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终前,为何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

史事春秋


其一,是因为刘邦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是如何把周王朝架空的。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成功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是这是他面对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管理这些土地,他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众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众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因此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当时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由于当时的交通信息不畅,一开始的时候,众诸侯国的确对周王朝忠心耿耿,但随着时间的更替,各诸侯国主的野心便不断增加,开始出现大国蚕食吞并小国的情况。而这种时候,天子对他们没有任何办法。

其二,刘邦本人对秦王嬴政是非常崇拜的,他也想延续秦朝的制度,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但是他总结了秦朝的失败以后,发现这样的做法虽然很快,但是会因此社会动荡,因此,他选择了延续周王朝的制度,通过周王朝的制度逐渐过渡至秦朝制度,因此便开始了分封。

其三,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为了能够更好的团结各方力量,便分封了以汉王为中心的众诸侯王,其中,也不乏刘邦的心腹大将,如,韩信、彭越、英布等等,在刘邦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因为各地的异姓王有兵将,还三心二意,严重威胁皇权。

其四,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父母兄弟即为同戚,同性之间即为同宗,同宗之间打的再凶也是家族内部矛盾,不会把刘邦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加之汉朝在建立之初也同样出现了许多诸侯王作乱,因此,刘邦才决定对这些人下手,以免在他死后这些人对其妻儿子孙构成威胁,从而覆灭汉王朝。


大胖子爸爸


刘邦在“楚汉战争”时,为了笼络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激励将士用命嬴得战争胜利,采取了“裂土封王”的策略。韩信、黥布等多人被封为王,因获封为王的众人非与刘邦同姓,史称为“异姓王”。

刘邦在攻灭项羽建立汉朝后,多位“异姓王”谋反或涉嫌谋反而被刘邦剪除。由此,刘邦认为异姓封王权势过大极易反叛,所以大封自己的子侄为王,因是刘姓皇族自应维护朝廷、拱卫中央。

也加之,在刘邦晚年皇后吕稚和吕氏子弟权势越来越大,刘邦也担心自己死后吕氏篡位。所以,刘邦召集众臣,杀白马盟誓:只有刘姓皇族子弟可以封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但刘邦死后,吕稚马上破坏了“白马之盟"大封吕氏子弟为王。吕后死后,忠于刘邦的众臣剿灭了谋反的“诸吕”。后来,刘邦所封的刘姓诸王也为自保和争夺皇位,爆发了“七国之乱”。


林城布衣10001


都知道刘邦在当上皇帝之后,诛杀了很多当年为他打江山的有功之人,主要体现在他册封的那些异姓诸侯王身上!

在得知燕王卢馆造反以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春二月,刘邦派遣樊哙领兵攻打卢绾。同时,宣布废黜卢绾的燕王之封,并分封自己最年幼的皇八子刘建为新的燕王。

不久,刘邦按照当时的仪式,杀白马告天盟誓:“不是刘氏家族而做了王的人、没有功劳未经册封而当了侯的人,天下共同诛杀他!”这就是著名的白马之盟。

这道盟誓一共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封王只限于刘氏家族;其二,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没有经过皇帝批准,不能封侯。

白马之盟一方面体现了刘邦对异姓王的彻底失望,就算是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发小,最终也选择了背叛。另一方面,这道誓约也并非只针对卢绾,很有可能也是为了约束对吕氏的膨胀。后来,陈平、周勃发动政变,诛灭吕后的族人,也正是以白马之盟为合法性依据。

最后,刘邦立下白马之盟,本质上是对分封制度的极大限制。刘邦当初之所以要封王、封侯,都是不得已为之,其实他内心还是向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秦朝制度的。为了防止有人在他死后滥行分封,任意削弱中央集权,他必须对天立下盟誓,将封王、封侯的准绳尽量收紧。封王只限于他的子孙后代,封侯只限于对朝廷有大功劳的人。


野史共享


刘邦,西汉建立者,为什么人家说非刘氏是不得称王,这从字面意思看其实很明确,天下是刘邦打下的,是自己的天下,继承者也必须是自己后人,从上古神君大禹开始国家就实行了世袭制,就是父传子子传孙,后人一代接一代。

