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遺言“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除黃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維是何道理?

重舟難過千重山


身為諸葛亮的兒子,本來應該繼承父親的意志,幫助劉禪,也就是幫劉氏家族去統一天下,可惜的是諸葛瞻雖然是有這樣的希望,但是最後沒有成功。就是因為有兩個原因,在外面打仗有姜維,他已經繼承了諸葛亮所有的權力,可以說是諸葛亮的接班人。諸葛亮之所以把所有的權力給了姜維,就是因為姜維是一個很好的人才,而那個時候諸葛瞻只有幾歲,不能夠打仗。而黃皓已經得到了劉禪的寵幸,可以說是劉禪身邊上的大紅人,沒有人能夠得罪他。




而諸葛瞻雖然是非常的聰明,但是卻沒有諸葛亮那麼厲害,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仍然還是一個小小的官員。根本不是像諸葛亮當上了丞相,諸葛亮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皇帝都沒有諸葛亮那麼厲害,諸葛亮想讓劉禪做什麼,劉禪就得聽諸葛亮的。而這個諸葛瞻就駐守這一個小小地方,地位非常的尷尬,遠離朝廷,又沒有兵權。現在我們具體來看看,諸葛瞻到底是有多可悲。

姜維是諸葛亮的接班人,諸葛瞻不服,他認為自己才是他父親最好的接班人。

諸葛亮死的時候,諸葛瞻還只有8歲。雖然諸葛瞻比較小,但是從小就特別的聰明,很多人都認為諸葛瞻是能夠繼承諸葛亮的才能。但是諸葛亮卻認為諸葛瞻應該要繼續磨練下去,雖然他繼承了自己的天賦,但是心卻比較急躁,這樣對於他以後的日子是不好過的。諸葛亮就寫下了著名的一句話。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這句話的目的就是告誡自己的兒子,一定要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才能夠做好任何事情。


諸葛瞻慢慢的長大了,雖然是非常的厲害,但是卻沒有了好的脾氣,諸葛亮一般遇到事情都非常的冷靜,可是諸葛瞻就非常的衝動,就算擁有再好的天賦也沒有什麼用。任何事情都是有好的辦法的,只要自己努力的去想,冷靜下來就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

姜維是非常的有才能,但他也是為了蜀國的,也是為了諸葛瞻父親的遺願。諸葛瞻應該要和姜維團結起來,一起去努力北伐,而不是應該互相殘殺,這個就背棄了他父親的意願。要是他們能夠團結起來的話,或許就真正的能夠達到北伐的目的,兩個人常常聯手,蜀國也不會最後沒有人才,完全都是內耗造成的。



人要是有了嫉妒心的話,就會變得非常的可怕,認為所有的責任都是在別人身上,都不會去考慮自己的問題,而諸葛瞻就是這樣子的。

姜維得到了諸葛亮很多的愛,但是諸葛瞻卻沒有得到。

諸葛瞻雖然是非常的厲害,但是仍然沒有聽從他父親的告誡,還是那麼比較急躁。在綿竹之戰中,他要是能夠冷靜下來,聽從手下的人安排的話,也就不會落得如此下場。其實這也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諸葛瞻從小就沒有父親,沒有得到諸葛亮的好好栽培,所以才會得到了這樣的結果。

我們假想一下,要是諸葛亮能夠多活幾年,諸葛瞻就能夠待在諸葛亮的身邊。這樣的本領可都是非常的厲害,不僅是能夠呼風喚雨,而且能夠上至500年,下至500年。哪怕是諸葛瞻學到了一點皮毛,也不會被鄧艾打得落花流水,實在是丟了他先人的臉面。

可是諸葛瞻在臨死的時候依然沒有忘記,他是諸葛亮的後代。如果諸葛瞻是寧死也沒有投降,就連他的兒子諸葛尚也是一樣的。就像諸葛亮當初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樣,這種忠誠的血液,諸葛瞻還是繼承了下來。

你們認為諸葛瞻是不是諸葛亮的好兒子呢?歡迎在下面評論。


汪公說


別把諸葛瞻想得那麼高尚,事實上諸葛瞻頂著諸葛亮兒子的光環,照著蜀漢朝廷給諸葛瞻設定的路徑,沿著其父諸葛亮的光輝路徑,卻越走越難行。

諸葛瞻是諸葛亮46歲才得的兒子,老來得子的諸葛亮卻在兒子出生的半年後,開始歷經6年的5次北伐,終因操勞過度而死在戰場,臨死前諸葛亮特意修書一封,給他的兒子諸葛瞻,內容是這樣的: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歸結為八個字就是:淡泊名利,修身養德。

正因為諸葛亮的傑出貢獻,使得蜀漢朝廷將諸葛亮沒有完成的任務無情的加在諸葛瞻的身上,諸葛瞻的人生基本上是一路順風,平步青雲,17歲娶了公主為妻,拜騎都尉,18歲任羽林中郎將,不久升遷為射聲校尉、侍中。



