人侵權。

 張繼,真的是唐朝一個另類詩人,一首詩露臉。


獨行的豬


《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唐朝天寶十二年,張繼考取了進士。天寶十四年一月,暴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六月,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當時江南一帶政局要穩定一些,一些文人學士紛紛逃往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張繼就是其中一員。在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張繼把船停在了蘇州城的楓橋邊上。在這江南水鄉的秋夜裡,作者看到當地幽美的景色,悽清的景色引發了詩人羈旅的愁緒。於是寫下了這樣一首意境清悠的七言絕句《楓橋夜泊》。其詩如下: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用我們現在的話語來說,就是:

月亮偏西,快要落山了。烏鴉哀怨地鳴叫著。寒冷的天氣充滿了天宇之下的蘇州。江邊,爛漫著火紅的楓樹。打魚的人點著火把,時明時暗。小船上棲息著一個遠方來客,孤獨淒涼,怎麼也不能入眠。

正在為這難眠之夜而苦惱的時候,姑蘇城外寒山寺中,傳來了夜半的鐘聲,使得失眠的遠客更加沒有睡意了。

前面二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羅列岀落月、啼烏、霜天、江楓、漁火等一系列的物象,而江楓、漁火與“愁眠”之人相互對面而存在著。“愁眠”二字,是說憂愁地睡眠,其實它借代了“愁眠的人”。所以,愁眠即是愁眠之人。“落”“啼”“滿”“對”等字,給“月”“烏”“霜”“天”“江”“楓”“漁”“火”等字帶來動感。是有動有靜,一動搭配一靜,動靜相宜。兩句的岀現,描畫岀了江浙一帶夜晚悽清的氣氛,給作者的孤獨淒涼的處境製造了和諧的自然環境。



後面二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姑蘇城外寒山寺”,就是一個敘述的句子,點明在江南蘇浙大環境下作者寫作的特寫鏡頭。“客船”是特寫中的特寫,指明作者在廣大環境中所駐足的一個點。“姑蘇城”、“寒山寺”、“客船”,三個點,用直線相連,就會成為一個三角形。其中任何兩個點為另一個點的參照系。在此詩中,“姑蘇城”是為“寒山寺”而用,“寒山寺”是為“客船”而設。“夜半鐘聲”中,夜半點明時間,鐘聲給這後二句以靈動的生活氣息。“姑蘇城”和“寒山寺”的岀現,使此詩具備歷史感,而這“客船”給人的感覺則是現實感。


面對歷史和現實,詩人無法選擇,只是窮盡心力疲於應付。歷史已經成為歷史,現實也沒辦法改變。所以,此詩反映了作者淒涼悲苦、孤獨無助的心情而已!


一人之言,不必認真,歡迎指點!


用戶60397079085


《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根據記載:張繼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與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進士。然銓選落第歸鄉。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軍收復兩京(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發,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張繼被錄用為員外郎徵西府中供差遣,從此棄筆從戎,後入內為檢校員外郎又提升檢校郎中,最後為鹽鐵判官。據說《楓橋夜泊》是張繼為避戰亂到的江南(安史之亂主要在今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等地區)。如果是那樣的話,整首詩的意境就有了不一樣的含義。

“月落烏啼霜滿天”這句就是這首詩的核心部分。月落:月亮下落,即指朝廷衰落。烏啼:烏鴉的叫聲至今人們都很避諱;即指“安史之亂”。霜滿天:寒冷的景象;即指天下百姓遭受戰亂的苦難。整句的意思是:當代朝廷衰敗,亂賊造反,天下百姓慘遭生靈塗炭。

“江楓漁火對愁眠”。江楓:江邊的楓樹,秋天最美的景色。漁火:黑夜中的星火,如同螢火蟲般引人注目的閃爍。對:這裡是指望。愁眠:難以入睡。整句的意思是:由於天下之亂,就是望著美好的風景,依然無法入睡。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大道情懷。

