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从1919年梅兰芳先生远赴东瀛演出开始,到2009年京剧《赤壁》在纽约时代广场上的播映,京剧已经有了近百年的海外传播史。它正逐渐转变成一门属于全世界的艺术。如今的京剧已经不单独只属于中国,它已没有疆界,正在逐步成为人类共同创造和发展的财富。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中国京剧登上世界舞台


2009年3月16日傍晚,穿梭于纽约时代广场上的人群和往常一样,熙熙攘攘,形色匆忙。然而,当广场上的电子计时器显示为19点整的时候,悠扬而悦耳的京胡声忽然响起,位于时代广场3幢建筑上的8块硕大的电子屏幕,同时播放起了新近上演的中国京剧——《赤壁》的片段。屏幕上绚烂、华丽的服装和耳畔铿锵有力的声响立刻引来了周围行人的驻足观赏。在纽约市繁华商业区的核心地带,如此隆重而全方位地介绍来自大洋彼岸一个古老国家的戏剧艺术,堪称破天荒。


纽约的时代广场是一个没有舞台的“世界舞台”。每天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都会涌入这块三角地带,游客多达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想登上时代广场的大屏幕并非易事,这不只是金钱的问题。时代广场是纽约人获得最新、最重大消息的地方。另外,在时代广场上8块屏幕同时播出同一内容的先例也并不多,只有当去年11月4日美国总统大选和大都会歌剧院每年演出季的首场演出时才会这样做。它不仅要经过8块屏幕的拥有者一致通过,还要经过纽约市长办公室的批准,通常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来申请。


关于这次破天荒之举的意义,正如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家音乐公司董事长胡安·雅克·塞斯勃隆所说:“文明的输出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成正比,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古老而年轻的中国一定会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过程中与世界各国人民分享它的优秀文化,这是一种必然的过程。这就好像经济强大的美国把它的快餐文化推广到每个国家一样。我相信世界上大多数人看不懂京剧,但在时代广场这个地方,在世界需要中国、热议中国的时候,上演的这场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展示活动,会给每一个见证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遥想1919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第一次率剧团东渡扶桑,举办演出。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将京剧艺术直观地、完整地介绍到海外。令人欣喜的是,早在1919年,梅兰芳先生就怀有将京剧艺术向域外介绍,并观摩、汲取外国戏剧艺术的养分,丰富我们民族传统艺术的愿望。梅兰芳先生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受到了日本各界的欢迎和赞誉。他那无与伦比的演技更是充分地展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和其作为一代艺术大师的风范。这次演出在日本产生了轰动性的效应,它使东瀛朝野为之倾倒,民众为之迷狂,也在日本培养出了一大批的京剧拥趸,并掀起了日本学界对京剧的译介风潮。比如,著名的汉学家内藤湖南、狩野君山等泰斗都纷纷撰文介绍中国的古典戏剧艺术。


梅兰芳首度演出的空前成功使他在1924年再度出访日本,并最终促成了他在1930年的美利坚之行。1930年1月18日,梅兰芳率剧团从上海港登上“加拿大皇后”号赴美演出,这也是中国京剧第一次踏上新大陆的土地。梅兰芳一行乘坐“加拿大皇后”号在海上漂泊了半个多月之后终于抵达了繁华的纽约。虽然位于大洋彼岸的美国民众对这位来自东方的艺术大师十分陌生,也对风靡中国的京剧艺术不甚了解,但他们还是表现出了一个开放国度对外来文化的欢迎与包容。梅兰芳在后来撰写的回忆文章中描述了当时的盛况:“2月8日到达纽约,车站上看热闹的人甚多,由警察维持秩序,从月台到车站外两边,用网拦隔。两旁的观众有脱帽的,摇手绢的,更有许多抛鲜花的。在车站月台上立着许多照相架,新闻记者纷纷摄影,当天和第二天的报纸都登了照相和新闻”。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 1930年,梅兰芳率剧团从上海港登上“加拿大皇后”号首度赴美演出。