34歲的諸葛瞻擔任他父親諸葛亮同樣的職務軍師將軍,而且諸葛亮擔任軍師將軍的年齡也是34歲。

35歲的諸葛瞻,升任衛將軍,錄尚書事。這個升遷速度,要不是諸葛亮的兒子,也沒有其它原因了,蜀漢朝廷把對諸葛亮的期望,基本上原封不動的加在了諸葛瞻的身上。

不過好在諸葛瞻聰慧可受、才思敏捷、為人忠誠、道德高尚,但諸葛瞻為什麼會在臨死前說出那句: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事實上諸葛瞻主要針對的是姜維,對於黃皓,諸葛瞻並不排斥。

陳祗死後,蜀漢尚書檯執政的主要有三個人:尚書令樊建、輔國大將軍董厥、衛將軍諸葛瞻,陳祗生前執政時,是朝廷中唯一力挺姜維北伐的人,陳祗死後,尚書檯執政都反對姜維北伐,而且諸葛瞻和董厥還上表皇帝,削姜維兵權,將姜維調職。

同樣希望姜維倒臺的人還有宦官黃皓,而且有理由懷疑諸葛瞻與黃皓合謀拉姜維下馬,尚書檯中只有樊建不與黃皓來往,而諸葛瞻面對黃皓的弄權並沒有制止和糾正。



黃皓為什麼之前不敢弄權?

因為有諸葛亮、蔣琬、費褘、董允這樣的名相來制止,來約束,從陳祗開始,不再約束制止黃皓,包括諸葛瞻,這才讓黃皓有機會弄權,換句話說,蜀漢朝廷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人講真話,或者沒有正直之士來制止黃皓小人的行為,才導致這樣的結果。

姜維一生最執著的事,就是北伐,這同樣是諸葛亮當年的理想,身為諸葛亮兒子的諸葛瞻,理應繼承諸葛亮的衣缽,何以諸葛瞻要排斥姜維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諸葛亮要求這樣做的。

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褘,沒有姜維。而蔣琬和費褘的政策,都不是北伐,而是治理國內,休養生息。諸葛亮明白,自已去世後,如果再進行北伐,蜀漢國力就會嚴重透支,提前走向滅亡 。



而蔣琬和費褘的能力,治理內政綽綽有餘,對外戰爭則心力不足,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而姜維卻是另一個有理想的極端主義人物,執著北伐,毫不放棄,哪怕劉禪投降後,姜維都沒有放棄復國的理想。

而諸葛瞻呢?顯然繼承了父親諸葛亮的遺屬,不再北伐,而安心治理國家,與姜維產生了嚴重的政治分歧,對於諸葛瞻來說,姜維是戰略分歧,黃皓是內部問題,因此諸葛瞻沒有制止黃皓,反而一力針對姜維。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事實證明諸葛瞻就是豬!貪功冒進導致損兵折將丟城失地最終亡國。蜀漢滅亡諸葛瞻絕對得負主要責任!10000名重裝兵+5000名輕裝兵守城對陣鄧艾3000名輕裝兵,不僅被打敗了,還被俘虜了5000人,不得不說諸葛瞻敗壞了他爹諸葛亮的一世英名。

當時的鄧艾本身是不具備攻克綿竹城的硬實力的!鄧艾的部隊是輕裝部隊,沒有任何攻城器械,當時的綿竹城只要據城而守,根本就攻不進綿竹城。鄧艾的打算也不是一舉滅蜀,而是用自己這支奇兵鍥入蜀漢後方,逼迫姜維撤兵劍閣,給鍾會創造機會。這就是一支佯攻部隊!

但是呢,諸葛瞻貪功心切欺負鄧艾兵少,認為自己有兵力優勢可以拿下鄧艾,想要自己建功,不想把功勞讓給給姜維,便擅自出城迎戰。這才給了鄧艾佯攻變主攻的機會。

鄧艾的部隊都是精挑細選的精銳百戰將士,而且是在前有關卡(綿竹關),後有追兵(姜維回師);而諸葛瞻的部隊都是養尊處優的蝦兵蟹將,劉禪的10000御林軍,這支部隊從建立之後就沒有打過仗,從軍官到士兵都不會打仗,而且是採用父退子補的選拔方式,訓練更是無從談起。5000輕裝兵是臨時從附近調集來的,這些部隊倒是還挺正規的,問題是諸葛瞻沒有對這些人進行整訓編排,散散亂亂的。這兩廂交手一下子就分出高低了,蜀軍傷亡了八千人左右,投降了5000人,只剩不到2000人棄城奔逃回成都,綿竹失守,綿竹裡的攻城器械全部落入鄧艾之手。

所以從以上數據直接可以看出來諸葛瞻負的責任該有多大!假如諸葛瞻不貪功冒進的話那麼根本不會有鄧艾攻進成都的事


優己


諸葛瞻作為諸葛亮的兒子, 在面對鄧艾偷渡陰平之後,率領蜀漢朝廷的3萬大軍前往抵抗,但是在軍事策略方面諸葛瞻能力太差,沒能及時佔據有利地形,而讓鄧艾有機會進入成都平原決戰,並最終被鄧艾打敗。在堅守綿竹的時候諸葛瞻戰敗,諸葛瞻對兒子說:“我們父子受了國家那麼多的恩惠,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還有什麼面目活下去呢?!”說完就衝入陣內戰死。

諸葛瞻的能力一般,但是他說的“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是何意思呢?

