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影視達人談英劇與美劇的區別在哪裡?


歐美影視達人談英劇與美劇的區別在哪裡?

要想區別英劇和美劇,就不得不談兩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氛圍。英國自從1688年發生光榮革丵命確立君主立憲制以後,它的政治體制幾乎就沒變過。王權的削弱也只是20世紀的事情,雖然現在皇室沒有實權,但官面以及法律上,英女王依然是大英邦聯的最高統治者,就算是如今英國的首相卡梅隆,他也得每週例行公事般向英女王彙報,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近現代歷史能如英國般悠久。當一種體制成功運作幾百年後,人們就會慢慢地忘了體制的存在,因為這種體制的理念已經深深烙印到了他們心裡。

歐美影視達人談英劇與美劇的區別在哪裡?


英國是放任民眾自由最為徹底的一個國家,言丵論自由在英國不僅僅是個法律條款,更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文化理念。英國的電視臺根本不設分級,公共臺(英國其實沒嚴格意義上的公共臺)12點後放level-3片是不會有人提意見的,就算黃金檔的電視劇出現幾個露丵點鏡頭,那也無傷大雅。美國則不同,五大公共臺CBS、FOX、ABC、NBC、CW根本不允許有露丵點鏡頭的出現,不能出現Fcuk、早些年甚至不能出現siht。英國的政治喜劇很多,有名的當屬“是、首相”,播出多年深受歡迎。美國當然也有政治喜劇,但很少,也不能諷刺國家領導人,如非常爆笑的“咱的小布什”,由於對總統的智商有所侮辱,只播了一季就以成本太高的緣由被砍了,它可是部情景喜劇,能有什麼成本!

歐美影視達人談英劇與美劇的區別在哪裡?


去過歐洲和美國的人都知道,歐洲人比美國人要開放的多。英國比較高檔的網球場、酒店都有桑拿室,當你打完網球想蒸個桑拿的時候,就會發現桑拿室是男女混用的,裡面成堆的男女集體裸在一起,如果這時候一個美國人走進來,他說不定比一箇中國人更加尷尬。英國的年輕人對性的觀念都非常隨性,我不想用一個“我同學的同學的表哥在英國的見聞”之類的例子來說明他們開放,但我的確可以用一些影星的例子來說明。美國的女影星肯在電影中lu'dian的大概60%左右,那麼英國呢,大概96%,法國和意大利以及西班牙是100%。你看看下面這些英國女演員,她們全在電影中脫過。

歐美影視達人談英劇與美劇的區別在哪裡?


Keira Knightley(加勒比海盜系列)、Gemma Arterton(007、諸王之戰、波斯王子時之沙)、Kate Winslet(泰坦尼克號)、Elizabeth Hurley(王牌大間諜、無恥之徒、神鬼願望、水之重)、Emily Blunt(穿普拉達的女王、陽光清洗、狼人、年輕的維多利亞、命運規劃局)、Rachel Weisz(木乃伊系列、地獄神探)、Kim Cattrall(慾望都市系列)、Naomi Watts(穆赫蘭道、金剛)、Mischa Barton、Sophie Monk(紅色之山、性和死亡)、Claire Forlani(CSI-NY、聖城風雲、第六感生死緣)、Rosamund Pike(007、傲慢與偏見、毀滅戰士)、Helen Mirren(女王、上帝創造女人)、Gabrielle Anwar(美劇火線警告女主角)、Rhona Mitra(黑夜傳說前傳末日侵襲、波士頓法律)、Sonya Walger(美劇-迷失、說你愛我、未來閃影)、Helena Bonham Carter(經典作品是在太多了)、Amanda Tapping(星際之門的女主角)、Charlotte Gainsbourg、Jaime Murray(看美劇的對她太熟悉了吧)、Saffron Burrows(吉他、特洛伊、銀行大劫案)、Anna Friel(美劇-靈指妙探、戰地新娘)、Natascha McElhone(加州迷情)、Patsy Kensit(天使與昆蟲、致命器)、Kelly Reilly(我太喜歡她了)、Nicollette Sheridan(絕望主婦)、Indira Varma(羅馬、愛經)、Natasha Richardson(英國名演員,Liam Neeson的老婆,滑雪意外致死)、Polly Walker(羅馬)、Sophia Myles(血色月光)、Olivia Williams(非常喜歡的英國女演員)、Emily Watson、Kate Beckinsale(黑夜傳說、範海辛)。

歐美影視達人談英劇與美劇的區別在哪裡?


拋開掉文學歷史類電視劇,其它類型的英劇在整體實力上是跟美劇差好幾個等級的。電視電影的製作離不開錢,一個好的演員身價越來越高,一個好的導演身價越來越高,一個好的編劇身價越來越高,如果要想製作一部好的電視劇或者電影,離開錢能行麼!當然,小成本製作的影視作品並非沒有精品,如小成本電影“杯酒人生、死亡詩社、心靈捕手”等,但個體不能代表整體,大製作出精品的概率是要比小製作出精品的概率高出好幾條街。美劇的投資是英劇的兩倍以上,再加上全世界的演員一旦在本國紅了都往好萊塢跑,結果就是影視人才越來越集中在好萊塢,能不出精品麼!

