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這場始料未及的疫情,已悄然改變紡織產業格局

疫情改變紡織產業商業格局

導讀:經歷過“非典”錘鍊,面對H5N1、H7N9禽流感和H1N1流感大流行時,我們打出了漂亮的殲滅戰,相信這一次,我們也會很快消滅新型冠狀病毒。但是,這樣一場從醫學層面及社會層面的考驗,正帶給我們另一種生活體驗和觀念體驗。真心希望,無論是與病毒作戰的當下,還是戰勝病毒之後,我們都能更加從容,“不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殊不知,這場始料未及的疫情,已悄然改變紡織產業格局

來自丁香園的實時疫情地圖(更新2月10日)

此刻,全國人民的關注焦點都在新型肺炎疫情上。相關的討論已經太多,所以我們想在本文中聊點不一樣的。

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瘟疫始終如同影子般揮之不去,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也是深刻無比——在帶來挑戰的同時,也能從很多方面促成人們的自省、社會的反思,由此引發一系列變革,不僅能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甚至還能改變文明的走向。

殊不知,這場始料未及的疫情,已悄然改變紡織產業格局

為控制疫情,中大布匹市場復工時間待確定

當下新型冠狀病毒流行,作為重大公共事件,疫情本身牽動了一系列社會運轉模式調整和人們的行為模式改變,這些變化又會給商業世界帶來哪些機遇和變革呢?

眾所周知,面對疫情來襲,隔離是最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手段,也成為牽引商業模式變革的重要變量。

以2003年非典為例,隔離導致線下面對面驟減,旅遊、航空、餐飲和文化娛樂行業均受到負面影響,但藥品、食品、紡織、電信等產業出現了商機。此外,電子商務趁機崛起,它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在後續十幾年裡持續對中國商業社會帶來深刻影響,在極大地改變消費者生活習慣的同時,還間接帶動了第三方支付、現代物流乃至團購、外賣等一眾行業的壯大。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前,面對新型冠狀病毒,隔離依舊是首選方案。面對疫情,即便是春節假期,各種走親訪友、商業往來、逛街購物等活動都統統按下“暫停鍵”。

傳統紡織迎發展契機

時隔17年,當年消費互聯網得到飛躍發展,隔離在家,外賣和電商的需求大增。但與2003年非典不同,步入2020年,外賣和電商早已是成熟的商業模式,隔離的意義不在培育用戶線上下單的習慣,而是有望推動節約產業互聯網溝通環節的變革。

03年非典對傳統紡織產業衝擊並不大,因為行業還處於高速發展期利潤較高時期,有相當的利潤來填充中間環節,且互聯網環境還在培育階段,經過17年的發展,當互聯網跟空氣一樣存在的時候,紡企接班人也是隨著網絡成長起來的一把手,都將會對非常傳統的行業進行思考,推動行業信息化與智能化、產業生態化。

08年印染行業交流平臺橫空出世,打破了傳統師徒制的技術工藝傳承,在PC互聯網時代打造了行業流量之王,減少了很多無必要的見面,提升溝通效率,信息化為產業升級做了應有的貢獻。

14年移動端4G網絡的成熟推廣使用,特別是微信的普及,讓傳統行業的流量又得到空前的覆蓋,

傳統紡織印染企業裡的信息與溝通又得到一次爆發,信息的高度集中,又讓供應鏈裡的染料與助劑供應商對傳統產品來了一次華麗包裝,將產品包裝成解決方案讓應用範圍得到更廣泛。

殊不知,這場始料未及的疫情,已悄然改變紡織產業格局

疫情之下,空空蕩蕩的輕紡面料市場

近幾年的所謂做得相對較好的網絡化企業,無非也是價格跟推廣手段上做了些調整,對行業的生態優化與供應鏈的快速反應並沒有得到真正研發與生產環節配套解決。市場需求還是沒能優化供應鏈。

更有甚者,打著平臺幌子,收集行業痛點難點需求,以一司之力想吃透行業需求,消費者越來越高的要求,無華為之實力與遠見,無基本功底,無研發與應用人才,又無管理能力與人格魅力,又想一統江湖,無非也是黃粱一夢罷了。

但這些都沒能從根本上解決紡織行業痛點,只是從術上做了些改變,疫情來襲,一罩難求,即使我們最後成功戰勝了肺炎疫情,消費者對線下見面防護需求也會越來越高的要求,紡織服裝的防護功能性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對產業提升影響甚大。

經過17年的市場錘鍊,越來越多的紡織傳統企業擁抱網絡,紛紛建立了線上營銷部門,但還有很多企業不知如何賦能該部門?以為電商部門就是單純的賣產品,在非標行業,要在線上大賣是何其難的事。網絡營銷是個系統工程,不是把架構弄好,找到電商人員就能按著想要的結果去發展的。

可以預見的是,由於疫情期間對於人員流動和接觸的控制,企業在生產和供應鏈層面將會受到一定壓制,但在疫情控制解除後,企業的產能將出現一個集中式的爆發,

對於那些以交易為主的產業互聯網平臺而言,由於有數字化處理大規模訂單的能力,將更有機會承接訂單,企業也將更加願意通過此類平臺直接進行交易。

所以一個類似於行業阿里的紡織產業平臺就顯得更加緊迫了,優化產業供應商,跟以往不一樣的身份真正的融入進產業實體裡,完成線上溝通與分工環節。以紡織面料為核心環節,參與功能面料的分析與解析,順利完成產業鏈角色環節。

市場上也有不少布平臺跟面料平臺,其商業模式都不是理想模式,都想以集中訂單來引導供求關係,他們可能並不真正瞭解紡織行業各環節,認為這樣的商業模式按理是對的,可往往事情並不會按預期的發展,融來的錢燒完就完了,曇花一現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