黃皓是蜀漢皇宮內的一名太監,在公元246年,侍中董允去世之後,黃浩就開始專權,到公元258年,太監黃皓開始專秉朝政。而諸葛瞻在公元261年開始擔任代理都護並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但是諸葛瞻並沒有能遏制黃皓專權,致使蜀漢朝堂一片混亂,這就是諸葛瞻所謂的“內不除黃皓”。

姜維是蜀漢後期著名的大將軍,在費禕被刺殺身亡後,姜維被劉禪任命執掌軍事,而姜維最喜歡乾的事情就北伐。從公園247年到公園262年,15年的時間內姜維進行了9次北伐,分別如下:

  1. 公元元247年,姜維率軍“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國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這次戰爭中“涼州胡王白虎文、治無戴等率眾降”,姜維“迎逆安撫,居之於繁縣”。

  2. 公元249年,姜維遣部將廖化進取洮城,結果是魏將鄧艾“先自據城,得以不敗”,姜維等不克而還。

  3. 公元250年,姜維“復出西平”,誘羌胡以為羽翼,又與郭準戰於洮西結果是“不克而還”。

  4. 公元253年,這年費禕已死;姜維獲得了更大的兵權,他親率蜀軍“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最後是“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維糧盡退還”。

  5. 公元254年。姜維復出隴西狄道,結果是魏“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

  6. 公元255年。姜維出狄道,結果是“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維卻住鍾題”。

  7. 公元256年。姜維與魏將鄧艾戰於段谷,由於蜀鎮西大將軍胡濟失期不至,結果姜維大敗,蜀軍“星散流離,死者甚眾”,姜維“謝過引負,求自貶削”。

  8. 公元257年。姜維乘魏將諸葛誕反於準南,親率數萬蜀軍出駱谷。魏將鄧艾、司馬望合兵相拒,結果是“細數下挑戰,望、艾不應”,後諸葛誕兵敗,姜維引兵還成都。

  9. 公元262年,姜維率兵“出侯和”與鄧艾相拒,後“為鄧艾所破,還住杳中”。

姜維九次北伐,勝三次,敗二次,不克而還四次,可以說是勞而無功,由於姜維頻繁的進行北伐,而國內又沒有得到諸葛亮時期的那種治理,所以形成了產出與輸出不成比例的情況,加劇了蜀國經濟困境。

姜維北伐雖然志氣很高,但是從戰略上將正好落入魏國的圈套,蜀國相對魏國是弱國,以弱攻強,而又不能有所得,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當年袁紹與曹操爭奪北伐的時候,袁紹的謀士提出了疲曹之策,既依靠袁紹強大的國力,時不時的派遣一支軍隊騷擾曹操,逼迫曹操派遣軍隊設防,最終使曹操疲憊。而現在姜維進攻魏國,從魏國的角度看,正是“疲曹”之策的翻版,所以說姜維北伐,不能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最終只能是消耗蜀國的實力。

姜維的多次北伐效果不顯著,而姜維前任費禕,就非常聰明,在自知才能不及諸葛亮的情況下,專心養民,得意保全蜀漢政權內部的穩定。所以諸葛瞻說“外不制姜維”,說的就是不能制止姜維窮兵黷武。


帝國烽火


鄧艾帶著兩萬軍隊偷渡進蜀國境內,劉禪派諸葛瞻率軍前往抵抗。

從《三國志》記下來的情況來看,諸葛瞻打這場仗,打得非常奇怪。有哪些奇怪的地方呢?

(諸葛瞻劇照)

一是當諸葛瞻帶著軍隊來到涪縣時,他就呆在那裡,不做任何戰前準備。當時黃崇讓他分兵把守險要的地方,但是他竟然什麼也不做。

二是鄧艾雖然有兩萬人,但軍隊翻山越嶺,士兵疲倦,糧草匱乏。對付這樣的軍隊,只需要以逸待勞,固守不出,可能就把他拖死了。但是諸葛瞻卻一定要出去和鄧艾硬拼。

三是仗還沒開打,諸葛瞻就說喪氣話,說自己有三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進不能守國土。這話既不團結人,又滅自己威風。

就算是一個平常人也不會這樣做,何況是大家都認為是聰明人的諸葛瞻,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舉動的?

這個問題,其實不只是我們不解,歷史上也有人表示過懷疑。比如寫《華陽國志》的西晉末年的史學家常璩曾說,他曾向當地一些年老的人考證過,當年陳壽與諸葛瞻有很深的矛盾,陳壽在諸葛瞻手下當官的時候,曾受過侮辱。因此,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故意黑諸葛瞻。

不過,就算陳壽故意黑諸葛瞻,他畢竟是個史官。中國古代的史官,其基本品質是能夠保證的。也就是說,別人沒做過的事情,他不可能亂寫;別人沒說過的話,他不可能亂說。只不過史官在寫在說的時候,是想表達一種“微言大義”而已。

(鄧艾劇照)

那麼,陳壽寫諸葛瞻說的那“三罪”,是想表達什麼“微言大義”呢?

我認為,陳壽是想說,諸葛瞻打仗不行,卻把責任推在別人身上。他說“三罪”,其實就是說,滅國的責任,首先是黃皓,其次是姜維,接著才是自己。

為什麼說諸葛瞻把責任推在黃皓身上,是“微言大義”呢?

