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什么节点,游牧民族开始从能征惯战变成了能歌善舞?大明坚持坚持有没有机会?

摇把子65450140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直到明末,蒙古人还是很有实力的。

林丹汗于1604年继任汗位,是蒙古察哈尔部的大汗,也是蒙古最后一任的大汗。

说起来,林丹汗的实力同以前蒙古大汗根本无法相比。林丹汗控制的只有察哈尔部,不过是漠南蒙古中一支比较显赫的部落而已。

至于其他各部,多是名义上服从林丹汗的指挥,实际上是各自为政的。

林丹汗直辖部落不过10多万人口,能够触动最多一二万军队。

在努尔哈赤雄霸东北时,却接连被林丹汗击败。

1608年,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领兵攻打乌拉部,林丹汗派遣科尔沁部王储奥巴父子统帅科尔沁大军进攻,一举击溃褚英的进犯。

不久,努尔哈赤出兵攻打宿敌女真叶赫部。

林丹汗再次出兵,奥巴父子领科尔沁大军驰援叶赫部,激战中努尔哈赤的部将布扬古阵亡。之后数次与后金的交手,都以林丹汗获胜告终。

努尔哈赤不敢同时与明朝和蒙古进行两线作战。他把主战场放在对明朝的同时,对蒙古则采取退避三舍的策略,甚至以通婚联姻为手段以笼络科尔沁、内喀尔喀部,以舒缓来自蒙古方面的压力。

直到1619年萨尔浒大战之前,林丹汗仍然同满清、明朝成为三足鼎立的势头。

满清和明朝都权力拉拢林丹汗!

直到萨尔浒大战之后,满清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兵力达到10万。

林丹汗是无论如何不能对付满清了。

但即便如此,林丹汗的衰败还是因为内乱。

林丹汗在1618年接受了西藏红教,导致内部信仰黄教的众多部落反叛,脱离阵营。

然而对于实力已经非常虚弱的林丹汗,拥有10多万大军的满清仍然用了很大的心思,采用了包括联姻、诱降、战争等一系列手段。

以皇太极为例,自己在1625年娶了科尔沁部寨桑之次女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为妾。

