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朱元璋被稱為“明太祖”,朱棣被稱為“明成祖”呢?

騎蝸牛走高速


太祖和成祖都是皇帝的廟號,就是皇族祭祀太廟的稱謂。

《孔子家語》曰:“祖有功而宗有德”,這就是“祖”和“宗”的區別,即有功曰祖,有德曰宗。這裡的功,指開創之功,這裡的德,指守成之德。

朱元璋是大明開國皇帝,有開創之功。朱棣開創永樂盛世,有守成之德,因此開始的稱謂並不是“明成祖”,而是“明太宗”。

為什麼把太宗改成了成祖呢?

源於大明第十一個皇帝(嘉靖帝)的小心思。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之後,未有子嗣,按照大明“兄終弟及”的繼承法則,朱厚熜名正言順作了皇帝。他自己作了還不滿足,還想追封他父親興獻王為帝,也就是為期三年的大禮議事件。後來又想讓他父親入主太廟,享受皇族祭祀。

根據《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太)祖之廟而七。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太廟的正殿裡應當放置7個祖宗的牌位,同時周禮對此牌位的放置順序作了規定,“親盡則祧”。也就是說太廟的主殿供奉的皇帝牌位如果不夠了,就將離現任皇帝關係最遠的先祖請到太廟的偏殿(即“祧廟”)來供奉。三昭三穆指的是自開國皇帝以後左為昭、右為穆、父為昭、子為穆的這麼一個排放順序。

但是正殿已經排滿,沒有位置留給他父親,只能移出以為一位皇帝再偏殿,才能在正殿留下空缺。由於最遠的朱元璋是開國皇帝,禮制說法稱“萬世不祧”,所以只能動一動朱棣了。

如何才能讓群臣都滿意,不會有意見?

他權衡再三,恢復了古禮“明堂制度”,就是郊外祭祀太廟以朱元璋作為主角,宮殿內祭祀上天,朱棣作為主角。

並將朱棣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於是乎朱棣的廟號就由“太宗”變成了“成祖”。


史學浩瀚


朱棣是明朝第三個皇帝,廟號本來是”明太宗“的,但是他的後代,也就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為他改了廟號,改為了“明成祖”。

明朝以前,大部分的皇帝是以廟號來稱呼的,例如李世民,人們就多叫他唐太宗,而很少有叫“貞觀皇帝”的。從朱元璋開始,皇帝的年號逐漸開始代替廟號,例如“嘉靖”、“雍正”等。那廟號是什麼呢?

廟號一般都是皇帝去世之後,後人追加的,一般開國皇帝會被稱為“祖”,比較典型的就是唐高祖、宋太祖等,因此朱元璋被稱為明太祖是正常現象。

繼位者一般被稱為“宗”,比較典型的劉徹的廟宇就是世宗。但其實也有特殊情況,例如在明清就有兩位皇帝,他們並不是開國皇帝,卻被子孫稱為“祖”,這兩位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和清聖祖康熙。

今天我們稱呼朱棣為“永樂帝”或“明成祖”,“永樂”是朱棣在世時的年號,“成祖”是他死去的廟後(起初廟後為“太宗”)。

在朱棣去世100年後,他的後代嘉靖皇帝更改了他的廟號,並非出於對祖宗的崇拜,而是為了他切身的利益。

嘉靖皇帝是個大孝子,但是他原來只是個藩王,是因為他的堂兄明武宗正德皇帝去世後因為沒有後代所以才被群臣選出來當上的皇帝,那麼按照儒家的道統,嘉靖皇帝是繼承的正德皇帝他爹明孝宗的宗祠,所以文官們需要嘉靖皇帝祭祀的時候是應該祭祀明孝宗,也就是你要當皇帝就得認明孝宗為父親,以前的親生父親之能稱“伯父”或“叔父”,這讓大孝子嘉靖皇帝受不了,他非要把自己的親生父親追認為皇帝,因為這事嘉靖皇帝和文官集團產生了大禮儀之爭,最後嘉靖皇帝代表的皇權獲得了勝利,他順利的讓自己那個藩王父親獲得了皇帝稱號的追認。