就像是一个企业一样,往往继承的都是自己的后人,不可能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别人。其实刘邦还有一条遗诏就是:“安刘者勃也”,就是怕日后吕氏家族作乱,威胁刘姓皇权,以防万一,这才给周勃的诏书,意思就是吕后家族日后作乱你可以自行处置,维护刘姓皇权。


名士张海


所谓的“非刘氏不得称王”并非刘邦临终前提出来的。《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历史上刘邦在登上皇位后和群臣以斩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白马之盟的核心就是确保只有刘姓可以成为天下的王。通俗来讲就是,白马之盟是刘邦和群臣约定,共诛心怀不轨者的誓言。白马之盟是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必须要杀牲取血,并用手指蘸血涂在嘴唇上,以示恪守盟约的意思。

白马之盟源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的歃血为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它们的大义都是泛指结盟。刘邦的白马之盟可以说好处多多,以一条盟约可以实现三个目的,堪称一石三鸟之计。

一、为自己铲除异姓王找到合理的借口

历史上起义军覆灭秦朝后,又短暂的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楚汉争霸时,刘邦借着手下众多将领与背叛项羽的诸侯王而打败项羽取得天下。所以在战后刘邦不得不对功劳最大的将领们封赏为王。但之后刘邦又对诸侯王们心存疑虑。刘邦认为诸侯王们都是不稳定因素,他害怕他们危及到自己的江山。所以刘邦开始着手翦除异姓诸侯王和功臣势力。韩信、其后彭越、英布、韩信、臧荼、卢绾等王皆一一被其贬杀。本身刘邦这种鸟尽弓藏的做法让人十分的鄙夷。但刘邦有了白马之盟后,起码表面上刘邦不至于那么难堪,起码他给了自己一个借口。

二、对宗族分封做铺垫

刘邦建立汉朝后,虽然沿用了秦朝的一切体系。但在行政体系方面,刘邦虽然同样沿用了郡县制。但与此同时刘邦也照搬了分封制。因为刘邦把所有的异姓王都铲除之后,他发现汉朝对于天下的控制力还是太薄弱,除了关中地区外,汉朝影响力实在低的很。在边疆地区则更显得鞭长莫及。所以刘邦为了加强汉朝对于天下的掌控力度,因此大封同姓诸侯王,实行郡国制,以保刘氏江山稳固。

三、给汉朝添加了一道保险

白马之盟的内容有两条。第一,国以永存,施及苗裔。第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有一句话叫做“封王列土”。又叫裂土封候,裂土,指的是分割出一块土地,封王,则便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合在一起就是割据一方而为主。在秦朝以前各诸侯王割据一方称王称霸。秦始皇平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整个天下重新归一。刘邦既然继承了秦朝的疆土,那么他就绝对不允许汉朝的疆土再度分裂,整个天下的主人只有刘氏一族,所以刘邦才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因为刘氏封王那天下依旧还是刘氏的天下”。但异姓封王那么他的领土就永久不属于刘氏了,更危险的很可能还导致天下再度回到春秋战国时期那种诸侯王割据的纷乱局面。所以刘邦的白马之盟对于汉朝来说是一道坚不可摧的保险。这才是白马之盟最关键的原因。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他看出他的夫人吕后有染指皇位的意图,

怕自己死后皇位落到他夫人家人手里,特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











六扇门人jgy


这个问题应该分为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刘邦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在剪除各异姓诸侯王之后,刘邦的殒命很大程度是因为在征讨英布的过程中受了伤。可以说,在这种时刻刘邦深刻体会到了异姓诸侯王反叛的隐患。毕竟之前的韩信、彭越、张敖、卢绾等人基本上多有一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味。英布真实的起兵作乱,也让刘邦意识到他的担心是正确的。异姓诸侯王作乱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有很大程度会非常剧烈。如果不是他早早地解决了韩信和彭越,几家诸侯王一旦联手,那么可能以他的兵力也很难压制。所以,他在最后的时刻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这是为了防止后来的君王滥封诸王,引发祸患。

