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從1919年梅蘭芳先生遠赴東瀛演出開始,到2009年京劇《赤壁》在紐約時代廣場上的播映,京劇已經有了近百年的海外傳播史。它正逐漸轉變成一門屬於全世界的藝術。如今的京劇已經不單獨只屬於中國,它已沒有疆界,正在逐步成為人類共同創造和發展的財富。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中國京劇登上世界舞臺


2009年3月16日傍晚,穿梭於紐約時代廣場上的人群和往常一樣,熙熙攘攘,形色匆忙。然而,當廣場上的電子計時器顯示為19點整的時候,悠揚而悅耳的京胡聲忽然響起,位於時代廣場3幢建築上的8塊碩大的電子屏幕,同時播放起了新近上演的中國京劇——《赤壁》的片段。屏幕上絢爛、華麗的服裝和耳畔鏗鏘有力的聲響立刻引來了周圍行人的駐足觀賞。在紐約市繁華商業區的核心地帶,如此隆重而全方位地介紹來自大洋彼岸一個古老國家的戲劇藝術,堪稱破天荒。


紐約的時代廣場是一個沒有舞臺的“世界舞臺”。每天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膚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都會湧入這塊三角地帶,遊客多達十幾萬甚至幾十萬。想登上時代廣場的大屏幕並非易事,這不只是金錢的問題。時代廣場是紐約人獲得最新、最重大消息的地方。另外,在時代廣場上8塊屏幕同時播出同一內容的先例也並不多,只有當去年11月4日美國總統大選和大都會歌劇院每年演出季的首場演出時才會這樣做。它不僅要經過8塊屏幕的擁有者一致通過,還要經過紐約市長辦公室的批准,通常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來申請。


關於這次破天荒之舉的意義,正如美國哥倫比亞藝術家音樂公司董事長鬍安·雅克·塞斯勃隆所說:“文明的輸出與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成正比,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古老而年輕的中國一定會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過程中與世界各國人民分享它的優秀文化,這是一種必然的過程。這就好像經濟強大的美國把它的快餐文化推廣到每個國家一樣。我相信世界上大多數人看不懂京劇,但在時代廣場這個地方,在世界需要中國、熱議中國的時候,上演的這場獨一無二的中國文化展示活動,會給每一個見證者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遙想1919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第一次率劇團東渡扶桑,舉辦演出。這也是中國人第一次將京劇藝術直觀地、完整地介紹到海外。令人欣喜的是,早在1919年,梅蘭芳先生就懷有將京劇藝術向域外介紹,並觀摩、汲取外國戲劇藝術的養分,豐富我們民族傳統藝術的願望。梅蘭芳先生以其精湛的藝術造詣受到了日本各界的歡迎和讚譽。他那無與倫比的演技更是充分地展現了京劇藝術的魅力和其作為一代藝術大師的風範。這次演出在日本產生了轟動性的效應,它使東瀛朝野為之傾倒,民眾為之迷狂,也在日本培養出了一大批的京劇擁躉,並掀起了日本學界對京劇的譯介風潮。比如,著名的漢學家內藤湖南、狩野君山等泰斗都紛紛撰文介紹中國的古典戲劇藝術。


梅蘭芳首度演出的空前成功使他在1924年再度出訪日本,並最終促成了他在1930年的美利堅之行。1930年1月18日,梅蘭芳率劇團從上海港登上“加拿大皇后”號赴美演出,這也是中國京劇第一次踏上新大陸的土地。梅蘭芳一行乘坐“加拿大皇后”號在海上漂泊了半個多月之後終於抵達了繁華的紐約。雖然位於大洋彼岸的美國民眾對這位來自東方的藝術大師十分陌生,也對風靡中國的京劇藝術不甚瞭解,但他們還是表現出了一個開放國度對外來文化的歡迎與包容。梅蘭芳在後來撰寫的回憶文章中描述了當時的盛況:“2月8日到達紐約,車站上看熱鬧的人甚多,由警察維持秩序,從月臺到車站外兩邊,用網攔隔。兩旁的觀眾有脫帽的,搖手絹的,更有許多拋鮮花的。在車站月臺上立著許多照相架,新聞記者紛紛攝影,當天和第二天的報紙都登了照相和新聞”。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 1930年,梅蘭芳率劇團從上海港登上“加拿大皇后”號首度赴美演出。