嘉靖的父親被追認皇帝后,大孝子嘉靖皇帝還不滿足,明朝的太廟中在正殿中供奉有九位皇帝,其餘多出來的就之能請到偏殿去供奉,嘉靖皇帝想把他爹“興獻王”的牌位放到正殿九個位置當中,那麼就只能請出去一位,最後和群臣商量來商量去,把朱棣的兒子只當過一年皇帝的明仁宗朱高熾給請了出去,把他爹的靈位給放進正殿,在這之前嘉靖把朱棣的“太宗”升格為“成祖”,和朱元璋並列,大概就是因為要把朱棣的兒子靈位挪到後殿怕朱棣在天之靈怪罪,所以才拍朱棣的馬屁,升了朱棣的江湖地位,算是給朱棣一個大大的賄賂。


二十八畫生Payne


朱棣的廟號本來就不是祖,是明太宗皇帝。是因為嘉靖皇帝的大禮儀事件被抬升了一級,才變成了祖。

正德皇帝死後由於沒有子嗣(正德皇帝喜歡吃喝嫖賭,還好孕婦,竟然耽誤了生孩子?)朝廷首輔楊廷和根據血緣關係選擇擁立朱厚熜做皇帝是為嘉靖帝。這時候如果按照禮制尊祖上廟號的話,嘉靖皇帝就不能認自己的親生父母為父母了,而是要認明孝宗朱佑樘做親爹。

年輕氣盛的嘉靖不同意,總不能做個皇帝,把爹媽給做沒了。於是就發動了著名的大禮儀之爭,最後楊廷和告老還鄉,嘉靖勝利,終於可以把自己的親爹媽抬進太廟了。不過,這個時候問題來了,如果把自己的爹媽抬進太廟,廟號已經滿了,嘉靖爹媽進太廟就意味著需要從太廟裡再抬出來一個人,可是太廟裡的都是正牌皇帝,誰也出不來。

嘉靖皇帝眼珠一轉發現了明太宗朱棣,如果把他的廟號升一級,從宗抬升成祖,那不就都解決了。思來想去,明太宗既不是開國皇帝,又不是中興皇帝,也不是一統天下的皇帝,世祖的廟號他不能用。這可怎麼辦?嘉靖皇帝異想天開般的解決了問題,給朱棣上了個成祖的廟號。





小新談史


按照古代廟號命名規則,創基立業曰“太”,《孔子家語·廟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有功曰祖,有德曰宗。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嚴格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太宗發揚光大,太宗是僅次於太祖的昭穆制度最為重要的環節。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朱棣死後,仁宗皇帝朱高熾給他爹上的廟號為“太宗”。永樂二十二年,第五次北征蒙古,朱棣崩於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享年六十四歲,廟號太宗,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葬於長陵。明世宗即位後,發動“大議禮事件”,追諡『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廟號成祖

(明成祖朱棣)

至於明世宗為何更改朱棣廟號“太宗”為“成祖”,其實是有著自己的盤算。《禮記·王制》有言: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明嘉靖十四年,嘉靖帝改明七廟為九廟

按宗廟制度,當太廟位滿,就要將離現任皇帝血緣關係最遠的一位先帝移到祧廟奉祀,這個過程叫“祧遷”。只有一類祖先不會進祧廟,那就是祖,即

萬世不祧

從朱元璋的父親仁祖朱五四到明武宗朱厚照,太廟正殿已經有九位皇帝,九廟已滿,嘉靖帝通過大禮議為自己父親興獻王爭得了帝號,即“睿宗獻皇帝”,自然也是要入太廟的,太廟正殿已滿,就要遷一位和在位皇帝血緣關係最遠的祖先入祧廟,仁祖和太祖萬世不祧,其後便是太宗文皇帝朱棣了。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