“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蘇州,自古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當代的繁華都市。寒山寺:在那個時候也許只是一個一般的寺廟,而且寒山,更加說明了寺廟的景象不是很好。整句詩的意思是:在繁華的蘇州城外有一個不起眼的寺廟;同時也是暗指詩人夜宿蘇州城外的寒酸。

“夜半鐘聲到客船”。夜半鐘聲:是不尋常的鐘聲;有人曾說過,三更不是敲鐘時;也是指寺廟雖小,但該有的裝備還是有的;另一方面也是暗指詩人雖然落魄,但憂國憂民的那種心聲(衷聲)還是有的,這種心聲在天下大亂的時候,還是很少的。到客船:傳到船上,也說明了詩人是路過。整句詩的意思是:寒山寺雖小,依然有鐘聲傳來。

綜上所述,《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心情。


翱瞰寰宇


中唐詩人張繼的詩多是描寫旅途感受和自然風光,自然樸素,情味深遠。《楓橋夜泊》就是這樣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寫他在江南旅途中,路過蘇州楓橋停船過夜的情景。全詩圍繞“客”“愁”二字,展開了景物描寫和氣氛渲染。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秋深,夜靜,西天的上弦月漸漸落下去了,天色變得漆黑;或許受到天色變化的刺激吧,遠遠近近有幾隻烏鴉驚叫起來。氣溫更低了,霜飛滿天,寒氣襲人……所有這些全是詩人在船艙裡看到、聽到、感覺到的。入夜以來,江岸邊颯颯有聲的楓林,漁船上忽隱忽現的燈火,都在觸發著詩人遠遊的孤獨、思鄉的愁緒,使他不能入睡,越發淒涼難耐了。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哐——哐——哐——”寒山寺的半夜鐘敲響了,凝重,悠長,劃過夜空,越過江面,飛進這江邊小船的船艙裡來,叩擊著、撫慰著遠方來客的愁懷,使人感到輕柔的暖意,同時感到他鄉之夜的寧靜、深沉……


客居異地,思鄉情切,自古是人之常情。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堪稱千古思鄉之首。


崗上之龍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代表作,安史之亂後一個漂泊的年輕文人,途經寒山寺時長夜漫漫無心睡眠,夜深人靜時看到江南深秋的夜景,以月落烏啼、寒夜霜天、江楓漁火等描述了一個孤鄉異客對未來的愁緒。這首詩不但被歷代各種唐詩選本選入而且連亞洲一些國家的小學教科書也收錄此詩。

此詩中寒山寺的半夜鐘聲,曾引起後世的異議,為何寺院半夜敲鐘呢?北宋文豪歐陽修就曾經說到此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是好句,但於理不通,因為歐陽修認為“三更不是打鐘時”。後來宋代學者陳巖肖在《庚溪詩話》中為張繼辯解曰:

然餘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後觀於鵠詩云:‘定知別後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鍾。’白樂天雲:‘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溫庭筠雲:‘悠然旅榜頻回,無復松窗半夜鍾。’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

月落烏啼霜滿天

首句中寫詩人看到的夜景,“月落”是看到的景象,“烏啼”是聽到的聲音,“霜滿天”則是內心的感覺。都說黎明前的黑夜是最黑的,詩人月落後茫茫的黑夜中,感受到了晚秋漫天的寒霜正在襲來。一個“霜”字奠定了此詩的基調,表達了詩人此時的孤獨和淒涼。其實江南的深秋是非常美的,江南的深秋顏色是濃郁的,多彩的,比起春天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在江南居住多年,最喜歡的就是江南的秋天。而詩人能把如此美麗的秋天寫得這麼清冷孤單,寒意浸骨,其實是內心孤涼的反映。