在满清的瓦解下,林丹汗部下内喀尔喀蒙古等五部投靠满清。

几年内,察哈尔部外围的那些部落纷纷弃林丹汗。

林丹汗部下比较可靠的科尔沁,也有诸如好儿趁部等叛徒。

在众叛亲离下,皇太极1628年大举攻打察哈尔的林丹汗,击溃了林丹汗所辖的多罗特部,俘获万余人,喀喇沁部归顺皇太极。

同年9月皇太极再次出兵察哈尔,而敖汉部、奈曼部、内喀尔喀部、喀喇沁部以及科尔沁蒙古各部也一同参战。

林丹汗溃败,逃走。

自1628年到1632年这四年期间,又有阿鲁科尔沁部、四子部落、阿鲁伊苏特部、噶尔玛伊勒登等部相继归降皇太极,使得林丹汗愈发成为孤家寡人。

最终,1632年,皇太极出兵10万,打垮林丹汗,后者带着带着仅剩的数万人逃到甘肃。

看看,对付实力如此衰败的林丹汗,满清仍然花费了20多年。


1636年3月,漠南蒙古16部49个大小郡主会聚沈阳,承认皇太极为汗。至此漠南蒙古纳入了后金的管辖统治之下。

然而,这只是漠南蒙古而已,也就是居住于大漠(戈壁沙漠)以南的蒙古族。

还有漠北蒙古和西域蒙古。

满清真正控制漠北蒙古 外喀尔喀,是在康熙年间,由于西域蒙古准噶尔大举进攻,外喀尔喀接近亡国,才邀请满清来助战。

满清打败准噶尔以后,外喀尔喀才归属满清的版图,但也只是形式上控制,清朝末期就独立出去了。

至于西域蒙古瓦剌分裂出最强的准噶尔,同康熙作战多年,一度成为燎原之势,最终到1759年才被消灭。

而准噶尔这个搅屎棍,其实帮助满清大忙。他攻打漠北蒙古喀尔喀,导致后者实力所剩无几,只能投靠满清。

而原本属于瓦剌的土尔扈特因被准噶尔击败,逃到了俄罗斯的伏尔加河流域。

而瓦剌蒙古的杜尔伯特部,直到乾隆时期还在叛乱。


可见,蒙古全面的衰败至少也是康熙时期,距离明朝灭亡还有100年时间。

大明支持不了这么久的时间。

然而,随着火器的逐步补给以及工业的进步,蒙古人的衰败是必然的。


萨沙


1,这个问题如果单指中国,那么最终解决游牧民族的是清朝。

从公元1635年皇太极击败蒙古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并兼任蒙古大汗开始,直至公元1759年,乾隆征服漠西蒙古――准噶尔汗国,历时124年,清朝终于一统蒙古三部,困扰我国数千年的游牧边患至此得以解决。



大明坚持一下有没有机会呢?明朝用了近三百年也没能解决蒙古问题,这个不只是军事能力问题,根本上还是生产力问题。

工业革命到来之前,由于生产力低下,北上过了阴山便必须要游牧才能生存,这是农耕的中原王朝所不愿的生存方式,所以明朝本身没有动力去真正征服蒙古人,所求的不过是边境安全而已。


而清朝不同,其本身兼具农耕与游牧(渔猎),其入关后不仅是中原的皇帝,同时也始终是蒙古的大汗。

2,如果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这个转变则是工业革命的到来和马克沁机枪的发明。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公元18世纪末期,也就是乾隆晚年。

而马克沁重机枪,则在公元1888年开始正式服役于英军部队。

不过,马克沁重机枪是彻底断了游牧民族依靠骑兵征战天下的能力。

但在中国,其实不用等到马克沁机枪的到来,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便用步枪和大炮终结了僧格林沁的骑兵优势。

这一年是公元1860年,地点八里桥,僧格林沁的骑兵惨败,而英法阵亡的人数只是个位数。

此时距离明朝灭亡已经过去了200多年,明朝是坚持不到的。

3,从整个人类文明的角度来说,游牧问题的解决,其实还是生产力的发展。

游牧民族的南下劫掠,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生存,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年的游牧民族已经不需要再通过抢掠才能活下去了。

于是,定居、进入文明社会,便成了大势所趋。


心向青山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游牧民族合适变得能歌善舞?

就是这个东西让游牧民族变得能歌善舞的。马克沁重机枪是1883年开始研制的,于1888年正式服役于英军部队。在1893年首次实战应用中,一支50人的英军小队凭借4挺马克沁重机枪成功击退了5000多人的麦塔比利──苏鲁士人(今天中非共和国),造成三千余人死亡。至此以后,游牧民族的骑兵在自动武器前显得不堪一击,骑兵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毕竟手工业甚至是机器化大生产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弱项,自此以后游牧就变得能歌善舞起来。

明王朝坚持一下还有没有机会?

鉴于当时明王朝在李自成的打击下已经毫无还手之力了,所以如果明王朝坚持一下只能南迁,仿照南宋去南京建都。实际上,南明小朝廷也是这样做的。

这和马克沁重机枪无关,毕竟大明王朝在1644年灭亡,而自动武器是在两百年后的事情了。

而且当时最强劲的武装:吴三桂所率领的关宁铁骑已经归顺了清朝。其他诸如天雄军、洪兵、白杆兵等强劲武装或覆灭或投降,均已不属于明王朝。可以说是大势已去。

总结一下,明王朝在当时已经尽最大努力在坚持了,但是气数已尽,没有机会了。


物质文化史


在东亚,游牧民族的衰落,有两个事件。

一是察哈尔部林丹汗的败亡,1632年,皇太极率后金大军及投降蒙古各部亲征林丹汗,林丹汗逃亡青海,于1634年病逝。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直系后裔,也是蒙古的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的败亡标志着漠南蒙古各部全部匍匐在后金脚下,游牧民族败于渔猎民族,漠南游牧民族完全臣服于后金。

二是准噶尔帝国的覆灭。18世纪,准噶尔帝国称雄于中亚草原,打的周边各游牧民族不敢抬头。并一度占领漠北蒙古,正朝着恢复成吉思汗的道路上大步前进。与清帝国、俄罗斯帝国三足鼎立。其军事现代化甚至比清朝还要先进。面对巨大威胁,清帝国决心解决掉准噶尔,在清准对抗中,准噶尔大军甚至逼近北京,一度进军到离北京几百里的乌兰布通。经过康雍乾三代近百年战争,终于打败准噶尔帝国,准噶尔这个18世纪最大的游牧帝国消失,游牧民族再一次遭到毁灭性打击,彻底失去了在世界上称雄的舞台,转而以歌舞闻名于世。