此外,由梅蘭芳率領的劇團更是不顧舟車勞頓,立即展開了他們在美國各地的巡演,那次赴美演出的三個主要劇目分別是《刺虎》、《汾河灣》和《打漁殺家》,其中《刺虎》演出的次數最多,也最受美國觀眾歡迎。語言上的隔閡和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固然給美國觀眾對故事情節的理解造成了諸多的不便,但京劇中華美精緻的服飾,悠揚悅耳的琴聲,以及演員那曼妙玲瓏的身段著實令在場的每一位觀眾都驚歎不已,久久無法釋懷。梅蘭芳在美國的演出大獲成功。新鮮的藝術手法、嫻熟的表演技巧、謙恭的舉止令美國眾多的演藝界名人都對梅蘭芳青睞有加。這些人中包括著名喜劇演員查理·卓別林、動作電影明星道格拉斯·範朋克、知名藝術評論家斯達克·揚等。在隨後的蘇聯和西歐之行中,梅蘭芳更是結識了電影導演梅耶何德、愛森斯坦,以及西方戲劇理論的兩位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其中後者在戲劇理論中提出的“間離效果”則直接受惠於京劇。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 梅蘭芳先生在向海外介紹京劇的過程中結識了眾多世界文藝界的名流。梅蘭芳與前蘇聯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上)、著名電影導演梅耶何德(下)合影。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 1924年,隨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問的印度著名畫家觀看梅蘭芳演出的《洛神》後,繪製一幅大型油畫相贈。


繼梅蘭芳之後,不斷有京劇藝術家走出國門,或出國獻藝,或進行考察;在國內也時有接待外邦友人等戲劇文化交流活動。然而,無論是規模、地域,還都侷限於狹小範圍之內,屬於民間的友好往來,況且還帶有一定的自發性。即使如此,中國京劇藝術在世界戲劇舞臺上,已經佔有了它閃耀光輝的一席之地。等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古老的京劇藝術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注、扶持下,猶如枯木逢春,展現出了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京劇藝術被送出國門,走向世界,以嶄新的面貌介紹給各國人民,它擔負起了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加強與各國人民的相互瞭解、增進友誼的光榮使命。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 登載有京劇藝術大師程硯秋訪歐消息的報紙。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 1936年,喜劇大師卓別林攜女影星高黛女士同身著戲裝的著名京劇演員馬連良先生合影。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 1932年程硯秋先生赴歐洲考察前在車站與歡送者合影。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 印度總理尼赫魯(右一)向“中國猴王”李少春贈送花籃。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 梅蘭芳先生在美國夏威夷演出時留影。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 梅蘭芳先生在訪日期間與日方歡迎人員合影。


從1951年到現在,由中國派出的僅一級演出團組就有近百個,它們的足跡踏遍了除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洲,無論是在白雪皚皚的莫斯科,還是時尚與藝術之都巴黎,抑或是在安第斯山腳下的聖地亞哥,幽靜的京都琵琶湖畔,都有京劇的種子在那裡生根發芽。建國之後的這60年間,中國京劇出國演出的組織規模之大,出訪頻率之高,表演形式之豐富,都是自京劇誕生以來所未有的。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 北京京劇院赴巴西演出時的宣傳冊。


外國人學演京劇


京劇作為一種世界文化遺產,它的傳承與繁榮不僅需要它的誕生地——中國的努力,也還需要來自世界各地的京劇愛好者的助力。他們對京劇的傳播和發揚厥功甚偉,不容小覷。通常認為最早的學、演京劇的外國人是20世紀20年代末的德籍女士雍竹君,其實早在她十幾年之前,就有一位中文名字叫做華靜山的法國人演唱過京劇。她酷愛中國文化,尤喜京劇,專與伶界中最有聲望者往來,“楊小樓、譚鑫培、龔雲甫輩,俱其相識”。繼法國人華靜山之後的是雍竹君,她是中德混血後裔,能操一口流利的北京話。她十分喜愛京劇,唱唸俱佳,嗓音清亮,以梅派自詡,時常粉墨登場。其餘較為有名的外籍票友還有班美立、劉兆慧,以及蔣經國的夫人、華籍俄羅斯人蔣方良。然而,在這些“洋票友”中,不少人對京劇僅是偶而為之,真正能跋山涉水、投師取經的卻寥寥無幾。