照理說,黃皓討好劉禪,讓劉禪耽於享樂。諸葛瞻把責任推到他身上,不管他是不是真該負責,在道義上,倒是沒有問題的。因為畢竟黃皓是宦官,在古代,宦官幾乎就沒有好形象。國家有什麼問題,都會把責任推在宦官身上。但是,把責任推在宦官身上,其實是個藉口,是因為不敢直接說皇帝的不是,因此才說宦官。也就是說,陳壽在這裡想要表達的是,諸葛瞻是想把責任推在劉禪身上。

為什麼又說把責任推在姜維身上,也是“微言大義”呢?

因為姜維持續不斷地發動北伐,這是諸葛瞻他爹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就制定的國策,姜維只不過是執行而已。而諸葛瞻卻說“外不制姜維”,意思就是姜維持續不斷地北伐這件事,是不對的。

(黃皓劇照)

連姜維北伐這一項基本國策都要否定,諸葛瞻心裡的陰暗面積有多大?

不過,我這裡想說的是,陳壽雖然在這裡表達“微言大義”,其實,或許實際情況並不是陳壽想的那樣。諸葛瞻的話中,其實表達著當時真實的現狀和他的困惑,諸葛瞻或許並沒有那麼不堪。

當時的蜀國,已經和劉備時期的蜀國,以及和諸葛亮時期的蜀國都很不一樣了。劉備時期的蜀國,是蜀國最強盛的時候。若不是夷陵大戰失敗,劉備又病死,蜀國肯定會一直強盛下去。諸葛亮時期的蜀國,雖然修好了與東吳的關係,不用分精力對抗東吳。但是,諸葛亮發動的連年不斷的戰爭,已經讓蜀國呈現一種衰敗之勢。到姜維時期的蜀國,國內更是被戰爭拖得一窮二白,已經打不起仗了。所以,當時包括譙周等很多人都反對姜維北伐。

對於諸葛瞻來說,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也覺得姜維北伐不對,另一方面,姜維又是執行他爹諸葛亮的政策,他不好說。不過,諸葛瞻權衡利弊,還是反對了姜維繼續北伐。而姜維不聽,一意孤行地北伐。所以諸葛瞻才說了那樣的話,表達了那樣的憂慮和困惑。

當然了,諸葛瞻心中雖然並沒有那麼陰暗,但他確實能力不足,又是一個失敗者,他被史官貶低,也是很正常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華陽國志》)


張生全精彩歷史


研究題主的這個問題,我們從說出這句話的人——諸葛瞻來入手分析。

▲諸葛瞻

諸葛瞻作為諸葛亮的獨生子,自幼聰慧、才思敏捷,與曹衝頗有幾分相像,可諸葛亮評論他:

“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意思說怕他過早地成熟,很難成為大才,沒想到一語成讖。後世戲說這段故事的時候,常常與劉備在長坂坡摔阿斗來相比,一個是把孩子摔傻了,一個是把孩子咒傻了。

當然了,這只是一句玩笑話,相比於後主劉禪,諸葛瞻在蜀國後期,還是有一定貢獻的。

在蜀國後期,黃皓、諸葛瞻、姜維、陳袛、董厥可以說位極人臣,共同撐起了整個蜀國的一片天。

而這幾個人中,黃皓屬於宦官專權,把朝堂之上弄得烏煙瘴氣,更令後主劉禪不思政事,是蜀國走向衰敗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黃皓屬於人人得而誅之。

▲蜀後主劉禪與宦官黃皓

除了黃皓以外,只有陳袛和姜維是堅定的北伐派。因此,在陳袛死後,蜀國的權利核心圈只剩下姜維一人苦苦支撐著諸葛亮未竟的北伐大業

一、姜維連年北伐導致蜀國國力空虛

▲蜀國勢力圖和地貌圖

諸葛亮死時留下的“良臣”費禕被刺殺身亡之後,姜維就成為了蜀國的軍事統帥,而他的最大理想就是北伐中原,完成諸葛亮留下的事業,恢復蜀漢的榮光。從公元247年一直到公元262年,這15年時間,姜維總共進行了九次北伐。其中勝利三次戰敗兩次,不勝不敗四次。

我們從兩張圖中可以明顯得知,蜀國不僅是三國中地盤最小的,而且地形多為山地和丘陵,具有很多劣勢:

  1. 可耕種產糧的地域極小;
  2. 對外貿易交通不便,百姓生活來源單一;
  3. 出兵北伐戰線須拉的很長,不利於後勤補給。

因此姜維後期連年的征戰可以說是耗盡了蜀國的國力,致使難以為繼。

二、姜維窮兵黷武導致蜀國民怨沸騰

且此時的蜀國,朝堂之上忠臣能臣多受黃皓排擠,雖不至於奸臣當道,但治理國家的能力也遠不及劉備初入川之時。

這也是姜維北伐與諸葛亮北伐在客觀條件上最大的區別。

▲姜維

據史料統計,當時蜀國總人口不過百萬,數萬人的軍隊常年要拉出去北伐,其供養難度可想而知。此外,連年的征戰導致經濟衰退、男丁多有死傷,更加招致了百姓的不滿。

這些原因也致使姜維雖然兵權在握,可以在蜀國朝廷的地位並不高,而且多有與他意見相左之人。諸葛瞻甚至還曾經上表要求革除姜維兵權,將他調離重要崗位。

姜維在與黃皓的爭鬥中失敗後,便帶領主力部隊屯田沓中,從此便再也沒有回過成都。

三、諸葛瞻想要制衡姜維的原因

除了以上列舉的幾個根源性原因以外,諸葛瞻想要制衡姜維,是早就在心底存在的想法。他和姜維之間的矛盾不是利益之爭,而是關於蜀漢發展方向的意見相左。

作為諸葛亮的兒子,對於姜維這個父親的關門大弟子,諸葛瞻打內心裡反感,原因有以下幾個:

  • 諸葛瞻對於姜維連年用兵的做法很反對,他對於蜀國的家底還是很清楚的,連他父親諸葛亮這樣的曠世奇才,六出祁山也只不過是打了一個平手,姜維在才幹上,遠遠不及諸葛亮,竟然頻繁發動戰爭。
  • 諸葛亮雖然沒做到凡事說了算,可是基本朝堂之上無敢反對者,唯一一個叫板的李嚴還被他貶為庶民,而姜維空有兵權,在朝堂之上話語權很小,所以招致了諸葛瞻等人的不滿。
  • 後主時代,諸葛瞻擔任代理都護並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同時期姜維被升遷為大將軍。他們二人一個統領國事,一個統領軍事,可見諸葛瞻地位很高,話語權很重!加之又有父親諸葛丞相的光環加持,可想他在蜀漢集團內部的影響力之巨大。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綜上所述,也就不難理解諸葛瞻為何一直想著要制在外統軍的姜維了。

後記:鄧艾伐蜀時,諸葛瞻與長子諸葛尚及蜀將張遵、李球、黃崇等人一起防禦綿竹,後來他仗著兵力人數優勢,不聽黃崇死守的建議出城與鄧艾決戰,在交戰時陣亡,綿竹也因此失守。

筆者『戰國君』認為:

縱觀諸葛瞻之一生,初聰慧,憑父之功,政路通暢;及長成,才漸疏,泯然眾人;位重而才疏,野心難填,終致兵敗身死,咎由自取。


關注 ,帶你暢遊歷史的星河,品讀歷史人物,汲取文化的滋養~

隨手轉發是美德,

歡迎在下方留下寶貴評論,和我一起交流三國那些事兒~


戰國君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長子,與關羽的兒子關興、張飛的兒子張苞一道,都是蜀漢政權的頂級官二代,論輩分可以跟後主劉禪平起平坐。

關興、張苞繼承了父輩的勇猛善戰,只可惜壽命太短,以至於蜀軍中高級將領出現青黃不接,出現了“蜀中無大將”的局面,姜維的九伐中原只能拿廖化這樣的老將充數撐場面。

相對於關興、張苞在戰場上的表現,蜀漢政權上下尋思著以諸葛亮的聲望和家庭教育,培養出的兒子諸葛瞻自然也是虎父無犬子,在內政管理上應當有特別的長處,於是蜀漢政權後期上上下下對諸葛瞻,都有極高的期待。

由於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的仕途起點很高,17歲就娶了公主為妻,官拜騎都尉。之後就羽林中郎將、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一級級地順利升遷,直至35歲時做到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尚書令樊建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

諸葛亮的學生劉禪當蜀漢皇帝,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主掌蜀漢軍政,這對深深地帶著諸葛亮光環的CP組合,到頭來被證明完全不能守住蜀漢那點基業。

蜀漢自諸葛亮死後,劉禪便廢除了丞相制度,由尚書檯機構管理國內所有軍政事務。

諸葛瞻進入尚書檯,表明劉禪實際上已經把蜀漢的軍政大權,很大部分委託給了他,他的執政能力,直接關係到蜀漢政權未來的生死走向。

內政方面,到了諸葛瞻手裡,蜀漢逐漸呈現出宦官干政的勢頭。不同於他的父親諸葛亮,諸葛瞻並沒有實際的一把手地位和威望,對蜀漢政權內部各條線的掌控和管理沒辦法大刀闊斧,自然效果要大打折扣。

說實話在黃皓問題上,也不能完全怪諸葛瞻理政無能。再怎麼說他上頭還壓著一個皇帝劉禪,人家劉禪寵幸維護黃皓,當宦官的保護傘,能讓臣子身份的諸葛瞻怎麼辦?

但蜀漢官場人心渙散、烏煙瘴氣,連東吳使者來訪都看出“入其朝,不聞其言”,大家都習慣不講真話成普遍現象,這口黑鍋諸葛瞻不背誰背?至少屁股坐在那個位置上,也要負個領導責任吧。

再看軍隊事務,諸葛瞻照樣沒什麼威信,根本指揮調動不了大將軍姜維。

諸葛亮死後,蔣琬、楊儀、姜維等人聯合殺死魏延,在內鬥中勝出掌握蜀漢上層權力,說起來有點來路不正。

為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姜維一直以繼承武侯北伐遺志自居,效仿諸葛亮的六出祁山,搞出了長年累月的九伐中原軍事行動。損耗蜀漢大量的國力,鬧騰出的動靜不小,但每次都是無功而返,止步於魏國的秦嶺防線。