但朱厚熜認為自己與朱棣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二人都是以藩王入繼大統、以小宗入大宗的皇帝,朱棣當年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做了很多事,自己當然也要強調自己的正統性。朱厚熜堅持“繼統不繼嗣”,稱孝宗為皇伯考,奉祀自己的親生父母,那麼必須從其他方面找尋自己的正統性,於是他選擇與自己經歷相似的朱棣來提高自己的正統性,也就是通過凸顯朱棣得位不僅是合理合法的,而且是有大功業的,應證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和正統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嘉靖帝勢必不能讓朱棣遷入祧廟,

於是改“太宗”為“成祖”,朱棣由此也是萬世不祧,然後將仁宗皇帝朱高熾遷入祧廟。

這就是朱棣廟號由“太宗”變為“成祖”的原因。


牧荑


簡單說一下“祖”和“宗”的別,“祖”和“宗”是廟號,廟號創立於周朝,秦朝廢除,漢朝再次實行起來。

一般皇帝駕崩,後代的皇帝都會給先皇建廟祭祀,隨著時代的發展,後代的皇帝會將所有祭祀廟拆除,將列祖列宗的牌位統一供奉在太廟中。因為太廟是供後代子孫代代祭祀的,所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這樣的殊榮。

太廟是最高榮譽,所以能夠進太廟的皇帝,必須是對社稷有大功的,比如王朝開創,開疆拓土等。所以,在南北朝前,廟號的追封是極其嚴格的事!整個西漢也只有4位皇帝有廟號。

在廟號,中,一般開國帝王都是“祖”,後面的帝王都是“宗”。所以有“無功不稱祖,無德不稱宗”的說法。唐朝開始,廟號開始氾濫,只要是個皇帝,死後都有廟號。和廟號氾濫想對應的,是“祖”的泛濫。比如元朝有兩個祖,明朝有兩個祖,清朝有三個祖。

在“祖”裡面,有“太祖”和“高祖”的區別。一般太祖都是靠著自身實力開創王朝基業的開國皇帝,比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而高祖則是藉助祖上功業成事的,比如唐高祖李淵。

這裡需要糾正的是漢太祖劉邦。很多人稱為漢高祖劉邦,這是錯誤的。“高”是諡號不是廟號,所以不能混淆,正確稱法應為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再說朱棣,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他駕崩後,廟號為“太宗”,諡號為“文”,稱為太宗文皇帝!到明世宗嘉靖皇帝,將朱棣廟號追封為“成祖”,為啥不是高祖?

朱元璋是從放牛挖,長起來,自己開創江山,朱棣是“靖難之役“,屬於篡位,所以是太宗。






塵客人生


首先,中國曆代王朝,在宗法制度上皆依據周禮,《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禮器》:“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

意思是說,太廟正殿中只能供奉七個皇帝,除了開國之君(一般是太祖)外,其他皇帝的牌位都是“親盡則祧”。

“親盡”就是說,超出了與現任皇帝的親緣關係。“父為昭,子為穆”,如果死去的皇帝,出了這三昭三穆的關係了,就要被“祧”。

所謂的“祧”就是把牌位從正殿中挪出來,放到太廟後面的偏殿(稱為“祧廟”)中單獨供奉。而開國太祖則“萬世不祧”,不管關係多遠,都穩居太廟正中。

明朝的制度稍微有些變化,一般是供奉九位皇帝,除了朱元璋,多出來的就要去祧廟。

大家都知道嘉靖是朱厚照的堂弟,因為朱厚照沒有兒子才繼承皇位,他的爹興獻王並沒有當過皇帝,因此也不可能入太廟。為了認爹,嘉靖還和大臣們結結實實的鬧過一場,死了不少人,楊慎這些人都是因為這個倒黴了,史稱“大議禮之爭”,不詳細說了。

就說嘉靖封自己的爹成了皇帝還不夠,還想把他也弄進太廟去。但是那時候,太廟中的九個名額已經滿了,要是再塞進去他爹,就得挑一個出來。論親緣關係,朱元璋之下當然是朱棣和嘉靖最遠,所以如果要祧的話,無疑該把朱棣挑出來。但就算嘉靖敢挑一個祖宗出來,也不敢祧他。這點自知之明嘉靖還是有的,於是嘉靖十七年九月,改朱棣的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則改為“成祖”,這樣可以使他與朱元璋並稱祖,同為“萬世不祧”之君,在太廟正中供奉。