江楓漁火對愁眠

如果是今天的人們,在夜半的江南深秋,看到點點漁火,片片楓紅,一定會覺得風景這邊獨好。而張繼同志在面對這樣的風景時,心裡想到的卻是世事無常和生活的艱辛,孤獨的旅人只能在寒霜的秋夜中,面對點點漁火對愁而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此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眼前的景色,月落、烏啼、霜、江水、楓葉、漁火,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都是眼前看到的。而後兩句一下子把感知世界擴大到了很遠:姑蘇城、寒山寺。但隨著一聲鐘響,又把詩人拉回到現實的世界裡,回到所處的小船上。

孤獨、愁苦、無助、迷茫、彷徨,對未來的種種不確定,這是詩人最大的愁緒。一聲鐘聲也敲醒了內心的迷茫,管它呢,未來好也罷、壞也罷,人生的道路總歸要走下去的。


翰墨今香


一首詩,成就了寒山寺;一首詩,成就了張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也成就了《濤聲依舊》。

天寶年間的晚秋,一個月色朦朧之夜!

姑蘇城外寒山寺畔的小河裡,漂來一葉扁舟,乘舟的人是避難南下的張繼,雖然科舉高中,但沒有空缺的官職可以施展才華。又逢社會動盪,迫不得已南下避難!

此時此刻,張繼內心充滿愁緒,好男兒成就功名、報效國家施展才華的夢想難以實現,舉目蕭瑟之境,月色肅寒,烏啼山也是一片灰暗的剪影,和夢想一樣模糊不清,小舟漂泊前行,可何處才是立身之地?何時才能一展才華?

回首在京城的往事,自己特立獨行,不巴結權貴,也許是自己處處碰壁的原因,也只有一同高考的皇甫冉能把酒言歡、憧憬夢想,可是現在也不知道他在哪裡流浪!

本是愁緒滿懷、難以入眠的夜晚,遠遠又傳來寒山寺的悠悠鐘聲,不知當年的寒山高僧如何能超然物外,雖清苦的僧侶生活,仍能兀自樂於山林!想來自己的性格和寒山高僧也有相似之處,究竟是出世還是入世,著實更令人輾轉難眠,晚秋的肅殺和隱約的漁火映襯,更令人難以安然入眠。此情此景,莫若賦詩以記之: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他不知道的是,自己觸景生情一首詩,讓他千古留名!數百年後的清朝,也有一個同名的張繼會書寫自己這首詩,永遠銘刻在寒山寺前!






三悟軒


您好!謝謝你的提問。《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作品。全詩如下: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是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途經蘇州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於是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最後,瞭解一下作者的生平吧。張繼,(約715~約779),唐代詩人,生平事蹟不詳,與劉長卿為好友。張繼是約天寶十二年(約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眾所周知,唐代詩人多,而且是古詩的頂盛時期。張繼算不上唐代的著名詩人,流傳到現在的詩歌也很少,不足五十首,其中,《楓橋夜泊》是最為出名的一首。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讓寒山寺因詩出名,他寫這首詩的時候肯定沒有料想到這首詩對後世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以上回答希望幫到您,再次謝謝你的提問,謝謝。


傳芳文字坊


唐代詩人張繼留下的詩並不多,但他憑這一首《楓橋夜泊》,伴隨蘇州城,伴隨寒山寺,流傳千年。

流行歌曲《濤聲依舊》正是出自於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由此可見得,這首詩的魅力至今不衰。

那麼,這首震古爍今的詩,究竟表達了張大詩人什麼樣的心境呢?

先來看看這首詩寫就時的背景。

根據《唐才子傳》記載,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人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

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便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這首詩一共只有四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翻譯成今天的白話大意為: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中, 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歷來人們的解讀為: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半夜時分泊船楓橋的所見所聞和所感。詩中秀麗的山川之景和綿邈的羈旅之愁融為一體。

有書君認為,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描寫,非常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幅天涯淪落人的景象,張繼作為這幅畫中的孤舟客子,寒夜對燈,由景生情,抒發了他心中的無限愁緒。

張繼到底在愁些什麼呢?

從張繼作這首詩的時間界限來看,大背景是他遇上了安史之亂,正隨著人流在外漂泊,他的第一重心緒——家國愁:逢此戰亂,己身該歸於何處?這周圍一片漆黑,前路不知在何方?

