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歷史上曾經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迅速走向衰落?

西秦懶仙


英國自17世紀中後期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強大的海上武裝力量先後在全球各大洋、各大洲都建立了據點和殖民地,牢牢掌控著每個海洋的海上通道。以此為基礎,英國在產業革命、外交政策、國內製度上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並控制了多數列強國家的命脈線。從而操縱歐洲乃至世界格局近200年,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

隨著19世紀中後期鐵路的出現,開始了以整合陸地資源的陸權革命,法國、德國、俄國藉此紛紛實現了大國崛起的夢想。發跡於美洲新大陸的美國更是憑藉陸權革命這一風潮開啟了將陸權、海權合二為一的新型大國模式。這樣一來,英國本土狹小的劣勢凸顯了出來,嚴重衝擊了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響力。這就是大英帝國衰落的第一個原因:陸權革命的衝擊。

陸權革命引發陸地大國崛起的同時也引發了民族解放運動風潮。因此,不僅英國本土狹小的硬傷顯露無疑,其治理天下的軟實力也展現在了世人面前。顯然,憑藉武力征服並以武力掌控的全球各地殖民地在陸權大國的支持下開始出現了大規模武裝反抗大英帝國的現象。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帝國在全球的殖民地除非洲暫時穩定外的亞、美、大洋洲甚至是與本土接壤的愛爾蘭都出現自治領和允許自治領的國家,大英帝國就是在土崩瓦解的狀態下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就是導致大英帝國衰落的第二個原因,民族解放運動的衝擊。

前面說到陸權復興令德國、法國、俄國(蘇聯)這些陸地大國和由大英帝國扶植下的島國日本、海陸國家美國紛紛崛起並萌生覬覦世界霸權的野心。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俄國和德意志帝國雖然遭到毀滅性打擊,但是待之而起的蘇聯和納粹德國迅速從廢墟中恢復過來,其實力甚至超過了前任。和作為戰勝國的美國和日本一道,群起挑戰大英帝國的霸權。因此,二戰前的大英帝國實際上陷入了四面楚歌、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的尷尬境地。焦頭爛額的大英帝國忙中出錯,誤判了戰略形勢,最後雖然位列二戰戰勝國,但是完全消耗掉了國家的整體實力,苦心經營幾個世紀的海外殖民地絕大部分喪失。因此,在列強國家群起挑戰、英國戰略失策這第三個原因的影響下,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完全從世界霸權的頂端墜落下來成了曾是從自己母體中分離現在取而代之的美國的跟班!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英帝國的鼎盛時期,佔世界陸地面積和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壟斷著全世界的金融和海上航線,號稱大不列顛日不落英帝國。至於他是怎樣發跡和不可一世地傲視全球,在這裡就毋庸贅言。



至於他從一個狂妄自大、唯我獨尊的全球帝國,瀑布式的跌落而淪為世界二流國家乃至美帝在歐洲的一個小跟班,其原因有四:

一、列強爭奪世界資源。英國本來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力就有很大的損耗,只不過帝國受損,餘威尚存。後又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規模空前,英國雖居勝利一方,但國力嚴重受損。



二、英國統治海外的原住民與殖民者的激烈矛盾,二戰後各殖民地獨立運動風起雲湧、此起彼伏,使英國殖民領地逐漸收縮。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西斯德國對英國的狂轟濫炸,使英國人民民不聊生,流離失所,迫使很多科學家、有錢人都逃離英國還投奔美國(因歐、亞、北非都處於戰亂中,唯北美一片淨土)。英國與美國此消彼長,使美國迅速崛起而英國迅速衰落。

四、受到國土面積的限制。大英帝國隨著海外殖民地的逐漸獨立,源源不斷輸入本土大肆掠奪的殖民資源線斷裂,僅剩本土英倫三島彈丸之地,自然資源匱乏,國庫逐漸空虛。



基於諸多不利因素,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勢力範圍陸續收縮,日不落帝國迅即解體,世界霸主地位被美國取代。