蜀漢在魏蜀吳三家中,本來就人口、國力最弱,再加上幾十年不斷用兵,名利早已趨向於枯竭,呈現出“經其野,民皆菜色”的亡國景象。

對此,諸葛瞻也是毫無作為,因為手中握有蜀漢絕大多數兵權的姜維,根本不搭理他。姜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漢中地區屯田積蓄糧食,手中有兵又有糧,諸葛瞻也是奈何他不得。

有皇帝罩著的黃皓,不敢搞;有兵馬護身的姜維,又搞不動。諸葛瞻管理的,就是這樣一個權力鬆散的國家。

等到魏國伐蜀,鄧艾的部隊深入蜀國腹地,逼近成都門戶綿竹時,諸葛瞻只能帶著蜀漢最後的禁衛軍,硬著頭皮去迎戰鄧艾。

可這場仗打下來,又暴露了諸葛瞻行軍佈陣的不在行。

當時,部下建議諸葛瞻憑藉涪縣一帶的有利地形,採用據險而守的戰術,將鄧艾的人馬阻擋在成都平原外頭。等到這股魏軍消耗得差不多了,再發揮主場作戰優勢,以逸待勞地撲滅敵軍。

這個方案切中敵我雙方要害,其實很可行。

蜀漢最精銳的兵馬都在姜維手裡,正在劍閣一線跟魏國鄧艾的軍隊對峙。而諸葛瞻率領的阻擊部隊,名頭響亮是劉禪的禁衛軍,但他們大多是成都附近的二流守城兵馬,戰鬥力較弱,並不適宜在開闊地形的野戰格鬥廝殺。

而鄧艾避開姜維的防線,由狹窄的陰平小路偷渡至益州腹地,沿途山高水險根本帶不了任何攻城器械,城池險關對他們來說是難啃的硬骨頭,正千方百計尋求與蜀軍的野外作戰呢。

偏偏此時的諸葛瞻,在進攻還是固守的戰法上猶豫不決,白白讓鄧艾進軍到了綿竹的開闊地帶。

雙方一開打,蜀軍毫無懸念地兵敗。眼看大勢已去,諸葛瞻留下一句“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的遺言後,便衝入魏軍陣中戰死。


劇透歷史


簡單說幾點。

第一,諸葛瞻所謂的“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這句話,出自《元和郡縣誌》,而不是大家熟知的《三國志》正史。

由於《元和郡縣誌》是唐朝人撰寫的,距離三國時代隔了五百多年,有馬後炮嫌疑,所以後世的三國史學研究者通常不認可這段史料的真實性。即認為諸葛瞻沒說過這種話。

第二,東晉史書《華陽國志》中有類似“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的記載。

但原話是“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

尚嘆曰:"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乃馳赴魏軍而死。——《華陽國志》

《華陽國志》中的記載,只提到了黃皓,沒提到姜維。而且,這段話是諸葛瞻兒子諸葛尚說的,也不是諸葛瞻說的。



第三,雖說正史上找不到諸葛瞻在臨死前說要制約姜維的遺言,但歷史上的諸葛瞻和姜維確實有很大矛盾,諸葛瞻確實有制衡姜維權力的想法。

解釋這一點,要從諸葛亮的遺囑說起。

諸葛亮生前,有兩次指定繼承人,第一次指定的繼承人是蔣琬、費禕、董允。證據出自諸葛亮的《出師表》。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第二次指定的繼承人是蔣琬,證據出自《三國志·蔣琬傳》。

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三國志·蔣琬傳》

從這兩次指定繼承人可以看出,諸葛亮其實並沒有指定姜維接班,所謂姜維接班,實際上只是《三國演義》杜撰的而已。

但是我們知道,姜維後來在費禕死後,他還是間接接班了,掌管了蜀漢的軍權。於是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

蜀漢政權內部的派系本來就很多,陳祗、閻宇和黃皓等人各成一派,相互爭權奪利。而姜維既不是益州人,也不是荊州人,他是隴西天水人,他和蜀漢內部勢力的關係,實在談不上有多融洽。大家瞧他的時候,多多少少會帶著有色眼鏡和降將身份看他,覺得他一個涼州人沒資格坐在大將軍的高位上。

並且姜維擁兵屢次北伐,都是徒勞無功,極大消耗了蜀漢的元氣,所以蜀漢內部的派系看姜維,就更不順眼了。儘管說,姜維對諸葛亮非常尊重,對劉禪也非常忠誠。但他的身份和他的戰績,確實拿不出手,所以大家就更想把他擠下去了。

可是擠下姜維,談何容易,最直接的一個問題就是讓誰去擠呢?誰又有足夠的能力和威望取代姜維呢?這個時候大家就想到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



諸葛瞻生於公元227年,他出生時,父親諸葛亮已經46歲了。大家應該知道,諸葛亮一生只活了54歲,所以諸葛亮病死時,諸葛瞻其實只是個孩子,他從父親那裡,沒有得到太多的真傳。

諸葛瞻17歲時,迎娶了劉禪的女兒,被封為騎都尉,做了劉禪的女婿,被岳父劉禪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18歲時,諸葛瞻出任左羽林中郎將,掌管禁衛軍,掛侍中頭銜,相當於是蜀漢政府的秘書長。因為蜀漢官民都懷念諸葛亮,諸葛瞻又精通書法繪畫,記憶力強,才思敏捷,因而他當時很受歡迎。每當朝廷頒佈一項好的政令,儘管這跟諸葛瞻沒關係,但百姓們仍然會互相轉告說:“這都是老丞相諸葛武侯的主意!”