歐美影視達人談英劇與美劇的區別在哪裡?


看英劇有時候很矛盾,同一個時段的電視劇有的在播古典文學名著改編,一個風度翩翩的男子,打理的極其乾淨的燕尾服,修剪有序的八字鬍,錯落有致黑漆漆的頭髮,拄個柺棍,張口就是:My lady!Allow me。然而,再換一個頻道呢,“中間人”中播出的初高中生門滿嘴粗口,fcuk不斷,弄不弄就要爆人菊花,就連不滿十歲的小蘿莉也在路邊抽著香菸,喝著啤酒,你要剛上前搭訕她敢拿刀砍你。於是,你決定再換一個頻道,這次上演的是極其混亂的男女關係,排列組合的睡覺順序,濫用毒品,迷茫,自殺等等。
很多人都覺得英國人很紳士,我不知道這種誤解從何而來,因為英國人從來跟紳士就不沾邊。也許是休格蘭特、拉爾夫費因斯這些演員在屏幕上所塑造的角色,但每個人對他們本身又瞭解多少,對那些美國男演員又瞭解多少。一個簡單的例子:英國的足球球迷是世界上最流氓的,每次曼聯和切爾西比賽後的大街上總是充滿著打架鬥毆。我不是說其它國家的球迷素質能好到哪裡去,只是想讓大家別總是把英國和紳士扯到一起。
這就是英國人,為自己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而自豪,對文學的鐘愛超過其它任何國家,但思想的極度自由又讓他們呈現出一種放蕩形骸的性格。矛盾麼?也許吧!


歐美影視達人談英劇與美劇的區別在哪裡?


喜劇的成本不高,情景喜劇的成本更低,在這種不需要大製作的情況下,英劇就能以精奇取勝。英劇的情景喜劇絲毫不亞於美劇,個別作品甚至能高過同類型美劇中的情景喜劇。原因呢,這就是我前面說過的言語放任自(&*)由。在一種思想極度自由的情況下,編劇的創作靈感天馬行空,創作出來的喜劇也就瘋狂中不失拘謹,荒誕中又有警鐘。最常形容的英式情景喜劇的一個詞就是“爆笑”,如果你對英國的民間文化很瞭解,會很享受看英式喜劇的過程。但英國的情景喜劇水平也是參差不齊,有極其好看的,也有很多極其垃圾的。美國的情景喜劇則剛好相反,它們大多很溫情,如老友記、我為卿狂、Cheers、歡樂一家親、費城永遠陽光燦爛等等。排名靠前的那些美式情景喜劇都很溫情,關於家庭觀念的很多,它沒有英式情景喜劇那種癲狂和荒誕,只是默默讓你發笑和感動。下面是一些英劇情景喜劇的片名:


情景喜劇以及喜劇類:'Allo 'Allo! 法國小館兒、A Bit of Fry and Laurie 一點雙人秀、Absolutely Fabulous 荒唐阿姨、As Time Goes By 往事隨風(007的M女王朱迪·丹奇 )、Asylum 精神病院、After You've Gone 自君別去、Accidental Farmer返璞歸真(比較爛的喜劇)、低級兩條友 Bottom(非常爛的一部喜劇)、Big Train(西蒙·佩吉(殭屍肖恩主演)參演的比較爛的一部喜劇)、Black Books 布萊克書店、Broken News、Benidorm 度假笑傳(比較差勁的喜劇)、Beautiful People 靚麗人生、Boy Meets Girl 男女變錯身(比較差勁的一個4集喜劇)、Cold Feet 臨陣軟腳(非常不錯的一部冷門喜劇)、Coupling 冤家成雙對、Come Dine with Me(就把它歸屬到喜劇吧)、Come Fly with Me 伴我雙飛 (很賤很搞的喜劇)、Dead Set 死亡片場、Extras 臨時演員、Father Ted 神父特德(很搞很有趣的一部早期喜劇)、Fonejacker 惡作劇電話 、Free Agents 情感顧問團、hyperdrive 超光速引擎(這算是帶科幻風的喜劇麼?)、How Not to Live Your Life 瘋狂的生活(我真不覺得這部喜劇怎麼樣!)、Him & Her 他和她、Jeeves and Wooster 萬能管家(說他經典不為過吧)、Krod Mandoon and the Flaming Sword of Fire糊塗英雄傳:烈焰聖劍(其實算英美合拍吧,很可惜沒有第二季,太惡搞了)、Little Britain 小不列顛、Mr. Bean 憨豆先生、Miranda 米蘭達、mrs brown's boys 布朗夫人的兒子們(終於知道愛爾蘭口音和蘇格蘭口音以及倫敦音有啥區別了)、No Heroics 閒蛋超人(看了真不覺得怎麼樣)、Off The Hook 大學新鮮人(硬著頭皮看了兩集)、The Black Adder 黑爵士、The Thick of It 幕後危機、 The IT Crowd IT狂人、Upstairs Downstairs 樓上樓下、Yes Minister、Yes, Prime Minist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