歐陽建高1956


大英帝國並不是迅速走向衰落的,它有一個過程,其實英國人的“帝國心態”也只維持了恐怕不到100年,過了這100年,幾乎就打回了原型。縱觀英國的歷史,1689年《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此後英國人通過多年的努力,集合了多種必然和偶然的因素,使得英國國王不斷讓步,最終實現“虛位君主”和“統而不治”的局面,議會主權的觀念也逐漸深入人心,但這種政治格局,卻有一個天然的Bug,那就是政治精英主導了英國社會,但是所有人還是名義上的國王的臣民,平民和精英就有了相應的分工,後面的歷史基本上也是按照這個路線來的,工業革命也因為諸多的因素,率先發生在了英國,此後平民就安心生活,安心養家餬口,至於國家的未來,那就是政治精英的事,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英國民族主義的崛起,也就是說英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一個精英主義極其濃厚的國家,而精英主義政治,就有一個基本的行為邏輯:保守主義。

有人說英國“成也保守主義,敗也保守主義”,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保守主義和精英政治逐漸的在英國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習慣”,大家都習以為常了,自然也就缺失了改革的動力。但在大英帝國的崛起過程中,恰恰又是人類歷史風起雲湧的時代,這對於英國來說,也是撞了大運,吃盡了一波紅利,建立了廣袤的殖民帝國,也建立了所謂的自由貿易體系,自己還有了工業革命來積累資本,這對於英國的政治精英來說,那對於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傳統,簡直就是“迷之自信”,這有點像後來的納粹德國,對於“閃電戰”迷之自信。但英國是一個海洋型帝國,他就有天然的擴張慾望,英國沒有重蹈西班牙帝國的覆轍,是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世界體系,而這個體系,被後世很多人冠以“現代文明”的稱號,甚至學界還有了一種“英美特殊論”,認為現代文明的發源地就是英國,而不是歐洲大陸。

但是這個紅利很快就過去了,工業革命給世界帶來的衝擊實在是太大,也就在客觀上導致了另外三個國家的崛起,一個是德國,一個是法國,另一個就是美國。先說說美國,美國原本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是英國人對於美國的態度,卻十分矛盾,這也反應了保守主義的政治實踐,英國人更像是一個地主老財,雖然自己的兒子有不少能幹的,有些在外面混的也不錯,但是老地主總覺得自己這一畝三分地才是最好的,兒大不由爹,你們要是實在覺得爹這裡不好,那就分家吧。所以後來英國人發現與美國人死磕,成本太高了,你這個爛攤子我也不想要了,所以爺不伺候了,走了。這麼一來的結果,就是美國人逐漸的擺脫了枷鎖,而美國人發展出了比英國保守主義更牛逼的政治體系,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孤立主義”,在後來的實踐中,又搞出了“門羅主義”,自此美國人算是一方面繼承了英國人的傳統,另一方面,自己還對原有的系統進行了升級。但對於英國人來說,大洋彼岸的美國搞出了一套完全沒見過的體系,是天然的恐懼和不信任的,因為我們對於保守主義是迷之自信了,對於自己的制度也是迷之自信,所以自然地認為美國那一套不行,可是後來的歷史就打臉了,美國逐漸從兒子變成了大哥,英國人就成了小弟。

針對於法國,英國人的態度也很矛盾,因為英國和法國是有百年撕逼歷史的,後來和法國打了一場七年戰爭,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北美革命的爆發,法國估計也是要背鍋的,而且你法國竟然還援助叛亂的北美地區,幫著美國人打英國人,所以這兩家是世仇,是有道理的。後來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英國人就開始搞出了“攪屎棍主義”,實踐以“離岸平衡手”的套路,具體操作就是永遠聯合歐洲大陸的老二和老三去懟老大,我英國人只管坐收漁利。好不容易拿破崙退位了,法國才算消停了。但是1848年的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最後打出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這就讓英國人的處境極其尷尬了,因為原本不太看好的一個地方,突然間崛起成為了一流的世界強國,這個國家已經稱霸了歐洲,打殘了法國,下一步就是要明目張膽的挑戰你的世界霸權。