這樣,被祧的就是除了太祖成祖之外的親緣關係最遠的皇帝,於是就該輪到仁宗朱高熾了。徐階等人也上書說“今仁宗為皇上五世祖,以聖躬論,仁宗於禮當祧”,於是興獻王成了睿宗,於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廟,而仁宗則被祧出來放進了後殿。


歷史小白兔


朱棣,1360出生於應天,朱元璋第四子,被稱作“永樂大帝”。1402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1424年駕崩,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後明世宗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



歷史是神馬


廟號,通常是一種對於皇帝死後功業的評價和排序,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 太祖 ”或“ 高祖”,比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等;後面的皇帝一般稱“宗。

朱棣是明朝第三個皇帝,廟號本來是”明太宗“的,後來是他的後代,嘉靖皇帝為他改的廟號,改為了“明成祖”。當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曾經隨著徐達遠征蒙古好幾次,後在“靖難”之後又有了幾次北伐,可是說是威震四海。朱棣在位期間,蒙古勢力對其十分畏懼,那時期也是明朝疆域最廣闊的時期。再加上朱棣推行新政,曾經編修《永樂大典》,開疆拓土,遠渡重洋結交外邦友好,發展了航海業、商業,雖不是開國之君,卻有著開國之功。

根據《明史》等史料的記載,公元1521年,明武宗駕崩之後,由於其名下並無子嗣,並把皇位傳給了他的堂弟——朱厚熜。朱厚熜繼位之後,被稱之為嘉靖皇帝。在成為明朝第十位皇帝之後,嘉靖皇帝朱厚熜萌生了想把自己的父親追封為皇帝,並享受太廟的念頭。

當時在太廟的正殿中,只能供奉七個皇帝,除了開國之君之外,其他皇帝的排位都是親近則祧。而就明朝來說,朱元璋做了一些改變,太廟可以供奉九個牌位,不過,到了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時,太廟的牌位正好用完了。在此背景下,如果嘉靖皇帝想要讓自己的親生父親進入太廟的話,必須把另一個皇帝的排位移出去。這個時候,有些大臣就提到了永樂皇帝朱棣。

最後,考慮到朱棣的歷史功績,聰明的嘉靖皇帝自然不敢將其朱棣移出太廟。於是,他便把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享受和明太祖朱元璋同樣的待遇。


老船長235


為什麼朱元璋被稱為“明太祖”呢?

朱元璋,字國瑞,生於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1356年,被奉為吳國公。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後晉割讓的幽雲十六州也被收回。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

因為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一般開國皇帝都稱為太祖.是他後人這麼給他確定的廟號!廟號是皇帝死後確定的,用來表示皇帝在這個家族中的地位!

那麼,朱棣為什麼被稱為“明成祖”呢?

朱棣,出生於應天(今南京),朱元璋第四子,被稱作“永樂大帝”。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在位時,政治上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邊境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立特殊管理機構。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締造永樂盛世,1424年駕崩。

朱棣死後,廟號本是太宗,

1538年9月,明世宗朱厚熜改朱棣廟號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並列為“萬世不祧之君”供奉於太廟正中。

所以,朱元璋被稱為“明太祖”,朱棣被稱為“明成祖”!


大江侃歷史


朱元璋被稱為太祖是因為他是開國皇帝,而且這是後人定給他的廟號,不是自己定的,以表示對先人的尊敬及身份地位。

而朱棣被稱為明成祖是因為嘉靖帝為了讓親生父親進明朝宗廟正殿,將朱棣兒子牌位移走,但是又怕死去的朱棣怪罪,所以就把朱棣明太宗的諡號改為明成祖。而朱棣是從侄子朱允炆手裡奪取的皇位,所以廟號應該是明太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