此外,由梅兰芳率领的剧团更是不顾舟车劳顿,立即展开了他们在美国各地的巡演,那次赴美演出的三个主要剧目分别是《刺虎》、《汾河湾》和《打渔杀家》,其中《刺虎》演出的次数最多,也最受美国观众欢迎。语言上的隔阂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固然给美国观众对故事情节的理解造成了诸多的不便,但京剧中华美精致的服饰,悠扬悦耳的琴声,以及演员那曼妙玲珑的身段着实令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惊叹不已,久久无法释怀。梅兰芳在美国的演出大获成功。新鲜的艺术手法、娴熟的表演技巧、谦恭的举止令美国众多的演艺界名人都对梅兰芳青睐有加。这些人中包括著名喜剧演员查理·卓别林、动作电影明星道格拉斯·范朋克、知名艺术评论家斯达克·扬等。在随后的苏联和西欧之行中,梅兰芳更是结识了电影导演梅耶何德、爱森斯坦,以及西方戏剧理论的两位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其中后者在戏剧理论中提出的“间离效果”则直接受惠于京剧。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 梅兰芳先生在向海外介绍京剧的过程中结识了众多世界文艺界的名流。梅兰芳与前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上)、著名电影导演梅耶何德(下)合影。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 1924年,随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问的印度著名画家观看梅兰芳演出的《洛神》后,绘制一幅大型油画相赠。


继梅兰芳之后,不断有京剧艺术家走出国门,或出国献艺,或进行考察;在国内也时有接待外邦友人等戏剧文化交流活动。然而,无论是规模、地域,还都局限于狭小范围之内,属于民间的友好往来,况且还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即使如此,中国京剧艺术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已经占有了它闪耀光辉的一席之地。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古老的京剧艺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注、扶持下,犹如枯木逢春,展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京剧艺术被送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崭新的面貌介绍给各国人民,它担负起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加强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光荣使命。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 登载有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访欧消息的报纸。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 1936年,喜剧大师卓别林携女影星高黛女士同身着戏装的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先生合影。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 1932年程砚秋先生赴欧洲考察前在车站与欢送者合影。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 印度总理尼赫鲁(右一)向“中国猴王”李少春赠送花篮。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 梅兰芳先生在美国夏威夷演出时留影。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 梅兰芳先生在访日期间与日方欢迎人员合影。


从1951年到现在,由中国派出的仅一级演出团组就有近百个,它们的足迹踏遍了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洲,无论是在白雪皑皑的莫斯科,还是时尚与艺术之都巴黎,抑或是在安第斯山脚下的圣地亚哥,幽静的京都琵琶湖畔,都有京剧的种子在那里生根发芽。建国之后的这60年间,中国京剧出国演出的组织规模之大,出访频率之高,表演形式之丰富,都是自京剧诞生以来所未有的。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 北京京剧院赴巴西演出时的宣传册。


外国人学演京剧


京剧作为一种世界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与繁荣不仅需要它的诞生地——中国的努力,也还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京剧爱好者的助力。他们对京剧的传播和发扬厥功甚伟,不容小觑。通常认为最早的学、演京剧的外国人是20世纪20年代末的德籍女士雍竹君,其实早在她十几年之前,就有一位中文名字叫做华静山的法国人演唱过京剧。她酷爱中国文化,尤喜京剧,专与伶界中最有声望者往来,“杨小楼、谭鑫培、龚云甫辈,俱其相识”。继法国人华静山之后的是雍竹君,她是中德混血后裔,能操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她十分喜爱京剧,唱念俱佳,嗓音清亮,以梅派自诩,时常粉墨登场。其余较为有名的外籍票友还有班美立、刘兆慧,以及蒋经国的夫人、华籍俄罗斯人蒋方良。然而,在这些“洋票友”中,不少人对京剧仅是偶而为之,真正能跋山涉水、投师取经的却寥寥无几。