對於英國來說,因為對於保守主義迷之自信,對於攪屎棍主義百試不爽,英國人就去找幫手,找來找去,發現還是法國靠譜,後來又拉了帝俄入夥,在亞洲,又拉上了X本帝國,但此時的美國在沉迷於“孤立主義”和關起門來搞建設,英國人只能選擇把美國給忽略。其實故事講到這裡,大英帝國還是很體面的,雖然有人挑戰你的霸權,但是還是無法取代你的,因為你的優勢實在太多了,就好比一家偉大的公司,創始人有一天病了,請假養病,那麼讓一個副手來承擔部分工作,但是創始人還是創始人,這個副手是無法有效取代創始人的,畢竟這個公司就是創始人建的,別人很難顛覆。所以德意志帝國即便是想挑戰英國,但是無奈的發現,還是要融入英國所建立的世界體系,在裡面打怪升級,慢慢打Boss攢經驗,可這就需要時間了。此時如果德國皇帝是一個隱忍的人,能夠奉行俾斯麥的策略,不去刻意的找事,估計和平還是可以維持的。但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實在太過於激進,最終雙方拉了兩個團伙,在前期先是裝逼,搞軍備競賽,最終這個逼越裝越大,突然間炸了,一戰就此爆發。

這對於英國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政治災難,這也說明了那一套“攪屎棍主義”已經失靈了,因為戰爭還是爆發了,而且直接波及到英國,後來雖然德意志帝國打殘了,但是英國損失也是十分巨大。二戰的時候,英國還是奉行“攪屎棍主義”,放任納粹德國做大,最終戰火燒到了不列顛,英國差點有亡國之患,要不是自己以前拋棄的大兒子美國來了,自己真的說不準能否平安渡劫。

總的來看,英國的保守主義政治觀,還有“攪屎棍主義”外交策略,雖然讓大英帝國取得了諸多的優勢,但是這卻不是長久之計,因為越到最後,大英帝國的行為邏輯就變成了:你不服,我就不管。這樣下去,久而久之,大英帝國就成了“紙老虎”,遇到困難就退縮,而且拒絕所有讓帝國升級的機會,拒絕新的力量和觀念,只是固守保守主義邏輯,最終自己的海外殖民地都脫離了本土,而英國這個地主老財,還是那個心態:我這裡最好。再往後發展,就變成了刻意的逃避責任,刻意的想做一個“小國家”,而不是像大國那樣,能夠主動去承擔國際責任。

再有就是君主立憲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英國的海外控制力,因為殖民地和本土的人都是國王的臣民,但是你國王卻沒有實際的權力,這樣的話殖民地想分家,也就想怎麼著就怎麼著了,反正你國王只是象徵意義的,你也只能默許了,而英國的政治精英,幾乎就是無能為力,那裡畢竟是國王的地盤,你能說是叛亂嗎?其實不能,這就是君主立憲造成的後果,無法有效的實現對於本土之外領土的控制。同時,英國在二戰前,也沒有搞出自己的民族主義,大家還是帝國體系的信奉者,英國人假如搞成了聯邦制,殖民地會不會瓦解的這麼快?也就很難說了。而英國人真正出現民族主義,恐怕得看看現在,有好幾個地方又在鬧分家呢。


圖維坦


英國衰落是必然的。沒有足夠的人口.

二戰時候耗盡潛力。

蘇美的聯合絞殺。

各民族民族意識的覺醒。

首先英國只是一個千萬人口級別的島國,隨著工業體系的越發完善,需要的工業人口也越來越多,第一次工業革命只需要數百萬人口就能建立完備的工業體系,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需要數千萬人口,科技革命以後需要上億的人口。比如說美蘇那個不是千萬快億的人口。

想想人口越大資源越多,潛力也就越大,大英帝國的帝國特惠制崩潰以後衰落速度直接就是被狠狠的踹了一腳,英國本來就是憑藉英國本土及殖民地在建立了細緻入微的工業體系,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區的獨立讓英國失去了繼續維持超級帝國的資格。

(英法德這哥仨被一塊廢了,現在嗎說這三個昔日的大國,全是瘸子,科技樹不是這裡少一塊就那裡缺一點的)

接下來就是二戰時候英國打的實在是慘(主要還是高層智障,提前下手多方便啊,非要讓德國做大)各種賣血,順便欠下了換到現在還沒有還完的貸款(德國前幾年才賠完一戰的戰爭賠款😂)

以及主要因素。蘇美的聯合絞殺。本來嘛要是英國自己贏了區區民族運動什麼的根本不算個事,至少獨立的不會這麼快,但是蘇美身為新興的超級大國,對於原有的超級大國自然不會有什麼好臉色,想當年埃及想收復蘇伊士運河,然後麼英法火速派出艦隊,炸埃及人去了,不過美蘇也是趕緊下手,打掉這倆上一代超級大國的任何的死灰復燃的機會。