張繼的第二心緒——情愛悵:此時的張繼,正是科舉考試不利,落榜彷徨的時刻。這年張繼身負厚望,帶著父親與初戀愛人王曉薇的殷殷期盼踏上了去長安求取功名的路途。

誰知這一去,並未如願。張繼無奈中隨著流亡的人們來到了蘇州。

這天恰逢中秋,夜半時分,張繼租賃的小船停泊在姑蘇城的楓橋邊,周圍萬簌俱靜,只餘一盞孤燈慰藉著他。

忽然城外寒山寺傳來悠遠的鐘聲。這鐘聲勾起了張繼對親人與愛人的思戀:先前自己求取功名之路頗為順遂,這次滿懷希望奔赴京城,卻意外落榜,正不知將來見了家中父親與那心愛的人兒,要如何去開口。

今日中秋,天上月圓,我張繼卻孤旅羈絆,無法與你們一起賞月共慶,惟願家人與愛人安康吧。

張繼還有第三重心緒——無常惑:本來頗有把握的舉業卻未遂願,本來太平盛世的大唐卻平地起風雲,人生是如此變幻莫測,我的將來會是在哪裡?我還會找到人生座標的希望嗎?對月聞鍾,張繼在心中徘徊不已。

張繼在這首《楓橋夜泊》中的愁苦與當時的情景交融,他那無可訴說的情緒與姑蘇城外那寂寞清寒的古寺一起,引起了千百年來人們的共鳴。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二十八個字,多乎哉?不多也!然而,對於描述一種情緒,已是綽綽有餘。

月落,以思鄉。

烏啼,以悲傷。

霜滿天,盡是淒涼。

第一句話所描述的孤獨,還需要更多解釋嗎?在如今的電視劇裡,每當圓滾滾的月亮出現的時候,只會有兩種情況:要麼是想家了,要麼是想愛了。

三更半夜大冷天坐在戶外聽烏鴉叫的,絕對不會是兩個人!因為兩個人能幹這種傻事的,一般都選擇在前半夜,後半夜要勞動的。

本以為這無盡月色,還有一絲愛的希望,終於烏啼聲起,擊碎了所有幻想。詩人啊,終究是一條單身狗,而且還只是一條落榜的落魄單身狗。

江楓,是陰影。

漁火,是孤燈。

對愁眠,無處尋夢。


哎!好失敗啊。一身才華,終究不及人家有個好爸爸。明明已經進士及第,明明已經榜上有名,怎麼就被刷下來了呢?

而且,偏偏還是張繼!

江邊的楓樹都一叢一叢的;河面的漁火一定再煮著小米粥,而且是漁夫的老婆在煮,漁夫一定躺在船艙裡睡大覺!

靠!詩人也是人啊,一路從洛陽狂奔這麼遠。後有追兵,錢又沒有,跑了幾天幾夜,甭說一頓飽飯,連個好覺都沒睡踏實啊!

得而復失的憋屈,幾乎被一路顛簸給顛沒了!

然而,一切終究還是被棵樹上的烏鴉,給重新觸發了。

孤獨、寒冷、無助、憋屈…一個男人最不忍承受的悲觀情緒,填塞了詩人的七情六慾。

姑蘇城外,人少。

寒山寺,門禁閉。


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趕了幾天幾夜的路,要來姑蘇遊玩。卻發現,幻想與現實終究差的很遠,原來姑蘇城是要收門票的!

張繼只是個窮光蛋。

住個青旅,還不敢住市區的。好不容易在郊區找了個落腳處,竟然還挨著和尚廟!如此,連做夢都只能做個光棍夢了。

夜半鐘聲到客船。

噫籲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窮酸秀才,想要完成一次完美的逆襲,真的就比登天還難嗎?皇上不是都發告示了嗎,只要經歷十年寒窗苦讀,必定會有黃金屋!

如今,張繼苦讀寒窗二十載,終於金榜題名,黃金屋呢?