在20世紀70年代後,隨著中外文化、戲劇交流的日臻頻繁,京劇在世界上的境況為之一變,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出現了“京劇熱”,很多的外國人都被京劇不朽的魅力深深折服,他們除了邀請來自中國的京劇藝術家出國講學之外,大批的國外京劇愛好者更是不遠萬里,慕名而來。與此前的那些“洋票友”不同,這些後來者對京劇並不甘於只是欣賞和玩票,而是立志要成為一名專業的京劇演員。在這些“洋學生”中,最廣為人知的就要屬魏莉莎了。魏莉莎,美國堪薩斯州人,出生於1951年。1959年她隨家人到緬甸,開始接觸東方文化藝術,後回到美國進入愛阿華大學主修戲劇,同時學習中國語言文化。畢業後任教於夏威夷大學戲劇系。1978年8月她作為首批到中國留學的美國研究生在中國的南京大學學習。因渴望系統地學習京劇,她被推薦到了江蘇省戲曲學校和江蘇省京劇院進修,師從梅派傳人沈小梅。在學習期間,她串演過《貴妃醉酒》,她的一笑一顰和舉手投足間都流露出了紮實的藝術功底。魏莉莎的“貴妃”扮相嫵媚動人、顧盼神飛,唱腔也有板有眼、字正腔圓。當時報刊的報道更是為她送上了“洋貴妃”的雅號。回國後的魏莉莎仍然為京劇的傳播不遺餘力,此後她又翻譯了京劇的傳統劇目《鳳還巢》和《玉堂春》。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 美國留學生魏莉莎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在中國本土用漢語演唱京劇的外國人。


在“洋貴妃”之後,每年到中國大陸學習京劇的外國人與日俱增,銀幕上也不斷出現“洋悟空”、“洋張飛”、“洋扈三娘”的形象,另外,一些國外的戲劇界的同行也紛紛被京劇所感染,請求畫上臉譜,粉墨登場。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 歌王帕瓦羅蒂也被京劇所吸引,禁不住要粉墨登場。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 近年來,許多外國人開始學習京劇藝術,圖中的外國演員正在表演水袖。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自從1919年梅蘭芳訪日開始,京劇在梅蘭芳、程硯秋等一批名家、名劇團的帶領下在國際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衝擊浪潮。而且隨著國際間交往的日益深入,國外戲劇界對京劇的認識也不只停留在舞蹈、唱腔、服飾等簡單的層面,而是向更為深入的藝術理論和表現語言方面發展。


首先,在希臘戲劇形成了西方戲劇的基本模式之後,西方戲劇由原有的唱、念、做、舞多元綜合形態,趨向單項發展,相對分解成話劇、歌劇、舞劇、啞劇等等。而中國的京劇藝術則把歌唱、音樂、舞蹈、啞劇、武功等各種藝術的因素完整巧妙地綜合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個有生命的藝術整體。正如日本戲劇家千田是也所說:“京劇是聽覺的、視覺的、時間的、空間的藝術。”在京劇的影響下,近年西方的戲劇又出現了一種綜合的趨勢,開始嘗試把各種藝術手段重新融合起來。


其次,中國的京劇藝術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可以憑藉極其誇張的舞蹈動作來集中表現生活。比如,演員能夠通過虛擬的動作表演騎馬、爬山、上天、入地、過橋等具體動作。沒有流水便可行舟,圍繞舞臺數匝就能代表翻山越嶺成為京劇最顯著的特色。雖然是虛擬的動作卻能令觀眾有真實之感。這種高度概括、凝鍊的表現手法使京劇藝術自成一格,獨為一脈,也給其他地區的戲劇藝術工作者帶來了豐富的靈感與創作源泉。比如,斯特拉文斯基看到了中國戲曲深刻的內心體驗;布萊希特看到了“間離效果”;愛森斯坦看到了藝術元素的多元性;戈登·克雷看到了完美的象徵性表演風格等,諸如此類,不可盡述。


如今的京劇已經不單獨只屬於中國,它已沒有疆界,正在逐步成為人類共同創造和發展的財富。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 2005年,國家京劇院赴美參加中國文化節在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登臺獻藝。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 2009年3月16日傍晚,位於紐約時代廣場上的8塊電子屏幕,同時播放起了中國國家大劇院新近編排的京劇—《赤壁》。


>>>

End <<<


屬於世界的京劇藝術

本文原刊載於《文明》雜誌2009年12期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誌公眾號:WENMINGZAZHI,瞭解更多精彩內容。《文明》雜誌淘寶店訂閱:打開淘寶app,複製鏈接並搜索進入店鋪,即刻訂閱各期文明雜誌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版權聲明:《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