因此可以看出,不光是劉禪對他很重視,就連老百姓對諸葛瞻也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覺得蔣琬、費禕只不過是給諸葛瞻過渡的,蜀漢未來的宰相,非得諸葛瞻來當不可。

所以說,諸葛瞻從小就因為父親的關係,受到了過分的渲染,有些名過其實,變成了蜀漢的政治圖騰。當大家想反對政敵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搬出諸葛瞻,借用他的威望打擊政敵。當然其實也就是借用諸葛亮的威望。



好,既然大家如此看重諸葛瞻,那他又有什麼作為呢?

關於諸葛瞻的作為,六個字可以總結——沒有任何作為。

諸葛瞻33時,官至尚書左僕射、軍師中郎將。相當於副宰相兼總參謀長。第二年,又執掌尚書檯,統領國事,相當於宰相。但是由於當時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隻手遮天,朝中大臣都不敢招惹他,所以諸葛瞻所謂的統領國事,只是徒有虛名而已。而諸葛瞻壓根不敢招惹黃皓。

諸葛瞻35歲那一年,姜維最後一次北伐無功而返,蜀漢舉朝皆噴姜維,諸葛瞻在此時此刻也指責姜維好戰無功,致使國內疲敝,上表給劉禪,要求罷免姜維的兵權,但沒有成功。他的這一行為很顯然就是挑柿子撿軟的捏,他惹不起黃皓,就欺負姜維。

不過由於黃皓想殺姜維,把事鬧大了,劉禪為了維穩,就保了姜維,諸葛瞻想捏姜維獲取軍權的想法,最後落空了。

到了第二年,諸葛瞻36歲,魏國徵西將軍鄧艾甘冒奇險,率領軍隊從山地翻滾而下,繞開蜀國守軍,攻入蜀漢腹地。諸葛瞻率部前往抵抗。臨陣猶豫不決,錯失先機,未能佔領戰略要地,致使鄧艾長驅直入進入平原擊敗先頭部隊,諸葛瞻退守錦竹。

之後,諸葛瞻在綿竹力戰而亡。而蜀漢在不久後也滅亡了。


綜上所述,諸葛瞻這個人,確實是有點名過其實了。他或許有些才華,但遠遠不如父親諸葛亮。然而,由於諸葛亮的關係,大家對他都寄予了厚望,覺得他就應該接班,把他捧得太高了。而諸葛瞻又沒有主見,容易被別人的想法主張帶跑偏,所以當大家都在噴姜維時,諸葛瞻就難免隨大流的也跟著一起噴姜維。

一來,姜維屢次北伐無功而返,他也確實該被噴。不僅朝內文官噴他,前線的武將廖化等人也在噴他。

二來,諸葛瞻揹負重託,他心裡面也想把姜維的兵權收回來。畢竟蜀漢的相權和兵權是一體的,兵權長時間捏在姜維手上,諸葛瞻的相權難免有被架空的嫌疑。或許諸葛瞻想的是,先收回姜維的兵權,再製約黃皓。亦或許,這就是劉禪授意的。(諸葛瞻不敢惹黃皓的原因就是劉禪支持黃皓,諸葛瞻其實也只是在秉承劉禪的意向)


最後做個總結。

①:諸葛瞻掌管相權後,“除黃皓”和“制姜維”是他的兩大政治目標。但是除黃皓和制姜維的目的不同。諸葛瞻針對姜維,只是他覺得兵權就應該在自己手上,他只是想拿回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而已。並且當時姜維的風評不好,這也給了諸葛瞻“制姜維”機會。如不然,諸葛瞻不會“制姜維”。他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他心裡沒數?

②:所謂“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這只是唐朝人李吉甫對蜀漢當時的矛盾,做的一個馬後炮總結而已。諸葛瞻並沒有說過這種話,在諸葛瞻眼裡,姜維的問題和黃皓的問題,不是一碼事。黃皓是要殺掉的(“不早斬黃皓”),而姜維,諸葛瞻單純只是奪其兵權而已。


Mer86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身份特殊不說,地位在蜀漢內部也並不算低。他臨死前曾經感慨到“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意思是空留遺憾於世上。這是為何?

歷史上諸葛瞻是很壯烈的一個人物,他對蜀漢帝國的忠誠和勞苦並不比其父諸葛亮更少,只是諸葛亮的光芒太耀眼而被掩蓋了而已。在鄧艾伐蜀時,諸葛瞻與長子諸葛尚及蜀將張遵、李球、黃崇等人一起防禦綿竹,後來他不聽黃崇死守的建議出城與鄧艾決戰,在交戰時陣亡,綿竹也因此失守。

後主時代,諸葛瞻擔任代理都護並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同時期姜維被升遷為大將軍。一為統領國事,一為統領軍事,可見諸葛瞻地位並不低,至少是帝國中央實力派人物,話語權很重!加之又是諸葛亮之後,身份光環庇護,可想他在蜀漢集團內部的影響力之巨大!