張繼除了失望與落魄,更想表達一種憤慨。

烏啼!烏啼!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正因為無枝可依,所以才會揭竿而起!安史之亂,怪誰呢?讓這漁火燒的更猛烈些吧,江楓再添把乾柴,直到燒盡這大唐的腐朽!

在這寒冷的霜滿天,正好藉助這熊熊烈火,暖一下絕望。說不定,還會給這大火,再扇個風什麼的。

鐘聲,從來都意味著終結。

是的呀,寒山寺的鐘聲響起的時候,大唐的江山不再繁華。而詩人張繼,終究會坐在那艘漁船裡,留名萬年。


祗樹


一個落魄文人妙手偶得便流唱千年,僅此一首,足矣。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楓樹橋邊,又有說法為蘇州虎丘內封橋。

烏啼:烏鴉啼叫,或指寒山寺西烏啼山,“烏啼月落橋邊寺”。

愁眠:伴愁而眠,或指寒山寺南愁眠山,

夜半鐘聲: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753年,張繼考取進士。不幸的是,生逢亂世。

安史之亂後,江南,便成避亂之所。

一個秋天的傍晚,避戰的詩人流落到姑蘇楓橋邊,泊船夜宿。

連他自己也想不到,隨心而就再尋常不過的一首詩,竟成就了張繼這個美名留世,而他,只不過一介落魄書生。

1 為什麼這首詩如此美妙?

意淺而境美。

這首詩人人看得懂,就像“春眠不覺曉”一樣。

月落,烏啼,霜天,從視覺,聽覺,感覺三個方面細緻入微,靜中有動渲染深秋夜幕下江南水鄉特有的寧靜,幽遠,縹緲迷離的意境,而江邊紅楓,江上點點漁火,又給這種幽暗清寒的氛圍一點溫暖的亮色。

詩人將最美的意象集中,卻又不是空洞疊加,有動有靜,有明有暗,還對仗工整,極具韻味。

客體景物的情致與主觀感情的和諧相融。

毎個人能能感受到這首詩的憂愁,在於詩所表現的情感正好能契合人無法言說的內心深處,產生共鳴。

月落,不是“海上生明月”,而是夜深將曉之時,萬籟俱寂,異常冷清。

烏啼:烏鴉的叫聲不好聽,尤其是秋深夜靜時,更顯聒噪與淒寒。

霜天:秋特有的,天將曉時水霧凝結白霜,水面上,半空中,層層瀰漫,一擁而來,就是愈覺深秋寒意了。

江楓漁火:經霜的紅楓,或許沒有那麼清晰,漁船上的燈火,或許只是微弱,在幽暗寒冷的黑夜是溫暖的,但於詩人而言,別處的溫暖恰是自己所沒有的,更覺孤苦。

山川風物自有它的情致,夜泊的主人也自有他的情懷,然而當客觀景物因觀它的眼而變得楚楚可憐時,便有了感情,觸動人心。

此時,夜泊獨宿的詩人所感受的,也正是我們孤苦無助時共同的情緒。2 表達詩人什麼情感?

“對愁眠”已是答案,愁的內容太多了!

落魄文人,生逢亂世,不得不中斷剛要開始的仕途,一個人躲戰亂,流落江南,心情可想而知。

夜半寒山寺的鐘聲傳到客船,這蒼涼靜謐的夜空,因這鐘聲而格外冷清,而這驟然響起的鐘聲對愁臥舟中的遊子又是多大的震撼。

或許沉浸於深夜而不自知,然這鐘聲卻讓詩人清醒地反觀自己,

獨宿江船的孤寂,流落異鄉的悽苦,家國動亂的憂時傷世,江船漁火的思鄉思親...都在此時悄悄瀰漫。而悠遠的山寺鐘聲,又是豐厚的人文積澱和佛性的曠達,又給詩人暫時的平靜與淡然。

《唐才子傳》這樣評張繼:“不雕不飾,丰姿清迥,有道者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