(去炸海岸線的黎塞留)

還有就是民族意識的興起了這個也是深層次原因之一,但是如果不是美蘇的插手像什麼印度,加拿大以及莫桑比亞馬達加斯加什麼的,獨立,可以至少一個世紀以後吧。

別低估民族獨立的艱難就是科技革命還沒發生的時候印度也沒獨立了啊,所以嘛,獨立可以那將是路漫漫其修遠兮。要不是美蘇下手實在是狠,現在英法也查不到哪裡去。嗯哪裡獨立沒有我美蘇的摻和想想印度,想想中國,想想越南這都是美蘇這倆乾的。英法德是狠的牙癢癢啊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喜歡軍事歷史的朋友拜託點擊紅色字關注

德國!導致英國沒落的就是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德國,德國左右了世界格局和世界發展。英國人談歷史,總會談美國成功的歐洲因素,也就是說歐洲大陸如果沒有出現德國這樣的有野心、有能力的國家,那麼大英帝國的影響力就不會沒落。


一戰是英國沒落的開始,準確的來說德國崛起的時候,英國就已經有點衰敗之氣了。英國的霸主地位是靠第一次工業革命積累下來的,但是電氣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主導者確實德國和美國。所以德國具有了挑戰英國的力量,而德國為了傾銷商品,發展經濟,所以把目光投向了英國的海外殖民地。

一戰讓英國耗費了大量國力,但是一戰卻吃肥了個美國。而一戰極大的削弱了西歐的實力,尤其是當時各國沒有考慮到戰後格局,定下了《凡爾賽條約》。埋下了二戰的種子,更是使得西歐國家之間矛盾拉大。一戰結束後,英國就和美國平起平坐了,但是美國此時卻有足夠的經費去搞產業升級。

而德國發動的二戰,可以說簡直是在幫助蘇聯和美國兩個大國崛起,因為德國在西歐的戰爭極大的削弱了西歐傳統強國的實力,而且將歐洲的工業革命積累下來的成果給炸成了一篇廢墟,可以說沒有美國的援助,估計西歐現在還是一群發展中國家,所以說德國簡直是美國崛起的最大歐洲因素。

一戰、二戰都有德國的份,不過幸運的是德國的存在削弱了西方,使得戰後的中國有機會成為國際秩序新的制定者,這也算是中國崛起的德國因素吧!


小司馬遷論史


當代英國的衰落是全方面的,從19世紀最為強大的日不落帝國,到現今世界可有可無的地位,英國經歷了巨大的落差。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一切的發生?這個問題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展開討論。

先從世界範圍看,英國的崛起離不開他的殖民地體系,衰落自然也同其有關。自近代以來,英國逐步在世界範圍內拓展殖民地,這些殖民地為英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原材料產地、人口、市場,成為英國崛起的基石。可以說,英國的崛起就是有技術地掠奪殖民地而成功的。然而,掠奪殖民地有是有問題的,其一是殖民地就那麼多,但人的慾望卻是無止境的,以殖民地為基礎的發展不可持續,同時,世界不止英國一家,其他列強也明白殖民地的好處,圍繞殖民地的鬥爭愈演愈烈,一戰就是這一矛盾的總爆發。此外,殖民地的原居民也明白英國的吸血行為,同英國存在激烈矛盾,有關殖民地的起義運動絡繹不絕。自二戰結束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掠奪殖民地的行為被定義為不道德。英國原本的殖民地紛紛獨立成為主權國家,英國沒有發展基礎。

雖然失去殖民地是宏觀層次的因素,但其卻影響了英國的方方面面。在掠奪殖民地的基礎上,英國的工業陷於了停滯。20世紀的英國喪失了對新技術的追求,使得科技能力被德國等後來者超過。國內民眾有走向了虛擬的金融經濟,不再關注實業。有殖民地經濟,誰還苦巴巴掙辛苦錢?英國國內的享樂、奢靡、保守之風盛行。國家衰落幾乎成為定局。


法大庶吉士


長期對世界文明有所貢獻的國家/人民,天必佑之,而藉著貢獻“吃老本”,甚至於走上屠掠殺伐之路又不思悔改的,有礙於文明進程的,走向衰落甚至於滅亡,不足為惜,很正常!因果之報,屢應不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