同時,諸葛瞻又是一個十分矛盾的人。我們無需主觀評論,引用幾個名人的評價即可望其大概。諸葛瞻精通書法繪畫,記憶力強,所以大家都很喜歡諸葛瞻才思敏捷。諸葛亮評價: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幹寶評價: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可見諸葛瞻是一個頂著光環出身,先天有約,但後天成就平平的人物,但他對帝國的忠誠對團隊的勞苦還是為人們所銘記。

相比較於姜維,諸葛瞻不那麼耀眼,但就是從這個不耀眼但身份卻很特殊的遺言中,我們可以品評出一絲不尋常的味道,諸葛瞻的遺言其實揭示了帝國內部的尷尬。什麼尷尬?治國理念的博弈,亦既國家何去何從的博弈!

我們都十分清楚,姜維是諸葛亮欽定的接班人。對於姜維諸侯亮這樣評價: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須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諸葛亮給予姜維至高的評價,甚至把兵權也直接交給了他,所以後者才自然而然成為蜀漢的大將軍。否則,作為一個外來者,想要這樣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姜維為何能得到諸葛亮的如此器重,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與諸葛亮的治國理念一致。認為北伐才是蜀國的出路。諸葛亮六次北伐,為的是鞏固蜀漢政權同時爭取生存空間。姜維也是這個理念,並將其推向極端,終其一生,盡然北伐了十一次。當然,這只是他們師徒兩個的理念。其他人是否也是這樣認為的呢?答案是否!

在蜀漢內部,其實存在相當一股力量反對北伐,其實質是認為應該修身養息。其中最核心的力量是後主劉禪!費禕執政時期,姜維被授予錄尚書事,同時擔任將軍的職位。姜維一直想大規模北伐,每次都遭到費禕的限制,費禕給他的人不超過萬人。這樣小規模的北伐,不可能取得任何成績。後主劉禪默許了費禕的安排。費禕去世後,姜維執政,隨後則展開了連年的北伐,將蜀漢國力掏空了。這樣的局面,後主當然不願意繼續,反戰派應運而生,而其中的著名實力派人物就是諸葛瞻。《三國志.蜀書》記載,景耀五年,姜維北伐敗回,諸葛瞻與董厥等人認為姜維好戰無功,致使國內疲弊,於是上表給劉禪,要求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並削奪他的兵權。可見,諸葛瞻是蜀漢內部反北伐派中的代表力量!而且,因為他是諸葛亮之子的特殊身份,有具備了獨一無二的影響力。諸葛孔明這一個最大北伐派的兒子都站出來反對北伐,你姜伯約又有什麼理由繼續北伐呢?!後期姜維不得不在沓中種麥,既是北伐不力的結果也是諸葛瞻為代表反北伐派力爭的結果。

綜上不難看出,蜀漢帝國到了後期,尤其是劉備、諸葛亮等開創型巨頭相繼退出歷史舞臺後,事實上存在了權力分化、集權弱化的情況,劉禪又是一個放手不管的主,所以在帝國何去何從這樣本身就很有爭議的問題面前,權力層出現高度的分化甚至鬥爭!題主所議諸葛瞻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的感慨,就是這一現象的典型寫照!權力分化,內部鬥爭,國力積弱……種種不利因素堆疊,蜀漢帝國的衰亡也就不難理解了。



週週說古今


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日:“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進屯綿竹,埋人腳步而戰,父子死焉。

先看下諸葛瞻說出這句話的背景,在景耀六年,徵西將軍鄧艾奇襲陰平,自景谷道攻入,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尚書郎黃崇、羽林右部督李球督率軍隊前往抵抗,諸葛瞻到達沛縣後猶豫不決,未按照黃崇的建議佔據戰場險要位置,黃崇因為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鄧艾大軍長驅直入,蜀軍前鋒被打敗,諸葛瞻不得已退守錦竹,但在毫無退路的情況下仍拒絕了鄧艾的招降,斬殺鄧艾使者,率軍出戰。

戰前,諸葛瞻悲憤地說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於是堅守陣地準備決戰。

這時,黃崇也激勵將士決一死戰,李球臨陣授命,於是漢魏最後一戰——綿竹之戰爆發。最終綿竹之戰諸葛瞻父子二人皆戰死。

諸葛瞻所說三罪,第一點黃皓亂政,未能早日除去,第三點在最後綿竹戰以前的一戰未能聽從黃崇建議守住紅油。第二點講的就是未能在朝堂之上制衡姜維,讓姜維權力過大,頻繁發起戰爭,空耗了蜀國國力,實際上史書《華陽國志》對姜維評價也指出了這點,

姜維才非亮匹,志繼洪軌,民嫌其勞,家國亦喪矣。

書中指出姜維有些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的意思,多次出岐山都未能成功,但要知道即使是被三國演義捧上天的諸葛亮六出岐山也是無功而返,所以並不能說是姜維能力不行,而是這條路本來可能就是錯的,翻遍歷史評論也未有半分指責他未對蜀國盡力或是不忠義的話,所以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姜維無論是人品還是能力在三國之中絕對是名列前茅!

最後提一句,當時諸葛瞻和姜維算是政敵,可能有點亂扣黑鍋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