在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中外文化、戏剧交流的日臻频繁,京剧在世界上的境况为之一变,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出现了“京剧热”,很多的外国人都被京剧不朽的魅力深深折服,他们除了邀请来自中国的京剧艺术家出国讲学之外,大批的国外京剧爱好者更是不远万里,慕名而来。与此前的那些“洋票友”不同,这些后来者对京剧并不甘于只是欣赏和玩票,而是立志要成为一名专业的京剧演员。在这些“洋学生”中,最广为人知的就要属魏莉莎了。魏莉莎,美国堪萨斯州人,出生于1951年。1959年她随家人到缅甸,开始接触东方文化艺术,后回到美国进入爱阿华大学主修戏剧,同时学习中国语言文化。毕业后任教于夏威夷大学戏剧系。1978年8月她作为首批到中国留学的美国研究生在中国的南京大学学习。因渴望系统地学习京剧,她被推荐到了江苏省戏曲学校和江苏省京剧院进修,师从梅派传人沈小梅。在学习期间,她串演过《贵妃醉酒》,她的一笑一颦和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了扎实的艺术功底。魏莉莎的“贵妃”扮相妩媚动人、顾盼神飞,唱腔也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当时报刊的报道更是为她送上了“洋贵妃”的雅号。回国后的魏莉莎仍然为京剧的传播不遗余力,此后她又翻译了京剧的传统剧目《凤还巢》和《玉堂春》。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 美国留学生魏莉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在中国本土用汉语演唱京剧的外国人。


在“洋贵妃”之后,每年到中国大陆学习京剧的外国人与日俱增,银幕上也不断出现“洋悟空”、“洋张飞”、“洋扈三娘”的形象,另外,一些国外的戏剧界的同行也纷纷被京剧所感染,请求画上脸谱,粉墨登场。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 歌王帕瓦罗蒂也被京剧所吸引,禁不住要粉墨登场。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 近年来,许多外国人开始学习京剧艺术,图中的外国演员正在表演水袖。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自从1919年梅兰芳访日开始,京剧在梅兰芳、程砚秋等一批名家、名剧团的带领下在国际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浪潮。而且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深入,国外戏剧界对京剧的认识也不只停留在舞蹈、唱腔、服饰等简单的层面,而是向更为深入的艺术理论和表现语言方面发展。


首先,在希腊戏剧形成了西方戏剧的基本模式之后,西方戏剧由原有的唱、念、做、舞多元综合形态,趋向单项发展,相对分解成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等。而中国的京剧艺术则把歌唱、音乐、舞蹈、哑剧、武功等各种艺术的因素完整巧妙地综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有生命的艺术整体。正如日本戏剧家千田是也所说:“京剧是听觉的、视觉的、时间的、空间的艺术。”在京剧的影响下,近年西方的戏剧又出现了一种综合的趋势,开始尝试把各种艺术手段重新融合起来。


其次,中国的京剧艺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可以凭借极其夸张的舞蹈动作来集中表现生活。比如,演员能够通过虚拟的动作表演骑马、爬山、上天、入地、过桥等具体动作。没有流水便可行舟,围绕舞台数匝就能代表翻山越岭成为京剧最显著的特色。虽然是虚拟的动作却能令观众有真实之感。这种高度概括、凝炼的表现手法使京剧艺术自成一格,独为一脉,也给其他地区的戏剧艺术工作者带来了丰富的灵感与创作源泉。比如,斯特拉文斯基看到了中国戏曲深刻的内心体验;布莱希特看到了“间离效果”;爱森斯坦看到了艺术元素的多元性;戈登·克雷看到了完美的象征性表演风格等,诸如此类,不可尽述。


如今的京剧已经不单独只属于中国,它已没有疆界,正在逐步成为人类共同创造和发展的财富。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 2005年,国家京剧院赴美参加中国文化节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登台献艺。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 2009年3月16日傍晚,位于纽约时代广场上的8块电子屏幕,同时播放起了中国国家大剧院新近编排的京剧—《赤壁》。


>>>

End <<<


属于世界的京剧艺术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09年12期


扫描封面右下方二维码,关注《文明》杂志公众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文明》杂志淘宝店订阅:打开淘宝app,复制链接并搜索进入店铺,即刻订阅各期文明杂志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版权声明:《文明》杂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版权作品,未经《文明》杂志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客服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