第二,从政坛的角度看来。其实,刘邦立下的这项规定也有私心。作为开国之君,刘姓皇族的创始者,后世如果不立异姓王,那么江山就会一直在刘姓家族中传承。其实刘邦也意识到了同姓王也有可能作乱。比如在分封吴王刘濞时说“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刘邦认为天下同姓一家,可以从宗法血缘的角度限制诸侯王的造反。而且,就算是同姓诸侯王造反,江山也会在刘氏手中。从他的角度看来,这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他看出刘濞有反相后也没有即刻诛杀,防患于未然。所以,可见刘邦的这种安排也是有它的道理的。


经典守望者


异姓之王的相继作乱,使生性多疑的刘邦伤透了心。公元前195年春,刘邦灭了陈稀之后,按当地习俗,杀白马告天盟誓,非刘姓之人不能称王



竹影临风


“非刘氏不得称王”,听起来确实很自私:打天下的时候,功勋卓著的可不是个个姓刘,到坐江山的时候,咋就非得姓刘的才能称王呢?!然而,刘备此举,确实在摸爬滚打中总结出来的教训。要理解这个规定,需要从西汉初的历史讲起。

第一,刘邦立国之初,被迫分封异姓王

刘邦一介泗水亭长,是难以凭借一己之力大败西楚霸王的,若不是韩信等人的鼎立支持,就不会有西汉王朝的建立。因此,在西汉的建立初期,韩信、彭越等人便要求刘邦实行分封。

当时刘邦分封了七个异姓王:楚王韩信、赵王张敖、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然而,没过多久,刘邦便深感异姓王存在对于自己的皇位而言是一大威胁,这些诸侯王不仅占据着广袤的领土,而且手握重兵,形成了严重的割据势力,对于刘邦的皇位也是虎视眈眈。本来最初分封,刘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旦有机会,刘邦便开始剪除异姓王。自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刘邦将所分封的七个异姓王相继剪除。

第二,刘邦总结秦亡教训,大封同姓王

刘邦在剪除异姓王之后,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主要原因在于摒弃了分封制,实行了彻底的郡县制。

郡县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此之前主要实行的是诸侯分封制度,西周分封的实质在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意思是让众多的同姓或异姓诸侯王拱卫周王室,以抵御少数民族入侵,确保周王室的安全。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出现,以及大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国与国之间的出现了郡县这类离都城较远的地带,为了控制这些地区,编设了郡县,最初主要为军事防御功能。

至秦朝建立之后,吸取了周朝灭亡,源于诸侯争霸这样的教训,为了巩固中央王朝的统治,于是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当时这一制度的推行过程中,也是受到许多士大夫的反对,但丞相李斯坚持使用郡县制,要求中央派官吏直接管辖郡县,这样便加强了对基层地方行政的治理。

而秦朝只坚持了十几年便灭亡了,因此在刘邦看来,秦朝之所以灭亡,主要在于推行了郡县制,放弃了分封制。而当时郡县制已经推行了很多年,又不能完全废除,所以西汉初期,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从字面上看就知道郡县和诸侯国同时存在的这样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刘邦大封同姓王,一方面认为同姓王可以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目的,另一方面,认为同姓王没有离心离德的倾向。所以他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如此一来,分封了九个同姓王。

可以说刘邦的“非刘氏不得称王”的这个规定,在吕后专权之时,曾起到过防止吕氏兴风作浪的作用,但他没有料到的是却为文景之时的吴楚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


夕阳下的晚枫


刘邦晚年对有大功的异姓诸侯王起了猜忌之心。韩信最终被萧何用计被吕后处死,随后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也相继被铲除,取而代之的是刘姓诸侯王。刘邦曾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前195年,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受伤,不治身亡。

刘邦为何做这样规定呢?无非是想把全国掌握在刘家手里,让自己的子孙万代统治中国。统治阶级就是特权阶级,能割韭菜,不停的压迫人民,这样的好处当然自己家人最好。

另外,在晚期韩信自恃功高,确实不太听话,在打战期间就多次要挟刘邦,比如要刘邦封他为韩王他才派兵去救刘邦。韩信有没有想谋反,史学家没有定论,但人心不足蛇吞象,个人认为他是有想过的。韩信的行动让刘邦心惊胆战,韩信死后英布等异姓王被逼谋反,这些更让刘邦下定决心。但归根到底都是刘邦的计谋,除去异姓王才是他到目的,就算没人谋反他也会让别人谋反。

但是天算不如人算,刘姓子孙最后还是发生了八王之乱,自家子孙自相残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