大明灭亡前夕,其最大的威胁是农民起义军,然后是东北的渔猎民族女真,此时的游牧民族只能排第三了。游牧民族对大明并不能构成真正的威胁。因此,即便大明坚持几十年,也并无用处。因为大明解决不了农民军和后金的问题。


zhenwaifang


不请自来我来回答

网上有句笑话说的是,自从加特林机枪出现之后游牧民族开始变得能歌善舞而且好客!虽说是一句调侃之后但也可以从侧面反应出一个问题,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什么时候消失的。

加特林机枪大规模用于实战是在一战的时候那是别说明朝清朝都到了末期。

那么我们来往前推一下热武器的出现什么时候对游牧民族形成绝对优势的,

明朝初年朱元璋就发现火器的重要性并大力发展火器,靖难之役后朱棣更是不断加强,并建立的一个独立的军中,神机营,数次深入蒙古腹部神机营功不可没,土木堡之变中神机营更是把火器发挥到了极致一举击溃瓦剌军队。

但此时的火器虽然已经对游牧骑兵部队形成一定优势但离碾压势优势还有很远。

反观欧洲战场一样的情况,直到滑膛枪的出现天平才开始倾斜,工业革命之后,火器快速发展,加特林机枪的出现彻底把骑兵优势扫入了历史的长河中。

而值得注意的是就是最早的滑膛枪也是明朝灭亡近100后的事情,最早的加特林更是1860年以后的事情

大明的灭亡不在其军事上,更多是内部原因,1644年灭亡的时候清军也没能打进山海关




外太空的首富


这个节点是从清朝开始的。明朝是从元朝手中取得的天下,是以汉人为主建立的朝代。

明朝建国后,采取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政策,可见汉族与蒙古游牧民族是水火不溶的。蒙古游牧民是沿水草而居,没有稳定的居住地,且盛产牛羊,铁锅对他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本身自己又不会生产,只能靠边境交易去购买。

明朝建立后禁止边境交易,这样就给蒙古人的生活造了很大的影响。蒙古人被逼无奈只能抢了,这场战争陆陆续续地持续了200多年。明朝见久战不下,又劳民伤财,于是就修筑了长城,以防蒙古人的侵扰。

而清朝与蒙古人同属于游牧民族,了解蒙古人的生活习性,知道他们的侵扰并非是喜欢战争,而是由于生活方式的不稳定才产生的矛盾。如果给他们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就可以避免战争。

在清朝建立前就采取了分裂蒙古各部族的策略,使之势力分散无法团结,大大削减了蒙古人的战斗力。清朝建囯后,釆取了又打又拉的政策。一方面武力镇压,另一方面釆取和亲的办法以牵制对方。并制定了蒙古各部的地方行政制度(盟旗制)。以旗为单位,在由各旗组成盟。严格限制各盟旗民间的往来、游牧,将蒙古各部严格限制在自己的领地内,削弱了各部族之间的联系,主要官员由朝廷任命。

清朝不但限制蒙古各部族之间的交流。还严格禁止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不允许蒙古人与汉人交往。只能使用蒙、满两种文字,不能用汉字更不能与汉人通婚。

除此之外,还大力推行喇嘛教的发展,每户家庭只能留一个人,其余都出家。入喇嘛教还可以免除赋税。在这样的政策之下,使得蒙古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少,无法与强大的清朝相抗衡。最终完全臣服于请政府,再也不用征兵打仗了,也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所以说无论明朝怎么坚持,不同的政治策略,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王玉洁507


应该是近代火药的发展,火药枪和火炮的大规模应用,使得游牧民族的英勇善战,在火枪火炮面前没有了用武之地。


豫南蹚将


我觉得完全变成能歌善舞是在工业革命这个节点,工业革命彻底拉开差距,再也变不回来了,一点机会都没有了,举个栗子:机器、连发枪、机关枪出现,你看现在哪个游牧民族能自己造出这些玩意,蒙古可以吗。


郝高亮活动策划人


自从清朝在蒙古地区大力推广佛教及减丁的最早计划生育后,蒙古人口不断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